金小慧
“生動課堂”是近幾年教學改革中,比較受寵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它是一種“雙主體”式課堂。“生”代表我們的課堂首先是以生為本,讓學生和老師共同成長。“動”代表了一種希望,希望做到學生學習的主動,教師教學的靈動以及課堂的生動性。而“生動課堂”的主要理論依據是“學習金字塔理論”。從不同學習法兩周后的保持率可以看出,對于馬上應用及教別人的學習方式,它的知識保持率在90%,基于該理論的研究結果,有了我們的“生動課堂”。學校的課改,強制性地植入“生動課堂”的教學方式,卻那么不經意地在我心田慢慢滋長生根,激發我去追求更有效的課堂與更有效的教學方式。以下我結合這半個學期的教學經驗談談我的課堂反思。
一、讓課前預習更有效
教學主體的轉移,勢必更多地去考查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我們的生動課堂也是如此,主要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我們以“生動課堂”模式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平臺,若他們沒有意識去好好利用這個平臺進行自主學習,而是荒廢掉,那只會偏離我們原先理想的方向。特別針對后百分之二十的學生尤為重要。這半個學期下來,我所見到的自主預習存在一定的誤區:有的學生并不知道如何有效自學預習、有些學生就是單純的抄書填空,還有部分學生不重視對課本知識的預習直接做題等等。我想,這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們之前的學期并沒有要求學生進行預習,所以他們也沒有將這個習慣培養起來。所以,我們先要幫助學生找到有效的預習之法。我為學生制訂了以下幾小步:“先看書,畫重點”;“有疑惑,做標注”;“導學案,試練習”。然后,在上新課之前將導學案收回,做一次批改,標記出學生錯誤率較高的題型,掌握學情,將其作為本節課的重點,從而達到“以學定教,因材施教”,課堂關鍵教學生不會的東西,不講已經掌握的東西。從而使學生的學和老師的教達到一個互利互惠的良性循環。
二、讓小組合作展示更加精彩
小組合作作為“生動課堂”的核心環節,主要目的是實現小組互幫,能將會的知識講給別人聽,根據“學習金字塔”,這樣能掌握其中90%的知識點。而且,小組的交流不僅能強化生生間的合作交流能力,也大大培養著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課改實行下來,這個環節是思考最多,也是最難達到理想狀態的,其中的因素有很多:合作不到位浪費時間、展示不清晰過程很亂、學生對自我要求不高隨意插話等。我也是一直試著尋求一種適合學生實際的小組合作機制,在此,我也來談談我的一點收獲。(1)小組合作一定是有序的、可普遍實行的,它需要有任務分工。我們在進行合作探究時,學生應該知道一組小組探究展示具有怎樣的環節和流程。我的做法是:將探究展示中的題目放在課堂上完成,首先各自將題目完成,而后小組之間交換答案,遇到答案不統一,互相看對方的做法并談論,最后整個小組統一答案。然后是分配任務,上臺展示時誰來講解,誰來總結,誰來監督,等全部分配完成后,再舉手示意。(2)小組展示的評價機制很重要,直接影響小組的展示合作積極性,按照小組表現的優良程度,給予獎勵加分,不僅算小組的總分,也直接加在個人上。這樣,定期統計小組的成績以及個人的成績并按成績高低做獎勵。實行之后,雖然比較占用時間,但是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特別是小組互幫,看著學生離開座位,到另一個學生身旁,俯下身子細心講解,我就覺得互幫確實是生效的。
三、讓作業最大限度地凸顯反饋功能
對待作業的態度,我想應該分為兩塊,(1)作業的完成情況;(2)作業的訂正情況。如果這兩塊都能有效進行,作業的作用就很到位了。而在作業完成這塊,有部分自覺性較差的學生的作業質量不高,喜歡敷衍了事以及抄別人的作業。而“生動課堂”導學案上的課堂檢測部分,剛好作為一種及時反饋的作業,這部分作業內容不多,但也較為全面,一般都是當堂練,當堂改,若時間不足,也會在學校完成,進行導學案的二次批改,并及時反饋給學生。另一方面是作業的訂正,目前我想到的就利用獎勵機制,督促學生對作業的訂正。這個實行下來比原來不實行時要好一些,主動訂正的學生多了。
“生動課堂”教學模式的效果是令人期待的,但也并不是人人都是上同一種模式的課,我想以這種理念作為基礎或者強硬的后盾,并加入自己的教學想法與嘗試,努力尋求一條適合自己的課堂教學之路才是最關鍵的。
參考文獻:
江娜平.課堂環境對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的影響的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8.
?誗編輯 鄭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