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妍
摘 要:教學策略是為達到某種教學目的而使用的手段和方法。信息技術教學策略不僅用來表示為達到某種教學目的而使用的手段或方法,而且還用來指教學活動的序列計劃和師生間連續而有實在內容的交流技巧、藝術。它的內涵較為廣泛。教學方法這一概念就側重在教學過程中的橫向結構,指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以及教材等教學構成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的穩定組合方式,它的實質就是具體處理教與學的關系問題。
關鍵詞:信息技術;特色課堂;教學策略
教學是多因素交織在一起的復雜過程。教學過程有其自身的規律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使學生得到合理的智慧成長、能力成長。在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注意運用科學的教學方式、方法對教學過程進行合理的設計與管理。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稱之為信息技術教學策略。在現實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教學策略的選用不是隨意或偶然的,而是有理論與客觀依據。縱觀教學全過程,其核心策略如下:
一、課堂教學管理的總策略
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因此,把規范管理的工作重點放在加強課堂教學的管理上,十分重要。“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不僅僅是對藝術表演的歸納與總結。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在教師的“備課、講授、批改作業、輔導學生”等環節上下好功夫,還要在學情、學生的激情、狀態方面下好功夫。如,把和諧的師生關系帶進課堂,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反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要受到壓抑。教師對學生抱有期望,并且通過態度、表情與行為等方式將期望傳給學生,學生就會受到鼓舞,從而更加信任教師,給教師以積極的反饋。因此,和諧的師生關系是課堂教學中培養和發展學生主體精神的首要條件。
二、依據教學目的、教材特點選擇策略
由于教學過程的不同階段和每堂課的目的、任務各異,選擇的信息技術教學策略也不同。如,學生獲得感性材料,應選取演示、參觀等方法。把感性知識提高到理性認識,適合選用講授、談話等方法。有時完成一種教學目標,也要運用幾種不同的方法。優秀的教學設計應著眼于學生的“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設計應該緊緊圍繞學生的“學”來展開。優秀的教學設計應該在充分考慮學生整體的年齡特點、知識結構、生活閱歷等因素的情況下,還能兼顧到學生個體的一些特殊需求,并且注重對學生在學習方法上的指導,注重對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引導。優秀的教學設計,應立足于老師的“導”。教師是學生一切學習行為的主導因素,學生學不學,學了多少,學得主動還是被動,都主要取決于教師的“導”。優秀的教學設計應該充分體現教師的引導策略和方法,體現教師的教學理念和風格,還得體現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以及各個環節之間的銜接、過渡。優秀的教學設計應依憑于教材的“用”。教師的主導作用要想在學生身上產生效應,就必須有一種可以依憑的媒介,這種媒介就是教材。優秀的教學設計,既要體現教師發掘教材的眼光和能力,還要體現教師對發掘出的內容是如何合理取舍、高效利用的。
三、利于學生的成長選擇策略
人的生命是一個發展并體現價值的過程。所謂“成長”應包括兩個方面的內涵:一是“長”,包括長身體、長心智、長能力。二是“成”,即是個體將所學得的知識綜合地運用于實踐。包括成功經驗的習得,成就感的體驗,科學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等。教學過程中缺乏德育的教學是失敗的教學。教育學家赫爾巴特認為:“中學德育工作是教學最高、最后的目的。”
1.情理法并用。情是學生成長的基礎。許多實例說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的濃厚情感,教育者的要求就容易被受教育者所接受。情感熏陶可以使學生減少心理障礙,防止逆反心理,增強接受教育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理是學生成長的根本。學生情感豐富,易于對客觀事物產生激情。但他們閱歷淺,經驗不足,對客觀事物的看法又容易偏激,故一定要以理服人,只有使學生掌握了科學理論,他們的人生信念才會樹立得堅定、持久。法是學生成長必不可少的手段。課堂教育切忌簡單化,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若教學無法,情就有時變得沒有原則,理也就會顯得蒼白無力。只有法,才會使他們按照社會、學校的要求規范自己的行為。可見,對學生進行教育教學,情是必要的,理是必須的,法是不可缺少的,只有三者并用,課堂教學才會達到理想的效果。
2.貼近學生。貼近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貼近學生的認知規律,貼近生活,從近入手,把和學生密切相關的、能夠影響他們的因素抓住,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傳統的道德學習是以課堂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的學習,學生遠離生活世界,成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人。當代美國學者戴蒙指出:“道德主要是社會生活的規范和準則,真正的學習必須在社會生活過程中進行。人們可以與社會生活隔離開來集中學習知識經驗,卻不能與社會生活隔離去學習道德。”
3.開放民主。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地位。老師不居高臨下,而是充分啟發,引導學生的主動性;變單純灌輸知識為啟發學生運用知識,變傳統說教為形象教育。充分利用學校和社會兩個課堂,書本和實踐兩種教材。“精雕細刻,深入淺出;授人以漁,激發思維;情真意切,育人導行”的課堂教學,學生享用終身。
參考文獻:
[1]李家莼.教學行為與方法.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99-06:40-41.
[2]陳大偉.怎樣觀課議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04:178-181.
?誗編輯 黃 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