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鳴英
一、語文課堂上讓學生感受美有何現實意義
1.語文課堂現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對于這點,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把握得很到位,特別是隨著升學壓力的日益加大,教師的教學更是蒙上了功利的色彩,教師的講課基本圍繞考試展開,學生的學習也是為了追求高分的回報。可以說,不管是學生還是老師,都把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發揮到了極致。在這樣的現狀下,原本應該是最美、最靈動的語文課堂,變得毫無生機。教師重視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卻忽視了課程標準中指出的語文課程“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這些目標要求。
2.語文課堂上培養學生感受美的重要性
一直以來,語文學科就不同于其他學科,它比其他學科更靈動,更有利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可以避免空洞的說教,完全可以讓學生在感受文學作品中的自然美、人文美、語言意境美的同時,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潛移默化中促使學生形成良好個性,健全人格。所以,在語文課堂上應呼吁美的回歸,讓學生感受美。在感受美的過程中,貫徹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基本理念。
二、在語文課堂中讓學生感受美
1.語文課堂上感受作品語言、構思、意境、情思等的美,激發學生熱愛語文的情感
我們一直強調“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教學如果一味片面地追求升學率,那么語文教學的目標就被單一化了,語文課堂也隨之成了約定的固定形式,語文課堂就毫無美感可言。失去了能讓學生感受美的語文課堂,語文課堂將毫無生機,學生對它定會毫無興趣可言。況且,現在的學生思想趨向復雜,他們有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有自我表現的意識。毫無生機的語文課,課上不能讓學生感受美,那么,學生將會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感受文章語言、構思、意境、情思等方面的美。學生能在課堂上感受到這些美,那么定會激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增強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語文課堂上感受自然景物的美,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感
人是不能脫離自然生活的,春花秋月、夏雨冬雪,自然界所展現的景和物,雖然我們每時每刻都能感受,但不一定都能品出其中的美。通過語文課堂,學生能進一步細化自然景物的美。隨處可見的小草在朱自清的筆下“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那種嬌嫩活潑又富有力量的情態,就是通過對語句的品味獲得的,以此再來觀察那一株株春天里的小草,果然讓我們感受到了更多的生命氣息。當我們隨作者謝大光來到鼎湖山,月夜聽泉,“那柔曼如提琴者”“那清脆如彈撥者”“那厚重如貝斯轟響者”“那雄渾如銅管齊鳴者”,渾然一片的泉聲居然也能有那么多的層次,仿佛是一首自然界和諧的交響樂。文章給我們的間接感受填補了我們在對自然感受時有些沒有直接感知到的美。語文課堂能讓我們在有限的時間內感受無限多的自然美,在狹窄的空間內領略無限大的自然的美。從而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祖國山河的無限眷戀。
3.語文課堂上感受人物美、人情美,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
文學作品中所展現出來的人物美、人情美,是對學生思想的熏陶,潛移默化的教育。在教學海倫·凱勒的《享受生活》時,先引導學生找出作者在娛樂方面的享受,讓學生感受她是一個興趣廣泛,完全像一個正常人一樣,能充分享受到生活樂趣的人。再引導學生找出作者精神上的享受,這些已超出了大部分普通人的享受,讓我們似乎多少有些羨慕起她來。這樣一個殘疾人,有如此樂觀的對待生活的勇氣,有克服困難的堅強品質以及如此健全的人格,怎能不讓我們敬畏、欽佩?在學習文章的過程中,我們也隨著課程的進展,在不知不覺中,進行了一次完滿的人格熏陶,對自身的人格形成有著積極的意義。
4.語文課堂上感受教師教學藝術的美,激發學生學會關愛、學會尊重的情感
語文課堂上教師教學藝術的美,能讓學生學會尊重,學會關愛。教師用一切能體現自身美的契機,發散美、傳播美。此時,美不是條框的知識傳授,而是教師教學藝術的展現,并不是教師的教學藝術要怎樣的高超,只要在課堂上就自身教學方面讓學生感到美,得到啟示,對自身的人格形成有所幫助。那么,這樣的語文課就是美的語文課。在教學朱自清的《綠》時,我朗讀讓學生體驗美,課堂上基本是讓學生自主交流,自由品析,學生小組合作,暢所欲言。那堂課讓學生記憶深刻,學生充分享受到了學習時的被尊重,也能透過老師對他們學習的尊重,感受老師教學的民主和對他們學習上的關愛。在課堂上受到美的熏陶感染,除了來自文本還來自于老師的教學,這樣的課堂定會激起學生學會關愛、學會尊重的情感。
三、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如何讓學生感受美
語文學科強調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教師在上課時不要一味追求其工具性,特別是畢業班,學習語文不能像學習理科一樣,只學答題的技巧,明晰答題的思路,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必須要在這其中感知美,才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
1.在日常教學的聽、說、讀、寫中讓學生感受美
聽、說、讀、寫是語文能力訓練的主要內容,每堂語文課都會涉及其中的某些訓練方法,在這些方法中就能讓學生感受美。
語文課堂上學生獲取知識,很多時候靠聽、讀,讀文本內容,聽老師講解。語文課上如果沒有瑯瑯的讀書聲,那么這樣的語文課堂一定不是美的語文課堂。在讀文本時,學生能讀到自然景物的美好,如讀朱自清的《春》,那繪在春天里的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通過讀就能很好地展現。同樣,聽也是學生感受美的途徑,或者聽讀課文,或者聽老師的講解,聽讀課文與學生朗讀課文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教師的講解更能把美傳授給學生。語文課堂上的說和寫也是語文能力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學生感受美的重要途徑。在講解完《百合花》這篇課文后,我布置了一個作業:以小組為單位,討論這篇小說給你帶來的美的享受,任選角度寫一篇評論性的文章。要求學生每個人都要說出自己的理由。頓時,課堂就成了學生挖掘美的主陣地,通過充分討論,組內的學生達成共識,課后一人主筆形成文字材料上交。學生有的選擇人物語言、動作、神態或心理活動為切入點,來展現人物美;有的以側面描寫為抓手,展現人性的美;也有的從文章語言、結構等表現作品的美等。通過這一個說、寫結合的過程,升華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也更充分地讓學生感受了美。
2.讓學生通過聯想和想象感受美
文學作品是深廣的,也是多層的,教師讓學生感受美就必須驅遣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讓學生深入作品所提供的多維的審美空間和意境中,去領悟作品多重的美。
賞析《雁門太守行》時,先讓學生找出文中表示色彩的詞語,學生很快找出來,有黑色、金色、紫色、紅色、白色,詩中的色彩鮮明而濃艷。然后讓學生通過聯想和想象,在腦中繪出這么一幅色彩斑斕的畫面,通過這一手段,詩的美就展現無遺了:黯然凝重的戰時氣氛;戰地的悲壯;渾融蘊藉且富有情思的意境;戰士誓死報君的忠誠等。每次教學《臺階》這篇課文,我總能在文中父親的影子中找到自己父親當時建造房子的景象,這之間居然有這么多相似的地方,讓我添多少感觸。語文課堂上教師只有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審美經驗,激活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那么,就能讓學生對文章有更深層次的審美體驗。
世界上有很多美,語文課堂會帶我們一一去領略。我們更需要教師在語文課堂上引領學生去感受這些美,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構建良好的個性品質,為學生一生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誗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