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華
(棗莊市市中區人民醫院,山東 棗莊 277100)
?
中藥治療小兒咳喘研究進展
劉慧華
(棗莊市市中區人民醫院,山東 棗莊 277100)
咳喘是一種兒科呼吸系統較為常見多發疾病,若治療不及時,極易引發呼吸衰竭甚至窒息。近年來,研究資料顯示中醫根據辨證分型治療小兒咳喘具有顯著效果,能夠有效改善患兒的體質狀況,緩解氣道慢性炎癥,減少氣道高反應,增強患兒臟腑功能。為進一步探討中藥治療小兒咳喘的臨床效果,改善患兒咳嗽、喘、痰等癥狀,對近幾年中藥治療研究進展進行總結分析,以期為臨床治療小兒咳喘提供參考依據。
小兒咳喘;中藥;臨床總結
小兒咳喘是一種臨床較為常見的慢性氣道炎癥疾病,其特點為氣道可逆性狹窄并引發呼吸困難,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咳嗽、呼吸困難、氣急、咯痰、肺內可聽哮鳴音且呼吸時哮鳴音較為明顯[1-2]。大量研究資料[3]表明,小兒咳喘發病機制與哮喘病一致,均屬于氣道變應性炎癥,因此其發病機制主要為輕微氣道炎癥和神經受體機制。中醫認為小兒咳喘主要有肺虛咳喘、痰熱郁肺、痰濕蘊肺及陰虛客串四種證型。該病臨床主要采用激素、抗生素及中藥進行治療,由于小兒抵抗力較低,西藥治療極易造成耐藥性,從而引發慢性咳嗽,不利于小兒健康成長。中醫對不同證型進行辨證治療,可明顯提高患兒治療效果,降低死亡率。
中醫認為小兒屬于稚陰純陽之體,由于其生理特殊性,病理和生理均與成人不同,臨床應謹慎用藥。病理方面,小兒咳喘主要有發病急、變化快、易寒易熱、易虛易實等特點,采用中藥治療時應注意不應過寒過熱,過寒會傷陽氣,極易導致氣血不暢、津液凝澀;過熱則較易使陰津受損,引發燥火灼津為痰[4]。生理方面,小兒處于成長發育階段,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尤其是脾、肺、腎三臟較為稚嫩,不耐寒熱,極易受病邪侵犯,從而引發損傷。因此,小兒咳喘治療應注意用藥寒溫和協,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如板藍根、知母、石膏、黃芩及牛蒡子等藥物,過于寒涼,應考慮加用杏仁、旋覆花、蘇子、半夏等溫性藥物,有利于化痰止咳、清熱解毒,且不傷正氣。
中醫認為,肺氣的肅降和宣發是相互促進、相互對立,同時也相互依存,因此肅降和宣發統于一體,向下向內的肅降便于向上向外宣發;反之,向上向外宣發便于向下向內肅降。病理方面,肺氣宣降不利則會引發呼吸不順暢、咳嗽、無汗、胸悶、喘息等,因此宣發和肅降有著密切聯系,且相互影響,用藥時應考慮同時給予肅降和宣發肺氣類型藥物,調整肺氣宣降功能[5]。對于小兒咳喘,應給予杏仁與桔梗合用、旋覆花與薄荷合用,杏仁甘苦,具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下氣降逆的功效;桔梗味苦,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的功效,多用于治療咳嗽痰多、咽痛、胸悶等疾病;旋覆花味苦,具有平喘鎮咳、抗菌等作用;薄荷味辛,具有清利頭目、疏散風熱及疏肝利膽的作用。諸藥合用,有利于肺氣宣降暢通,恢復小兒肺氣功能。此外,根據患兒病情治療以宣發肺氣為主、肅降肺氣為輔,有利于解除表證、祛除表邪;治療以肅降肺氣為主、宣發肺氣為輔,有利于平喘鎮咳、疏肝行氣。
部分小兒咳喘臨床主要表現為表證或里證,大多數小兒咳喘主要表現為表里同病/臨床,其主要原因為:①正氣不足,腎虛咳喘,肺氣不調,感受外邪,肌表不固,較易引發宿疾,出現表實里虛的癥狀;②衛氣不足,小兒抵抗能力和免疫能力較為低下,外感傷寒較易侵入內里,表證尚未解除,出現表里俱實的癥狀。
中醫認為單純解表或單純治里均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應辨別表里虛實、寒熱,做到表里兼顧、雙管齊下。對于表里俱實患兒,注意清除濕熱,祛除表邪,以避免病邪內陷,病情加重,采用魚腥草、大青葉、梔子、黃芩、板藍根及知母等中藥清除里熱;采用薄荷、金銀花、連翹、荊芥、紫蘇及防風等中藥解表邪[6]。魚腥草味辛,性寒,具有清熱解毒、健脾強胃、抗菌利尿的功效;大青葉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利咽的功效;梔子具有清熱瀉火、護肝利膽的功效;黃芩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祛火解毒的作用;板藍根味苦,性寒,具有涼血利咽、清熱解毒的作用;知母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薄荷味辛,具有清利頭目、疏散風熱的作用;金銀花性甘寒,氣芳香,為清熱解毒、宣散風熱的良藥;連翹味苦,性寒,具有散結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荊芥味平,性溫,具有發汗解熱、祛風鎮痰的作用;紫蘇具有發汗驅寒、解郁止嘔的作用;防風味辛、甘,性溫,具有解痙平喘、祛風解表的功效。諸藥合用,共奏補虛扶正、表解里和的作用。
小兒咳喘發展過程中存在較多標本關系,中醫認為正確認識并處理好標本關系具有重要作用。小兒咳喘臨床主要表現為標,治療時應注意審因論治,掌握其本質,不可單純使用止咳平喘藥物。若肺氣宣降失調引發發熱、氣喘、咳嗽,則應考慮散其外邪,治標又治本。研究顯示,治標主要目的為緩解患者病痛,治本主要目的為消除致病因素,兩者應兼具,止咳平喘、清熱解毒、健脾強胃。因此,標本同治還應注意疾病的輕重緩急,若以治標為主、扶正為輔,應清熱解毒、祛痰散寒;若以扶正為主、治標為輔,應健脾補腎、活血益氣、補肺強身[7]。
中醫認為小兒咳喘的主要因素為感染,細菌和病毒等是引發呼吸道感染的關鍵。對于正氣不足、脾肺腎虛弱且伴隨咳喘患兒,呼吸道極易引發細菌和病毒感染,從而導致咳喘發生。因此,治療過程中應加用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中藥,如連翹、金銀花、大青葉、黃芩、板藍根、梔子及牛蒡子等藥物,其中連翹、金銀花和板藍根等臨床應用較為常見,金銀花和連翹對桿菌、球菌、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陰性菌及支原體等均具有殺滅、抑制細菌的作用[8]。諸藥合用,不易使患兒產生耐藥性。
中藥治療小兒咳喘為臨床較為常見的手段,本文總結治療小兒咳喘的主要方法為:臟腑嬌嫩,寒溫和協;肺氣升降相依,宣降并舉;表里同病,兼顧表里;標本同治,虛實易兼;合并感染,抗菌消炎等。根據患兒的辨證分型治療小兒咳喘,可有效改善患兒體質狀況,緩解氣道慢性炎癥,減少氣道高反應,增強患兒臟腑功能。
[1] 謝少波,李少芳.小兒肺炎喘嗽熱退期中藥封包聯合紅外線照射的治療及護理[J].中國民間療法,2014,22(6):26-27.
[2] 姚文萍.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150例療效觀察[J].中醫兒科雜志,2013,9(4):16-18.
[3] 田本忠,王琦,黃俊蘭,等.中藥治療小兒難治性咳喘證臨床體會[J].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2013,20(5):39.
[4] 高菊楊,文宗軍,王紅.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咳喘78例[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3,12(29):1029-1030.
[5] 白冬梅,李前進.明清醫家治療小兒咳喘方藥規律探討[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2,5(4):421-423.
[6] 劉淑華,王兆凱.二冬二母湯穴位離子導入治療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臨床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2,30(27):4798-4799.
[7] 楊火蓮.布地奈德結合咳喘寧口服液治療抗小兒支氣管哮喘復發作用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12,14(39):3532-3533.
[8] 周曉星,邢向暉.防哮顆粒聯合中醫護理干預對哮喘緩解期患兒免疫功能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2,28(18):9-11.
(責任編輯:李嵐春)
2014-12-04
劉慧華(1982-),女,山東省棗莊市市中區人民醫院主治中醫師,研究方向為中醫內科。
R272
A
1673-2197(2015)08-0038-02
10.11954/ytctyy.201508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