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永蓮,韋麗君
(1.廣西中醫藥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1;2.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西 南寧 530001)
?
中醫藥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研究進展
侯永蓮1,韋麗君2
(1.廣西中醫藥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1;2.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西 南寧 530001)
歸納和整理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中醫藥研究進展,其基本作用機理為改善血液流變學、調節內分泌、抑制血管生成、調節免疫炎癥因子、影響前列腺素、組織形態學及基因表達等方面。
子宮內膜異位癥;中醫藥;研究綜述
子宮內膜異位癥(endometriosis,EMT,簡稱內異癥)主要指在子宮實體以外位置出現具有活性的子宮內膜間質或腺體組織,臨床主要表現為痛經和下腹痛,且出現進行性繼發性加劇、盆腔包塊、局部結節觸痛、腰骶肛門墜痛、性交疼痛、不孕、月經異常、等情況[1]。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礎上,將中醫藥治療異位癥的理論和學說進行歸納,現總結報道如下。
根據調查結果[2]顯示,87.7%的子宮內膜異位患者均有痛經的癥狀,且多見于處于育齡期間婦女人群,給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宮腔鏡、人工流產、剖宮產等是導致該病發生的主要原因。在中醫學古文獻中,并無“子宮內膜異位癥”相應的病稱記錄,但根據臨床病癥可將其歸為“不孕”“月經不調”“癥瘕”“痛經”等范疇。中醫理論認為,“沖任”和“瘀血阻滯胞宮”是造成內異癥的主要原因。目前,針對內異癥的基礎理論研究多從現代西醫病因機理入手,例如組織形態學在內膜上的變化、分子生物學、血管的形成抑制、內分泌學和血液流變學等。
2.1 血液流變學研究
臨床研究顯示,異位癥患者均有血液黏度增加和血液流動異常等臨床癥狀,患者血液表現為聚集、黏稠、濃度高等特點,會導致組織器官缺血、缺氧,甚至粘連,嚴重者造成血液循環不暢或形成瘀血等,可歸為中醫的“瘀血”,中醫理論認為“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張慧琴[3]研究表明,采取異位康沖劑(含元胡、紅花、桃仁、桂枝和黃芪等)治療內異癥造模動物,研究顯示其血液中纖維蛋白原、血漿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和低切黏度均有不同程度降低;提示異位康沖劑臨床療效明顯,主要通過降低患者的全血血液黏度,解除子宮動脈痙攣狀態,從而達到舒緩患者疼痛感的作用。
2.2 內分泌調節研究
內異癥的發病和進程主要依賴于激素的刺激,異位內膜的維持和生長為卵巢激素分泌異常導致的結果。中醫藥治療主要原則為調節催乳素(PRL)、孕激素(P)和雌激素(E2)的比例和水平,從而直接作用于子宮內膜、卵巢和垂體導致異位的內膜變性和萎縮。趙芳等[4]研究表明,大黃蟄蟲丸可明顯降低造模大鼠PRL和E2分泌量,提升P分泌量,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提示大黃蟄蟲丸可減輕內異癥的痛經癥狀,體現了雙向調節性激素水平的功能。
2.3 血管生成抑制研究
在內異癥的形成過程中,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VEGF) 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Gescher[5]研究表明,VEGF的高水平含量和病情嚴重程度密切相關。同時,細胞因子TNF-α與內異癥的發展也有著緊密聯系,TNF-α可引起異位病灶細胞增殖、促進異位內膜血管生長、盆腔粘連、抑制生育等現象,是EMT形成所必需的因子[6]。陳怡等[7]研究發現,三棱丸可抑制EMT大鼠模型體內TNF-α在mRNA轉錄和蛋白質翻譯上的表達,降低VEGF含量,從而發揮治療作用,且模型組異位組織中血管數量大大減少。關于TNF-α和VEGF間相關性研究,目前尚未見報道。
2.4 免疫炎癥因子研究
近年來,研究成果顯示異位癥患者均存在著組織細胞體液免疫功能不正常的情況,主要表現為NK細胞、T淋巴細胞能力下降及單核巨噬細胞數量增多(如IL-8,IL-10,IL-6)等。李海棠等[8]研究表明,采用加味散結鎮痛方治療模型大鼠,其中腹腔IL-13含量明顯提高,IL-8含量明顯降低,提示加味散結鎮痛方可調節模型大鼠的細胞因子水平,改善免疫機體的免疫狀況,從而抑制異位癥的發展。
2.5 前列腺素(PG)研究
研究[9-10]表明,子宮內膜為PG合成的重要場所,子宮內膜合成PG升高與痛經癥狀存在比較明確的聯系。其中異位癥患者體內前列腺素E2(PGE2)的分泌水平較高,出現痛經癥狀異位癥患者的PGE2表達量較高。因此,可以認為PGE2的分泌水平和患者痛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11]。宋卓敏等[12]研究顯示,前列腺素F2α水平的升高與患者痛經有著直接的聯系。PGF2α的主要作用為收縮血管痙攣、輸卵管平滑肌和刺激子宮,會導致疼痛的發生。鄔素珍等[13]報道,陳氏內異丸能降低EMT大鼠PGE2和PGF2α濃度,從而緩解血管的痙攣和收縮,改善盆腔微循環,緩解局部組織的血瘀狀態,減輕疼痛。白淑芳等[14]報道,對地機、次髎、中極、關元、命門和腎俞等穴位進行針灸,可顯著下降PGF1A和PGE2的含量,有利于造模大鼠的PG水平恢復正常,從而達到緩解痛經的作用。
2.6 基因方面研究
研究結果表明,細胞凋亡與子宮內膜的重建和生長關系密切。肖新春等[15]對造模大鼠給予消異方治療,并檢測大鼠子宮內膜中組織生存素(survivin)和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的表達情況,實驗數據表明:消異方通過下調survivin的表達,激活caspase-3酶原活性,誘導異位組織細胞進入程序性死亡,并促使壞死組織細胞的剝離,達到治療目的。
2.7 組織形態學研究
目前,中醫藥治療后子宮內膜異位的組織形態變化也有研究。羅曉紅等[16]采用中藥益胃湯治療造模大鼠,實驗組腺體數量較對照組減少,內膜腺腔變小,呈萎縮趨勢。提示益胃湯有助于異位組織中新生血管的生長和延伸,并抑制內膜的形成。
綜上所述,中醫藥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研究正在不斷深入,且取得大量成果。在基礎醫學領域,通過現代醫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分別從組織形態學、炎癥免疫因子、內分泌的調節、血液流變學等方面,為中醫藥治療內異癥提供大量的實驗數據和證據支持。中醫藥治療內異癥的基礎理論研究尚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中醫藥更應發揮自身的治療優勢,注重中藥單方或復方配伍研究及具體證型本質的研究,從而不斷完善中醫藥對于內異癥治療的理論體系。
[1] 石一復.子宮內膜異位癥[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8,29-46,130.
[2] 郎景和.子宮內膜異位癥基礎與臨床研究的幾個問題[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2,18(3):28.
[3] 張慧琴,趙淑萍,劉玉健,等.中藥異位康沖劑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小鼠的研究[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09,9(15):2827-2830.
[4] 趙芳,李巖,丁虹麗,等.大黃蟄蟲丸對實驗性子宮內膜異位癥大鼠性激素的影響[J].中醫研究,2008,21(9):14-16.
[5] GESCHER DM,HAENSEL A,MEYHOFER-MALIK A, et al The importanceof angiogenesis for the pathogenesis of endometriosis[J].Zentralbl Gynakol,2003,125(7-8):243.
[6] BRAUN D P,DING J,DMOWSKIW P,et al Peritoneal fluid mediated enhancement of eutopic and ectopic endometrial cell proliferation is dependent on tumornecrosis factor-alpha in women with endometriosis[J].Fertil Steril,2002,78(4):727.
[7] 陳怡,徐曉玉,葉蘭,等.三棱丸抑制大鼠子宮內膜異位癥血管生成及VEGF,TNF-α表達的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8, 33(3):303-306.
[8] 李海棠,李莉.加味散結鎮痛方對實驗性子宮內膜異位癥大鼠腹腔液IL-8、IL-13含量的影響[J].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08, 9(5):16-20.
[9] 張烜.環氧合酶、前列腺素與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病關系的研究進展[J].現代婦產科進展,2005,14(2):149.
[10] KOIKE H,EGAWA H,OHTSUKA T,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dysmenorrheic Severity and prostaglandin production in women with endometriosis[J].Prostaglandins Leukot Essent Fatty Acids,1992,46(2):133-137.
[11] 李志剛,郎景和,冷金花,等.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腹腔液及血清中前列腺素E2與bcl-2蛋白的含量變化及意義[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5,40(9):598-600.
[12] 宋卓敏,屈彩芹,張遠,等.痛經寧顆粒對痛經大鼠子宮雌、孕激素受體的影響[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6,21(1):35-38.
[13] 鄔素珍,趙春梅,聶潤球.陳氏內異丸對子宮內膜異位癥大鼠血漿PGE2及PGF2α濃度的影響[J].中華中醫藥雜志(原中國醫藥學報),2011,26(2):357-359.
[14] 白淑芳,李淑萍,李玲.針刺對子宮內膜異位癥模型鼠鎮痛機制的影響[J]. 遼寧中醫雜志,2003, 30(1):77-78.
[15] 肖新春,葉娟梅.消異方對大鼠異位子宮內膜survivin及caspase-3表達的影響[J]. 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 7(3):210-211.
[16] 羅曉紅,閆新林,鄭燕.益胃湯對子宮內膜異位癥模型大鼠異位內膜組織形態學的影響[J]. 四川中醫,2012, 30(12):47-49.
(責任編輯:李嵐春)
2014-12-24
侯永蓮(1988-),廣西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醫藥治療慢性盆腔疼痛及更年期綜合征;韋麗君(1963-),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教授,研究方向為中醫藥治療慢性盆腔疼痛及更年期綜合征。
R271.9
A
1673-2197(2015)06-0055-02
10.11954/ytctyy.201506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