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思,張 毅
(1.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75;2.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
張毅教授治療慢性蕁麻疹經驗總結
劉 思1,張 毅2*
(1.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75;2.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蕁麻疹為皮膚科常見疾病,臨床特點為皮膚出現瘙癢性風團,發無定處,驟起驟消,消退后不留痕跡。慢性蕁麻疹病程長,易復發,治療頗為棘手。張毅教授針對慢性蕁麻疹的皮損形態、發作部位、發作時間及誘發因素等情況,根據傳統中醫學理論并結合自身多年的臨床經驗辨證論治,對提高蕁麻疹的治療效果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蕁麻疹;中醫治法;名醫經驗
蕁麻疹是一種臨床常見的變態反應性疾病,中醫稱為癮疹。其臨床特點為皮膚出現瘙癢性風團,發無定處,驟起驟消,消退后不留痕跡。根據病程長短,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者驟發速愈,慢性者反復發作,遷延不愈。中醫認為,該病的發生多因稟賦不足、衛外不固、風邪乘虛所致;或表虛不固,風寒、風熱外襲;或血虛生風生燥;飲食不節,或腸道寄生蟲等誘發。張毅為國家第五批師帶徒指導教師、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導師,治療蕁麻疹疾病見解獨到,療效顯著,特色鮮明,易于掌握。現將張毅教授治療蕁麻疹的臨床經驗整理報道如下。
蕁麻疹發作時,皮疹紅白相間,劃痕癥陽性,采用柴胡桂枝湯加減。柴胡桂枝湯出自《傷寒論·辨太陽病脈癥并治下》中“傷寒六七曰,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亦見于《傷寒論·辨發汗后病脈證并治第十七》中“發汗多,亡陽譫語者,不可下,與柴胡桂枝湯,和其榮衛,以通津液,后自愈”。柴胡桂枝湯為小柴胡湯和桂枝湯合方,既有桂枝湯調和營衛之功,又有小柴胡湯和解少陽,引邪外達之用。兩方合用,相得益彰,陰陽表里,氣血津液皆可顧及。蕁麻疹癥見皮疹紅白相間,由營衛不和所致。邪氣客于肌膚,營衛運行失和,氣血津液運行障礙,則皮膚上出現顏色、形態等改變。營衛失和,氣血運行遲緩,皮膚受外力刺激,則局部氣機阻滯,血瘀于肌腠,故表現為化痕陽性。現代藥理研究認為小柴胡湯具有免疫調節、抗炎、抗過敏等多種藥理作用[1]。李上云等[2]認為桂枝湯通過調節環核苷酸抑制變態反應,阻止介質釋放,減輕局部炎癥反應,具有抗過敏的作用。故柴胡桂枝湯可用于治療蕁麻疹。
風團發作,固定于半身,而非泛發,升降散加減。該類型蕁麻疹的發生主要為氣機升降失調,局部氣行不暢,氣郁化火,而發風團。升降散來源于《傷寒溫疫條辨》,由蟬蛻、白僵蠶、姜黃、大黃組成。白僵蠶、蟬蛻配伍,升陽中之清陽,姜黃、大黃合用,降陰中之濁陰,一升一降,體現了升降相因之法。諸藥合用,恢復人體正常氣機升降,氣機條暢,則風團得愈。
但見舌苔膩,不拘于苔色或白或黃,必用麻黃、連翹、赤小豆。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出自《傷寒論》,原文記載:“傷寒瘀熱在里,身必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原方組成為:麻黃二兩,連軺(指連翹根,現在多用連翹)四十箇,赤小豆一升,大棗十二枚,生梓白皮一升,生姜二兩,甘草二兩。原方治療之病機為表邪未盡、濕熱蘊結于內,治法為疏散表邪、清熱利濕。膩苔存在多為濕濁之邪內蘊,陽氣被遏,痰飲濕濁停聚于舌面而成。蕁麻疹伴見舌苔膩患者,與濕邪停留密切相關,所謂“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怫郁于皮毛腠理之間”而發病。《本草正義》云:“麻黃輕清上浮,專疏肺郁,宣泄氣機,是為治感第一要藥,雖曰解表,實為開肺,雖曰散寒,實為泄邪,風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溫熱亦無不賴之以宣通。”《本草經疏》言麻黃“此藥輕清,故能去其壅實,使邪從表散也”,麻黃一藥通過疏散外邪,解除皮毛肌腠之壅塞;且麻黃功兼利水,使水濕從毛竅外散,又可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助濕邪從小便而解。赤小豆味甘,性平,可健脾利濕、散血、解毒。《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記載:“連翹具升浮宣散之力,流通氣血,治十二經血凝氣聚,為瘡家要藥。能透肌解表,清熱逐風,又為風熱要藥。”連翹具有疏散風熱、解毒散結之功效,能透發在內濕熱,同時其味苦寒,能制約麻黃溫燥之性。三藥合用,透肌腠邪氣外出,宣暢怫郁之氣機。對于蕁麻疹,無論寒熱,加減化裁,每每奏效。
蕁麻疹夜間發作嚴重,舌質干紅少津,選用一陰煎加減治療。《素問·四時刺逆從論》記載:“少陰有余,病皮痹隱疹。”該類患者多表現為皮損顏色紅赤,自覺灼熱而癢,午后或夜間加重,晨起消退;其病機多為陰虛內熱,陰虛不足,不能涵陽,夜間陽氣浮盛于體表,不得入于陰分,故皮膚灼熱刺癢。熱邪與氣血搏于肌膚腠理,致風團反復發作。一陰煎出自《景岳全書》,方中生地、熟地、芍藥、麥冬滋陰清熱,丹參清血分之熱,功兼活血,防滋陰所致血行滯澀,合牛膝引熱下行,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養陰清熱之效。一陰煎治療陰虛血熱證型,方證相宜,故能獲效。
食用魚蝦蟹等海鮮誘發者,加紫蘇葉和生姜。紫蘇葉,本草綱目言其“解魚蟹毒”。民間更有水獺食魚后不舒,自行尋找紫蘇葉服用得解的傳說。紫蘇有調節白細胞的功能,可抑制Th2細胞因子分泌,對白三烯、血管活化因子和組織胺等活性物質有較強的抑制作用[3],因而具有較強的抗過敏作用[4]。生姜對生半夏、生南星等藥物之毒及魚蟹等食物中毒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5]。蕁麻疹可由多種食物(如牛奶、蛋類、草莓等)、藥物、動物皮毛等誘發,有明確的食用魚蟹類引發者,可考慮在處方中加入紫蘇葉、生姜二藥。
病案一:鄭某,男,49歲,2013年12月初診,患者自訴有蕁麻疹病史2年,發作時見全身多處淡紅色風團,常自行服用氯雷他定、撲爾敏控制病情,遇風后皮損可加重。自覺瘙癢明顯,眠差,小便通暢,大便質稀。舌質紅,苔白膩,脈滑。處方如下:麻黃10g、連翹20g、赤小豆30g、桑白皮10g、苦杏仁10g、益母草30g、防風10g、煅龍骨20g,上方3劑,日服1劑。囑患者若本方有效,則自行購買,繼續服用。患者舌苔白膩,故予麻黃、連翹、赤小豆合用,加用桑白皮、苦杏仁清熱宣肺利濕,合益母草活血利水,煅龍骨鎮靜安神止癢,防風祛風止癢。患者服用3劑后,蕁麻疹發作減少,繼續服用4劑后,蕁麻疹基本未發。
病案二:王某,女,24歲,患者雙下肢泛發風團,色鮮紅,伴瘙癢,反復發作5月余。曾前往西醫院就診,予以抗組胺藥后風團消失,停藥后易復發,僅發于大腿,腘窩等下肢部位。納眠可,二便通暢,舌質紅,苔薄白,脈沉細。處方如下:蟬蛻10g、熟大黃5g、姜黃10g、白僵蠶10g、地骨皮10g、水牛角粉15g、白蒺藜10g、防風10g、煅龍骨10g,共7劑,水煎服,每日1劑。患者蕁麻疹僅發作于下肢,故予以升降散加減。考慮患者大便正常,故使用熟大黃,并予以較小劑量,取其通行上下之功;地骨皮、水牛角粉合用清熱涼血;白蒺藜、防風祛風止癢,煅龍骨鎮靜止癢。全方疏風涼血,調暢氣機,血熱清,氣機和則皮疹得散。復診時,上方去水牛角,加桂枝5g、白芍10g、大棗10g,調和營衛,疾病告愈。
[1] 坂口修平, 賀玉琢(摘譯).小柴胡湯對敗血癥性休克的作用[J]. 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2005,27(4):230-231.
[2] 李上云,王巖,孟凡志.桂枝湯對變應性鼻炎豚鼠環核苷酸的影響[J].中醫藥學刊,2002,20(3):366-370.
[3] 王德云.變態反應性鼻炎臨床與實驗研究[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61.
[4] 王威,閆喜英,王永奇.紫蘇油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時珍國醫國藥,2000,11(3):283.
[5] 張廷模.臨床中藥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74.
(責任編輯:李嵐春)
2014-11-26
劉思(1987-),女,成都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病毒性皮膚病的臨床與實驗。
張毅(1956-),男,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主任中醫師,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病毒性皮膚病。E-mail:1031928396@qq.com
R249
A
1673-2197(2015)06-0070-02
10.11954/ytctyy.201506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