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沈燕
(河南中醫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8)
?
中醫基礎理論教育現狀分析及革新探討
孔沈燕
(河南中醫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8)
探討中醫基礎理論教學工作的改革方法。對中醫基礎理論的教育現狀進行分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采取討論式、案例式教學方法,加強教材建設,開展實驗教學,建立學生中醫思維模式。中醫基礎理論課堂教學改革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水平。中醫基礎理論是中醫學者的基礎入門學科,對今后各學科的學習具有重要影響,其課堂教學改革對于提高學生學習水平大有裨益,應積極重視并推廣。
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方法;學習興趣;教學改革
《中醫基礎理論》(以下簡稱《中基》)是中醫學習的基礎入門學科,是中醫專業課程體系的主干課程。中醫理論與現代科學理論體系不同,其屬于自然科學,將人與自然相統一,有獨特的理論框架與思維方式,而現代科學使用的是數理推論、精確分析的方法[1]。由于我國目前主要采用直觀形象教學法進行中學教育,偏重數理推論,學生在入校以后突然接觸到“中基”課程,便會出現很多問題。
中醫基礎理論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有:①中醫基礎理論課程內容枯燥,學生興趣淡薄,缺乏學習動力;②中醫學思維方法比較特殊,新生思想轉換存在障礙;③近年來中醫學發展速度的緩慢與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形成強烈反差,使學生信心不足;④對于中醫“取象比類”等獨特的研究方法難以認同;⑤傳統而封閉的教學風格使學生處于被動地位。針對上述問題,筆者對 《中基》課程的教學方法及內容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實踐中取得了顯著成效,現總結如下。
1.1 改革目的
《中醫基礎理論》是中醫學的基礎入門課程,學生對課程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成果直接影響到其余課程的學習。新時代的學生學習傳統而古老的中醫基礎理論難免覺得枯燥乏味,思維方式轉換上也存在障礙。傳統的課堂講授模式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因此必須運用正確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提升其學習主動性,對于提高教學效果非常重要。
教學改革能使學生學習和掌握中醫學課程基本理論知識和思維方法,使學生對中醫課程產生興趣,能夠主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習能力,為培養新時期中醫藥高級人才奠定基礎[2]。
1.2 改革措施
1.2.1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中基》第一堂課(緒論部分)的講解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具有重要影響,甚至會產生引導性作用。因此,為避免枯燥的知識對學生興趣造成不良影響,教師在講解時可不拘泥于課本上的理論知識,嘗試結合病案,加以生動的描述。向學生講述中醫學的特色所在,并配合多媒體圖片、影視資料,加深學生印象。除介紹中醫學的悠久歷史外,還應闡述中醫在國內外的發展前景,如中醫藥的廣泛應用、針灸康復的養生作用、中醫與現代科學技術的結合、中醫的優勢病種等,以樹立學生學習中醫的信心。
1.2.2 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 傳統的教學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信息量大,教學面寬,學生不容易抓住重點。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教學輔助手段也越來越多,借助幻燈片、投影儀、錄像等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生動形象、感染力強。如在講解陰陽學說、經絡學說時,可通過圖片資料的動態演示,使學生更直觀地看到陰陽相互轉化的過程,加深其對抽象概念的理解及掌握,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要突出重點,不應“眉毛胡子一把抓”,造成內容過于繁雜,影響學生對學習重點的把握。
1.2.3 課堂教學方法改革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外,更應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采用“案例式”“討論式”教學方法,開展案例教學,適當安排討論環節,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思考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在選擇案例時需注意,一定要符合講課內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切忌選擇疑難雜病,也可引入生活中的常見病癥來進行分析講解,如感冒的臨床癥狀為惡寒發熱、咳嗽、咳痰、鼻塞流涕等。通過病案舉例,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為下一階段其余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1.2.4 加強教程內容建設 教材的編纂應適應教學改革及社會發展的需要。目前教材內容仍不夠完善,筆者認為應強調中醫特色,補充反映中醫學術發展的內容,充分重視各學科間關聯部分的合理安排,避免出現不中不西、不倫不類的現象[3]。還應該減少有爭議的內容,減少古籍引文以及理論脫離實際的內容,注重實用。
1.2.5 建立中醫思維模式 中醫學理論體系與現代科學體系不同,學生已有的數理思維模式很難用來理解中醫的內容。《中基》中陰陽五行和整體觀念的學習是轉變思維方式的重點。因此,教師在講解該部分內容時,教學進度要適當放慢,將整體觀念、五行學說細化,多舉些實例;采用太極圖的運動說明陰陽的關系,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比較、類比、反證等思維方法。在后續教學中應加強深化該部分內容,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中醫思維模式。
1.2.6 開展實驗教學 實驗教學是《中基》教學改革的重要部分,其可增加學科實用性,避免理論課枯燥、生硬的情況。在進行實驗設計時應注意:①通過實驗,使學生看到中醫基礎理論的特色和優勢;②實驗工具應簡單明了、容易操作。實驗課程可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創新意識及動手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成效。
通過以上改革措施,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積極性明顯提高,能夠主動提出問題,并討論解決,學習水平大大提高。
中醫基礎理論課堂教學改革不僅是中國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培養創新型優秀中醫人才的重要舉措。中醫的繼承和發展需要人才,人才的培養必須依靠教育,而中醫基礎理論作為中醫教學的重要基礎課程,地位尤為重要。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學生對中醫的學習興趣較低,學習效率不高[4]。因此,筆者在傳統教育的基礎上,結合先進的現代化教學方法,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增強中醫學的生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及中醫思維模式,使學生扎實地掌握中醫基礎理論知識,學會思考中醫學問題并關注中醫發展。只有這樣,課程的教學價值才能得到體現,教學改革目標才能達成,中醫基礎理論才能得到不斷發揚和創新。
綜上所述,中醫基礎理論是中醫學者的基礎入門學科,對今后各學科的學習具有重要影響,其課堂教學改革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大有裨益,應積極重視并推廣。
[1] 郅琳,胡久略.《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改革探討[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2,22(5):1043-1044.
[2] 黃巖松.《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改革研究現狀分析[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11(1):81-82.
[3] 陳曉云.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改革初探[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03,5(1):48.
[4] 劉會麗.中醫基礎理論課堂教學改革探討[J].大家健康,2014,8(4):301-302.
(責任編輯:尹晨茹)
2014-11-26
孔沈燕(1977-),女,河南中醫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中醫醫史文獻各家學說。
R22
A
1673-2197(2015)06-0142-02
10.11954/ytctyy.201506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