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宇
剛剛過去的2013年是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首次蒞滬演出一百周年的正日子,這對京劇藝術而言、特別對上海的京劇藝術而言,是一個值得紀念的事情。之所以這樣而論,在于當年的梅蘭芳先生首次上海之行,不僅奠定了他在京劇藝術上的成功,鑄就了他一生對上海的眷念,更重要的還在于,此次演出開創了旦角藝術在京劇中成為主導地位的先河,一改老生一統天下的局面。甚至可以說為四大名旦的崛起奠定了輿論基礎并引發了觀眾審美趣味的轉換。
回顧過去的一百年,由梅蘭芳開先河,旦角藝術逐步與老生藝術并列,繼而又超越老生形成以梅、尚、程、荀四大名旦為代表享譽藝壇。即使后來的四大須生,從社會的整體聲譽上還是無法與四大名旦聚集而成的聲譽相匹敵。而梅派藝術,又自然成為四大名旦之魁首。且百余年來薪火相傳,依舊保持著中正平和的藝術品格,在舞臺上散發著永恒的光彩。
從京劇藝術的角度看,從外國人對京劇的認知角度看,從京劇在國人心里的地位看,是繞不開“梅蘭芳”三個字的。究其原因,大約有三個方面,梅蘭芳先生給我們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他是一位集京、昆于一身的表演藝術大師。梅派藝術的形成,除了他在京劇劇目方面的積累與表現能力外,他對昆曲藝術的熟知與研習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因素。正如他在《梅蘭芳舞臺生活四十年》一書中寫道:“我提倡它的動機有兩點:(一)昆曲具有中國戲曲的優良傳統,尤其是歌舞并重,可供我們采取的地方的確很多;(二)有許多老輩們對昆曲的衰落失傳,認為是戲劇界的一種極大的損失。他們經常把昆曲的優點告訴我,希望我多演昆曲,把它提倡起來。”短短的幾句話中,梅蘭芳先生的人品與藝術品格都清晰地彰顯出來。而他對昆曲的學習也絕不是浮光掠影、淺嘗輒止,是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的。他總共學會了幾十出昆曲戲,其中在臺上演出過的占十分之六七,演出過的昆曲劇目至少在二三十出以上,還包括他特別強調的兩出吹腔戲《昭君出塞》、《奇雙會》。這些深厚的積累,最終體現在他塑造出的眾多戲曲人物上,這些藝術形象集中體現出梅派藝術的中和醇厚、大方典雅、含蓄柔和。他的這種藝術綜合與探索的觀念不斷發展,形成了“移步不換形”的梅氏原則,使其一直都站在京劇藝術的制高點,梅派藝術所彰顯出京劇藝術所代表的中華文化精神、氣質與魅力,是永遠不會過時的。
他也是一位戲曲教育大家。他為戲曲教學、人才培養所作出的貢獻彪炳千秋。值得一提的是,他在1957年發表的《要善于鑒別精、粗、美、惡》一文,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演員要學會分辨雅俗、高低、美丑的問題,許多警句使人振聾發聵,富有現實意義。這篇文章,理應成為京昆表演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以及評論工作者一個必讀經典。梅先生桃李滿天下,許多門人后來都成為享譽梨園的大藝術家,像張君秋、杜近芳、李玉茹、陳伯華等,他們對老師的耳提面命,諄諄教誨終生不忘。梅先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的教學經驗,對于如何借鑒梅先生的教育理念與方法,來發展與改革當下的京昆教學事業,也是一個很有價值的課題,值得我輩藝術教育者深思。
他還是一位積多元素養和在戲曲藝術上善取多元養分的積極實踐者。他除了繪畫與書法外,還在劇目的演出上一直秉承創新與借鑒、改革的原則。他編演新戲、對傳統老戲或其他劇種的劇目進行重新創作、對昆曲的提倡及學習以及對時裝新戲的探索,都是他一直在努力的事。徐城北先生在《京劇的知性之旅》一書中寫道:“梅年輕時也很想‘革命,不僅排演各種類型的新戲極多,更從藝術文化上連續進行過三次宏偉的‘大跳——第一次,是在20世紀10年代中期偏后,身處京城京劇大本營中,卻勇于接受新的文藝觀念,先后(同時又是斷續)革除了不少梨園舊俗;第二次,幾乎是和第一次同時開始,一直延續到20世紀20年代中期,梅數度訪問上海,接受了積極的海派戲劇文化,并把它‘拿到北方,分期分批消化在自己的藝術實踐中。第三次,是從20世紀20年代末期開始,直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梅先后訪問了美國和蘇聯,以東方的藝術和歐美西方文化進行對撞,于是他又成功了。”這段介紹真實地記錄了梅蘭芳的藝術探索心路歷程。直到今天,藝術的傳承與創新仍然是話題、昆曲正處于振興之中、劇種間的借鑒與互動十分火熱、東西方藝術交流依舊頻繁,盡管這些都是梅蘭芳先生當年已曾做過的,但這樣的理念對于當今的藝術傳承與發展,仍是圭臬。
“梅派藝術”,可以說已成為京昆藝術教育的典范課程。而上海戲曲學校與梅派藝術的淵源更是由來已久,當年的言慧珠副校長,是梅蘭芳先生的得意弟子,也是梅派藝術的重要傳承人。而俞振飛校長,則是梅先生的摯友,也是他舞臺上多年的搭檔。所以,上海戲曲學校很早就將梅派藝術的傳習列為教學工作的重點,并在辦校之初,就聘請楊畹農、魏連芳等名師,培養了許多出色的梅派藝術繼承者,體現了學校在研究梅派、傳承梅派上的諸多努力。直到今天,梅派藝術的傳習工作依然在上海戲校生生不息,上海戲劇學院更是成立了大學本科的“梅蘭芳藝術研究室”,形成了從中專到大學的梅派研習系統。“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們相信,這次“紀念梅蘭芳首次蒞滬演出一百周年”的活動,不僅是一種姿態,更是一種推動力。上海的戲曲教育對梅派藝術的研究與傳承將永無止境,我們將更加彰顯梅派藝術體現出的那種絕代風華、梅先生身上體現出的那種德藝雙馨的人格。因為這兩者永遠都不會被時代所淹沒。
與此同時,凸顯學校的社會職責,怎樣將京昆藝術提升到文化的高度進行研究,進而提高當代社會對京昆藝術的認知度,更是成為戲校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近年來,學校開展了一系列戲曲藝術資料整理、史論研究、出版工作,最近出版的《梅派藝術傳習錄》這本匯編文集,就是傳承與研究的一個成果。
2013年是梅蘭芳先生首次蒞滬演出一百周年,今年又是梅大師誕辰一百二十周年的“甲子重開”紀念年。戲校借這個機會舉行系列活動,特別在逸夫舞臺舉辦了兩場紀念演出,老師與學生以及特邀嘉賓相繼演出了梅先生首次來滬所演的劇目,得到觀眾與專家的好評。關于梅派教學的研討會也開得氣氛熱烈、話題豐富且頗有觀點,實屬我輩幸事。活動期間,梅派的掌門人梅葆玖先生更是欣然接收了戲校學生煉雯晴為梅門最小的弟子,這既是對戲曲學校梅派教學的一種肯定,也是梅門陣營的一件喜事。
事業要人才輩出,才能興旺發達。我們在看到成績的時候,應該用更多的傳習與研究工作來體現對大師的紀念,更應該從文化的高度與視野,重新審視和定位梅派藝術的精神在今天的意義。
愿梅派藝術發揚光大,永世綿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