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克勤
(南京工業大學 人才資源部,江蘇 南京 211816)
江蘇企業博士后招收的若干思考
岳克勤
(南京工業大學 人才資源部,江蘇 南京 211816)
江蘇博士后的迅速發展為提高江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但是隨著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設站企業增多,特別是江蘇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的建設進一步發展,企業在招收博士后方面面臨一定的困難。本文認為,找準癥結、轉變思維、改善企業博士后招收工作是當前促進企業博士后發展的基礎性、重要性工作。
企業博士后 江蘇省創新實踐基地 聯合招收
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以下簡稱工作站)始于1997年,是我國博士后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企業博士后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充分發揮博士后制度在科學技術研究、人才培養和使用及人才流動等方面的優勢;逐步形成企業與設立流動站單位的合作機制,促進產、學、研結合,培養和造就適應國民經濟和企業發展需要的高級科技和管理人才;為企業引進和培養高水平人才,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推進企業的技術進步;推動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面向企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企業博士后工作開展以來,在企業轉型、技術創新、產學研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績。
作為經濟、人才大省,江蘇的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設和取得的成績一直穩居全國前列。截至2014年年底,江蘇省工作站總數達到299個位列全國第二,占全國設站總數的10.75%,地區覆蓋率達98%,基本涵蓋了江蘇省支柱產業、新興產業和重點行業。
2008年始,江蘇為充分發揮博士后制度在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和技術創新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產學研結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在努力建設和發展工作站的基礎上,在全省范圍內實施了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 (原省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下簡稱實踐基地)建設工作。工作站和實踐基地的設立,對于引導更多的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向企業集聚,優化企業人才隊伍結構,促進博士后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截至2014年年底,江蘇省已設立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386個。
工作站和實踐基地的建設為江蘇省的企業技術創新和經濟轉型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和智力支撐。首先,多數工作站和創新基地建設后,企業重金引進博士后,開展了相關科研與技術攻關工作,取得了顯著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其次,企業通過建立工作站和創新實踐基地,不僅樹立了企業重才愛才的良好形象,更顯示出企業對轉型、科技創新的重視,提升了企業的競爭力,使企業在同行業中競爭中處于領先地位;再次,通過聯合招收企業博士后,架起了校企溝通交流橋梁,促進了產學研相結合。
1.企業博士后規模較適中,但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伴隨著江蘇經濟社會的發展,工作站和實踐基地建設數量也得到提高,企業博士后規模更是步入快車道。截至2014年年底,全省在站博士后人員共計4791人,其中工作站在站人數為804人,占16.8%;創新基地在站人數為293人,占6.1%;平均一個工作站或創新基地在站人數為1.6人。招收規模的增大,反映出江蘇企業對高層次人才需求旺盛,整體來看,江蘇企業博士后的規模較適中。作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全國第一的江蘇省,博士后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還有非常大的空間,博士后規模有待進一步快速提升。
2.地區招收不平衡,蘇南優于蘇中、蘇北地區。

根據2014年底的統計數字對比可發現:蘇南地區的工作站或實踐基地平均在站人數明顯高于蘇中、蘇北地區。這與各地方經濟發展水平高低(以GDP為參照)相吻合。經濟相對發達的蘇南地區的企業招收博士后相對容易。
3.工作站和創新基地招收差距大,工作站招收相對容易。

2014年工作站平均在站人數達到2.15,而創新基地僅僅為0.84。博士后招收,特別是創新基地的招收存在一定的難度。江蘇省個別市所轄站的空站率達到驚人的九成,許多站點申請成功后長時間招不到博士后入站工作。
工作站和創新基地如何成功招收博士后,進一步提升江蘇省的企業博士后工作水平?對此,江蘇省省市各級相應部門也采取了很多的措施,相應部門紛紛創新思維,采取多種舉措招收博士后入站工作。比如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牽頭組織企業去相關高校舉辦現場招聘會;徐州市、蘇州市等舉辦博士后項目洽談和招收推介會;常州市還會帶領部分企業到相關高校舉行專場推介會,等等。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工作站還是創新基地都存在博士后招收難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1.博士自身問題。
首先傳統就業觀依然左右著博士就業方向,尋求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還是寒窗苦讀二十多年博士們的第一選擇。相對企業的不穩定性,高校和科研院所對博士更具吸引力。博士后作為流動人員,兩年的在站研究結束后面臨的還是重新擇業問題,這是很多博士首要的顧慮。再者博士在校期間接受的教育偏離企業的實際需求,博士在學校側重理論知識,而企業注重實際,二者的差異也讓博士選擇去企業做博士后心有余而力不足。
2.企業自身問題。
首先,部分企業存在“作秀”成分。部分企業建站成功后,把工作站或實踐基地的牌子當做“面子”,并沒有把博士后工作擺上關系企業興衰的重要位置,無法真正發揮工作站或創新基地的帶動效應。再者,管理制度不健全,博士后一方面是企業的研發核心同時也是企業博士后工作的管理者,這讓博士后的研究工作無法專一,大量瑣碎的其他事務牽扯了太多的精力;其次,創新能力不足。企業軟硬件偏弱,走跟蹤型技術路線,研發能力低,創新能力不足,往往一個博士后獨木難支;再者,有些企業局限眼前,重利益輕投入,追求短期利益,過分追求項目的產出效益,而博士后所研究的項目往往是技術、理論上的研究,在成果轉化上存在一定的苦難。企業所希望的兩年時間就能給企業帶來重大效益,這給博士后帶來巨大壓力。最后就是信息溝通堵塞,設立工作站或創新基地的目的是架設企業與高校之間聯系的橋梁,但是這個“橋梁”跟誰搭建,很多企業毫無頭緒,缺乏有效的溝通和信息交流。
3.流動站自身問題。
流動站所在的高校或科研院所,相比較來說更注重于流動站單獨招收博士后的培養,缺乏對企業的主動服務理念。雖說近幾年與企業聯合培養的博士后有所增加,但據江蘇2014年底的統計這個比例也僅有21%。在流動站看來,如果流動站不與企業合作,不會影響到自身發展,聯合培養博士后是企業的主動合作,流動站不具備主動性。
4.主管部門自身問題。
表現在主管部門缺乏主動服務意識。相對于申報工作站或創新基地的熱情,后期的招收服務和監管評估略顯冷淡。
工作站和實踐基地在幫助企業轉型升級、推動企業提高創新能力、推動產學研合作、培養優秀后備人才等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企業博士后招收瓶頸的突破,必須基于思想的解放和思維的轉型。在此結合工作實際,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轉換招收對象。
江蘇高校眾多,每年高校都要大量引進青年博士補充到師資隊伍,企業可把招收目標瞄準此類人員,實現從招收應屆博士(統招統分博士后)到招收高校在職青年博士教師(在職博士后)的轉變。在職博士后由于已經有穩定的工作,一方面本身沒有后顧之憂,另一方面企業付出的物質代價相對低;再者在職博士后的身后還有相對固定的高校專家團隊,如此可以更好地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資源,實現合作共贏。
2.健全管理制度。
各企業要結合本企業實際,完善相關工作機構和管理人員,制定符合實際的博士后管理細則,以事業留人,“引才”更“引心”,同時提高研發硬件和軟件建設,主動為博士后配備科研助手,有利于博士后科研項目延伸和科研產品的改進,為科研成果的產業化打下基礎。
3.加強信息輸出。
企業要主動出擊,尋求校企之間的資源優化配置。最便捷高效的手段是,企業首先提出結合自己企業發展的研究課題或項目,然后根據此項目的學科所屬尋求相關學科較強的高校或科研院所,最終由高校或科研院所予以從本單位內部推薦洽談。
4.加強管理服務。
各級主管部門要充分認識企業博士后工作在推進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和產業結構升級中的重要作用,把企業博士后作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重要抓手,走進企業、了解企業、幫助企業,創新工作機制,改進工作方式,提高服務質量,推進企業博士后工作可持續發展。
5.加大宣傳力度。
各部門要通過各種方式和利用各種形式,要充分利用現代化的媒介平臺,廣泛、深入地宣傳博士后工作的作用優勢和優惠政策等相關內容,幫助企業加深對博士后科研人才重要性的認識,通過宣傳,使企業充分認識到建站對加快新產品開發、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具有直接的推動作用。同時抓典型、樹標桿,重點報道宣傳一些博士后工作做得比較好的企業,以此為引領吸引其他企業建設好、使用好自己的工作站或創新基地。
6.高校要加強服務意識。
企業博士后對高校師資隊伍的培養有重要意義。2010年6月教育部啟動“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核心就是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培養過程、學校按通用標準和行業標準培養工程人才。鼓勵高校青年老師到企業從事博士后研究無疑是實施此計劃的重要舉措之一。企業博士后不僅有助于青年教師獲取實踐經驗,而且有助于產學研的合作開展。因此,高校流動站要加強服務意識,切實做好和工作站或創新基地的信息溝通,充分利用企業聯合培養博士后這個平臺,深入合作,強化服務,形成合力。
[1]盧昌寧.加強和改進企業博士后工作的若干思考[J].企業導報,2011(10).
[2]閆凡雷.積極推進企業博士后工作,拓寬地方高校師資培訓途徑[J].教育探索,2011(3).
[3]黃飛躍,陳曉玲.發展企業博士后的理性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4(10).
[4]王仁春,趙雪梅.壯大企業博士后人員隊伍強化企業博士后工作管理[J].中國高教研究,2005(5).
[5]全國博士后管委會關于擴大企業博士后工作試點的通知.人發[1997]8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