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兵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 南充 637009)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充分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從而拓寬學習空間,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教師應根據教學的需要,創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課程資源。地理學科綜合性、地域性的特點,決定了生活中有很多地理課程資源,《中國國家地理》就是其中之一。
《中國國家地理》是我國著名的地理月刊,以中國地理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區域的自然、人文地理,并揭示其奧秘。它的文章獨具特色:大多以第一人稱敘述,把知識融入到故事之中,具有很強的帶入感、現場感,改變了以前科普類文章把知識羅列堆砌的表述方式。同時,它的文體“像學者一樣嚴謹有知識,像作家一樣錘煉語言和富有感情,像哲學家一樣思考”,把專業的地理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大眾都能看得懂。尤其是刊中優秀的文章、精美的圖片,可以提供大量的地理課程資源,如果在地理教學中能得以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中國國家地理》中高中地理課程資源種類豐富,在這些課程資源當中,有的可以用做情境教學。如用“何處是江南”來講解梅雨:眾說紛紜話江南,江南到底在哪里?氣象學者認為,有梅雨的地方便是江南。江南的梅雨,下不大,但持久,物品易發霉,石上易長青苔……這樣不但講解了梅雨,還仿佛讓學生置身于粉墻黛瓦、煙雨朦朧的江南,頗具美感。有些資源可以用于案例教學之中。如用“水電開發與守護生態的博弈”,讓學生思考,一邊是水電給人們帶來的經濟利益,一邊是生態環境,二者到底該如何取舍?同時列舉出美國“小魚勝大壩”的例子,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人類在開發流域、獲得經濟利益的同時應注意保護生態環境,不要超過底線,樹立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思想。
將2001年1月到2015年5月的《中國國家地理》期刊進行分類、整理,可以得到其中的地理課程資源。可以把其中的地理課程資源分為自然地理課程資源和人文地理課程資源兩大類,在兩大類中又可以分為若干小類,如自然地理課程資源可以分為地質、地貌、氣象氣候、水文、土壤等課程資源,人文地理課程資源可分為農業、工業、交通、城市等課程資源,每一種課程資源都可以找到很多實例。
把整理出的課程資源與高中地理課程一一對應起來,便可得到高中地理的課程資源(如表1-3)。

表1 《中國國家地理》中高中地理必修1的課程資源(部分)

表2 《中國國家地理》中高中地理必修2的課程資源(部分)

表3 《中國國家地理》中高中地理必修3的課程資源(部分)
《中國國家地理》中有很多有趣的課程資源,如果教師運用得當,便會對強化學生學習效果產生很大幫助。如:2009年12期的“奇路中國”,可以用震撼人心的“奇路”照片吸引學生注意力,同時引導學生思考是什么自然地理因素造就了“奇路”,進而讓學生理解地形對交通運輸的影響,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如果能將看似枯燥無味的內容出乎意料地與學生從未思考過的問題、從未接觸過的領域結合起來,必然會使學生驚奇地發現其中的趣味和內涵,產生要深入學習的興趣。
《中國國家地理》中的照片、地圖都是由專業人士拍攝或制作的,不僅具有藝術氣息,還具有準確無誤的科學內涵,能讓學生在驚訝、贊美之余,引發學生思考。這些地圖、照片不僅僅在傳播自然與人文的美感,更主要的是在傳播地理知識。
《中國國家地理》中的課程資源很好地體現了課程標準中“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結合社會時事,提供給學生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關注社會熱點。近些年來,我國北方地區,尤其是華北平原上的大城市霧霾現象嚴重,在2015年的河北專輯中就有“河北鋼鐵業:撐起中國工業的脊梁?吞噬華北藍天的巨獸?”、“北京灣、河北灣:誰把中國的‘風水寶地’玩砸了”等文章。可以結合工業區位的選擇、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等課程進行教學,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在掌握地理知識的同時激活了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樹立了可持續發展觀念。
開發課程資源的主要目的就是為教學服務,通過對高中地理教材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國國家地理》中的地理課程資源與高中地理教學結合緊密,尤其是在地質、地貌部分,幾乎每一種地質、地貌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合適的課程資源。而且《中國國家地理》由中國地理學會主辦,科學性很強,對知識的表述精準、專業,適合教學。
《中國國家地理》有著百科全書式的內容,其中的地理課程資源涵蓋了天(文)、地(理)、生(物)、人(文)四個方面,可供選擇的課程資源很多,基本上可以滿足不同版本、不同年級的高中地理教學需要,給地理教學帶來了很大便利。《中國國家地理》每年有12本期刊,從2001年1月到2015年5月為止已有期刊173本,每一本期刊至少收錄了10篇文章,且每一篇文章不只對應一種教學內容,地圖、照片就更多了,可見其中的地理課程資源數量之大。
[1]陳澄.新編地理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56.
[2]李志華.那段艱苦并快活的日子--寫在《中國國家地理》改版十周年之際[EB/OL].http://www.dili360.com/about/history/detail/id/5.htm,2015-05-29.
[3]林之光,楊勤業,周振鶴,等.何處是江南[J].中國國家地理,2007(3):52-54.
[4]馬軍.水電開發與守護生態的博弈[J].中國國家地理,2006(4):92-103.
[5]宋麗.淺談《中國國家地理》中地理情境教學資源開發的原則[J].文教資料,2014(8):181-182.
[6]單之薔.北京灣、河北灣:誰把中國的“風水寶地”玩砸了[J].中國國家地理,2015(2):16-25.
[7]趙一.河北鋼鐵業撐起中國工業的脊梁?吞噬華北藍天的巨獸? [J].中國國家地理,2015(2):154-165.
[8]馬步勻.科學傳播視域下的大眾地理類雜志[J].科技傳播,2012(11下):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