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萍
(南通大學 醫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1)
新媒體環境下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與挑戰
王 萍
(南通大學 醫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1)
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與更新,人們日常的生活、工作甚至思維方式都無可避免地受新媒體的影響。大學生中的醫學實習生作為思維活躍的年輕人,手機和互聯網為主體的新媒體已經成為他們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無論是大學生,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不可避免地面對新媒體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新媒體 醫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1967年,美國的戈爾德馬克(P.Goldmark)(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CBS)技術研究所所長)率先提出了“新媒體”概念。“新媒體”(Newmedia)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它是一種新的媒體形態,繼廣播、報刊、電視、戶外等傳統媒體之后發展起來的。新媒體以手機、數字電視、電腦等為終端,利用新的數字、網絡、移動技術,通過無線通訊網、互聯網、衛星等渠道,向廣大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因此,相對于傳統的四大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之為“第五媒體”[1]。新媒體從根本上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方式,對文化信息的傳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014年7 月,中國互聯網絡中心發布了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結果顯示截至當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6.3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6.9%,其中用手機上網網民占總體網民的83.4%,用電腦上網(包括臺式電腦和筆記本電腦)網民占總體網民的比例分別為69.6%和43.7%。從網民的年齡結構上分析,20至29歲網民的比例為30.7%,在整體網民中占比最大。從職業結構上分析,中國網民中最大的群體依然是學生,占比達25.1%。
使用新媒體的人群中,最廣泛、最活躍的群體是高校大學生,新媒體已經成為他們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們通過新媒體自助學習、娛樂、購物,表達個人意愿、進行人際交往,他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都深受新媒體的影響。
為了深入了解新媒體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筆者以南通大學醫學院學生為對象進行關于大學生使用新媒體情況的調查,隨機抽取200人進行匿名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每位學生都擁有一部手機,比例已達100%,90%的學生擁有臺式電腦,但沒有多少會帶到學校,80%的學生擁有筆記本電腦,而且帶來學校使用,50%的學生擁有平板電腦。電子產品的普及為大學生使用新媒體技術奠定物質基礎。據某些學生反映,他們中的大部分早在中學階段甚至小學時期就開始接觸網絡,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已經養成每天在新媒體上獲取信息的習慣。他們用搜索引擎查資料,用QQ、微信、短信、飛信等進行人際交往溝通,用人人、微博、博客等關注他人動態并即時發表自己的觀點,用優酷、土豆等網站觀看視頻,用搜狐、新浪看新聞,用京東、淘寶進行網購。可見大學生已經將新媒體作為他們獲取信息和人際交往的主要渠道,他們的思維觀念、生活方式、人際交往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被新媒體影響著、改變著。
新媒體環境既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對象即學生產生影響,又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即輔導員產生影響。
(一)新媒體對當代大學生產生的影響
1.新媒體環境可以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
大學生作為思維活躍的年輕群體,善于捕捉和利用新媒體環境下的網絡信息,他們通過網絡能及時了解很多的新的觀念、新的思想、新的事物、新的技術;可以通過新媒體豐富自己的知識面,開發自己的智力、拓展自己的思維空間、激發自己的求知能力和創新能力;可以使用網絡搜索、各種論壇等形式獲取知識信息,輔助課堂專業學習,了解所學專業領域內最前沿的知識,有助于形成自主型、開放式的學習模式。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即時、開放,較之以往任何一種傳播技術和交流工具,都有根本性的跨越[2]。新媒體為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提供了廣闊的領域,讓大學生與外界的交流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更樂于在網絡虛擬的空間中交流思想、傳遞感情、展示自我,獲得為人處世的滿足感與成就感,從而建立自信。
2.新媒體環境對大學生產生的消極影響。
(1)新媒體環境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產生潛在威脅。
新媒體環境下的網絡信息內容雖然豐富卻良莠不齊,其中難免有西方國家的文化思想和價值觀念等。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可塑性極強,這些紛繁蕪雜的文化思想和價值觀念很容易對一些大學生頭腦中原本沉淀的傳統文化觀念和價值標準形成強大的沖擊,使一些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傾斜,甚至有少數人盲從于西方思潮。
(2)新媒體環境下某些大學生沉迷于網絡虛擬世界,荒廢學業。
大學生獲取網絡信息的主要途徑即手機和電腦,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及網絡的大面積覆蓋,大學生上網越來越方便,隨時隨地都能上網,盡快地獲取信息。網絡中的信息圖文并茂、表達生動直觀,在某種程度上對大學生有極大的誘惑力。有的學生通宵達旦地上網,影響第二天的上課效率,有些在課堂上不好好聽講,埋頭手機上網,有些甚至逃課上網,導致網絡成癮,癡迷,追隨于網絡,嚴重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甚至導致精神錯亂、身心失衡、厭學,沉迷于虛幻的生活,脫離現實,漠視他人,乃至心理畸變。
(3)新媒體環境下某些大學生對網絡產生依賴心理。
互聯網上的信息儲存容量大,搜索迅速、準確、便捷,幾乎所有大學生每天都會在互聯網上獲取信息,與此同時,也讓某些大學生對互聯網產生依賴感。一方面,大學生將一遇到問題就下意識地搜索引擎查找,對于老師布置的作業,不做任何思考,直接抄襲互聯網上的資料,甚至在考試中用手機上網作弊。另一方面,新媒體作為人際交往的新寵,以其得天獨厚的優勢俘獲大學生的心。QQ、飛信、微信等是大學生最常用的幾種,不但可以一對一地單獨聊天,還可以建立群組聊天或消息群發。相對于傳統的班會集中通知而言,大學生更樂于用這種方便省時的方式溝通,無形中大大減少本該有的班會,減少班級同學間面對面的溝通交流,不利于強化大學生的班集體概念。
(二)新媒體環境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影響
1.新媒體環境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帶來了有利條件
高校輔導員可以利用新媒體與學生間進行即時的溝通交流和互動,通過關注學生的微博、人人、微信、QQ簽名掌握了解學生近期的動態和內心訴求,對于學生中潛在的問題及時地發現、解疑釋惑并給予教育引導。同時,輔導員還可以通過校園網頁、博客等及時公布重要通知,使工作更透明、公平、公正,也可大大減少因班級干部通知不到位而造成班級學生延誤重要事項的情況發生。高校輔導員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實現與學生間的信息暢通,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
2.新媒體環境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帶來工作難度
互聯網信息是開放的、自由的、多源的,其中不乏各種反動的、有害的信息混雜于網絡中。由于網絡監管跟不上,使大學生容易受到其中有害內容的影響,沖擊著他們頭腦中的傳統觀念,使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呈現出多元化、復雜化現狀,甚至造成大學生價值觀紊亂和道德迷惘。這些都直接給高校輔導員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
醫學生是大學生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醫學專業由于其“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特殊性,使得在醫學生的人才培養上,不僅要注重專業知識技能的培養,更要對醫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醫學生在校期間,有整整一年的時間將離開學校,到醫院進行臨床實習。在這一年中,醫學生每天與醫院的工作人員、病人、病人家屬接觸,一改原來在校時的學習生活模式,處于從醫學生向醫生的角色轉變,與社會的交流越來越多,正逐漸成為社會人。如何學會與老師、病人及病人家屬間良好溝通?如何正確處理好醫患關系?如何正確看待醫療行業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好醫生不僅體現在醫術專業水平上,更體現在人文素養上,否則就不能很好地為患者服務,因此對醫學實習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顯得尤為重要。然而,醫學生在實習期間,遠離學校,沒有了“兩課”、沒有了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沒有了輔導員經常在耳畔的叮嚀,這使得學校對實習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處于“空窗期”,加上實習生的業余生活乏味,難免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在互聯網上,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一些社會和網絡負面信息的侵擾,從而影響其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因此,對醫學實習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將直接影響醫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成為一名醫務工作者的職業素養。在新媒體環境下,凝聚新媒體的“正能量”,對醫學實習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顯得迫切而緊要。
[1]黃一菁.試析新媒體時代大學生主體意識教育的挑戰與對策[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0(23):54-56.
[2]季海菊.高校思想政教育“載體合力”的動態生成——以新媒體語境為視域[J].南京社會科學,2009(10):1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