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芳
(常熟市昆承中學,江蘇 常熟 215500)
教學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以人教版九下第4課《經濟大危機》為例
吳敏芳
(常熟市昆承中學,江蘇 常熟 215500)
教學設計就是對知識系統優化組合的過程,這個過程像搭積木,怎么樣用現有積木搭得最高,搭得最好,是我們要動腦筋的。本文以人教版九下第4課《經濟大危機》為例,分析課堂教學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課堂教學 設計原則 《經濟大危機》
老師都希望看到一堂課前學生有好奇心,有探求知識的欲望,樂意做好預習工作;希望看到一堂課上氛圍熱烈,同學積極,知識點到位,重點突出;還希望看到一堂課后同學們意猶未盡,愿意拓展延伸,繼續討論。所以老師備課很重要,分析教材內容,研究教參及課程標準是為了確定教學要達到的程度和目標,根據學生情況制訂教學計劃,利用各種能利用的力量解決問題,追求最好效果。
以人教版九下第4課《經濟大危機》為例,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在這一課中,要求學生了解和掌握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即大蕭條歷史,包括一戰后相對穩定環境下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繁榮”、經濟危機發生的根本原因、大蕭條特點、影響,以及羅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理解國家干預政策對西方經濟發展的影響。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世界的毒瘤,隨著資本主義誕生而出現,這一次經濟危機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生產力相當發達的背景下發生的,是危害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對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造成巨大沖擊。美國新政是應對危機的一種創新。在分析一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繁榮”時,我做了如下設計:
正眼看美國
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
1.以電話、無線電報為代表的通訊業
電話的安裝量從1915年的525000門增加到1930年的20200000門。
2.電器行業
1921年冰箱的產量比1929年提升0.6%;
1922年收音機銷售額為6000萬美元;1929年達到8.42億美元。
3.汽車行業
1900年到1929年,美國的汽車產量從4000輛躍升至480萬輛。
問題1,這則材料反映了20世紀20年代美國社會發展情況是怎樣的?(美國社會生產發展迅速)
另眼看美國
視點一:工人工資的變化
1920年~1929年,美國工人工資增長2%,而工廠生產率卻增長55%。農業工人的工資還不到非農業工人的40%。到1929年,美國國家財富的三分之一由只占人口總數的1%的人擁有。——[美]斯塔夫理阿諾斯《全球通史》
視點二:分期付款的繁榮
1924年~1929年間,分期付款銷售額從20億美元增加到35億美元。農民貸款購買土地、化肥和農用設備,城里人貸款買汽車、收音機、洗衣機,投資者貸款買股票。1926年約有70%的汽車是使用分期付款形式購買的。
視點三:股票的誘惑
在柯立芝和胡佛擔任總統的時代,融資購買股票十分流行,而且人們可以通過“定金交易”花一美元買到價值10美元的股票,人們第一次發現賺錢的機會是那么多。于是,大量中小投資者爭相涌進股市,股票成為這個國家最時興的投機生意。人們不但把自己的積蓄全部投入,甚至向銀行貸款購買股票,隨著股價扶搖直上,華爾街陷入了狂熱之中,電梯工、接線員、報童和金融巨頭一起玩起了股票。
問題2,以上材料反映了美國社會的什么問題?
(工人工資增長慢,生產與消費脫節,股市制造了虛假繁榮)
問題3,為什么出現這種一方面生產量大大增長,一方面人民購買能力下降的情況?
(老師總結:資本主義生產純粹靠市場調節,由于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人占有,資本家為了追求利潤盲目擴大生產,造成惡性競爭,大量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就沒有購買力。所以,資本主義發生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
課堂時間有限,拖沓繁復的教學簡直就是一起教學事故。學習任務擺在面前,學生要用多少時間掌握,每一個教學環節要用的時間都應該清清楚楚。設計好每個子目間的過渡,使整個課堂結構緊湊、環環相扣,成為一個有機整體。教學設計是對一堂課的總體規劃,是保證課堂有序、有效推進的前提。在這一課中,我將經濟危機及美國羅斯福新政2個內容設計成3個環節,分別用 “怎么了”、“怎么辦”、“怎么樣”做標題,如下:
環節一:怎么了?(結合材料和課本知識,自主完成)
1.以下是反映某一資本主義國家20世紀30年代早期人民生活的一組照片。
在市場救濟所領湯的孩子巴德·菲爾茨一家領救濟食品
請回答:圖片反映了哪一歷史事件?首先爆發在哪個國家?
2.閱讀下面的安妮日記,回答問題:
1931年12月24日圣誕節 大雪
好懷念三年前的圣誕節啊,那是我過得最溫暖的一個圣誕節了。今天家里好冷啊,可是,媽媽說我們沒有煤生爐子。因為爸爸失業了,我們沒有錢買煤。好奇怪,爸爸失業的原因竟然是因為煤太多了!
今天,聽朋友莉莉說她的爸爸已經跟許多同事一起去參加抗議活動了,希望政府救濟他們,但是政府用槍驅逐了他們,但他們說還要再去。好危險的,我不要我爸爸也參與這種活動。不,絕不!
我用什么作為送給爸爸的圣誕禮物呢?我打算制作一個找工作的牌子幫爸爸找工作。牌子上寫什么好呢?就寫“我懂三種生意,我會三種語言,我打過三年仗,我有三個孩子,我失業三個月,但我只要一份工作!”嗯,就這么寫,這是事實,希望往河里倒牛奶的農場主可以給爸爸一份工作。什么時候才能度過這次叫做“經濟危機”的困難時期呢?
請回答:
(1)上面日記反映了哪個時期的經濟狀況?
(2)日記中反映了這一問題的哪些特征?
環節二:怎么辦?(同學討論探究)
探究一:假如你是當時美國總統
1.你將采取什么措施恢復銀行的信譽,促進金融業正常運行?
2.你將怎樣解決企業倒閉、開工不足問題?
3.你將如何解決就業問題?
探究二:大家來說說
材料1:柯立芝總統(1923-1928)提出“美國人的事業就是做生意”,提出美國的基本原則是不干涉大企業經濟,“我傾向于減少而不是擴大(聯邦)政府對人民的企業活動施加的約束和控制”。胡佛(1929-1932)在就職演說中表示要繼續奉行前任的政策。
材料2:“最好的經濟是完全自由的市場經濟,最好的政府是不干預經濟的政府。生產是企業的事情,國家不應該去管。你們應該自己想辦法擺脫這些困境……”——1932年胡佛參加總統競選期間說的話
研讀材料,請結合羅斯福政府的做法,對比柯立芝政府和胡佛政府的做法,說說羅斯福新政“新”在何處?
環節三:怎么樣?
材料:羅斯福就任不到11天,全國四分之三的銀行重新開業,股票價格上漲15%,金融恐慌基本結束。1935年,農民的現金總收入從1933年的40億美元增加到近70億美元,工業產量幾乎翻了一番。國民生產總值從1933年的425億美元上升到1935年的571億美元。1936年底,失業人數比1932年減少了一半。1939年,經濟形勢完全扭轉,工業生產達到創紀錄水平,農業生產也保持穩定,農民收入增加。到二戰爆發前,美國人均收入基本恢復到危機爆發前的水平。
問題:結合材料說說,羅斯福新政有什么作用?
通過這三個環節,解決了經濟大危機的原因和現象、羅斯福新政的表現和新政的作用,我認為這樣設計條理是清楚的,一堂課下來思路是清晰的,學生復習的時候是有明確方向的,這樣緊湊的設計有良好的效果,而且這種學法指導會潛移默化地深入人心,同學們預習的時候都知道學習歷史要從識記基本要素出發,如時間、地點、表現、結果等,進而分析性質,進行評價,并且總結經驗教訓,領悟啟示,做到“讀史明智”。除了單課這樣的設計外,一個單元甚至一冊書,都應該引導學生回顧總結,歷史知識點在腦海里是緊湊的,連接在一起的,那么這樣的歷史課堂就是高效的。
學習歷史要能應用于實際,歷史影響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每一個人對自己深處的現實生活都是通過對歷史的理解形成認識的。正是基于此,如何理解歷史直接影響我們將怎樣認識現在,所以歷史與我們是息息相關的,學習歷史的意義就在于此,歷史學的研究幫助人們通過理解歷史從而更好地認識現在。歷史教學不僅是還原歷史,使學生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還為了強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掌握方法就能解決一切問題,更要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掌握社會發展規律,對當今世界有正確科學的認識,能夠將課本中學到的運用到實際中。近年來,中考高考命題越來越體現實用性原則,教學設計中要不斷滲透。結合到這一課來講,我認為要強調這樣的認識。
總之,教學設計就是對知識系統優化組合的過程,這個過程像是搭積木,怎么樣用現有的積木搭得最高,搭得最好,是我們要動腦筋的。通過精心巧妙的設計,一定會呈現一堂優秀成功的課。
[1]裴新寧.面向學習者的化學教學設計[D].華東師范大學,2003.
[2]朱德全.問題系統教學設計探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