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璠
[內容摘要]小學語文閱讀擔負著從學習語言到應用語言的過渡。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體會語言內容,同時,引導學生掌握言語表達的方法,讓閱讀教學為兒童的言語習得而服務,這才是語文教學的本質追求。本文從如何習得言語內容和習得言語形式兩個層次,引導學生感悟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言語能力。
[關鍵詞]言語內容;言語形式;閱讀教學;感悟語言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教學,應該引導學生以語言為主要學習對象,讓學生感悟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語言習得是當前我們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課堂閱讀教學的本質追求。因此,語文課程應當關注學生學會言語和習得言語。在語文課上,應當促進學生通過語文學習言語,根據語境,正確、規范地運用已學習的字詞、句段、篇章和標點符號等內容;同時還應該關注學生,能借助貼切的遣詞造句、命題立意、篇章結構、行文線索等,有方法、有創意地運用語言文字,力求富有個性地進行表達,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品味語言,習得言語內容
言語內容指的是文本的內容,即詞語、句子、段落、以及文本所表達的情感,也就是文章寫了些什么。言語內容是基礎,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多角度習得言語內容,從而為言語的習得打下堅實的基礎。
1.理解語言含義
品味語言是學習課文的重點,而理解詞語的含義則是品味語言的第一步。首先,可以借助字典等工具書理解詞語的字面意思,理解詞語的字面意思,是理解課文的起點,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遇到不理解的詞語,隨時查閱工具書,逐步養成隨時查閱工具書的習慣。其次,學會聯系上下文或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詞句的語境。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從字面意思出發,學會理解詞句的語境。在理解語境的過程中,可以聯系上下文來理解。這樣,詞語的意思就透徹了,這就為習得言語內容打下堅實的基礎。
2.感受語言情感
“語言有溫度,字詞知冷暖”,意思是語言文字是有感情、有內涵的,它需要我們反復咀嚼、體會。在我們小學教材中,入選的課文都是經過編者反復挑選,有的蕩漾著情感的漣漪;有的綻放著人性的光輝;有的凝聚著精神的力量。因此,我們在理解詞語的時候,不但要了解詞語的意思,還應該透過詞語的意思去感悟詞語背后所蘊含的深厚情感,感受語言的溫度。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有這樣一個句子:“他們把園內凡是能拿走的東西,統統掠走,拿不動的,就用大車或牲口搬運。”老師在這里對“掠”字進行詞語感悟。為什么作者在這里用“掠”而不用 “搶”“拿”“搬”“奪”等其他詞呢?這樣換詞對比,一番揣摩體會之后,學生明白了: “搶”是從別人那兒強行拿走,而“掠”字更顯得輕松隨便,也可以看出侵略者們想拿什么就拿什么,愛拿什么就拿什么。“掠”字更顯示出侵略者的野蠻與霸道,這就激起了讀者們對英法聯軍侵略者們的痛恨。可見,學生通過對語言的揣摩之后會有一番個性的體會,這樣,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不但感悟到文本所蘊含的情感,也能感受到用詞準確對表達情感的輔助和點睛作用。
二、揣摩寫法,習得言語形式
1.感悟精妙句式
很多課文運用了各種各樣的修辭手法,如形象生動的比喻、親切可愛的擬人,使得文章更加優美生動。老師可以結合具體的語境,讓學生體會運用這種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然后尋求習作中可以模仿學習的地方,從而引導學生學會恰當地運用修辭手法,讓自己的語言更生動。如在教學《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中的排比句“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引導學生感悟這個排比句式的妙用,然后讓學生練習學寫這樣的句式。如,可讓學生仿造這個句式寫某種事物的特點。如,寫天上的云“天上的云真 呀, 得 ;天上的云真 呀, 得 ,天上的云真 呀, 得 。”
2.領會表現手法
小學課文中,作者會運用各種不同的表現手法,而且取得各種不同的效果。如,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心理等各種細節描寫,充分表現了人物的特征;景物描寫,既展示了特定的環境,又展示了人物的內心情感;抒情,既抒發了作者的情感,又揭示了文章的內涵;議論,點明文章中心,升華主題……這些表現手法,都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細細體味,從而學會這些表現手法。如,四年級上冊《那綠綠的爬山虎》一課,課文中有一個獨到的表達特點就是借景抒情。文中有兩處描寫爬山虎的地方,是為了表達作者當時的心情,教師要引導學生來朗讀它,感悟它并掌握它。首先,老師提問“此時的作者是懷著如此的激動、感動、不安和喜悅來到葉老家,一進門就看到了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我們再來讀讀描寫爬山虎的句子,看看你能從這些描寫中體會到作者當時是怎樣的心情?”當學到“落日的余暉染紅窗欞,院里那一墻的爬山虎,綠得沉郁,如同一片濃濃的湖水,映在客廳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搖曳著,顯得虎虎有生氣。”這處的描寫時,學生再次體會這處的景物描寫,表達了作者此時已有了沉甸甸的收獲,身上也有了一種向上的力量,對自己充滿了信心。最后在課文的結尾處也寫到了爬山虎。“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是寓意著葉老的教導和期望,就像爬山虎一樣,總是充滿生機和活力,也寓意著葉老的教導一直激勵我前進。這樣,學生就能掌握借景抒情寫法的作用,以后就可以運用
3.把握篇章結構
課文的謀篇布局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言語形式,每篇課文在篇章結構上都有精心的安排,都有獨特的方法,它傳達了作者在表達上的目的、意圖。所以,把握一篇文章整體結構的特點,層層剖析言語內在的組織結構,才能品味出文學作品的精妙構思,才能站在一個高度上對文本有宏觀的認識,才能讓學生有效地習得言語形式。如四年級上冊《頤和園》一課,全文按總分總的結構,先總述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接著按照一定順序描繪了頤和園的長廊、萬壽山、昆明湖的美麗景色,最后總結說頤和園到處有美麗的景色。其間,介紹景物時,作者按照移步換景的順序一一介紹長廊、萬壽山上、萬壽山下、昆明湖的優美景色,中間的過渡句“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走完長廊,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承上啟下,把全文綴連成一個涇渭分明的整體。其中,作者也按照由整體到部分,由內到外、由上到下、由遠到近的順序對長廊、萬壽山、昆明湖進行了細致的觀察,文中不僅使用數字說明,也采用修辭手法,還有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優美的語言生動形象、細膩的描寫,把美輪美奐的頤和園展示在讀者面前,也激發了讀者對頤和園的贊美和熱愛之情。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感受頤和園的美,激發熱愛之情,更要重點討論:課文是通過怎樣的結構將這些內容描寫清楚的。 這樣,學生能夠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也能把握課文的整體結構特點,這也是習得言語的一種重要形式。
總之,指導學生學習語言和運用語言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內容,指導學生習得言語是語文教學的價值追求。每位語文教師都以言語習得為任務,立足文本,在文本中尋找富有個性的語言,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引導學生感悟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海林.《言語教學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劉仁增.《讓語文回家——劉仁增語用教學新思路》[M].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9.
(責任編輯 劉新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