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辰



誰是莉布娜(Libuna)?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這個名字可能與其他普通人名字一樣沒什么區別。但莉布娜因為一個人的持續關注,而有了意義。
從1974年起,瑞士攝影師伊恩·施黛莉(Iren Stehli)開始拿起相機記錄一位身居布拉格的吉普賽少女莉布娜的日常生活,時間跨度長達35年之久,并留下數目令人驚嘆的八萬多張照片。35年,對于人的一生來說似乎并不短暫;啼哭的嬰兒或將成為家庭支柱,青年才俊或將兩鬢泛白。歲月總會以意想不到的步伐悄悄流逝,對于莉布娜來說,她也從一位青澀少女成長為一位年輕的祖母;從經歷初為成人的戀愛、婚姻,到孩子的出世,家庭生活,痛苦煩惱,等等。伊恩用其敏銳而平實的目光記錄下這位吉卜賽少女樸實而又跌宕起伏的一生。
而在另外一組專題《櫥窗》(ShopWindows)中,伊恩同樣把鏡頭對準城市街頭長達40年。那經歷時空變換的商業街區會體現出什么樣的變化?又反應出當地文化與社會有著怎樣的變遷?
在伊恩看來,自己的作品只是在追隨時間的腳步,走著一段似乎看不到盡頭的漫長旅程,但在這時光流轉下印刻著的,卻是任何魔法都實現不了的傳奇。
初遇布拉格
初入異域他鄉,新鮮的文化總能給人不同的感受;眼前的街道與家鄉的路口有著些許不同;這里的人們會穿著風格迥異的服裝,就連普通商店里出售的產品也能讓人大飽眼福。每次出游遠行,人們都會像個孩子一樣用好奇的目光探索新鮮環境,這對當時年僅17歲,剛剛來到布拉格的伊恩來說也不例外。
自1970年起,伊恩便跟隨母親來到這里學習捷克語,并在不久之后進入布拉格大學的攝影學院學習。這座號稱歐洲最美麗的城市令伊恩心馳神往,在閑暇時光中,伊恩總喜歡乘著有軌電車馳騁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她對眼前出現的一切事物都感到非常新奇。在旅居布拉格的日子里,她進行一個名為《櫥窗》的拍攝項目,記錄布拉格街頭商鋪里展示的各類櫥窗。在伊恩看來,布拉格街頭的櫥窗風格富有當地特色,并且在不同的時期里,其內容和裝飾上也會有著不同的變化。時至今日,伊恩仍然在堅持拍攝這組作品。
吸引伊恩眼球的不僅有琳瑯滿目的櫥窗,還有一個揮之不去的身影。在1974年的某一天,當伊恩走進宿舍時,突然發現一位美麗的清潔工正在房間里打掃衛生。她看起來與伊恩年紀差不多,卻又與眾不同。“當時她看上去就像是櫥窗內的人形模特,擁有一雙令人難以置信的美麗眼睛,一頭烏黑亮麗的長發,簡直和電影明星一樣!”伊恩回憶。天作的機緣讓她與莉布娜相識,并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
年輕的莉布娜不光有著出眾的外表,同時也帶有堅毅、浪漫的民族血統。在吉普賽人的文化里普遍有早婚的習俗,莉布娜19歲時就已經成為一個孩子的母親。她的家庭并不富裕,平日居住在一個僅帶間廚房的小屋子里,并且孩子的數量在不斷增加。但是莉布娜的丈夫卻比較冷漠,平日里很少過問莉布娜與家庭生活。為了養家,莉布娜始終默默為這個大家庭付出了自己能給與的一切。
作為同齡人的伊恩被莉布娜的生活深深震撼。同是十幾歲的年紀,為何生活的體驗完全不同?一位是在歐洲著名學府交流學習,另一位卻早早背上家庭的重擔艱苦生活。伊恩逐漸萌生了為莉布娜拍攝生活照片的念頭,但從沒想過一拍就將近跨越數十個春秋。這似乎是上天的安排、一種命運、一段旅程。
回顧伊恩的照片,我們看不到精巧的曝光與構圖,也找不到任何煽情的描述或驚人的場景,存留下來的,只是如劇照般嵌入時光斷層里的記憶標本。那靜止的形象卻不是禁錮的,它記錄下一位女性命運的流轉,生活的全部。
在伊恩看來,她所關注的不僅是某一位女性的生活,同時也是那些生活在布拉格的吉卜賽女性的真實生活寫照;莉布娜的一生中的歡樂、幸福、或是悲傷,都是一個貧窮的布拉格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櫥窗》系列也同樣,不同的地域文化、與不同的時代總會表現出一些微妙的差異性。那逐漸刻畫在歲月中的不僅有時光的印記,還有一座城市、一個群體的烙印。而照片,就是保留下這些記憶的最好工具。
時間伙伴
著名肖像攝影家尤素福·卡什(Yousuf Karsh)為丘吉爾拍攝肖像用了幾分鐘,得到傳世名作;尤金·史密斯(W.EugeneSmith)為了拍攝《鄉村醫生》,與拉爾夫大夫共同生活了幾周,也成為攝影史上的經典故事。但鮮見有攝影師對一位拍攝對象持續關注長達35年。如此長期的拍攝不僅意味著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其背后遇到的困難與挑戰,也是不可估量的。
伊恩遇到的第一個困難就是需要得到莉布娜一家的拍攝許可。伊恩坦言,盡管平日里與莉布娜是無話不說的親密摯友,但想要長期、近距離地拍攝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首先是要獲得莉布娜及其家庭人員的信任,所以我必須尊重他們,使他們能夠信任我、接納我,畢竟這是在拍攝他們生活中最私密的領域。”不僅在拍攝初期需要得到信任,在整個拍攝過程的三十多年中,伊恩努力維護好與他們的關系也是至關重要的。
在伊恩的照片中,莉布娜一家停留在櫥窗前,他們仿佛剛度過一個閑暇的午后,莉布娜與她的丈夫都身著靚麗的服裝,神態輕松自然,顯得非常自信。而在另外一張照片中,莉布娜帶著兩位女兒獨自蹲坐在墻角玩耍,而他的丈夫卻獨自靠在窗前抽煙,似乎他們之間的關系出現了某些微妙的變化。無論歡樂、平靜、還是悲傷,伊恩始終都伴隨在莉布娜的左右,用快照式的手法,記錄下一個布拉格女性生活的全部。
長時間的拍攝不僅意味著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拍攝本身所需要的經費也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特別是在進行長期的拍攝項目時,能夠擁有穩定的收入是非常重要的”。在她看來,長期拍攝總會比一些短期項目需要更多的經費。在膠片攝影時代,拍攝本身就意味著支出。無論是膠卷還是相機、鏡頭,這些都會是一筆很大的開支。其實光從數量上來看,伊恩在這些年里所耗費的膠片總量相當于羅伯特·弗蘭克(Robert Frank)在當年拍攝《美國人》時所用的四倍,為了解決生存與拍攝的問題,伊恩不得不抽出更多的時間做一些商業項目來維持經費的開支。
“還需要確認的是,你所選擇的拍攝主體能夠長期存在。”就像伊恩選擇莉布娜與她的家庭,以及《櫥窗》系列一樣,長期拍攝的項目就意味著必須要有一個穩定的拍攝對象。其實需要的不僅僅是穩定的拍攝主體,在一整個系列的創作當中還需要保持一致的質量與拍攝風格。有人曾評論伊恩的照片盡管看上去和報告文學類似,但是她的作品深入了這個吉卜賽女孩敏感的內心世界。緊湊的敘事與劇照般栩栩如生的影像,似乎證明了在那些不起眼的一瞥之中,展示的往往是最不可言說的真理。
時光如刺點
“如果決定開始拍攝一個項目,必須要有相當的激情與動力。”這是伊恩對于為何堅持創作的回答。“如果沒有主題與激情,那么什么事都不會發生;這就像偉大的作家之所以能夠寫出偉大的文章一樣,他需要有足夠的精神動力來支撐,一個攝影師也應當如此。”
什么樣的動力會促使我們拿起相機?法國文學評論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曾經在《明室》中提到,照片最大價值莫過于證明“這個存在過”。這就像此時此刻一件物體被相機鏡頭拍下來,下一刻就可能會消失,再也無法重現。當今的科技可以使人們能夠很方便地把一張很普通的照片變為非常令人驚奇的圖片;電腦和Photoshop能夠極大地改進圖像質量,并使得那些精美的圖片看上去讓人覺得理所當然,但是一張照片的好壞不僅存在于形式和內容,同時也包含著情感與記憶。無論是《莉布娜》還是《櫥窗》系列,最終帶給讀者的會是永恒的記憶與社會價值。
2009年對于伊恩來說充滿了痛苦的回憶。在這一年,莉布娜因患絕癥去世,伊恩以及莉布娜生前的親友無不感到悲痛與惋惜。但值得欣慰的是,在莉布娜身患絕癥期間,她的家人都傾其所有,給了她極大的關懷與照顧。并且出版商已經把莉布娜的照片集結出版,人們可以通過翻閱這本名為《莉布娜——一個生活在布拉格的吉卜賽人》了解她美麗、幸福、傷痛、完滿的一生。
如今,伊恩自己也成了一位花甲老人。或許時光會毫不留情地抹去一切存在的痕跡,惟有照片能夠保留下生命存在的證據。伊恩記錄下的不僅僅是一個吉普賽女孩成長故事、也是一個家族的故事,一個關于布拉格的故事。它不是一張張紙片或一堆文件,而是生命的延續、情感的付托,它是任何魔法都無法實現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