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末女
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義務教育法的不斷完善與實施,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已有了較大的改善,又因素質教育的推行,使美術教育成為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實施的途徑中美育以要地位已得到大家的共識。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把美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在他看來:“沒有審美教育就不會有任何教育。”而美術課是中小學全面發展素質教育所設置的課程體系的一個重要部分,其目標是以審美教育為主線,以學生的智力和才能培養為核心。不言而喻,中學美術課堂教學方法具有它的整體性和特殊性,其任務不是重受教育者的短期行為和局部把握,而是注重在對受教育者的人格塑造,使其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個體品質高尚的世紀新人。
一、目前鄉鎮中學美術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對美術教育的認識不夠
鄉村與城市的最大區別也體現在教育氛圍的差異上,而教育氛圍又包括社會教育環境、學校教育環境和家庭教育氛圍幾個方面,就美術教育情況來看,城市的學生基本上可以受到較為正式美術教育,而校外的美術輔導班也成了學生的第二課堂了,可鄉鎮中學一般第一課堂都沒有得到保證,更談不上受到好的美的熏陶和教育了!
從上級領導到基層教師,從家長到學生本人,都存在著重智育、德育,輕美育的認識,他們往往把眼睛盯在語、數、外等文化課的教學上,而忽視了美育對德育、智育的輔助作用。許多學校的美術課開設不完整,隨意性很強,有的既便是開設了也不能正常上課,在多數家長對美育的功能更是一點也不知道,認為學生讀書就是為了考大學,美術與考大學無關,學不學無所謂,開了這些課反而會占用學生的學習時間,影響學生的文化課成績,影響“升學”。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要做好宣傳工作,特別是我們美術老師自己要先重視再滲透給學生和家長。
對哪些癡迷于美術的學生,天真的以為在家里就能擁有一方靜土,可是剛剛操起畫筆,就聽到家長的嚴厲訓斥:“有時間不好好搞學習,總搞這些沒有用的東西干什么?你還能成畫家不成?”“咔喳!”畫筆連同孩子的“美夢”,一同被扔得無影無蹤!
2.美術師資的匱乏與浪費并存
農村學校,特別是農村中小學教師,有些是土生土長的民辦教師,甚至還有臨時代課教師,他們極少經過藝術教育的培訓,就是有這些老師也被安排上其它課了,即使課程表上有美術課也是拿來應付上級檢查的,其實是拿來上語文、數學等要統考的課。
筆者從師范美術教育專業畢業,就是在農村中學工作十幾年,而我的不少同學在學校教起了語文,還做了班主任,有的則教起了其它學科,到現在真正從事美術教學的屈指可數的幾個了。在很多學校嚴重缺少美術師資,而另一方面美術專業畢業的又不能從事自己的專業,師資嚴重浪費?
試想沒有一支合格的師資隊伍,如何才能實現美術教育的正常化呢?所以如何把這部分美術教師留下來,穩定下來應引起我們的教育部門重視。
3.缺少教學工具和教學場所,難以有效開展美術教學
多年來不少學校雖然有了美術教師,但學校從來就沒有配置專門的畫室和有關美術教學的用具和材料,教師很難按學科特點進行規范的教學,就是示范也只能用粉筆在黑板上演示罷了,根本就沒有起到示范的作用,就像中國畫沒有宣紙、沒有國畫顏料、毛筆等怎能去畫好國畫,豈不是笑話嗎?那學生又能怎樣知道中國畫的博大精深呢?美術教學就是直觀教學,需要教師親自示范,不示范就起不到應有的教學作用。
二、推動中學美術教育的積極實踐
以上是鮮活的鄉鎮中學美術狀況“素描圖”,著實讓想有所為的教育同仁們心寒。為了讓這幅“素描圖”不再單薄,試著變成鄉鎮中學“寫生圖”,筆者多年的農村美術教育教學實踐探索到以下教學方法,希望能起到“潤色”作用,讓農村美術教育生動起來。
1.課堂教學中實施愉快教學
(1)導入方法新鮮多變。可以讓學生在濃厚的猜謎之中,自然導入新課,這樣既開發學生智力,又加深學生對所畫物體的印象,將收到課伊始趣亦生的效果,還可以對范畫或臨摹對象進行欣賞、評價、使學生充分感知作品的構圖、造型,產生美的向住,激發強烈的作畫欲望,在此基礎上導入新課,水到渠成,同時、還可以巧設懸念激發興趣、導入新課,而興趣被激發所要達到的效果是“似難而易”,可謂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最后,使學生感到:“噢,我也會”的心靈感應。
(2)示范指導力求淺顯易懂。美術課的示范是指導學生學習,幫助學生理解描繪對象,掌握作業要領的重要手段。示范引路要事半功倍,其方法很多,如播放些動畫片,多適應于低年級某些技法難以掌握的中國畫等,教師可一邊講解、一邊做技法動作的示范,一邊讓學生在自備畫紙上學著畫。這樣學生自練就不難了。
(3)媒體語言形象具體。媒體語言指的是教學中常用的圖片,實物、模型、音響、幻燈、語言描述等一些“輔助工具”。教學中媒體的使用,能使繪畫內容變籠統為具體,變抽象為形象,變模糊為清晰,變難為易。如透視規律是比較抽象和復雜的,僅靠語言的描述很難理解,利用演變教具不僅讓學生發現規律,理解規律,而且使美術課擺脫了理論知識教學中的枯燥說教。學生在心情愉快中積極思維,進入其境,接受美的教育。
(4)習作評價進課堂且“寬”一點。分數是無聲的語言表達、給學生一個較高的分數、或寫一、二句簡單評語:“真棒!”“構圖準確!”、“大有進步!”諸如此類,都能使學生增加繪畫的信心和熱情,培養了學習興趣,激發繪畫欲望,為下一次作業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
2.鼓勵教學方法貫穿教學的全過程
(1)鼓勵審美個性,培養審美意識。在教學中,不能事先就給某一審美材料規定一個統一的評價標準,而是充分地發揮學生的審美感受,鼓勵學生用自己獨特的視覺感受看藝術作品,使學生的情感與對象產生共鳴,審美的想象力自然會得到自由的發展。如:在欣賞梵高的《向日葵》時,我僅僅介紹了作品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情況,便讓學生看畫,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氣氛,并要求學生看畫的同時思考下面的問題:畫的是什么?怎么畫?色彩、用筆有什么特色?哪個地方給你感觸最深?然后,鼓勵每個同學都說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單純而明快的色彩;有的感受到的是強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筆觸形成的視覺沖擊力;有的領略到的是一種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則從作品中體會到生命被壓抑而發出的吶喊;有的則感到每朵花就象一團火焰,這是愛的最強光。可見,鼓勵學生的審美個性,可以啟發同學們對審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復雜性和深遠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2)鼓勵藝術表現,激發藝術創造。教學中,我十分注意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現藝術才華的空間,以提高學生的藝術創造力。在教學中我從來不隨意扼殺學生作品里所體現的與眾不同的東西,因為美術不同于某道數學題只能有一個答案,美術作品的美具有多樣性,需要從不同的視覺角度去欣賞和評判,否則條條框框太多會限制學生的創作思路,使學生的作品顯得千篇一律,缺乏個性與活力。所以,不管學生的作品顯得夸張還是平淡,細膩還是粗獷,熱情還是寧靜,奔放還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內在的含義,是學生思維創造性的結晶,是學生心靈的反映。作業評價時我注意多講優點,多肯定學生具創造性的一面,激發學生創造、表現美的欲望,這樣做,同學們自然會變得更大膽、更充分、更主動地用自己的繪畫語言與外界交流,這樣才會給學生的藝術表現提供一個有利的條件。
因此,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而且還要以一份真誠的心與學生交流思想、交流意見。讓同學們的藝術表現熱情培養起來,并留一個空間,讓學生的藝術個性表現出來。
(3)鼓勵自我體驗,激發參與意識。在美術工藝課里,我從來不要求學生依照范畫樣本制作,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樣粘貼?不作統一規定,而是讓學生自己對材料進行反復觸摸、把玩、琢磨、探索,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試驗,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理解:步驟不但可以是這樣的,還可以是那樣的;不但可以采用這種方法,還可以采用那種方法。注意鼓勵學生親自動手,從初次作畫的失敗到反復嘗試練習后掌握技能,在體驗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
總之,在美術教學中注意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對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教師應以真誠的態度和熱情對待學生,對學生的每一件作品、每一次嘗試都懷著濃厚的興趣和真誠的關注,特別注意在教學中巧妙地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表現積極性,從而達到美育的“寫生圖”新景象!
(作者單位:江西省余干縣瑞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