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佳
摘 要:素質教育作為一種主張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在中外教育史上,歷來被人們所重視,并進行不同程度的實踐。素質人才的培養在教育,教育的關鍵是教師。因此培養學生的素質是當代教師研究的首要課題。計算機教育是一項知識性和技能性相結合的學科教育。在當今信息化社會的進程中,計算機的使用已經變得越來越普及,而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在計算機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是為國家建設培養一大批有用的世紀人才的迫切需要。
關鍵詞:教學 素質教育 教學方法 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0(b)-0177-01
目前教育領域中常提到要素質教育,素質概念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礎上,受后天環境、教育的影響,通過自身的認識與社會實踐,養成的比較穩定的身心發展的基本品質”。由此可見,遺傳、環境、教育以及個體的認識和實踐,是影響人的發展的基本因素,其中,教育對人的發展的影響占有很大作用。
鄧小平指出教育要實現三個面向:“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這就是素質教育的總任務、總要求、總目標。教師肩負著實施素質教育的重任,必須狠抓深化教育改革這件大事。作為計算機教師,應怎樣在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呢?目前,我國教育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計算機這門課程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計算機素質教育的任務就是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培養學生學習計算機、運用計算機的興趣。
1 強化安全意識
1.1 使用網絡安全意識
計算機安全問題大致分為物理安全、系統安全、信息安全等幾種。在上課期間學生要做到保持不損壞任何機器、桌椅、上網時不亂安裝游戲軟件、不破壞電腦里教學軟件。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擁有不同的價值觀、道德規范、民俗習慣等,這些人通過社會化的計算機網絡被連接到一起。計算機網絡帶給他們的應該是更快、更好的發展,而不是試圖強迫別人接受某些思想或者文化。網絡上的假新聞、假消息、信息戰等,都可能給一個國家帶來致命的危害,這些都屬于文化安全的保護。在教學過程中涉及到網絡安全有關內容時,向學生及時進行抵制不良信息的教育,對網上不該吸收的內容不瀏覽、不傳播。
1.2 網絡環境安全意識
計算機機房也是學生學習的教室,首先學生要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課后保持鍵盤鼠標凳子放一條線,不破壞教室的文化。另外上網時還有計算機的文明。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進行網絡環境意識的教育是必要的。地球需要環保,網絡同樣也需要環保。環保就是保護生存環境,使生活在這個生物圈中的人能夠身體健康、精神愉悅。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幾年中,網上各種垃圾也在泛濫,網絡中帶有病毒的文件、BBS中肆意的辱罵、無限制地粘貼占用大量版面、運用非法手段攻擊別人的計算機等,這些都是應該抵制的,網絡是自由的空間,但也絕不是肆意妄為的地方,網民應該對自己生活的空間加以保護,不向網絡傾倒垃圾,也不制造網絡垃圾,就像愛護地球一樣愛護網絡家園。
2 實施三種方法
2.1 任務驅動學習法
“任務驅動”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以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為線索,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每個任務之中,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經過思考和教師的點撥,自己解決問題。學生的任務完成以后,為了檢驗和促進學生達到預期的目標,發現教學中的問題,要對學生的任務進行評價。評價的內容包括:是否完成了對新知識的理解、把握、熟練應用;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學間相互協作的能力。評價應以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是否能夠真正的把握新的知識和技能;是否能對新的知識和技能深刻理解和熟練應用為標準。
在教學任務設計時要考慮任務的大小、知識點的含量、前后的聯系等多方面的因素。要把握任務的系統性、延續性和難易程度,任務型教學活動中所設計的“任務”既不能太難,也不能太容易。太難了學習者會產生焦慮;太易了,會令人索然無味。一般說來,每個任務中涉及的知識點不宜過多,最好不要有兩個以上的重點、難點,過多會增加學生學習的難度;任務的規模宜小不宜大,規模過大,會偏離“任務驅動法”的本意。
2.2 情景式教學法
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何把枯燥無味的計算機操作放在一個生動活潑的情境中去學習,成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的一個現實問題。例如:Internet中上傳和下載文件這章節教學中,這是一個很貼近學生生活的題目,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先打聽學生都使用哪些軟件進行下載,都會進入哪些論壇,平時除了下載電影,電子小說,音樂等等,這些都是享用別人的資源,如何也讓你的資源讓別人受享呢?然后切入主題,今天來學習上傳和下載文件。
2.3 主題教學法
主要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積極主動的自學;團隊合作的精神,互相交流學習探討;課前布置具體的主題,課后積極主動的利用網絡資源搜索材料;課上積極討論交流,課下認真總結。
3 培養四種能力
3.1 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學過程中把培養學生發現和研究問題的能力放在一個突出的位置上。課程的教學活動是以教師自己設計課題再作研究的形式,使教學活動從引導激發興趣出發,讓學生自己完成一部分的學習過程,培養自學能力。教師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學生的接受能力提出教學任務,同時為學生提供相關的教學資源和網站地址,并提出學習方法建議,學生可以根據教師給出的某一個課題廣泛地選擇相關內容,通過Internet選擇活動形式,求新和創新。
3.2 合作交流,討論爭辯,相互促進
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圍繞探究的核心問題,分組開展合作學習,最后進行集體交流,討論爭辯,讓學生在共同探究中進一步完善、豐富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做到讓學生自己教會自己。
3.3 信息檢索能力
首先要求教師要有敏銳的信息意識,能意識到在信息化社會對信息的需求,能迅速有效地發現并把握對自己教學有價值的信息,具有把這些有效的信息融合到課程教學中去的能力。在《Internet基礎與應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對幾個著名的搜索引擎熟練使用,并比較其特點,在實驗中也安排了使用網絡檢索信息的實驗內容。除此以外,還向學生介紹一些數據庫的檢索方法。
3.4 動手能力
學習,學是讀書,習是動手,學習是兩者的結合。但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學生動手能力不夠,就造成創新能力不夠,就適應不了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動手能力至少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拿起來能做;二是做得好。
4 結語
《Internet基礎與應用》教學過程是培養學生計算機運用意識、提高科學文化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強化學生的安全意識;實施三種具體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四種能力。同時也要把握好度,考慮好應該什么時候用,怎樣用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才能讓學生學習到真正的知識,并很好的運用。
參考文獻
[1] 中國教育科研網.http://www.edu.cn/.
[2] 孫玉坤.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學習—— 任務驅動教學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 朱云霞.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計算機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電化教育,2002(5):36-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