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剛明 李巧 陳麗 寧軍



寧(寧軍,以下簡稱寧):老師,學攝影為什么還要學電影?
宋(宋剛明,以下簡稱宋):電影在我這兒是必修課,因為電影攝影投資太大,不可能隨便找個人拍,一定是很專業的。學會欣賞,可以從電影畫面學到許多攝影知識。在大學上課,有個班,我就講了三部電影,學生的照片就拍得很好了。我當初學攝影,也是從長春電影制片廠學的,主要是聽攝影師分析內參片。1970年代后期,多數只能看到前蘇聯的電影,如《復活》、《風》等,不像現在,什么電影都可以看到。不過前蘇聯的電影攝影真棒,不比好萊塢差,甚至我覺得更好,因為俄羅斯的文學功力更深厚,電影蒙太奇理論就是前蘇聯總結的。
關(關繼南,以下簡稱關):常聽人說起電影蒙太奇,準確的說是指什么?
宋:蒙太奇是建筑術語,意為構成和裝配,是從法語montage音譯來的,后來被電影借用,指電影的剪輯和組接。愛森斯坦(謝爾蓋·愛森斯坦,1898.1~1948.7,猶
太人,前蘇聯著名導演、電影理論家,電影蒙太奇理論奠基人之一,其導演的影片《戰艦波將金號》為這一理論的代表作—編者注)認為,將對列鏡頭組接在一起時,其效果“不是兩數之和,而是兩數之積”。他是第一個將蒙太奇上升到理論,并進行實踐的人,他拍攝的《戰艦波將金號》(前蘇聯歷史戰爭影片,1925年12月24日上映,講述沙皇海軍《波將金號》戰艦的水兵因不堪忍受虐待而起義的故事)是蒙太奇的經典,他在電影中將肉食上的蛆的鏡頭,與將士仰望桅桿、覺醒的石獅組合在一起,這些不相干的鏡頭放在一起,被人們用大腦串起來,形成了新的含義。
電影大師都是蒙太奇大師,如卓別林把工人群眾進廠門的鏡頭,與被驅趕的羊群的鏡頭組接在一起;普多夫金(普
多夫金,1893.2~1953.6,前蘇聯著名演員、理論家、電影導演。蒙太奇理論的創始者之一,代表作有《母親》、《圣彼得堡的末日》、
《成吉思汗的后代》等—編者注)把春天冰河融化的鏡頭,與工人示威游行的鏡頭組接在一起,都使原來的鏡頭表現出新的意境。
《戰艦波將金號》中的敖德薩階梯(位于烏克蘭敖德薩州首府敖德薩,始建于19世紀三四十年代,共有192級,自上而下逐級加寬,通向敖德薩港—編者注)一段是整片的高潮,是蒙太奇經典中的經典,所有電影敎科書都會引述這一段。在短短的六分鐘內,愛森斯坦卻用150多個平均三秒的鏡頭組接而成。敖德薩階梯上全副武裝的軍隊從階梯走下的鏡頭與人們驚慌逃跑鏡頭不斷切換,加強了畫面的緊張感和屠殺的嚴酷,特別是一個嬰兒車從階梯上滑落,穿插士兵射擊、人們奔跑、死亡的場面,將緊張悲壯的情緒不斷重復渲染,新生與死亡,在這里體現得淋漓盡致。
陳(陳麗,以下簡稱陳):學蒙太奇對攝影有什么用?
宋:蒙太奇就是視覺邏輯。你拍一組照片,需要注意前后順序;單幅畫面,也有視覺組合問題。比如一個時尚畫面與一個乞丐畫面組合在一起,和與一輛豪車畫面組合在一起,產生的意義是完全不一樣的。只是電影的蒙太奇是流動的,照片的蒙太奇是靜態的。
而且,現在相機的視頻功能那么強大,不懂蒙太奇如何拍好視頻?
孫(孫東敏,以下簡稱孫):老師,你把攝影人必看的50部電影清單給我,我找齊了拷給大家。
陳:為什么是50部,不是100部?
宋:我主要從攝影的角度選的。這50部里,能精通5部就夠了。
陳:原來看電影就是糊里糊涂地看,看個表演而已。聽了電影課后再看電影,可以看出那么多東西,剪輯、鏡頭運用、光線,好有趣。
孫:老師,什么是“穿幫”?常聽人說,但搞不清說的什么事。
宋:“穿幫”原指鞋幫穿了,露出了腳,是華中、華東的方言。引申到影視劇中,是指在制作中出現的錯誤。比如搖鏡頭搖過了,把影棚的燈架搖出來了;秦朝的故事,群眾演員中卻有個人穿著西裝等。很多經典作品都有“穿幫”,比如常在百部經典電影排行榜名列第一的《公民凱恩》,有三四次穿幫。
李(李巧,以下簡稱李):聽說電影學院有個老師看了50遍《美國往事》?
宋:我都看了十來遍,這是一部很奇特的電影,每次看都會發現不同的細節。就像讀《紅樓夢》,每次看都不一樣。這個導演叫賽爾喬·萊翁內,意大利人,是個被低估的電影藝術大師。《美國往事》從籌備到
拍攝,花了13年,劇本來自一個叫哈里·格雷的囚犯寫的真實故事,電影大綱就超過了400頁。編劇方面,請了5個頂尖高手,最后一個也沒用,導演將5個劇本綜合起來重寫。
這部電影如同《紅樓夢》,有多個版本。剛開始,導演剪了9個小時,后來剪成了6個小時,公演電影公司對此不甚滿意,又請人把電影縮減到只有1個多小時,很失敗,因為很多細節沒有了。這個電影太復雜,看一遍根本不行。后來有了2個多小時的
版本,還有3個多小時的版本。我以為看3個多小時的版本比較好。
這部電影有點像弗蘭克的《美國人》在攝影中的地位,其手法影響了后來的許多電影人。影片剪輯干凈利落,比如開場黑幫槍殺男主角的女友,創造了電影剪輯的“三一法”。轉場自然流暢,比如那重復了13次的電話鈴聲,一響起,時空就轉換了;比如廁所里偷窺的洞,眼睛的特寫一變,幾十年過去了,妙不可言,《紅高梁》中也有類似的
鏡頭。
孫:黑澤明的《羅生門》(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導演的懸疑影片,1950年8月上映—編者注)剛看覺得不好看,老師一講就覺很有趣了。
宋:黑澤明的《羅生門》屬哲理電影,它要說的是:現實中,真相是不存在的。這本來就很繞人,電影不停地重復同一場景,還講出不同的故事情節,就更繞人了。凡扯到哲理的東西都不太好懂,所以《羅生門》在日本公演時慘敗,后來在西方得到認可,才大紅大紫起來。我們衡量一張照片好不好,常常用賣了多少錢衡量,這很不靠譜。歷史上好的藝術作品,當初都不太賣錢,比如凡高的畫,巴赫的音樂,弗蘭克的
攝影作品。
李:只覺得《羅生門》的攝影非常有力。
宋:黑澤明的電影在攝影上都有這個特點:凌厲。《羅生門》大概是被復刻最多的
電影,前些時看了一部電影叫《鬼門關》,應該是泰國的,完全照搬《羅生門》,只是把地點改在了泰國,那個破廟改成了山洞。中國的《英雄》也應該是向《羅生門》致敬的作品。
李:覺得電影畫面的構圖要比圖片簡單些。
宋:是的,圖片要求結構精確,電影要求運動流暢;圖片講究瞬間性,電影講
推、拉、搖、移;圖片攝影要求在一幅畫面里把事情講清楚,而電影攝影是用一組鏡頭將事情講清楚;圖片更像詩,適合片段描寫;電影更像小說,重要的是講故事。電影不看到結尾,很難知道結局,圖片則要求一眼就把事情交待清楚。電影很少反復看,就像小說,知道結果就不愿再看了。圖片如同詩,可以反復吟詠。
寧:現在公演的好幾部國產電影,都是名人拍的,很火。
宋:將來拍電影不是件不得了的事,現在相機就可以拍視頻,而且成本不高。就像認字的人多了,寫小說也不是件不得了的事。我們國家電影攝影師多是從電影學院畢業的,但國外電影攝影師多從好的圖片攝影師轉行,像布列松、弗蘭克后來都拍過電影。現在許多音樂人、作家開始拍電影,很多人驚呼不專業,其實拍《公民凱恩》的奧森·韋爾斯、拍《羅生門》的黑澤明、還有電影天才卓別林這些大師都沒進過電影學院。
關:視頻將來會不會取代圖片攝影?
宋:將來視頻可能成為主要的描述
手段,單一的靜態功能相機可能會消失,照相機的功能可能會顛倒過來,拍視頻為主,拍照片成了輔助功能。多數圖片是高清視頻截圖,拍照變得很簡單,無需苦練抓取瞬間,對著主題一陣狂掃,回來選一個瞬間就得了。
關:這樣照片會不會消失?
宋:照片不會消失,視頻需要一個裝置看,如顯示器、投影儀等;一個時間段看,知道結果,很少愿意再看;而且再好的電影,如果不是搞研究,誰會連看三遍?而照片抬頭就可以看,可以反復看,常看常新,許多照片我們可能看過幾百遍,但再看,還不會生厭。照片默默地掛在那里,不說教,不強加,日常中不經意的一眼,都會產生影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