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永娜
(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王江涇醫院,浙江 嘉興 314016)
2009年4月衛生部發布了消毒供應中心的三項標準,于2009年12月1日正式實施[1],其共同宗旨是加強醫院消毒供應工作管理,保障醫院醫療安全和人體健康。它是以規范醫院消毒供應中心管理、技術操作和滅菌效果監測為主要內容的強制性衛生行業標準。我院是一所二級乙等醫院,2010年7月起開展消毒供應中心集中化管理,經過4年的改進取得一定的成效,現報道如下。
1.1 供應室人員結構不合理 供應室工作人員2人,年齡分別為53歲和55歲,文化程度均為初中。執行全日制工作雙休制,確保每日至少1人在崗。
1.2 人力、物力資源的浪費 各科室醫療護理過程中產生的可重復使用的污染器械、器具、物品大部分由使用科室自行清洗消毒包裝,各科物品數量相差甚遠,如內外大科室,每日產生的污染器械、器具、物品數量大于20件,按醫院感染規范要求處理,配置相應的人力、物力;五官科等門診小科室每日產生的污染器械、器具、物品數量為個位數,按醫院感染規范要求處理,也需要配置同等的人力、物力,造成資源浪費。
1.3 清洗消毒滅菌質量得不到保障 部分復用器械使用后送供應室,由供應室護士清洗、消毒、滅菌,科室工人取回備用。手術、人工流產、分娩等器械由使用科室自行清洗打包后送供應室滅菌,科室工人取回備用。濕化瓶、體溫表等中低危物品由使用科室分散式清洗、消毒,科室自行晾干備用。院感科在2010年1至6月每月抽查各科室分散式處理的器械、器具、物品消毒滅菌質量合格率平均為90%。
1.4 流程、設施缺陷 供應室清洗主要依靠手工完成,缺乏酶清潔劑、毛刷、超聲清洗機、高壓水槍、純水、干燥柜等必要的設施設備,清洗質量得不到保障;僅有1臺手動式預真空高壓滅菌鍋,設備陳舊,經常維修,影響工作開展;區域劃分不清,清潔區與污染區交叉。作為基層醫院不可能分別為相應科室配備專業化的硬件設施,在此前提下,存在清洗場所區域劃分缺失,用具配備不足的現象。
1.5 自我防護不到位,增加環境污染 各科室分散式清洗、消毒過程中由于人員不固定,自我防護意識淡薄,缺少相應的防護用品,清洗人員自我防護不到位。同時在消毒藥液配置、處置過程中增加了環境污染。
將各科室醫療護理過程中污染的可重復使用的器械、器具、物品統一由供應室回收并完成清洗、消毒、檢查、包裝、滅菌和下送。
2.1 人員結構調整 原手術室護士2人,年齡分別為45歲和46歲,文化程度均為大專。2010年7月供應室2位老護士退休,借此契機醫院提出手供一體化管理[2],將手術室和供應室合并為一個科室,共有5名護理人員,包括護士、護師、主管護師,實行手-供人員一體化排班模式。護士長排班時確保每日有3名人員在崗,其中手術室采用24 h值班制,1人在手術室崗位;供應室采用全日制,1人固定在供應室;1人作為機動,彈性制工作,如上午7:00~10:00供應室清洗打包工作繁忙,參與供應室工作;10:00到手術室備班,如午餐時段可以替換巡回護士就餐,有急診手術,機動班護士隨時可以補充,預知擇期手術多,護士長適當增加高峰時段護理人員;遇到供應室工作量大時供應室人員主動延時服務,確保第2天手術器械的供給。通過聯動排班,使供應室在人員安排上得以保障。指定專職工勤人員1名進行規范化培訓,合格后負責下收、下送工作。
2.2 流程、設施的改善 對原供應室不合理的結構進行了二次改造,物品按由污到潔的流向規范劃分區域,物品流程不交叉、不逆流,符合醫院感染防控要求;滅菌鍋更換為全自動預真空壓力蒸汽滅菌器,添置了高壓水槍、超聲清洗機、器械干燥箱、紙塑包裝機等設備,為確保清洗、消毒、滅菌質量提供物資保障。配備潔污2輛專用運送車輛,供下收下送使用,并建立物品交接登記本。
2.3 加強業務能力建設 建立、完善消毒供應中心各項制度、操作規程,定期組織培訓、考核;選派骨干外出進修,不斷更新理念,提高業務知識。
2.4 質量標準化,規范監測 建立質量標準化和可追溯機制,加強滅菌效果監測,包括物理、化學、生物(每周1次)監測及每日的B-D試驗,確保滅菌質量。
2.5 開展可重復使用的器械、器具、物品的集中化管理 根據器械、器具、物品的危險程度、重要性以及開展工作的難易度分四階段逐步改進。
2.5.1 第一階段對高危物品進行集中化管理,針對手術室、人工流產室、分娩室等手術器械統一由供應室回收,集中清洗、消毒、檢查、包裝、滅菌及下送工作。
2.5.2 第二階段對重復使用的中低度危險物品的集中化管理,主要針對氧氣濕化瓶、體溫表、止血帶統一由供應室回收,集中清洗、消毒、檢查、包裝及下送工作。
2.5.3 第三階段進一步規范外來器械及植入物的管理,加強清洗、檢查、包裝、滅菌各環節,監測合格后方能放行,確保外來器械及植入物合格率達到100%。
2.5.4 第四階段對各科室的引流瓶進行集中化管理,如人流吸引瓶、五官科、內鏡室和臨床科室的引流瓶,統一由供應室回收,集中清洗、消毒、檢查、包裝及下送工作。
我院消毒供應中心通過4年的清洗、消毒集中化管理探索,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在手供一體化管理新模式的情況下順利完成了全院重復使用的醫療器械、器具、物品的清洗、消毒、滅菌工作,院感科在2014年7至12月每月抽查供應室集中化處理的器械、器具、物品消毒滅菌質量合格率平均為100%,保障了臨床醫療用品的醫院感染防控安全。讓有限的醫護人力資源回歸到臨床,更好地服務患者,節約了人力、物力,得到臨床醫護人員的認可。
4.1 人力資源優勢化 由于各科室醫生、護士分散式處理可重復性污染醫療器械、器具、物品,花費了一定的清洗時間,從而占用了其對患者的服務時間,造成寶貴的醫療人力資源浪費。供應室集中化清洗可以有效的將醫護人員解放出來,把時間還給醫護人員以更好地服務患者。通過基層醫院手術室、供應室聯動排班一體化管理新模式,既解決基層醫院消毒供應中心人員不足問題,又不會因工作量有限而造成人力資源浪費。
4.2 資源共享,節約成本 分散式的清洗需要多套清洗、消毒的設施,如體溫表消毒每個科室同樣配置一份消毒液,需要多個震蕩儀,采用集中化管理后只需一份消毒液、一個震蕩儀即可完成全院體溫表的消毒工作,有效節約了人力、物力成本。在基層醫院不可能同時為多個科室配備高科技專業化的設備,集中化清洗可以使資源效益最大化。
4.3 確保醫療用品清洗消毒滅菌質量 供應室的護士進行專業化培訓后對醫院感染防控的意識更加強化,責任心更強。利用供應室較為現代化清洗、消毒設施,提高了器械清洗質量,使消毒、滅菌質量更專業化。建立無菌物品追蹤機制,進一步保障了消毒滅菌質量,規避了由醫療器械、物品引發的醫院感染不良事件[3]。
4.4 提高清洗人員的職業防護 醫療器械、物品由供應室集中化清洗、消毒可減少各科室的環境污染和一線臨床工作人員職業暴露的危險[4]。在集中化清洗的基礎上醫院加大了對供應室人員職業防護的投入,使得供應室人員從接受污染器械、分類、清洗、消毒、滅菌各環節處置達到標準化預防。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院消毒供應中心管理規范[S].2009.
〔2〕 沈建萍.基層醫院手術室與供應室人力資源聯合調配管理的效果[J].中國鄉村醫藥雜志,2015,22(6):94.
〔3〕 劉霞.加強供應室質量管理控制醫院感染[J].社區醫學雜志,2010,8(23):62-64.
〔4〕 王虹,張秀華.手術器械集中式管理的實施與體會[J].天津護理,2013,21(5):424-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