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情境主義的挑戰與德性品質的穩定性
——從描述性理論與規范性理論的視角

2015-02-12 03:53:10韓燕麗
云南社會科學 2015年6期
關鍵詞:經驗情境

韓燕麗

20世紀以來,道德心理學家試圖通過設置一些典型的心理實驗,來證成或反駁德性倫理學的心理實在性以及德性品質的穩定性。他們通過設定不同的情境,觀察行為者的行為,分析具體情境下的數據結果,對行為者的道德心理狀況進行分析。在他們看來,心理實驗的各種數據結果是行為者心理狀態的真實呈現。對心理狀態表征的證成,就是對心理狀態實在性證成的證成。這種心理狀態的實在性成為衡量德性品質穩定性的關鍵因素,所以,對心理狀態實在性的結果,可以間接地證明德性品質的穩定性*需要澄清的德性品質的穩定性并不等同于德性品質的實在性。德性品質的穩定性主要是指,行為者的德性品質在不同的情境中皆都可呈現出某種行為傾向,據此,它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德性品質的實在性一方面可以理解為某一種德性品質的真實存在;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為,不同德性觀點的細微變化是從不同角度或方面對同一實在的理解。本文之所以忽略這種差異,是因為二者在某種程度上存在重疊,區別對待二者亦不是本文目的所在。。

這里的基本思路是,任何道德命題都應該包含經驗(empirical)證據的維度,實驗結果是經驗證據的一種。如果道德命題是一種真命題,自然要經受住經驗研究的考驗。

采取經驗方法(empirical approaches)研究人類功能,首要問題是這些經驗結果在何種意義上可以影響道德理論的可行性。同時,類屬于道德心理學的情境主義*其代表人物是John Doris.Gilbert Harman,國內很多文章也觸及這一問題,如李楠:《先天德性論如何應對情境主義的挑戰》,《道德與文明》2015年第2期,第136-141頁。(Situationism)宣稱,德性倫理學所倚佐的穩固品性不具有一致性,這使德性倫理學的合法性面臨巨大的挑戰。

一、 學界已有討論與理論自主性

情境主義者認為情境對于行為有著巨大的影響,亞里士多德所指的品格*值得注意的是,德性倫理學中的德性品質與心理學研究中的穩定品格,以及人格皆不是一種表達方式。統一期間,對于德性倫理學的中的Character譯為品質,當代心理學中的Traits被譯為品格,Personality譯作人格。,即廣義品格(global traits)只在很小范圍內,以很小數量的形式存在。真正存在的是局部品格(local traits),它們對行為產生不了大的影響。而廣義品格是我們衡量亞里士多德倫理學是否具有穩固品格的關鍵所在。情境主義者宣稱細小的情境差異就可引起顯著的行為差異,行為者的行為更多地取決于外部情境,而不是亞里士多德意義上的穩定品性。

情境主義觀點蘊含的另外邏輯是,經驗研究并未證明人類認知過程的一致性。依照情境主義的觀點,無意識的認知過程最容易受到情境的影響。這種無意識的認知與反思性理性(reflective reason)相違背*對于這一問題,很多學者涉及。參見Maria Merritt, “Virtue Ethics and Situationist Personality Psychology”,Ethical Theory and Moral Practice, Vol.3, No 4, 2000,pp.365-383.Nancy Snow,Virtue as Socical Intelligence: An Empirically Grounded Theory.New York:Routledge.2010, pp.17-38.。這與亞里士多德認為的行為者總是能夠遵循深思熟慮的理性(deliberate rationality)給出行動的觀點不相符。

綜上,情境主義認為,道德心理學中人格(personality)太過于碎片化以及分裂,不足以支撐起傳統哲學中的品質(character)概念。德性倫理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對情境主義給出反駁。大體而言,分為以下三類。

最激進的德性倫理學家認為,對德性的評價應該集中于行動本身以及行為者的動機,而不應該集中于品性。如果僅僅集中于討論穩固的品性,那么行為者呈現行動時的動機,以及那些在不穩定的品格下呈現出來的行為,如何對其評價將會成為一個難題*Thomas Hurka , “Virtuous Acts, Virtuous Dispositions”?Analysis,Vol.66, Issue 289, 2006, pp.69-76.。

溫和的德性倫理學家認為,亞里士多德時代的德性與現代經驗科學、心理學研究的品格并不是一種。因為亞里士多德時代德性的正確應用,需要一系列綜合的、外在的條件以及實踐智慧。如果沒有這一系列的條件,德性根本稱不上真正的德性。如果像社會心理學家一樣去剖析德性,那么必須明確我們在什么意義上討論德性,有沒有對這種德性賦予過多的價值。之所以產生那么多無休止的爭論,根本原因在于擺錯了研究者評價德性的位置,以及在不同的坐標中爭論實際并不相似的概念*比如,有學者指出亞里士多德的德性,是一種關乎理性思考的,整體的,包含對這個世界的欲求和信念,以及人的最終生活目的和價值的整合體。RachanaKamtekar,“Situationism and Virtue Ethics on the Content of Our Character”, Ethics, 2004, pp.458-491.。

而目前學術界所普遍接受的是一種折中態度。德性倫理學可以承認,德性并不像亞里士多德所指稱的德性那樣具有穩固性,也可以承認德性在某些時候具有碎片化。這樣的德性,并不足以在任何情境下,支撐人們呈現出與德性一致的穩定行動。這并不足以說明現代心理學研究可以削弱倫理學的根基。相反地,德性倫理學亦可以聲稱,德性就是一種習慣,是一種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養成的穩定個人傾向(dispositions)。毫無疑問,這種(好)習慣和個人傾向,可以讓我們表現出人類性格中更好地一面。甚至,這些習慣和傾向可以包含人類對不同情境變化的感知。比如,人類可以依賴別人來幫助自己,抑或通過改變環境來提高自己。

溫和德性倫理學家與折中德性論理學家的區別在于,是否承認現代道德心理學研究的德性與亞里士多德時代的德性為同一種德性。他們的預設是,兩者所討論的是否為同一種德性是一個原則性的問題,倘若不是同一種德性,那所有相關論證就完全無效了。但是,這種預設是一種不充分預設,即便指出兩種理論討論的德性內容并不完全相同,現代道德心理學的最新研究依舊可以對德性品質的穩定性給出心理學層面的證成。換言之,這一預設忽略了現代道德心理學與亞里士多德德性倫理學有著不同任務,他們二者對德性的說明是不同層面的說明。

本文認為,討論經驗研究(情境主義也類屬于經驗研究)對德性品質穩定性的挑戰,關鍵在于如何理解德性倫理學。德性倫理學與情境主義的各種爭論,皆可通過梳理人類在什么意義上理解德性倫理學而得到化解。

如內格爾所說過,如果把倫理學僅僅理解為伴隨著情感反應的、某種類型的行為模式或者習慣化過程,那么經驗科學研究對于解釋倫理行為將會有著巨大的作用。但是如果對倫理理論的探尋主要通過理性方法,并且對道德判斷以及各種批評有著自己內在標準,那么這種試圖從外部,即生物學的方法來探尋倫理學的方式將會是無效的。*T.Nagel, “Ethics as an Autonomous Theoretical Subjec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0, p.196.

據此,內格爾認為,倫理學理論是一門具有理論自主性(theoretical autonomy)的學科。對于道德行為,最好通過哲學理性反思來進行解釋,而不應該去尋求生物學(或者其他經驗科學)的支撐。作為生物體的我們,不斷用自己的反思和批判能力,對不同的情境給出態度以及回應,進一步產生自己的行事規則,給出道德行為。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的理性反思能力是形成道德理論的關鍵。而這種理性反思能力的承載體——生物基礎并不是那么重要。倫理學中生物學的研究,是作為生物學學科發展的附屬品而存在的。對人的行為給出物理或者生物的解釋是不充分的,也是錯誤的*T.Nagel, “Ethics as an Autonomous Theoretical Subject”,p.196。

內格爾的“理論自主性”更多地試圖從自然主義的角度,對倫理學給出界定和闡釋。他意識到了理性在人類產生認知過程、給出德性行為時的重要作用。在他看來,倫理學應該具有獨立解決倫理問題的理論自主性。這種自主性是倫理學為倫理學的根本所在。

一些學者并不完全認同內格爾提出的這種“理論自主性”。誠然,如他所講,倫理學更多的是一種理性能力的運用。這種能力是對行為者,天生的,或條件性的,或前反思性的動機和行為模式的反應。正是基于這種能力,人類可以對任何情境給出回應,創造出新的行為模式*T.Nagel, “Ethics as an Autonomous Theoretical Subject”,p.203。但是這種能力背后的生物學支撐也很重要。包括生物學研究在內的各種經驗實證研究,是現代科學方法用自己的方式對當代倫理學一種闡釋。當代倫理學有義務對經驗實證研究方法給出自己的回應。不管實證研究如何發展,倫理學生活的本質卻未改變。具體到德性倫理學,人類對德性倫理學給出一種生物學基礎的解釋,并不會因此損害倫理學的獨立性,而是在另外的維度——經驗實證研究的維度——對德性倫理學品質的穩定性給出一種說明。

亦如內格爾所言,“倫理學在行為和理論兩個緯度上共同存在”。*T.Nagel, “Ethics as an Autonomous Theoretical Subject”,p.203倫理學本身就是一門涉及實踐科學的理論。這就要求倫理學不僅對什么是好的行為給出解釋,同時也要如何給出好的行為給出解釋。經驗實證研究對德性倫理學的解釋,是從描述性角度——“是什么”的角度給出的一種回應。而內格爾所謂的“理論自主性”主要側重于倫理學的規范性訴求,“應該怎么做”的角度,如何運用理性的角度給出的回應。

據此,從描述性理論(descriptive theory)與規范性理論(normative theory)的角度對德性倫理學給予劃分,指出描述性理論與規范性理論有著不同的訴求。本文認為所有的實驗道德心理學家都是在描述性意義上,對德性品質的穩定性給出闡釋。

具體來講,從描述性角度闡釋德性倫理學,存在兩個層次的問題。一種是,對于人類的心理狀態,什么樣的經驗命題確實支持道德理論命題。另一種是,經驗研究如何可以更好地支撐道德命題。

本文主要側重于后一種描述,這種描述僅僅是對經驗事物的現象給出描述,不涉及任何“應該”的成分,僅僅是“事實(是)”研究。這一研究只是對德性品質運用心理學方法,以經驗實證數據的方式給出呈現。而從規范性角度來解釋德性倫理學是指,人們對德性具有更多自動激發行動的期望,希望德性倫理學可以幫助我們給出更好的決策建議。對于德性倫理學中的穩定品質,不僅僅描述是否存在以及以何種方式存在。需要對如何獲得穩定的德性品質,如何運用德性品質,指導日常的實踐生活這些問題進行回答*很多學者注意到了把德性倫理學從描述性與規范性兩個角度進行討論的必要。比如John M.Doris, “Persons, Situations, and Virtue Ethics”,Vol.32, Issues.4, 1998, pp.504-530.。

二、兩種類型的反駁——描述性與規范性的不同訴求

描述性德性倫理學的主要思路是,利用現代道德心理學的種種數據,對德性品質進行經驗層面的考察。這一方法蘊含的預設是,德性品質等同于或大部分是涉及經驗研究的品質。規范性德性倫理學的思路是,德性在亞里士多德時代具有特殊含義,這一品質不僅需要在描述意義上得到證成,其自身亦蘊含著規范性含義。這種觀點蘊含的預設是,德性品質的穩定性在兩個維度:描述與規范意義上皆可以得到證成。

簡言之,他們的分歧在于,一種倫理理論的描述不充分性與規范不充分性是否可互相證成。以下詳述之。

不管對亞里士多德意義上的品質與心理學意義上的品格的關系持何種態度,不可否認的是,行為者的行為表現永遠都是與品質或品格相關的。但是如何看待品格對行為的預測性,取決于我們如何理解品格與行為的關系。

支持情境主義的心理學家認為,品格與行為之間并沒有絕對的聯系,反而是外部情境決定了行為者的行為。他們根據在于一系列廣為熟知的心理學實驗,如1毛錢效應實驗、撒瑪利亞人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在這些實驗數據中,人的行為很大程度取決于行為者所處的情境。

但心理學并實驗并不必然支持情境主義。有些心理學家整合群體、個體的品格變化特征,整合看似矛盾的心理測試結果,把品格特征處理為一種密度分布,而不是情境主義指稱的單一的值。進而得出結論,每個人的品格時時刻刻在變化,但是這種變化中又存在一種相對穩定的動態存在。每個人的品格特征均有所不同。

按照這種邏輯,心理學證成了品格的穩定性,與德性倫理學定義德性品質的穩定性有所不同。每個人的心理狀態一直在變,但心理特征是穩定的。心理學家在描述意義上整合的的實驗結果,可以說明是否存在穩定的德性品質。這種實證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值得不錯的嘗試。

心理學家把實驗證據(experimental evidence)還原為哲學命題,這些實驗數據作為經驗證據(empirical evidence)而呈現。但是經驗證據僅僅是后天證據(posteriori evidence)的一種。即是說,實驗證據、經驗證據以及后天證據三者是遞進關系。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形成道德知識或哲學命題時,我們后天證據并不足以支撐哲學命題的存在。

綜上,從描述性角度對德性倫理學的說明是一種折中意義上的說明。

描述性德性倫理學的不充分性,更多地源于道德直覺。即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在任何情境下都無條件地具有德性,呈現出德性行為,尤其是在面臨道德困境之時*顯然,對這一問題可以從德性統一論的角度給出分析。但本文暫且忽略這種可行性。。但越是面臨這種道德的兩難選擇,就越需要德性品質,希望德性品質可以在那個情境中恰當地發揮作用。那對德性的這種規范性的訴求,其實是來自對德性擁有自行激發效能的期許。期望它可以在任何條件下毫無疑問地促發行動,這就使德性品質成為一種蘊含過多道德要求的品質。顯然,這不是日常生活中人們的真實生存狀態。現實與期望的落差,加劇了人們對德性品質的期許*這里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是,認為在某一情境中,呈現出德性行為就是好的,未呈現德性的行為就是不好的。這是在后果論意義上對德性行為進行批評。很多時候,有些行為合乎德性,但行為者并不具有好的動機。這里暫且忽略這種“合乎德性”與“出于德性”的區別。。

莫瑞特(Maria Merrit)據此把德性的結構表述為,“在成熟和正常的情況下,德性是完全獨立于行為者的一種外在因素,尤其是特殊的社會關系和設置(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settings)的一種品質,這種品質具有動機的自行激發的效能(self-motivational efficiency)?!?Maria Merritt, “Virtue Ethics and Situationist Personality Psychology”,Ethical Theory and Moral Practice, Vol.3, No 4, 2000, p.365.她認為情境主義者正是基于此,對德性倫理學進行詰難。

這一論證引發的問題是,到底應該怎樣評價德性的這種動機自行激發效能。如果說德性具有動機自行激發效能是一種苛求,那么放棄這種苛求又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呢?德性之所以是一種令人向往的品質,之所以成為今天討論的內容,正是因為德性品質依舊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中促進人產生行動這一特性。要放棄的這種苛刻性要求,也是德性的魅力所在。

但是如果把德性處理為一種動機性的自足美德(motivationally self-sufficient virtue),本身就蘊含了很多問題。如果德性可以自足,或者說德性具有自行激發效能,那為什么它沒有被很好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呢?這種自足性的說法,是不是在另外的層面上承認了德性的不自足,或者不可自行激發效能呢。

一種顯而易見的解決方式是,設置道德榜樣,向道德榜樣學習。比如,中國每年3月5日設立“雷鋒日”。舉辦大量介紹雷鋒同志光輝事跡的活動,號召人們向雷鋒同志學習,宣揚提倡雷鋒精神所包含的德性品質。這正是基于現實生活中雷鋒精神的匱乏。

另外一個問題是,訴諸榜樣的力量真的可行么?那么不是道德榜樣本人,又怎會知道他如何行動?也說明正是因為德性不能夠時時激發行為者的行動,所以才需要訴諸外部的道德榜樣。

同時,當人類在諸于道德榜樣時,需要考慮道德榜樣在那個情境會如何行動。但是,行為者本身的價值觀或證成的理由,并不總是能與道德榜樣的價值觀或證成理由一致。當人類在模仿道德榜樣時,豈不是在要求人類從他人的價值觀出發給出判斷。尤其是當自己的價值判斷與道德榜樣的價值判斷發生分歧時,以道德榜樣的證成理由為自己的行動理由,這一做法本身就有問題。德性倫理學所倡導的好生活,最根本的要求應該是,行為者的目標與動機相一致。如果人類不被自己的價值觀驅使給出行動,豈不是自己的行為動機與行動目標的分裂。這與斯托克·邁克爾(Michael Stocker)在《現代倫理理論的分裂癥》中所闡述的,動機與行動理由相分離的現代道德哲學分裂癥有著相似之處*很多學者意識到這點,如John M.Doris,“Persons, Situations, and Virtue Ethics”,No?s,Vol.32, Issue 4, 1998, pp.504-530.Maria Merritt, “Virtue Ethics and Situationist Personality Psychology”, Ethical Theory and Moral Practice,Vol.3, Issue4, 2000, p.365.。

如果這種苛刻的德性狀態并不是問題所在,那么必然要質疑德性價值的來源。當德性倫理學在強調德性的穩定性,以及德性有助于人們實現興旺發達人生的時候,總是從行為者自身的角度考慮德性的價值,即德性行為者擁有穩固品質,最大受益者是行為者本身。但是現代社會與古希臘社會的社會環境有著很大不同。現代社會的復雜性,使行為者給出德性行為時,必須把別人對這一行為的認同考察在內。很多時候,社會中他人對德性行為的認同或者評價,成為德性行為者給出行為的主要考慮因素。這也是為什么莫瑞特把德性放在特定的社會關系以及裝置中的原因——真正的德性行為必定會得到他人的認同,也需要得到他人的認同。

不管是描述性的不充分,還是規范性的不充分,都是對德性的范圍、德性的作用條件以及德性在德性倫理學中的角色給出不同層次的評述。只有明確我們追問問題的層次與目的,才能回答在什么意義上德性倫理學的德性具有穩定性,心理狀態具有實在性。下面,筆者將以描述性德性倫理學為例,證成這一命題。

三、折中描述意義上的回應

描述意義上的德性倫理學想要證成自己的德性主張,一方面是指出規范意義上德性倫理學的不足,另一方面是對描述意義上的德性倫理學的合法性和可行性給出說明。如上所述,我們已經陳述了規范意義上德性倫理學面臨何種挑戰。但這并不能完全意味著,把亞里士多德德性倫理學當作一種描述理論來進行檢驗,真的就不存在問題。描述性理論必須用自己的方法對這一問題給出證成。

當一些心理學利用外部情境實驗,證明德性倫理學的德性不具有穩定性,或者德性是一種局部品格(local traits)時,另外的心理學家則運用最新的研究數據試圖表明,心理意義上的人格或品格(personality or traits)完全可以支撐起穩固的品質。

心理學家認為人格或品格(personality or traits)是一種行為者的個體差異特征。心理學家奧利弗約翰(Oliver John)認為五種人格品質最為突出,他們分別是外向性(Extraversion),隨和性(Agreeableness),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神經質(Neuroticisim)和開放性(Openness)。這五種人格品質(大五人格)也被簡稱為“人格的海洋”(OCEAN),成為整個人格品質系統正常運作的基礎。這種心理廣義品格(broad traits)的存在具有一定的遺傳學基礎,心理學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五大特征*De Young CG, “Toward a Theory of the Big Five”, Psychological Inquiry , Vol.21, 2010, pp.26-33.。

反對情境主義的心理學家認為,情境主義的實驗數據以及實驗結論都產生于錯誤的研究方法。這些研究方法都是整合大部分研究結果,對實驗數據取平均值。即是說,情境主義倚佐的實驗數據都是在整體效應(main effects)的基礎上獲得,實驗數據失去了具體差異性。同樣的數據平均值,既可以在波動很小、差異很小的范圍內動態分布,也可以在波動很大的范圍內動態分布??傊?,整體效應這一方法抹殺了行為個體的差異性,夸大了數據綜合之后的平均值。在這一方法下進行的數據統計,都不能真實地反映行為者品格與行為的關系。

但是,人格對于行為具有預測性這一實質沒有發生變化。盡管人們的人格(personalities)每時每刻都具有差異性,但是從整體來看,每個行為者的品格都具有高度的穩定性。但是這種穩定性,并不是亞里士多德德性倫理學意義上的穩定性——行為者在任何情境中都可以給出相似的德性行為,或者德性統一論意義上德性穩定性。這種統一性是指,人們具有不同的擅長品格(central points),從長遠來看,這種擅長品格具有穩定性*很多心理學家持這種觀點,如S.Epstin , “The Stability of Behavior: I.On PrecedictingMost of People Much of the Tim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37, 1979, pp.1097-1126.William Flesson , “Toward a Structure- and Process-IntegaratedView of Personality: Traits as Density Distributions of Stat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80, 2001, pp.1011-1027.。綜上,所有心理學一致認為:(1)存在廣義品格,且這種品格具有穩定性。(2)盡管行為不一致,但是品格深層存在一致性。品格作為一種心理狀態可以以動態數據的形式呈現出來。

總之,每個行為個體都具有品質的穩定性以及差異性,不同的行為者的擅長品質或者核心品質不同。這種呈現是一種穩定的偏向于個體差異性的存在。這種對穩定性的說明,對于德性倫理學來說,是一種折衷意義上的說明。

四、反思與回應

至此,現代道德心理學從描述意義上對德性狀態給出描述時,給出了一種經驗式的折衷說明。心理學對德性的分析,僅從描述性的心理事實的角度給出了說明。這種說明要解決的問題是,品格是什么,以及這些品格是否是變化的、不穩定的。所有的心理學數據都旨在回答類似問題。這種說明的意義在于用現代最新的科學研究,證成前現代倫理學所推崇的哲學命題。但是現代心理學的出發點是實驗科學研究,是一種描述性的數據呈現?!靶睦韺W并不研究如何做是道德的,但是會研究道德行為。心理學并不研究社會福祉,但是研究其特定的某些方面或部分?!?Valerie Tiberius,Moral Psychology,“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NewYork: Routledge Publishing, 2014, p.178.

而德性倫理學對德性的分析,更多的是一種規范性分析。它預設了德性是習慣化的過程,德性品質具有穩定性。它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應該如何培養德性,應該如何應用德性。

德性倫理學是一種倫理命題,這種倫理命題不僅僅來自于經驗,更包含了經驗之外的規范性訴求。倫理學的任務不僅僅是描述人們的經驗命題、呈現行為者的心理狀態,更多的是改變人的生活,對人們的生活進行教化。

總之,它們二者有著不同的任務與目標,描述性研究與規范性訴求二者在不同的層次對德性狀態給出說明,對德性認知過程給出說明。規范性理論與描述性理論二者有各自適用的范圍,它們對各自范圍內的問題給出解釋。二者之間并不存在優先性的問題?,F實生活中,道德本身即包含經驗實踐,又存在規范性訴求。于是,人們用描述性問題質疑、挑戰規范性問題,導致出現各種糾纏不清的爭論。

折衷式描述意義上的回應亦會帶來一些疑問。比如,如果現代道德心理學和德性倫理學有著不同的任務,它們對德性的解釋給出了不同程度的說明,那么這種說明的意義何在。

對德性倫理學做出描述性與規范性區分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德性倫理學在當代社會面臨各種挑戰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對這些具有爭論性的問題給出梳理,試圖明了德性倫理學內部各種概念的界限與作用。這種分析的目的不是為了給出一種弱意義的證成,而是為了澄清各種問題在何種維度上可以給出何種證成,這也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猜你喜歡
經驗情境
情境引領追問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廣的經驗”評選
黨課參考(2021年20期)2021-11-04 09:39:46
經驗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廣的經驗”評選
黨課參考(2018年20期)2018-11-09 08:52:36
小經驗試試看
中國蜂業(2018年6期)2018-08-01 08:51:14
護患情境會話
護患情境會話
護患情境會話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第一区|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综合试看 |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91综合色区亚洲熟妇p| 中文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an第二区国产精品| 久久激情影院| 国产成人成人一区二区| 在线欧美日韩| 人与鲁专区| 91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观看|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精品2020| 欧美在线观看不卡| 自拍亚洲欧美精品| 婷婷六月天激情| 国产免费自拍视频| 六月婷婷激情综合| 91亚瑟视频| 一级片一区|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 日本欧美中文字幕精品亚洲| 欧美成人第一页| 中日韩欧亚无码视频|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精品自窥自偷在线看| 91福利免费| 亚洲精品综合一二三区在线| 黄片在线永久|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视频观看| 99视频精品全国免费品| 久久黄色视频影| 亚洲成a人片77777在线播放| 再看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久久久91人妻无码精品蜜桃HD| 真人高潮娇喘嗯啊在线观看| 又粗又硬又大又爽免费视频播放| 97成人在线视频| 91精品国产91欠久久久久| 无码福利日韩神码福利片| 欧美亚洲网| 国产精品视频a| 欧美一级爱操视频| 国产91小视频| 亚洲香蕉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77美色| 日本黄色a视频| 一级香蕉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亚洲另类第一页| 国产在线专区| 国产大片黄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人成aaaa| 欧美成人二区| 伊人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 日本国产精品一区久久久| 国产成人av大片在线播放| 波多野结衣视频网站| 国产美女免费网站| 国产区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99热国产在线精品99|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 亚洲最黄视频| 操国产美女|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看国产一级毛片| 最新痴汉在线无码AV| 日韩精品资源| 久久福利片|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网站| 日本人妻丰满熟妇区|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精品91在线| 性欧美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