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耕地保護與農業生態補償研究
——以云南紅河沿岸為例

2015-08-28 12:10:24陳海軍
云南社會科學 2015年6期
關鍵詞:耕地農業生態

陳 剛 陳海軍

早在2008年,《中共中央關于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指出“要健全農業生態環境補償制度,形成有利于保護耕地、水域、森林、草原、濕地等自然資源和物種資源的激勵機制”。201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中又明確提出“支持地方開展耕地保護補償”。可見通過農業生態補償來實現耕地保護已受到國家層面的關注與支持。本文首先對農業生態補償進行簡要闡述,然后以云南紅河沿岸6個村寨農戶與元陽縣城鎮居民的田野調查和問卷訪談所得材料,對民族地區的耕地保護與農業生態補償措施進行探討。

一、國內外農業生態補償研究現況

國內學者對“農業生態補償”有兩種基本解讀:第一種觀點將農業生態補償界定為對農業生態環境的補償;第二種觀點將農業生態補償視為對農業的一種生態補償,是對農業的一種政策補貼。*參見申進忠:《關于農業生態補償的政策思考》,《農業環境與發展》2011年第4期。在學理上通常將生態補償分為四類:一是流域生態補償,二是重要生態功能區的補償,三是礦產資源開發的補償,四是生態系統服務補償(其中包括對森林、草地、濕地、自然保護區、海洋、農業等生態系統的補償)。因此,為避免不同類型的生態補償出現交叉與重疊,同時結合本研究的需要,筆者認為將其界定為關于農業的生態補償較為合理。

在概念方面,農業生態補償被認為是一種運用財政、稅費、市場等經濟手段激勵農民維持、保育農業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調節農業生態保護者、收益者和破壞者之間的利益關系,以內化農業生產活動產生的外部成本,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制度安排。*參見金京淑:《中國農業生態補償研究》,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1。中國農業生態補償研究目前還處于開始階段,其經濟學理論基礎源于新古典經濟家關于環境外部性的討論,主要以具體機制研究為主,包含基本原則、補償主客體、補償標準與范圍、補償資源與支付模式、保障體系等。

從目前的文獻來看,國內相關研究主要放在所研究地區的具體機制的構建、補償標準的測算(從主觀意愿和實際的生態服務價值兩方面核算)等方面。而國外則主要是對項目實施的效果進行討論,同時也對核算的補償標準的有效性進行反思。目前,國內部分學者將研究的重點放在了結合具體區域、具體實際的機制設計方面。基于不同地域背景的特點所得到的機制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使人們意識到“一刀切”的標準補償模式值得商榷。同時,在分析框架上,將補償利益相關者(補償主客體)、標準、方式、方案等方面作為其基本框架,取得了廣泛的共識。以此為基礎,國內一些學者從國家法律、制度層面上,檢視了目前農業生態補償從理論走向實踐所面臨的相關問題與困境,認為相關法律與制度不完善、立法缺乏層級系統性、補償制度內容缺乏完整性、補償制度缺乏可操作性、補償制度法學理論研究不足、立法中農民的參與缺失、補償目標定位缺乏順序性和差異性等問題,明顯制約著農業生態補償的實踐。*參見陳海軍、陳剛:《近十年來國內關于農業生態補償研究綜述》,《安徽農業科學》2013年第5期。

此外,對農業生態補償核算方法及其應用的研究,也伴隨著對生態補償核算的研究而推進,目前相關研究結果的實踐指導意義有限*參見崔新蕾、蔡銀鶯、張安錄:《基于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農田生態補償標準測算》,《廣東土地科學》2011年第6期;李平:《我國農業生態環境補償制度建設可行性研究》,《寧夏社會科學》2010年第6期。,更多的是在方法上的改進,以期核算出具有實踐指導性的結果。而通過支付意愿的評估方法,從微觀角度研究補償標準更貼近區域實踐需要。同時,也有部分學者希望通過對國外政策實踐的總結,找到適合我國國情的相關政策與措施,例如,在對美國的農業環境政策和歐盟的共同農業政策等實踐經驗進行總結之后,認為我國要重視政策激勵的促進作用,運用多種有效手段,構建監督和執行機制,完善技術保障體系。另外,只有在區域性層面或者地方行政層面上確立更加明確具體的目標,補償措施才會取得明顯的效果;同時,補償措施的監測與評估、控制管理成本、加強教育也非常重要。*參見汪潔、馬友華、欒敬東:《美國農業面源污染控制生態補償機制與政策措施》,《農業環境與發展》2011年第4期;楊曉萌:《歐盟的農業生態補償政策及其啟示》,《農業環境與發展》2008第6期。

在國外,沒有直接與農業生態補償對應的術語,但國外生態補償研究的興起與發展卻與對耕地保護的政策探索有密切關系。*參見代明、覃劍、戴謝爾:《環境服務付費研究與實踐動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09年第6期。從歐洲、北美、拉美等地區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實踐來看,農業生態補償的主體以政府為主(government-financed),同時也正在通過非政府組織(NGO)提供的資金來試驗使用者付費(user-financed)的模式,補償客體基本是參與項目的農戶;補償時期一般不超過15年,并開始試驗NGO作為具體的執行者;實踐中的補償標準與項目所要求的標準相聯系,計算方法有生態系統服務指數(Environmental Services Index, ESI),生態系統獲益指數(Environmental Benefits Index, EBI)等,其計算出的具體補償金額也各不相同。

國外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對項目效果評估、農民參與性的影響因素、補償項目對當地發展影響等方面。*參見Albrecht Matthias,Schmid Bernhard,Obrist Martin K,et al.,“Effect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adows on arthropod diversity in adjacent intensively managed grassland”,Biological Conservation,vol.143,no.3,2010.通過對項目效果的事前、事中評估研究,不僅能夠認識到項目開展的意義,同時也能深入了解項目實踐中的影響限制因素,為項目的改善提供依據。農民參與到補償項目中來的原因可歸納為自然、社會、經濟等因素。一些文獻則討論了區位、農場規模、對項目的熟悉程度、種植制度、經濟激勵等對參與性的影響。而人類學的民族志方法研究發現,從定性角度對農戶的參與性研究具有積極意義。*參見Sophie Wynne-Jones,“Negotiating neoliberalism:Conservationists’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Geoforum,vol.43,no.6,2012.在補償項目對當地發展影響方面,一些學者發現,補償項目會影響到農戶的土地利用類型,促進土地集約化。*參見Ludivine Eloy,Philippe Me?ral,Thomas Ludewigs,et al.,“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in Amazonia:The challenge of land use heterogeneity in agricultural frontiers near Cruzeiro do Sul”,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vol.55,no.6,2012.同時,大多數學者認為補償項目能夠有效減緩貧困程度,對當地經濟的負面影響能被文化、制度等方面的正向影響所平衡。*參見Locatelli Bruno,Rojas Varinia,Salinas Zenia,“Impacts of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on local development in northern Costa Rica:A fuzzy multi-criteria analysis”,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vol.10,no.5,2008.

國外的研究是在對耕地保護的政策實踐的基礎上發展的,將農業生態補償與耕地保護緊密聯系起來,不僅在實踐方面有重要作用,而且在研究方面也提供了一個有參考價值的切入點。我國已推行十多年的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等項目,對我國的生態環境改善起到了有目共睹的良好作用,但耕地被還林、還草之后,要求現有耕地的單產能力保持不變甚至還要提高,而隨之而來的則是我國每年龐大的糧食剛需與耕地不斷惡化的矛盾。如何化解耕地保護與產量供應保障的矛盾,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我國實施相關政策的民族邊遠地區更是這樣。

二、研究地域和研究方法

本文所選擇的研究地域為云南紅河州元陽縣與個舊市分界線附近的紅河(元江)兩岸的村寨。該區域內的土地全部為山地,無一平川,最低海拔144米,最高海拔2939.6米,相對高差2795.6米。其年平均氣溫24.4℃,最高氣溫43.5℃,最低氣溫3.7℃。年降雨量最高1189.1毫米,最低665.7毫米,平均899.5毫米。此地位于云南“元江干熱河谷水土保持與林業生態功能區”,由于長期受紅河、藤條江水系侵蝕、切割,其地貌為中部突起,南北兩側低下,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北面山地多為羽狀橫向峽谷,南面坡形多為箕狀。

筆者走訪了水塘、大沙壩、冷墩、沙仁溝、五邦、新寨等6個村寨。其中冷墩是歸個舊市保和鄉管轄,其余5個村寨均歸元陽縣南沙鎮管轄。調查走訪的村子位于紅河河谷沿岸,屬于旱傣村寨,但在沿河兩岸隨著海拔的升高還依次住著瑤族、哈尼族、彝族、苗族。2012年,南沙鎮年末總戶數為7610戶,其中農戶為3572戶(占46.94%);年末總人口為2477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422人(占38.03%);農民人均純收入為4579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99元;年末耕地面積為32748畝,其中水田4894畝(占14.94%),旱地22593畝(占68.99%)。實地調查的6個村寨有約600戶農戶、2500人,以香蕉、水稻、芒果、荔枝、金豆等的種植為主,傳統的糧食作物種植正在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以香蕉為主的經濟作物,作物正向單一化發展。

本文采用文獻分析法、實地調查與個案研究、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法。通過整理相關文獻,對目前的補償理論與框架進行梳理,對國內外相關思想進行總結,并結合實際情況借鑒已有研究成果。此外,從元陽縣農業局、財政局、統計局、環境局、林業局等政府部門獲取了大量可用數據文獻資料。實地調查和個案研究是在已選定的研究區域,通過問卷調查與對研究區域的具體分析和總結,找出符合地區實際的補償機制。

在問卷設計階段,首先圍繞農業生態補償機制的基本框架進行問題設置,同時也對受訪者的基本特征、研究區內的農業生態環境的主觀認識等進行問題設置。在初始問卷設計完成之后,于2013年3月期間,基于A、B兩種問卷對每個調查點均進行了實地預調查,并根據預調查的結果,對問卷的提問方式、語言表達、問題與調查地的實際情況吻合性、遺漏的重要問題等方面進行了調整、優化。

在預調查結束之后,于2013年6-9 月期間,對研究區域進行了正式調查。對于A問卷(針對農戶),選取了6個自然村作為田野調查點,這一區域共計約600戶。問卷調查采用簡單隨機抽樣的辦法,以駐村入戶方式開展。對于B問卷(針對城鎮居民),以元陽新縣城—南沙鎮為調查點,仍然采用簡單隨機抽樣的辦法,在當地翻譯與向導的幫助下,在人流量最大的南沙人民廣場以面對面的方式直接調查。共計得到有效調查問卷192份(其中A問卷91份、B問卷101份)。結合問卷調查,還深度訪談了10人(包括農戶、當地木薯加工廠負責人、村委會主任、普通城鎮居民、公務員)。

三、調查結果及分析

1.對當地耕地環境的感知

在人口快速增長帶來對資源的需求加劇的情況下,研究區域內的受訪者對當地的耕地環境普遍表示了擔憂。問卷調查發現,2012年農戶使用農藥化肥較2007年增加了50%-100%;2012年農戶的化肥支出平均為634.97元/畝,約合195.37kg/畝;2012年農戶農藥支出平均為191.18元/畝,約合3.8瓶/畝。對土地肥力在將來喪失的可能性以及當地灌溉水的污染加重的可能性,絕大部分農戶表示了擔憂,其中有55%的人認為土地肥力在將來很可能喪失,35%的人認為土地肥力在將來一定會喪失;同時有44%的人認為將來當地灌溉水的污染很可能加重,28%的人認為將來當地灌溉水的污染一定會加重。

從田野調查資料來看,當地的耕地保護面臨著很大壓力,這些壓力主要來自生計壓力。在深度訪談中,農戶認為當地香蕉、金豆等經濟作物對生計有重要影響,在耕地有限的條件下,要加大這些經濟作物的產出以保障生計,必然要求對耕地的單位產出加以保障。隨著經濟作物的種植增加,農戶認為當地耕地質量已明顯下降,而目前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加大對農藥、化肥的單位投入,才能保障耕地的單位產出。

2.基于農業生態補償的耕地保護支付意愿與受償意愿分析

從問卷調查結果來看,受訪農戶的年齡集中在30-50歲之間(占67%),受教育程度以小學、初中為主(占88%),家庭平均毛收入為36242.9元/年,家庭平均人口數為4.9人/戶,家庭收入主要依賴農業的受訪者占80.2%,約94.5%的農戶表示愿意在不減少目前收入的條件下參與假設的農業生態補償項目。總體來說,農戶在不用、用一半農藥化肥的條件下的受償意愿(WTA)均值分別為1495元/畝、999元/畝。但值得注意的是,農戶對香蕉、金豆等經濟作物的WTA均值遠高于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在不同性別、學歷、年齡、家庭毛收入、收入主要來源的條件下,不同作物的WTA均值也有巨大差別。

受訪城鎮居民的年齡集中在30-50歲(占50.46%),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占32.43%)、本科(占25.23%)為主,51.35%的受訪者2012年家庭純收入在20000元至40000元之間,有48.18%的受訪者愿意支付不超過200元/年的由良好耕地環境所帶來的環境效益溢出;在不用、用一半農藥化肥條件下生產出的農副產品價格與當前市場價格相比,城鎮居民的理論支付意愿(WTP)均值分別為:貴1.32倍、貴0.88倍,而實際支付意愿均值分別為:貴0.95倍、貴0.68倍。

然而,城鎮居民與農戶對在不同農藥化肥施用條件下生產的農副產品價格的態度有明顯的差異。從問卷數據來看,在農戶看來,農副產品的形狀、顏色、大小等外觀的因素是決定農副產品價格的關鍵因素;大部分農戶認為,不用農藥化肥(用一半農藥化肥)所產出來的農副產品會更便宜,但可能賣不掉,而且農戶和城鎮居民對此農副產品的價格存在明顯分歧(見表1)。

表1 兩種農藥化肥施用條件下的城鎮居民與農戶對農產品價格的態度(單位:倍)

注:此處均值為上邊界和下邊界均值的加權平均值,百分比為此觀點的支持率。

綜合來看,經濟因素對農戶保護耕地環境具有激勵作用,城鎮居民也愿意接受農副產品的價格差異來分擔農戶因保護耕地環境所帶來的生產成本。因此,通過農業生態補償來實現耕地保護,存在利益相關者的支付意愿與受償意愿,其前提條件是存在的。同時,從調查來看,不同作物的補償意愿通常與農產品的市場價值相關。

3.基于農業生態補償的耕地保護補償資源分析

一般來說,補償資源包括資金、技術、政策、物品等。補償資源的來源主要是政府、企業、個人和非政府組織等;政府的支持是主要的資源來源,但其畢竟是有限的,故拓展資源來源渠道,實現資源多元化,才能夠對耕地保護提供良好的物質保障。

從問卷數據來看,有50.55%的農戶將資金作為自己首選的補償項,29.67%的農戶將技術補償作為首選補償項,其余農戶認為不管何種資源都可以作為其首選項;有45%的農戶將物資補償作為其第二補償項,20.88%的農戶將資金作為其第二補償項,此外有18.68%的農戶將技術補償作為其第二補償項。可見,當地農戶偏向于直接的資金補償,以物資資源(如糧食、農家肥等)、技術資源(如種植技術等)補償為輔。

由上可知,農戶偏向于用可直觀感知的資金來平衡耕地保護給自己帶來的經濟損失感知。因此,耕地保護的第一要務是消除由耕地保護所帶給農戶的經濟損失感知,使農戶認知到保護并不會給其帶來損失,要對耕地保護的產出結果進行經濟兜底。同時,由于要讓農戶減少、甚至不用農藥化肥來耕種耕地,農戶會對新種植技術不大相信,同時相關替代生產要素供給不足也影響農戶的參與,因此,還需要對此進行技術引導、替代生產要素支持。

4.基于農業生態補償的耕地保護補償支付渠道分析

支付渠道通常有三種模式:一是基于市場的補償支付渠道,二是基于政府的補償支付渠道,三是基于非政府組織的補償支付渠道。基于市場的渠道在偏遠農村地區的實際效果值得進一步研究;基于政府的渠道是比較易于實踐的,但是這種渠道也存在資金不足等政府失靈的問題;基于非政府組織的渠道能較好地彌補基于政府的渠道的不足。

調查發現,無論是農民還是城市居民都對支付中的腐敗問題表示擔憂。有92.3%的農戶和29.7%的城鎮居民認為,應將補償的資源直接發放到家庭,有24.3%的城鎮居民則認為補償應依靠政府的組織網絡,另外有38.7%表示,不好斷定到底哪種補償支付渠道更好。部分城鎮居民認為,直接向農戶支付補償,存在著成本高、難以實現等問題;而通過政府來發放,又擔心公職人員的尋租腐敗行為。

就補償客體而言,在各種支付渠道中,學者們通常是將個體農戶作為默認支付對象。但是,個體農戶存在補償標準低、公共產權難分、交易成本大等問題。從田野調查資料來看,民族地區通常是以宗族為紐帶而結成社區,在這種社區里,形成了內部的利益分配協調機制,因此通過社區這一渠道,使整個社區受益,同時促進其相互監督,值得進一步探討。

總的來說,進行基于農業生態補償的耕地保護,應在堅持政府渠道為主的情況下,積極探索以非政府組織支付渠道、市場支付渠道作為主要補充,拓展補償客體,構建一個可持續、有效的支付渠道體系。

5.基于農業生態補償的耕地保護時限與利益相關者分析

由于補償資源有限,如何確定耕地保護的補償期限與范圍是一個重要問題。在問卷調查中,26.37%的農戶對目前的農業補貼表示基本滿意,29.67%的農戶表示滿意,17.58%的農戶表示不滿意,15.38%的農戶表示難以評價。問卷調查發現,補償期限是影響農戶對補償滿意度評價的重要因素。例如部分農戶對目前已經到期的補償表示不滿意,原因是事前對這方面的政策缺乏了解。可見補償期限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時間段概念,還需要與農戶進行事前、事中、事后溝通。因此,對于補償期限的研判,無論時間長短,都應使當事人參與、知曉。結合國內、國際實踐項目的經驗來看,補償期限一般在5-10年之間,并依據效果評估結果,來縮短或延長相應的期限。

利益相關者包括補償主體和補償客體。從問卷數據來看,有49.45%的農戶和87.39%的城鎮居民認為,補償主體應為政府;有46.15%的農戶和9%的城鎮居民認為只要愿意提供補償,誰作為補償主體都可以。可見,政府應該在耕地保護方面承擔主要責任,同時,應調動多方力量參與進來。

四、結 論

我國耕地不到世界耕地的10%,但卻耗掉全球1/3的化肥,而且農田施用化肥后只有35%有效,65%是將污染物留在環境中,目前中國耕地總面積的70%已受到污染。*搜狐財經網:http://business.sohu.com/20130412/n372435650.shtml?pvid=tc_business&a=&b=《世界報》,2015年9月16日,《中國耕地很大部分遭受嚴重污染》。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一方面要對已被破壞的耕地進行修復,另一方面要對正面臨污染威脅的耕地進行保護。

我國歷來較少考慮到農業生產對耕地的破壞,現行的農業補貼大多沒有和環境保護掛鉤,有的補貼政策甚至起到了加重環境污染的作用,例如,我國化肥每平方公里使用量在40噸左右,遠遠超過發達國家為防止化肥對土壤和水體造成危害而設置的每平方公里2.5噸的安全上限。從2004年開始,我國政府開始意識到此問題的嚴重性,開始效仿發達國家將直接補貼與生態環境質量、耕地保護相聯系。*馬述忠、馮冠勝:《健全農業補貼制度:規則、模式與方案》,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46-147頁。

從農業生態補償機制來看,其實質是一種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調節機制,通過外部資源的注入來提高外界對耕地資源的使用成本,以調節耕地經濟利益。而從生態學的角度來說,農業生態補償機制是平衡農業耕地環境的消耗與投入,以實現對耕地的合理、可持續利用。

在民族地區(甚至在更大范圍內),市場經濟力量正對耕地保護造成明顯的負面沖擊,但目前還沒有一個可以很好切入的角度對耕地進行實質性保護。農業生態補償是一種符合國際規則、具備一定可操作性的方式,通過這一方式來將外部資源注入耕地保護,同時通過這種方式提高耕地資源的使用成本,可使得耕地的保護成為可能。因此,結合實地調查與宏觀環境來說,通過農業生態補償對民族地區的耕地保護進行探討,具有一定的現實可操作性,也符合宏觀環境的要求。

從已有的研究來看,通過農業生態補償對民族地區的耕地進行保護,利益相關者的涵蓋面應該更廣。本文的研究區域屬于民族地區,地方政府依法擁有民族區域自治權。因此,地方政府應作為補償主體之一來承擔相應責任。同時,應將非政府組織作為補償主體。本文的研究區域處于我國邊疆地區,耕地環境溢出會影響其它地區,而非政府組織是一種跨越國別、地理限制的受益公眾的代言人,而且在拉美等地進行過相關實踐,其效果令人滿意。另外,從調查結果來看,良好耕地環境下生長的農產品通常會更受消費者的青睞,消費者愿意支付高于一般農產品的價格消費此農產品,從而進行市場化的補償,因此消費者也應該是補償主體之一。所以,研究區域內的補償主體應該包括各級政府、非政府組織以及市場消費主體。

在補償客體方面,有學者認為,破壞者不屬于利益相關者*生態補償原理與應用/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編著:《生態補償原理與應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第13頁。,從而將其排除在相關分析之外。但是從調查結果來看,絕大部分農戶通過使用農藥化肥在保產的同時正破壞著耕地,而進行耕地保護又離不開農戶的直接參與。如果不將這些破壞者作為利益相關者,而只將保護者作為補償客體,那么直接參與者的破壞行為仍沒有調節到,耕地也會繼續被破壞著。目前,我國各類有機農場或生態農場也正在用相應的方式進行耕地保護,其行動也應得到認可與一定的補償。但是分散的個體農戶在研究與實踐中會出現很多問題,如個體的談判能力不足、公共產權難以分割等,這就造成補償范圍存在真空地帶,即補償主體提供的補償無法被這一補償客體完全接納。而民族地區以血緣關系形成的大家族(可視為一個“社區”),通常能形成自然村寨,這種“大家族”往往會淡化公共產權分割問題,降低交易成本。從深度訪談來看,其內部已有較為成熟的資源分配機制,通過這種機制進行分配,效果更好,這種“大家族”式的社區可在民族地區作為補償客體之一。因此,從產權明晰的角度來看,民族地區農業生態補償的補償客體包括農戶(農場)和社區。

另一個需要進一步討論的問題,即怎樣的補償標準才能有效平衡農戶在參與項目的損失與獲得上的感知,怎樣的補償標準才是補償主體愿意參與項目的空間。從調查過程來看,農戶的受償意愿值、消費者的支付意愿值都基本上是與農產品的市場價格相聯系。而目前在進行標準測算方面,要么是通過純生態效益進行測算,因其值過高很難有可操作性;要么是通過條件估值法(CVM)測算,存在問卷內容依賴等問題,*張翼飛:《CVM研究中支付意愿問卷“內容依賴性”的實證研究—以上海城市內河生態恢復CVM評估為例》,《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年第6期。影響估值的準確性。也有學者對這些方法做一些修正(例如用地區GDP與人口數量等系數來修正純生態效益測算值),但是這些修正都基本忽視了實際市場的存在及其影響。因此,將測算的標準與實際有機(綠色)農產品市場價格進行聯系來動態調整補償標準,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

而要實現保護耕地的愿望,需要完善相應的有機(綠色)農產品市場的第三方監督、評估機制。正如在調查中發現的,雖然農戶知曉“生態農產品”的價格應該更高,但農戶同時也擔心消費者對“生態農產品”的物理特征(如顏色、大小、形狀等)不滿意,不愿意支付更高價格;而城鎮居民也擔心農戶生產的農產品并不是真正的“生態農產品”,同時對政府認證監督的信任度不夠。因此,完善相應的有機(綠色)農產品市場的第三方監督、評估機制,對實現這一愿望有重要作用。應重視對耕地保護項目的生態補償實施效果的及時評估,并在項目實施前、實施中與農戶進行充分溝通,并以此來調節項目的政府支持、引導期限,讓耕地保護借助生態補償這一機制有效運作,最終以市場的力量來實現耕地的可持續利用。

猜你喜歡
耕地農業生態
自然資源部:加強黑土耕地保護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我國將加快制定耕地保護法
今日農業(2022年13期)2022-11-10 01:05:49
保護耕地
北京測繪(2021年12期)2022-01-22 03:33:36
新增200億元列入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支出
今日農業(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今日農業(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生態養生”娛晚年
保健醫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住進呆萌生態房
學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利国产在线| 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 国产一级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99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最新国产你懂的在线网址| 看国产毛片| 日韩高清欧美|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日韩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 色哟哟色院91精品网站|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区二区|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四虎在线高清无码| 国产精选自拍| 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无码| 色有码无码视频| 2018日日摸夜夜添狠狠躁| 在线毛片网站| a级毛片在线免费| 亚洲人成亚洲精品| 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最新国产精品第1页| 亚洲专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免费|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 无码免费视频| 91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亚洲第一天堂无码专区|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久久夜夜嗨|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精品久久高清| 国产在线精品美女观看|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第三页在线看|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产激爽大片高清在线观看| 欧美97色| 日本免费一区视频| 成人在线亚洲| 国产精品性| 久久一色本道亚洲| 久久男人视频|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久亚洲国产美女国产盗摄| 久久永久视频| 亚洲精品第一在线观看视频|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日本高清免费一本在线观看| 女人爽到高潮免费视频大全| 午夜激情婷婷| 精品国产网|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日韩久草视频| 成人在线欧美| 久久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精品|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 综合天天色| 成人国产免费| 国产精品污污在线观看网站| 97se亚洲综合在线天天|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我| 女人一级毛片|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下载| 国产乱人免费视频| 国产视频a|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下载|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欧美| 国产丝袜精品| 欧美一级高清片欧美国产欧美| 日本免费精品| 国产在线精品美女观看| 亚洲AV无码久久天堂|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国产综合另类小说色区色噜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