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娟
(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視野中解讀“四個全面”
褚娟
(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四個全面”戰略思想有其特定的內涵及內在邏輯,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具有承上啟下的接續關系,反映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要求和特征,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當代化,具有巨大的實踐意義和世界意義。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視閾中研究“四個全面”戰略思想,體現了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運用和發展,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重要意義。
四個全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四個全面”戰略思想,鮮明體現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戰略布局的深刻認識和總體把握,充分彰顯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大思路。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背景,以探索和回答“什么是民族復興、怎樣實現民族復興”這樣的基本問題為主線,形成了內涵豐富、邏輯嚴密、科學完整的理論體系。
(一)“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科學內涵
1.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科學內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使改革發展成果真正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全面發展的小康社會,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的小康社會。
這一戰略目標要求我們,在堅持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過程中,要努力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又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設;既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又堅持改革開放;既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又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1]。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五個方面的基本目標和要求,“與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和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新要求相銜接,也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相一致”[2]。
2.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學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將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確定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3]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從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的角度,就全面深化改革問題做出了科學謀劃和系統部署,指出全面深化改革不是要推進某一領域的改革,而是要協調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以及黨的領導體制和執政方式的改革,其總目標就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4]。具體來講,就是要統籌謀劃深化改革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各個要素,注重推動各項改革相互促進、良性互動、協同配合。要堅持整體推進,加強不同時期、不同方面改革配套和銜接,注重改革措施整體效果,防止畸重畸輕、單兵突進、顧此失彼。注重抓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銜接,實現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統一。
3.全面依法治國的科學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將全面依法治國,論述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鳥之兩翼、車之雙輪”。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它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貫穿于改革、發展、穩定的各個方面。
全面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即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4.全面從嚴治黨的科學內涵。
全面從嚴治黨是習近平總書記于2014年10月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提出的。這次大會不僅總結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而且對新形勢下堅持從嚴治黨提出了“八項任務”,包括:(1)落實從嚴治黨責任;(2)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緊密結合;(3)嚴肅黨內政治生活;(4)堅持從嚴管理干部;(5)持續深入改進作風;(6)嚴明黨的紀律;(7)發揮人民監督作用;(8)深入把握從嚴治黨規律。這八點要求,在內容上涵蓋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和制度建設各個領域;在主體責任上強調各級黨組織必須落實從嚴治黨責任,做到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抓黨建;在力度上強調從嚴,要把講認真落實到黨的建設中,必須具體地而不是抽象地、認真地而不是敷衍地落實到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中央八項規定為肇始,以作風建設為突破口,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抓手,以反腐倡廉為動力,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思想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成熟。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把黨的領導方式、執政方式與黨內法規制度提到戰略高度,牢牢把握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這個核心問題,牢牢把握從嚴治吏、從嚴反腐、從嚴執紀這三個重點領域,牢牢把握實現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這個基本目標,為全面從嚴治黨標定路徑,要求“增強從嚴治黨的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實效性”,鍛造我們事業更加堅強的領導核心。
(二)“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內在邏輯
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指向。無論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還是全面從嚴治黨,都要有一個統一的奮斗目標來統領,這個奮斗目標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在此基礎上繼續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其目的都是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繼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其次,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是并駕齊驅的“鳥之兩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讓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如鳥之兩翼、車之雙輪,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如期實現。”這個形象的比喻清楚地說明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也是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依法治國和全面從嚴治黨的強大動力;全面依法治國作為黨中央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是解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確保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從嚴治黨順利進行,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最后,全面從嚴治黨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是新常態下波瀾不驚、破浪前行的壓艙石。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沒有黨的堅強領導就根本不可能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只有加強黨的領導、全面從嚴治黨,才能確保改革開放事業的正確方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同樣需要全面推進從嚴治黨,因為“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
習近平同志指出,“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共同構成了密不可分的統一整體。這種整體性,不僅體現在這“四個全面”統一于現階段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全過程,還體現在每一個“全面”都是整體與局部的統一、全面與重點的統一、目標與手段的統一、長期性與階段性的統一,是我們黨治國理政方略與時俱進的新創造、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新飛躍。
“四個全面”是習近平同志站在時代和全局的高度,在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礎上、在帶領人民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的進程中提出來的,深刻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趨勢和發展規律,豐富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成果。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中國夢連結,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階段目標
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豐富和發展了小康社會的思想。
小康社會這一概念是鄧小平同志提出來的。到20世紀末,我們已經實現了“三步走”戰略中的第一步和第二步,人民生活基本達到小康水平。但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階段性和長期性決定了我們離真正的小康社會還有一定的距離。在十六大上,我們黨再一次強調了我們“正在處于并將長期處于初級階段,現在達到的小康社會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5]。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界定: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并對每一目標做出具體的要求和部署。十八大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角度對小康社會內涵進行全方位深層次拓展,尤其是在文化和生態方面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新目標,讓我們對小康社會認識更加全面深刻具體,實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小康社會思想的發展和完善。
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中國夢結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夢”的概念,就是尋求一個最大公約數,“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6]而實現這個夢想的途徑,就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再次提出“全面”,體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覆蓋的人群、涉及的領域是全面的;體現在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全面發展的社會,社會主義事業也是各方面協調發展的事業;從建設到建成的轉變,彰顯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中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實現這個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習近平同志對小康社會思想的發展創新在于“第一次把全面小康放在中國夢的大格局中,把全面小康目標升華成民族復興的重要里程碑。”[7]可見,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起點的“新三步走”戰略部署實現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戰略步驟思想的新發展。
(二)全面深化改革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改革思想不斷深化和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站在全局和歷史的高度,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布局,實現了改革理論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戰略思想。”[9]實現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已有成果中改革思想的豐富與完善。
首先,在整體上,全面深化改革理論本身就是一套系統的改革理論。黨的十八以來,圍繞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了包含“十論”的完整思想體系。其中,“改革的價值論”回答“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目標論”回答“當前的改革是一個什么樣的改革”的問題;“改革的方向論”、“改革的條件論”、“改革的合力論”、“改革的方法論”、“改革的主體論”、“改革的保障論”回答“如何全面深化改革”的問題[9]。
其次,在改革程度和范圍上,“全面深化改革”根本在于推動,關鍵在于深化,重點在于“全面”。“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當代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10]。一方面,在改革程度上,“全面深化改革”關鍵在于深化。體現在經濟體制改革上,不能滿足于對經濟生活進行簡單調控,而是要從廣度和深度來推進市場化改革;在行政體制改革上,不滿于與一般的小修小補,而是大規模的簡政放權,實現良好的政府治理;在社會體制上,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教育領域,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另一方面,在改革范圍上,“全面深化改革”重點在于“全面”。在改革指導思想上,始終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和中國實際的辯證統一;在改革的進程中,堅持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在改革的目標上,既要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也要講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要講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又要強調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改革的方法論上,強調堅持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在改革的依靠力量上,強調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和堅持黨的領導的結合。
最后,在落實方面,改革舉措要取得明顯成效。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制定并實施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預算管理制度和稅制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專項轉移支付項目比上年減少1/3以上,一般性轉移支付比重增加,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得到加強。存款利率和匯率浮動區間擴大,民營銀行試點邁出新步伐,‘滬港通’試點啟動,外匯儲備、保險資金運用范圍拓展。能源、交通、環保、通信等領域價格改革加快。啟動科技資金管理、考試招生、戶籍、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等改革”[11]。所有這些成就都顯示了改革的巨大威力和市場的無限潛力。
這些改革思想處處體現著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和矛盾分析法的思維,豐富與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改革思想。
(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法治思想不斷豐富和發展
十八大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做出了重大的理論創新,尤其體現在科學地回答了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系,“認為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12]
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提出了“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13]。法治的“制動作用”體現在“法治為國家運行提供重要的軌道,為社會沖突和矛盾提供某種解決方案,實現社會沖突的法治化[14]。基于法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作用,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著力做好頂層制度設計。提出要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督制度、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建立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推動實行審判權和執行權相分離的體制改革試點;統一刑罰執行體制;探索實行法院、檢察院司法行政事務管理權和審判權、檢察權相分離;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等等,這些切中時弊、富有創新的法治改革舉措,既是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貫徹落實,更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法治理論發展的有力支撐和現實展現。
(四)全面從嚴治黨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黨建理論的有力推進和重大發展
全面從嚴治黨這一提法本身就是對黨建思想的發展和創新,這是“我們黨90多年歷史上首次提出‘全面從嚴治黨’”[15]。
習總書記關于黨的建設的思想包含著豐富的內涵,即思想建設:強調理想信念,注重意識形態,大興學習之風;組織建設:強調正確用人導向,要求干部為民務實清廉;作風建設:強調真抓實干,嚴厲整頓黨風,實行群眾路線;反腐倡廉建設:“打鐵還需自身硬”,“老虎、蒼蠅”一起打;制度建設: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進一步完善黨的法規制度[16]。
全面依法治國就是要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突出的執法司法問題,解決立法工作中較為突出的部門化傾向、爭權諉責現象,解決比較嚴重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解決仍然存在的執法體制權責脫節、多頭執法、選擇性執法現象,解決較為突出的執法司法不規范、不嚴格、不透明、不文明現象等。全面從嚴治黨就是要徹底醫治損害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病癥、堅決祛除滋生在黨的健康肌體上的毒瘤。
從十八大以來,黨的建設的關鍵詞就是“嚴”字當頭。通過一系列從嚴治黨的舉措,塑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態,增強了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塑造了一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有力的領導核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從嚴治黨的理論,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黨建理論,閃耀著黨建思想創新發展的光芒。
(一)“四個全面”戰略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飛躍
“四個全面”戰略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新飛躍。它反映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要求和特征,闡釋了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全新部署,開啟了新時期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方式深刻變革的嶄新篇章,指明了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事關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奮斗目標。
第一,“四個全面”戰略思想、戰略布局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實際有機統一形成的理論成果,賦予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的時代內涵。回答了什么是“中國夢”和如何實現“中國夢”等一系列新時代的基本問題,并且指明了實現“中國夢”第一步戰略目標的戰略布局、戰略舉措和戰略途徑。回答了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面的戰略性、前瞻性的問題,系統科學地升華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規律、執政黨建設規律的認識,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時代精神精華的展示,彰顯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邏輯、實踐邏輯、歷史邏輯的科學統一。
第二,“四個全面”是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方略的頂層設計與人民群眾偉大實踐的有機的科學的結合和統一。包括了當今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的重要環節、重要領域、重要方向,使我們攻堅克難,達到目標的方向更明確,使我們順達彼岸、穩步推進的邏輯與方法更加嚴密。它進一步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并豐富了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
(二)“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實踐意義
“四個全面”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情況、新特點,針對改革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新矛盾,面臨的新風險、新挑戰,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作出的理論新思路、新回答。
我國目前正處于中等收入階段的過渡時期,經濟社會的“黃金發展期”與“矛盾凸顯期”同時并存,各領域的矛盾集中顯現出來,并在一定條件下可能激化。這些矛盾和問題,主要體現在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會生產的矛盾,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飛躍,滿足人民群眾對富裕生活的渴望;體現在中國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需對經濟社會發展進行結構調整,“五位一體”全面協調改革;體現在亟需提升全面依法治國的加速度;體現在黨自身的建設亟待加強。而“四個全面”正是直面實踐中的諸多問題提出的理論新解答,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思路和理念的集中體現。
實踐證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凝聚社會共識和民心,全面深化改革為深水區破題,全面依法治國實現法治建設加速度,全面從嚴治黨扭轉了黨風政風民風,營造了風清氣正的社會大環境,增強了人民群眾對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和信念。“四個全面”對于凝聚社會共識,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理論自覺。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將在我國今后更加壯闊的改革開放大業中逐漸展現其導航和引領作用。
(三)“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世界意義
今天的中國,伴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有序穩定的發展,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逐漸實現,在傳統與現代、民族與世界的沖突與碰撞、融合與再造中,更堅定地向世界傳播中國信心和信念。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歷史終結論”和“文明沖突論”都陷入困境,西方各國疲于國內事務“救急”,無力提出新的系統性的治理思想。中國提出“四個全面”,在全球治理思想陷入迷茫之際,給出了一個占全球人口1/5的大國如何做到協同目標、手段、保障、主體四大要素,實現全中國人民同心協力為夢想而奮斗的回答。對于仍處在國際金融危機后深度調整期的當代世界,“四個全面”具有推動世界治理思想變革的重大意義。
“四個全面”順應歷史潮流、緊扣時代脈搏,圍繞如何發展、如何改革、如何治國、如何管黨,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歷史與現實的交匯上、國內與國際的聯系上,深刻闡明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統籌偉大事業與偉大工程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一帶一路”、亞投行等戰略布局正是中國通過內生本土化實現現代化,并在世界格局中發揮影響力的具體體現。中國追求與整個國際社會實現互利共贏,建設新型國際關系。中國在維護國際正義和代表發展中國家利益、構建與世界共贏的格局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四個全面”從頂層設計高度回答了中國治國理政的根本思想問題,兼顧中國特色和世界潮流,體現中國與世界的深刻互動,是中國和中國人民闊步走向世界和未來的關鍵抉擇,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統一于黨治國理政的偉大實踐,統一于中國與世界的深刻互動,彰顯了中國特色和世界意義。這是21世紀這個“中國世紀”的治理思想內核,也是對世界治理思想的重要貢獻。
[1][2][6][10]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9,12,36,71.
[3][4]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14,512.
[5]改革開放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1249.
[7]本報評論員.讓全面小康激蕩中國夢——二論協調推進“四個全面”[N].人民日報,2015-02-26(1).
[8]本報評論員.改革讓中國道路越走越寬廣——三論協調推進“四個全面”[N].人民日報,2015-02-27(1).
[9]趙付科,季正聚.習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論綱[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4,(6):29.
[11]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N].人民日報,2015-03-17(1).
[12]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6.
[13]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14]燕繼榮.依法治國和國家治理現代化[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5,(1):115-116.
[15]本報評論員.從嚴治黨鍛造堅強領導核心——五論協調推進“四個全面”[N].人民日報,2015-03-1(1).
[16]王友平,趙明.新形勢下黨的建設的科學指南——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建設系列重要講話精神[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4,(1):77-80.
Interpretate the“Four Comprehensiv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 Doctrine in China
CHU Jua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23,China)
“Four overall”strategic thought has its specific connotation and inherent logic.It has the inheritanc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theory system,which reflects the intrinsic request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Marx's Chinese character,and it is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character of Marx,which has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world significan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s Chinese character,the study of“four full”strategy reflects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methodology.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phold and develop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arx doctrine.
“four comprehensive”;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Marx doctrine
D24
A
1009-6566(2015)05-0057-06
2015-06-26
褚娟(1990—),女,山東高密人,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新時期黨建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