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信禮 何海燕
深刻理解五大發展理念的價值取向
楊信禮 何海燕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價值觀與方法論。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對于貫徹落實“十三五”發展戰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發展理念;發展戰略;價值觀;方法論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深刻把握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確立了鮮明的價值導向。
一
發展觀是有關發展的目的、方向、動力、方式等問題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為人們的發展實踐提供觀點方法、價值取向與行動指南。五大發展理念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針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現階段發展新動力、新要求、新取向,明確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的思路、方向與著力點,引領著我國發展的新實踐,開拓了我國發展的新境界。
五大發展理念集中體現了人民主體的發展觀。創新、創造是人類的本質屬性。創新推動社會進步,創新促進人的發展。社會歷史就是人類在能動創造的實踐活動中形成和展現自己的本質力量的歷史。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五大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發展主體,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體現了依靠人民發展和為了人民發展的人民性立場。在國際發展競爭日趨激烈和我國發展動力轉換的形勢下,五大發展理念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將其置于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指出要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一場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偉大實踐,要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支持人民群眾大膽實踐、大膽探索、大膽創新,及時發現、總結和推廣人民群眾創造的成功經驗,把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業精神引導好、保護好。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增進人民福祉,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五大發展理念集中體現了全面協調的發展觀。從橫向上看,五大發展理念要求發展的全面性、平衡性、開放性、協調性;從縱向上看,五大發展理念要求發展的永續性、持久性和前進性;從目的追求和價值取向上看,五大發展理念要求發展的公正性、共享性。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第一動力、內在要求、必要條件、必由之路、本質要求緊密聯系、相輔相成。只有全面落實貫徹五大發展理念,才能增強發展動力、優化發展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發展目的,實現“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勝利。五大發展理念又是各有側重的。創新發展,著力解決發展的動力問題,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協調發展,著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堅持區域協同、城鄉一體、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經濟建設國防建設融合;綠色發展,著力改善生態環境,以達到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開放發展,著力實現合作共贏,以推進同有關國家和地區多領域互利共贏的務實合作,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打造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新格局;共享發展,全體人民在共建中共享,更多更公平享有經濟社會發展成果,這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發展的根本目的和價值追求,在發展的新理念中處于規范性、引領性的意義和價值。
五大發展理念集中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的發展觀。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是一個緊密聯系的統一整體。人類要充分尊重自然規律,促進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和良性循環,以實現自身的永續發展。人類是在不斷改變自然環境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開發、利用自然的能力越來越強,人們周圍的環境越來越成為“人化的自然界”。但恩格斯早就警告過:“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保?]人的能動作用不能違背自然規律,不能打破生態平衡,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無情的報復和懲罰。五大發展理念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提倡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將生態文明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方面和全過程。綠色是象征大自然的標志顏色,是生機活力和生命健康的體現;綠色蘊涵著經濟與生態的良性循環,意味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平衡,寄寓著人民生活的美好愿景。
二
價值觀作為一種價值導向機制,為人們的思想和行動提供價值坐標、指明目標方向。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必須深刻理解和把握蘊涵其中的價值取向,以清醒的價值自覺,選擇正確的發展目標、發展方向、發展方式和發展著力點。
一是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人民是發展的實踐主體,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和最高價值。五大發展理念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一方面,把人民群眾作為發展的根本動力,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切實發揮人民群眾在推動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管理創新的根本性作用,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另一方面,要把人民群眾作為發展的目的,把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最高價值取向,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我們不僅要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直接、最現實和最迫切的利益問題,滿足人民群眾當下的合理需要和利益訴求,還要深謀遠慮,思考和籌劃人民群眾根本、長遠和全局的利益,為國家、民族和人民的未來生存和發展開辟更大的空間和前景。同時要兼顧到現階段各階層人民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社會群體的特殊利益,切實落實全體人民共享改革和發展的成果。共享不是平均主義,不是劫富濟貧;共享更不是貧富懸殊、兩極分化。共享是使各階層人民的實際利益都能夠隨著改革和發展的進展而增加,使全體人民公平占有和享用發展成果。要實現共享發展,就是要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注重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二是協調發展的價值取向。協調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人類社會是由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以及人口、資源、環境等諸多因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的一個復雜系統。小康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特定發展形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國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正確處理好發展實踐中的重要關系。協調發展是滿足人民多方面需求、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需要。人除了物質生活的需要,還有精神生活的需要??腕w對于作為主體的人不僅有物質的、經濟的價值,還有制度的、精神的價值。在各種價值中,物質價值是最基本的價值,是其他一切價值得以創造和實現的基礎。經濟的發展、物質價值的創造為政治、文化、教育、科技、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提供物質前提;而民主政治、先進文化以及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所創造的政治價值、精神價值、社會價值不僅促進了物質價值的創造,而且滿足人的多層次需要,造就人全面而豐富的個性。協調發展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不僅要創造更高的勞動生產率,還要促進和實現公平正義與社會和諧,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對理想的追求永遠是人類生存發展、進取創造的不竭精神動力。堅持社會主義價值理想,就要堅持協調發展,努力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民主、社會公正、文化繁榮,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三是天人和諧的價值取向。自然界是人類誕生、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是生養、承載和庇護人類的家園。馬克思說:“人作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這些力量作為天賦和才能、作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2]人類能夠認識自然規律,根據自身的需求改造和利用自然,使自然朝著有利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方向變化。然而,人類若無視自然規律,為了一時的經濟利益而肆意掠奪和破壞自然,勢必遭到大自然的無情報復。只有充分認識到人類與自然界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聯系,認識到人類自身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覺地承擔起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責任,才能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五大發展理念強調綠色發展,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體現了對于自然規律的敬畏、順應與尊重。堅持綠色發展,維系生態平衡,就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并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
四是合作共贏的價值取向。自從人類社會進入“世界歷史”階段以來,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各個國家之間在經濟上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和廣泛,而且涉及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領域。全球化的本質體現為人類文明發展的新進程,任何國家和民族只有處于開放交流之中,經常與外界保持經濟文化的吐納關系,才能得到發展。“世界歷史”的高度發展,使人類社會進入了整體化、互聯化、依存化的全球化時代,國際合作與協同成為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基礎和必要前提。這就為突破國家之間的零和博弈關系,建立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創造了歷史條件。經過30多年的對外開放,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國、第一大出口國、第二大進口國、第二大吸收外資國、第三大對外投資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我國對外開放的基礎和條件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因而我國的發展也需要新的開放布局。五大發展理念強調開放發展,就是要立足全球化發展的新特征,確立開放、合作、共贏的價值觀,建構國家之間合作共贏的新格局。這就要求我們堅定不移地實施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從國際社會的積極融入者轉變為主動塑造者。不僅要“引進來”,更要“走出去”,推進雙向開放,全面參與全球經濟合作和競爭,不斷提高我國開放型經濟水平,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間;一方面,要加強外引內聯,大力引進信息、資金、技術和人才,進行優勢互補,實現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要素更高效地交換和交流,積極引導外資投向,鼓勵外商投資現代農業、高新技術、先進制造、節能環保、新能源、現代服務業等領域,鼓勵外商投資研發環節;另一方面,要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和交換,努力發展外向型經濟,促進中國經濟的全面發展。比如,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推動中國資本“走出去”;努力營造公開透明的法律政策環境、高效的行政環境、平等競爭的世界市場環境,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著平等公正、合作共贏的方向發展;積極參與網絡、深海、極地、空天等新領域國際規則制定,完善雙邊和多邊合作機制,推進同有關國家和地區多領域互利共贏的務實合作,打造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新格局等等。
三
五大發展理念是貫穿“十三五”規劃建議的靈魂和主線。要切實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以發展理念轉變引領發展方式轉變,以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踐。
首先,要把實現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存在著利益結構的層次性與交叉性,要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維護人民的長遠利益,整合社會的公共利益,處理好部門之間、地區之間、群體之間、階層之間、單位之間的利益矛盾。要通過各種協調手段和社會保障制度,最大限度地促進社會資源的公平配置,調動社會各階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積極性。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干部,要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貫徹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理念的根本要求,確立人民至上、人民本位的價值取向,秉公用權而不以權謀私,情系民生而不漠視民瘼,為民謀利而不與民爭利,廉潔奉公而不腐化墮落,將人民至上的思想貫徹到方針政策的制定中,融匯到思想和行動里,體現到關心群眾生產生活的具體工作上。
其次,要促進五大發展理念全面貫徹一體落實。五大發展理念既各有側重又相互支撐,共同構成了指引未來發展的頂層設計。要深刻理解五大發展理念與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治國理政新思想新戰略的聯系,將五大發展理念作為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統一貫徹落實,處理好經濟發展、政治公平、社會保障、生態平衡、國內外發展等方面的關系,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贏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勝利。
再次,要用法治保障黨和人民事業不斷發展。認真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促進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通過把現代經濟、現代社會納入到法治化、規范化軌道中加強法治經濟和法治社會建設,不斷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社會治理水平。一方面,要加強依法行政,切實按照法定權限和法律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規范行政行為,完善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評價體系,調整優化考核評價指標。另一方面,要實行科學決策,完善決策的科學化和法律程序,完善民主化機制,保障人民了解和參與決策的權利,使政府決策能夠更好地反映民情、順應民意,保護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實際利益,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等結合起來,提高決策的法治化、規范化和科學化水平。此外,還要健全社會多層次多領域的法律法規,積極推進社會各方面的依法治理;加強生態法治建設,積極推進生態文明的發展,用法治方式保護生態環境,克服環境執法中的地方保護主義和權力腐??;加強法治政府建設,依法設定權力、行使權力、制約權力、監督權力,依法調控和治理經濟,推行綜合執法,實現政府活動全面納入法治軌道;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增強全社會特別是公職人員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觀念,在全社會形成良好法治氛圍和法治習慣。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7.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7.
責任編輯:李 彥
F124
A
1673-5706(2015)06-0021-04
2015-11-29
楊信禮,中央黨校進修部教授;何海燕,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