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會祥
深圳功能新區建設難點及發展建議
周會祥
隨著深圳城市經濟轉型逐步深入,深圳四大功能新區正逐漸發展成為新的創新動力源與增長極,以支撐整個經濟體持續發展。在實際開發建設過程中,也面臨著產業協作程度不高、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創新創業環境待完善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而提出相應的發展建議。
深圳;新區;功能定位;建議
深圳作為一座臨港型國際化大都市,土地資源匱乏越來越成為掣肘城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瓶頸問題,搞好城市新區建設正成為優化城市區域空間布局、培育新經濟增長動力的重要著力點,有利于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部署,推動粵港澳區域經濟深入融合,拓寬城市經濟體長遠發展路徑。近年來,光明、坪山、龍華、大鵬新區陸續成立,成為活躍深圳城市經濟發展的新鮮血液,需要立足新區比較優勢,因地制宜做好新區發展功能定位,為未來努力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打下堅實基礎。
新區是地處城市周邊,發展時間相對較晚,具有明確的發展界限,城市功能比較集中的城市化區域,是城市系統下的子系統。隨著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和現代化進程迅速推進,深圳各新區在短時期內迅速崛起,謀劃好新區產業功能、創新功能定位將對深圳繼續當好改革開放的排頭兵、自主創新試驗田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新區功能定位能有效落實城市區域發展戰略。深圳第六次黨代會提出要努力構建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未來努力建成“二區三市”,這為整個城市發展指明了方向,新區規劃則需從總體戰略規劃出發,齊集外向商貿、自主創新、社會生活功能,使新區發展快速融入城市經濟發展大潮。二是新區功能定位能優化區域間功能結構。新區功能定位最主要的是產業功能定位,新型產業的培育與發展意味著城市產業格局的演進,新老城區產業間的競合作用會引致人才、土地等要素加速流動,引發新一輪的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潮,從而形成新的區域發展均衡狀態,優化區域間功能結構。三是新區功能定位會影響城市整體戰略格局變遷。新區發展建設過程中,不僅承接周邊區域的產業擴張和產業轉移,而且能有效發揮后發優勢,培育形成新興主導產業,為整個區域的自主創新、產業轉型升級帶來蓬勃增長動力,從而推動整個城市功能的優化升級。在整個城市區域發展戰略指引下,新區功能發展與主城區功能發展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耦合關系,迫切需要科學定位新區發展功能,形成區域發展新動力與合力。
(一)四大城市新區發展概況
自2005年深圳實現全市區域城市化后,在區域分權化和精細治理思路指引下,陸續成立了光明(2007年)、坪山(2009年)、龍華(2011年)和大鵬(2011年)四個功能新區,使得深圳行政區劃正式形成“6+4+1”的空間結構,體現了在城市區劃上對城市發展轉型的積極應對。光明新區由原光明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發展而來,占地面積156.1平方公里,區域常住人口約83.4萬人,是深圳連接珠三角城市群的交通要地,可建設用地58.01平方公里,其工業地位突出,以通信設備、電氣機械、精密儀器、塑料制品制造業為主,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上具有廣闊發展空間。
坪山新區在原深圳市大工業區基礎上成立,總面積168平方公里,區域常住人口約61萬人,西鄰世界最大單體港口鹽田港,對外出口表現出強勁增長勢頭,2013年實現經濟總量385.1億元,已初步形成以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為支柱的產業格局,規模以上企業達52家,如比亞迪、賽菲諾等,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228.95億元,高新技術制造對新區經濟的帶動效應突出。
龍華新區地處深莞交匯中心地帶,總面積175.6平方公里,區域常住人口約140.9萬人,經過多年以來的發展已經具備了較好的工業基礎,吸引了一大批諸如富士康、大唐發電等大型企業項目的入駐,使新區產業格局得到極大改善。2013年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729億元,逐步發展形成了一批以電子信息、高端汽車、文化創意、裝備制造為顯著特征的主導產業。
大鵬新區三面環海,擁有豐富的濱海旅游資源和地理生物資源,轄區面積607平方公里,森林綠地覆蓋面積逾76%,常住人口約20萬人,近年來年均接待旅客人數約800萬人次,2014年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136.68億元,電子信息、生物科技、核電核能、精密儀器生產制造在區域產值中占有較高比重,目前該區正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致力于打造年產值超330億元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二)深圳城市新區發展面臨的難點
隨著城市行政區劃和管理體制改革穩步推進,深圳四大功能新區紛紛加大了區域開發建設的力度,雖取得了豐碩的發展成果,但也面臨一些共性難點問題,需要逐一攻克解決。
一是產業結構亟需轉型升級。由于各新區建立前期都存在著經濟總量過小、經濟基礎薄弱的矛盾,低附加值傳統加工制造業在原有經濟體中占有較大成分,經過近五年來的發展,新興工業產值比重均正在逐步增加。但是,在深莞穗產業價值鏈分工體系中,深圳新區發展存在著重復加工制造、同質競爭等現象,高附加值技術產品或服務較少,圍繞關鍵核心技術而集聚形成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為數不多,迫切需要加大高新科技產學研投入力度,培育發展一批具有區域核心競爭力區域主導產業,搞好產業技術轉型升級,優化產業結構,形成區域內獨有優勢,有效避免重復競爭。
二是市政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滯后。新區建設普遍存在城市建設更新速度不快的問題,硬件配套設施特別是公用基礎設施建設較為滯后,主城區與新區之間交通管網建設狀況越來越不適應日益增長的交通運輸需求,區域內部擁堵滯留現象時有發生,這些成為影響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根植發展的重大制約因素。新區成立以后,由于傳統行政管理體制與新型行政管理體制之間存在著銜接過渡問題,如協調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存在著較大困難,歷史遺留問題突出,拆遷阻力較大,新區規劃建設用地較難獲得保障,帶來開發成本過高、資源要素流動性差等問題,給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帶來巨大挑戰。
三是高新科技孵化體系有待健全。新區建設在發展方向上具備后發優勢,在國內傳統制造加工產業逐漸失去競爭優勢后,在審視國際國內宏觀經濟形勢的基礎上,各新區在成立初期紛紛定位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探索走出一條低消耗、高技術含量、清潔生產的高端產業發展之路。但由于深圳區域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研資源分布較少,復合型高新科技人才較為匱乏,創新創業環境發展不成熟,致使產業知識共享平臺、產業技術研發平臺、產業技術公共服務平臺等建設相對滯后,新區的教育、科技、經濟產學研體系也未能緊密融合,創新驅動內在資源組合低效,迫切需要全盤規劃布局,按照“產業園+孵化器+加速器”三位一體模式全方位做好高新科技孵化體系建設,完善產業服務鏈條。
四是生態資源集約利用程度有待加強。隨著人類生產生活的不斷進步,“開放、創新、和諧、宜居”的發展理念已經深入人心,綠色低碳是當今新區開發建設不可或缺的一環。深圳是一座戶籍與非戶籍人口比例嚴重倒掛的移民型城市,人口密集程度高,環境承載壓力巨大,建市以來城市日均生活垃圾產生量由1979年的7.5噸上升到2013年的1.4萬噸,垃圾處理、污染治理與環境保護面臨著較大壓力。同時,深圳新區發展建設起步較晚,大都處于城郊邊遠地帶,存在著一定的監管盲區或監管難題,部分高消耗、高污染企業轉移入駐,給當地生態環境帶來一定程度的破壞,如近年來在新區發生的非法開采、毒氣污染、河流污染等事件,暴露出了一些問題,離“宜居綠色低碳新城”的發展目標尚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進一步做好科學規劃,推動產業技術更新換代,強化環境治理和監管,為打造宜居活力新區添磚加瓦。
五是世界經濟形勢對深圳新區發展的挑戰。國際國內經濟環境低迷一直伴隨新區開發建設全過程,雖各新區在改善創新創業軟環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上采取了諸多舉措,但新區內許多中小型新興企業都面臨融資難、人力資源成本高、內需不旺盛、同質競爭、效益下滑等難題,企業生存和持續發展成為一大考驗。在珠三角城市體系中,其他許多新區也陸續設立,產業定位、產業價值鏈分工體系都尚未充分完備,勢必使得深圳功能新區與周邊地區共同經歷一個磨合均衡的過程,展開廣泛的競爭合作,這些也對深圳城市新區發展成熟成型帶來機遇與挑戰。
新區應抓住機遇,大膽開拓創新,錨定區位發展優勢,培育與發展一批與區域特點相匹配的主導產業或產業集群,搶占新一輪發展先機,形成新區特色品牌與核心競爭力,打造新區主體功能,成為深圳創新驅動發展的動力源和新的經濟增長極。
(一)繼續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以深圳城市經濟轉型為契機,科學合理定位各新區的產業發展方向,重點選取培育二至三個區域主導產業,并朝著規模化、集群化方向發展,如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注重各大區域發展層次性。依據不同的資源環境條件優勢,培育不同格局類型的主導產業結構,形成多中心式的區域經濟結構,有利于相互依存打造功能各異的區域經濟體。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力度,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鼓勵新技術研發創新,占領技術更新換代市場先機,形成核心技術產品并實現產業化,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二)強化區域規劃引導與政策支持
調整區域產業布局需要加強宏觀層面政府規劃與引導,促進新區轉變不均衡發展方式,努力實現新區差異化功能定位,促進共贏合作繁榮,避免因同質競爭而帶來資源浪費。制定傾斜性的產業政策、稅收政策,繼續改善新區創新創業環境,創新人才培養引進機制,吸引多種經濟要素資源投入新區開發建設。科學設置新區發展考評指標體系,對發展成果不能簡單用GDP數字衡量,納入深圳質量考評指標,使嚴格把關與政策扶持有效結合。
(三)依托臨港優勢打造金融物流服務新高地
利用毗鄰香港和狹長海岸線優勢,突出金融物流,大力發展臨港產業。注重在金融方面與香港合作的優勢,推動深港達成金融合作共識,提升金融開發合作層次水平,創新吸收引進外資模式,促進收益共享、風險共擔。加強新區與主城區間物流服務創新,探索建立大數據和云計算支撐體系,積極開拓物流金融、物流外包、物流方案支持等服務項目。
(四)加大基礎性投入與社會配套設施建設
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圍繞“宜居宜業”生態新城目標,促進生態綠化帶、生態公園、高速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推進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服務資源在新區實現全覆蓋,打造和諧幸福美麗新區。
[1]黃珍,段險峰.城市新區發展的經濟學研究方法初探[J].規劃研究,2004,(2).
[2]劉杰武.深圳大鵬新區旅游城鎮化SWOT分析[J].財富網絡,2010,(17).
[3]王吉勇.分權下的多規合一——深圳新區發展歷程與規劃思考[J].城市發展研究,2013,(1).
[4]吳珂,王霞.國家高新區城區功能研究[J].求索,2012,(2).
責任編輯:李 彥
F127
A
1673-5706(2015)06-0109-03
2015-11-22
周會祥,深圳市委黨校統戰教研部講師、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