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哲文
法治是踐行五大發展理念的助推器
熊哲文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建議》把堅持依法治國作為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遵循的六條原則之一,強調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五大發展理念。“十三五”期間,要始終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堅持五大發展理念,更多地從法治的視角來審視發展問題、運用法治思維來理清發展思路、運用法治的方式來破解發展難題。作為經濟特區,深圳應以“四個全面”統領各項工作,在法治深圳建設中繼續加大力度,將深圳打造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踐行五大發展理念的法治排頭兵。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法治;五大發展理念;排頭兵
長期以來,我們黨對法治理念和功能的認識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而不斷深化。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積極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治的熱度持續高漲,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黨的十五大報告明確提出,“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自此,“依法治國”正式確立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報告分別提出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把深入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列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使依法治國的基本理論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更是將對法治重要性的認識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從黨的十八大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再到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六項重大任務,這些重要表述進一步表明法治已不僅僅是治國理政的一種新的方式,更體現了國家對公權力的規制和對私權利的尊重和保護。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這是我們黨確定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而“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1]《建議》又明確了實現這一宏偉目標的具體要求,其中一個重要指標就是: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2]這說明,雖然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基本建立,但這個體系還不夠成熟、還沒有定型,需要根據不同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和需求進行不斷完善,并在此過程中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建議》指出,要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3]這是我們黨針對當前發展階段提出的科學理念,集中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指導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發展的基本遵循。
十八屆五中全會雖然是中央著眼于“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作出的總體部署,但《建議》全文通篇包含著法治的理念和法治的精神,其中關于法治對實現“十三五”規劃重大意義的論述,與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關于堅持依法治國總目標的表述是一脈相承的。全會強調:“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遵循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原則。”[4]具體而言,要做到兩個堅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與此同時,《建議》還科學地回答了法治與五大發展理念之間的重要關系,那就是——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五大發展理念。
《建議》提出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作為“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的基本理念,把堅持依法治國作為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遵循的六條原則之一,特別強調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我們要充分認識法治對實現五大發展理念的重要推動作用,牢牢把握全面推進法治建設的正確方向,確保五大發展理念得到強有力的法治保障。
第一,五大發展理念中,創新居于首位,這足以說明創新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發展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要解放思想,勇于創新。對此,《建議》也明確提出,一定要把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5]十八大以來,隨著全面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特別是通過推動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一大批創新企業、創新成果脫穎而出,核電、高鐵、生物醫藥、互聯網、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對于深圳而言,創新就是深圳發展的魂,深圳35年來的建設發展歷程就是一個不斷破舊立新、不斷創新發展的過程,而這背后的重要推手就是法治。以科技創新為例,進入21世紀以來,深圳先后頒布了70余項促進科技創新的法規、規章、政策,推動深圳從“科技荒漠”一躍成為生機勃勃的“創新綠洲”。[6]特別是2010年以來,深圳全面落實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成功獲批成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當前,創新驅動發展已上升為深圳城市發展的核心戰略,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已成為拉動深圳經濟增長的主動力,法治的規范引領作用也必將為這一戰略的實施提供動力源泉。
第二,協調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從2010年起,我國GDP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但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仍十分突出。如何在國家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同時,推動區域和城鄉協調發展,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巨大考驗和重大課題。即使是經濟發達的深圳,在十年前由于經濟特區“內外有別”的政策而出現發展嚴重失調的問題,甚至還常因為特區內外市容環境差距巨大而被調侃“關內像歐洲,關外像非洲”。從2010年起,隨著國務院批復同意將特區范圍擴大到深圳全市以及市委市政府陸續出臺的特區一體化發展總體規劃和計劃,使原特區外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三,為實現共享發展理念,《建議》提出了一系列惠及全體人民的重大舉措:增加公共服務供給;推進扶貧攻堅、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實現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等。[7]“十三五”期間,這些政策將以實實在在的法律制度的形式落地生根,影響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從而讓老百姓能享有更優質的教育資源、更多的就業機會、更高的收入和更實惠的醫療服務。
第四,綠色發展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堅持綠色發展,最重要的是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但同時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為實現經濟快速增長,我們付出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這其中,環保法律體系不健全和執法司法不嚴格是造成這一問題的重要原因。因此,實現綠色發展關鍵就是要充分利用嚴格的法律制度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2015年1月,被稱為“史上最嚴”的《環境保護法》正式開始實施。新《環境保護法》在公共預警機制、擴大公益訴訟主體、加強政府監管、加大環境違法成本等方面都作了嚴格的規定。新《環境保護法》將會為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法治保障。此外,按照《建議》對于“綠色發展”提出的要求,無論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還是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無論是推動低碳循環發展,還是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8]都需要通過完善的法律體系構筑起一道道制度屏障,確保環境不受到破壞,為建設美麗中國保駕護航。
第五,開放發展是當前我國堅持改革開放、推進“一帶一路”戰略的基本要求。開放發展理念是我們黨在汲取了中外歷史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基礎上提出的,也是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在全社會凝聚的基本共識。深圳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和試驗田。從1980《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草案)》宣告深圳經濟特區的誕生開始,深圳就率先打開國門,以開放促改革,充分利用特區立法權構筑起完善的法治體系,積極引導企業“引進來”和“走出去”。現在,深圳正借助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進一步擴大開放,以國際化、高水平的開放倒逼體制改革深化,以制度規則的變革來推動發展方式轉變,著力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樞紐城市。目前,深圳吸引了近200家世界500強企業前來投資,外貿出口連續22年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集裝箱吞吐量居全球第三,4家深圳企業進入世界500強陣列,逾2000家深圳企業在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投資,金額累計數百億美元,可以說,制度保障下的深圳已再次引領全國城市對外開放合作的新路。[9]
最后,共享發展是“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生動體現。共享發展就是為了人民能夠充分享有我國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帶來的各項紅利,但是,貧富差距的擴大、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比重較大,直接影響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目標能否順利實現。當前,我們已經在收入分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領域開展立法改革試點,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仍需進一步加大在教育、醫療、就業、人口等領域的法治改革力度。
總之,“十三五”期間,要始終堅持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根據不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地區差異性和特點,綜合考慮經濟增長速度、科技創新、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勞動就業、居民收入、社會保障等各項指標,防止和糾正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的偏向。而法治不僅是我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保證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要更多地從法治的視角來審視發展問題、運用法治思維來理清發展思路、運用法治方式來破解發展難題,切實發揮好法治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
五大發展理念的實現與法治建設密不可分,從深圳的發展實踐來看,無論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還是共享發展,都離不開法治力量的推動。可以說,深圳經濟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治的建設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法治必將成為深圳率先實現五大發展理念重要的助推器。深圳應按照黨的十八大和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和市第六次黨代會精神的要求,以“四個全面”統領各項工作,在法治深圳建設中繼續加大力度,將深圳打造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踐行五大發展理念的法治排頭兵。當前,應著力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建立健全保障五大發展理念的法規規章體系。深圳的特區法規規章體系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五大發展理念的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要根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要求,通過健全和完善立法,保證立法的質量和科學性,加大關系民生立法的內容,構建起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法規規章體系,依法引領、規范、保障、推動經濟社會建設向著實現“十三五”規劃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順利邁進。
第二,加強教育培訓,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深化改革、推動發展的能力,形成有利于實現五大發展理念的政府服務體系。通過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和推進簡政放權,激發經濟社會發展內生動力,進一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繼續深化綜合執法體制改革,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建立和完善各級政府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行政體制。
第三,強化體制機制改革,破除制約改革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不斷營造以法治保障發展、以發展推動法治的社會環境。
第四,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積極探索省級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垂直管理體制。通過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健全司法權力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機制。進一步推進法官、檢察官職業化改革,完善司法運行機制,強化法官的獨立審判權,提升司法公信力,建立起能有效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司法保障體系。
最后,以“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為依托,進一步建立健全涉外法規體系,創新司法制度,推動前海法院管理機制、審判機制和服務機制“三位一體”的改革,繼續完善港籍調解員、港籍陪審員制運行機制。推進資本市場商事仲裁、商事調解、行業自律、行政監管“四位一體”解決糾紛的前海模式。為廣東自貿區建設和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著力打造前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示范區。
[1][2][3][4][5][7][8]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C]//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6]馬興瑞.強化創新驅動力打造區域發展極[N].深圳特區報,2015-11-3(第一版).
[9]城市國際競爭力持續增強開放型經濟邁上新水平——深圳全面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N].深圳特區報,2015-12-2(第一版).
責任編輯:鐘曉媚
公示
根據廣東省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關于第二批新聞采編人員申領新聞記者證的通知》和《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的要求,我社已對申領記者證人員的資格進行嚴格審核,現將我單位擬領新聞記者證人員:鐘曉媚、李彥、周華進行公示。公示期2015年12月15日——12月20日。
舉報電話:0755-82768938
特區實踐與理論雜志社
2015年12月8日
D61
A
1673-5706(2015)06-0048-03
2015-11-29
熊哲文,深圳市委黨校科研處處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