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凱
(中共中央黨校,北京100091)
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之路徑探析
朱凱
(中共中央黨校,北京100091)
為了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黨和政府集全國人民智慧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正確歷史選擇。因此,必須在明晰現代國家治理的內涵、必要性和我國國家治理模式的歷程的基礎上,從解放思想、民主政治制度、依法治國、服務型政府、“多元共治”體系等五個方面探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路徑選擇。
國家治理;治理體系;治理能力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我們黨和政府首次明確使用“治理”這一嶄新命題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我國發展進入新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之時代問卷的正確解答以及與時俱進的品質和魄力,這必將極大地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實現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興旺發達,進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必須立足國情,認真探究現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相關基本問題,以實現我國現代化的目標。
“國家治理體系,是黨領導人民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的體制、機制和法律法規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國家治理能力,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的能力。”
因此,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旨在以維護國家權益和人民利益為發出點和落腳點,構建一個制度化、科學化、規范化、法治化、程序化的國家治理制度體系,并形成保證各項制度協調、有序、靈活運行的體制和機制,從而使國家治理體系的體制和機制轉化為一種有效的公共治理能力,以合理地解決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出現的各種現實問題,實現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的既定目標,故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關鍵在于制度建設。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之間的關系是結構與功能的關系,二者構成一個有機整體,相輔相成,只有實現了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才能實現高水平的國家治理能力;只有不斷提升國家治理能力,才能豐富完善國家治理體系。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要性在于:一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踐行為民服務執政理念的必然要求。人民當家作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和核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和各級政府的根本宗旨。因此,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現實需要,必將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二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過程中所出現的如貧富差距日益拉大,階層分化日益固化、民眾政治訴求日益高漲、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等現實問題,其原因不在于改革本身,而在于改革不夠深入全面,故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是走出困境、迎接未來的出路。因此,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將有助于在國家制度與歷史要求之間形成一種彈性,使國家各項制度承受力經受住歷史考驗,進一步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廣闊前景,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從我國過去傳統的“管理”到今天的“治理”,盡管二者僅一字之差,卻表明了黨和政府在新的發展階段國家治理理念的轉變。因此,為了在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更好地理解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性,有必要梳理我國自建國以來在國家治理方面所經歷的三種模式:
一是全能型管制模式。這種模式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產生的,在此模式之下國家治理主體只有政府而沒有其他主體,政府在社會經濟發展方面扮演了全能型、集權型、管制型的“家長式”角色,政府通過行政指令自上而下地集權管理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生活。這種治理模式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建國后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但是就長期而言,這種治理模式終究不能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具體國情,造成了經濟結構的畸形,資源配置效率的低下、社會活力的不足、法治的弱化等問題。二是發展型管理模式。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政府的職能和角色也在發生轉變,并由原來的管制型政府轉變為了管理型政府,即政府在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扮演主導角色,為社會經濟發展創建良好的發展環境。在此種模式下,盡管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治理主體的承擔者不同于計劃經濟體制下只有政府一家而呈現多樣化,但是政府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傳統管制型治理模式痕跡,且存在較多的政府職能“越位”、“錯位”、“缺位”以及時有發生的與民爭利、官員腐敗等不良現象。因此,在此種模式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的同時,也出現了如貧富差距日趨擴大、公民政治訴求日益強烈、道德淪喪不斷凸顯、社會公平屢被破壞、生態環境更加惡劣等不容忽視的社會經濟問題,尤其近年“霧霾”天氣的襲擾,更加劇了人們對管理型模式的質疑。三是服務型治理模式。為了解決在管理型模式下產生的社會經濟問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改革走出深水區,我們黨和政府帶領全國人民正在努力構建“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故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和改革的不斷推進和深入,必須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治理理念、改革治理體制、健全治理體系、增強治理能力,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持續創新、提高和健全。具體而言,應主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解放思想,破除舊體制的思想遺產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首先要在思想上充分認識“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深刻領會“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對于開拓中國特色社主義事業更廣闊前景的重要性,從而在社會各階層公民中形成改革和治理的共識,實現精神力量向物質力量的轉化,激發社會活力,調動人民群眾參與社會主義事業的積極性。其次,破除對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誤區。必須破除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全能主義治國思想遺產官本位主義,即認為政府的職能范圍、權力控制范圍、自由裁量權越大以及領導干部的個人權力越大,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水平越高。實際上,這種舊體制的官本位思想不僅不利反而有害于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因為它容易導致政府專斷、官員腐敗,對民主法治的破壞,挫傷政府的公信力,消弱政府的合法性,進而消弱國家的治理能力,故難以實現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興旺發達。最后,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作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公平正義是維系社會共同體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力量和基石。人民群眾是國家治理的主體,人民群眾首創精神是國家治理的根本動力。因此,必須以是否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否符合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評判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標準,只要是有利于實現以上目標的觀念和實踐,都值得探索和踐行,反之則堅決擯棄。
(二)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
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中,人民群眾的觀念意識和利益訴求日益呈現多元化,公共事務管理也在日益復雜化,故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必須發揚人民民主,即必須始終在堅持黨的領導下,堅持和完善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民主自治制度等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必須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社會主義民主原則,從而不斷完善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充分發揮民主政治制度的優越性,實現真正的廣泛的社會主義民主。具體而言,在國家治理過程中要擴大民主決策參與機制,廣泛鼓勵社會組織和公民參與國家治理,實現政府與公民通過民主程序共同關心、共同決策公共事務,實現國家治理過程公開化、透明化、合法化,做到決策充分反映社會各階層公民的需要和訴求。同時,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建立暢通有序的訴求表達、心理干預、矛盾調處、權益保障機制,使群眾問題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權益有保障”。因此,只有在治理過程中真正落實民主制度,建立保障公平正義、人民自由幸福的社會,才能調動社會各方面參與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三)堅持依法治國
依法治國是我國治理國家的基本國策,因此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中,必須將國家治理納入法治化的軌道,堅持依法治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離不開包括政府在內的全社會按照憲法法律行為的法治體系的建設,甚至一定程度上,國家法治理念的強弱和法治水平的高低決定著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現代化的成敗。因此,在國家治理中堅持依法治國是推進政治文明建設和保障公民權利的必然要求。對于一切國家權力機關而言,必須時刻遵循依法治國的基本原則,實現依法治權,規范國家權力運行,將國家權力運行置于法律的制約之下,實現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防止任何組織和個人有超越法律的權力,并保障公民的政治權利。因此,必須切實貫徹《決定》要求:“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維護人民權益,認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完善法治體系,構建“法治中國”,如此才能有效地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穩定、持續、健康地發展。
(四)轉變政府職能,構建服務型政府
轉變政府職能,構建服務型政府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決定》指出的:“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這就要求政府一方面嚴格依法行政,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使“權”、“官”依法而治,用法律規范和制約行政權力,防止權力濫用,保證行政權力合法有效的運行,并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從而使政府與社會、市場、公民處于法治的關系中,建立一個按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履行職責的“陽光行政”的有限政府;另一方面,發展公共服務是政府職能所在,故政府及其工作人員不僅要增強服務社會、服務公眾的服務意識,更要著力轉變和科學配置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加強公共事業、公共設施等方面的公共服務,著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構建惠及全民的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從而為人民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因此政府不僅要不斷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教育、醫療、住房、生態環境、公共基礎設施等民生領域財政投入,更要調整和優化公共服務的結構和布局,擴大公共服務的覆蓋面,構建覆蓋城鄉的便捷、高效、優質、親民的服務體系。
(五)構建“多元共治”的現代國家治理體系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社會已發展為一個融政府、市場、社會等多元社會主體的社會。因此,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由于治理主體具有多元性,應當理順政府、市場、社會之間的關系,在政府、市場、社會之間形成一種共生互補、共同參與公共事務的治理體系,實現政府治理、市場決定、社會自治的“多元共治”的現代國家治理體系。對于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而言,應當加強和發揮頂層設計的能力,即“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對于政府而言,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構建“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同時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即“構建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體系”,健全防治腐敗體系,實現廉潔政治。在市場層面,應當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合理配置資源,激發市場活力,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社會層面,需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堅持系統治理,加強黨委領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同時“正確處理政府和社會關系,加快實施政社分開,推進社會組織明確權責、依法自治、發揮作用”,從而激發社會組織活力。
總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個具有復雜性、綜合性、全局性的動態過程,因此在路徑方面不僅包括以上所提出的五個方面,還包括如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等其他重要方面的科學決策和制度建設。因此,必須在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前提下,集中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智慧,銳意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進而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The Path Analysi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ountry’s Governing System and Capabilities in Our Country
ZHU Kai
(Party School of the C.P.C,Beijing 100091,China)
In order to build prosperous,democratic,civilized and harmonious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realize the great national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our party and government collect the national people’s wisdom to set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ountry’s governing system and capabilities as the goal of 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which is the right historical choice conforming to the trend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Therefore,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the connotation and necessity of modern state governance and the process of governance mode in China,we must explore the path of promoting modernization of the country’s governing system and capabilities from five aspects related to ideological emancipation,the democratic political system,the rule of law,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and multiple governance system.
national governance;governing system;governing capabilities
D616
A
1009-6566(2015)01-0031-04
2014-05-12
朱凱(1982—),男,山西大同人,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發展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