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瑞仙
(天水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天水741001)
馬克思主義社會保障思想時代意義探究
徐瑞仙
(天水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天水741001)
在“西方中心主義”研究范式被奉為圭臬的當下,馬克思主義社會保障思想研究中存在一些誤區。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保障思想進行全面考察,為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保障提供理論指導,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恢復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視角,堅持運用差異性方法研究馬克思主義社會保障思想,對西方經典社會保障理論進行“揚棄”,汲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華。
馬克思主義;社會保障思想;時代價值
社會保障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制度載體之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是馬克思主義,而馬克思主義社會保障思想在主流社會保障理論研究中被邊緣化,馬克思主義對社會保障的指導地位被虛置。與西方現代社會保障實踐擦肩而過的馬克思,其本人的社會保障思想研究中存在著諸多誤區。因此,澄清馬克思主義社會保障思想的理論誤區,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對于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理論與實踐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馬克思主義主要包含兩個含義:一是指馬克思本人提出的理論體系;二是指馬克思的同時代人和后繼者結合各自的時代特征和地域特征對馬克思思想所提出的解釋體系[1]。沿用這一概念界定,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保障思想”這一命題的理解同樣包括兩個方面質的規定:一方面是馬克思本人關于社會保障的相關思想;二是馬、恩的后繼者結合各自的時代特征和地域特征,對馬克思思想所提出的解釋體系。本文主要論述第一個層面即馬克思本人社會保障思想及其方法論意義。許飛瓊認為,當下對馬克思社會保障思想的研究存在以下方面誤區:一是認為馬克思是否定社會保障制度的;二是認為馬克思并未論述過社會主義的社會保障。三是混淆馬克思的商業保險理論與社會保障思想[2]。除此之外,尚存在一些方面的問題需以澄清。
首先,對于馬克思是否有社會保障思想的懷疑。由于馬克思本人所在的時代與社會保障制度實踐擦肩而過,據此,一般認為馬克思不可能有社會保障思想。然而,馬克思所生活的時代,濟貧制度已產生了兩百多年。而社會保險制度的開創者俾斯麥說:“只有現存國家統治政權采取行動,即由她實現社會主義要求中合理的、并與國家社會制度相一致的東西,才能制止社會主義運動的混亂局面。”[3]只要“給健康工人以勞動權,保證他們病有所醫,老有所養,”“那些先生們(社會主義者)就會成為鳥的空鳴?!保?]馬克思主義喚醒了工人階級的斗爭意識,工人運動的興起,加快了德國社會保險制度的產生,催生了即將破繭而出的社會保險制度,德國也因此成為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發源地。
現代意義上的社會保障制度,是現代政府作為責任主體創建的制度化、規范化的社會風險防范機制。馬克思主義哲學異質于舊的體系哲學之處正在于:它從不滿足于構造解釋世界的邏輯體系,而是隨著世界本身的發展變化,緊扣時代精神,為自覺地參與世界歷史的實踐“創新”提供理論指南。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站在時代的前沿,面向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5]。馬克思社會再生產原理、社會產品分配原理以及人的需要原理,是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的理論指南。
馬克思的社會產品分配原理,闡明了社會保障的必要性、資金來源,資本主義社會保障的實質與基本功能。社會保障基金需要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來進行的途徑,而社會保障基金的本質是工人所創造的剩余價值。……因此,利潤的一部分,即剩余價值的一部分,從而已體現所追加勞動的剩余產品的一部分,必須充當保險基金,……甚至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消滅之后,也必須繼續存在的唯一部分[6]。這段話至少包含了三方面的含義:一是馬克思指出了社會保障需要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徑來實行;二是社會保障的實質是工人階級所創造的剩余價值;三是無論是資本主義社會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消失之后”,保險基金都必須存在。
馬克思指出了資本主義社會保險的基本功能。資本主義保險制度具有兩大職能:一是“分攤損失”職能?!把a償風險的保險費,只是把資本家的損失平均分攤,或者說,更普遍地在整個資本家階級中分攤?!倍恰把a償損失”功能,“這種基金是收入中既不作為收入來消費,也不一定用作積累基金的唯一部分。它是否事實上用作積累基金或者只是用來補償再生產上的短缺,取決于偶然的情況?!保?]
其次,以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保障的批判與解構遮蔽了其方法論的原創與建構。對未來社會保障制度的方法論意義及原創性建構,尚未得到應有的闡發。孫伯鍨認為,馬克思的社會學說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社會發展理論,闡明人類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基本趨勢;二是社會批判理論,根據當代社會的基本矛盾揭示當代人生的焦點問題;三是社會革命理論,探討革命的方法與途徑?!保?]這一觀點對于馬克思的社會保障學說研究很有啟發,馬克思的社會保障思想散見于不同的著作,既有對于資本主義的批判、對于資本主義社會保障制度虛偽性、欺騙性的揭露,又有對于未來社會社會保障制度的原創性建構。尤為重要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于社會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幾乎所有的西方社會保障思想都有一個基本前提: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其存在是天經地義的,這是西方國家建構社會福利藍圖的邏輯前提,而馬克思是否定這一前提的。馬克思闡明了人類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基本趨勢;對于未來社會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的必然性和必要性進行了充分的闡釋。其社會保障設想直指未來社會。馬克思的社會革命理論提出了革命的方法與途徑。并且認為: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具有長期性。在資本主義作為一種生產方式退出歷史舞臺之前,自身的調節與“揚棄”是資本主義存在的方式和原因。從一定程度而言,資本主義福利制度就是資本主義的自我調節與自我揚棄。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保障制度鮮明的批判性是由于19世紀中期歐洲特定的歷史條件,馬克思批判的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剝削屬性,而不是批判作為其補充邏輯的社會保障。而且,“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是批判性的,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保障措施也是批判性的,但兩者之間是有差別的,對前者的批判是從根本上否定,對后者的批判卻是在肯定其必要性的條件下進行的?!保?]馬克思對于未來理想社會社會保障制度的原創性建構及其時代價值未得到梳理與闡發。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直面時代問題,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新的歷史基點上,應以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保障事業建設。目前,就總體而言,馬克思主義社會保障思想研究中尚存在以下問題。
(一)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虛置
與“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社會意識形態領域里的主導地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馬克思社會保障思想”處于被邊緣化的境地。在已出版的社會保障學教科書中,馬克思的社會保障思想,一般只被寥寥帶過,不作為社會保障的基礎與主干理論。究其實質,目前學術界是一種“西方中心主義”的研究范式,工業主義的濫觴以及西方社會執牛耳的經濟地位,使得馬克思主義社會保障思想及方法論,并沒有獲得應有的關注。在西方社會保障思想研究視閾中,喬治和韋爾定按照由個人主義到集體主義的兩極,將社會福利理論分為反集體主義、半集體主義、費邊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四大主要流派。有的將20世紀西方社會保障理論活躍與繁榮時期的社會保障理論,劃分為民主社會主義學派、自由主義學派以及中間道路學派[10]。而有的則認為,西方占據主導地位的社會保障三大理論流派分別是國家干預主義理論流派、經濟自由主義理論流派以及中間道路學派[11]。也有學者認為:西方社會保障理論的產生和發展,始終圍繞著國家干預主義和經濟自由主義兩大思潮的興衰而發展演變[12]。除第一種劃分之外,馬克思的社會保障思想都屬于邊緣化理論。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保障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在社會保障領域研究中的地位被虛置。
(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視角的消解
一百六十多年以前,在對資本主義深刻批判的基礎上,馬克思主義誕生,并且宣稱:“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敲響了。”時至今日,資本主義不但沒有消亡,而且在國際舞臺上仍執牛耳。被高福利所“浸潤”的資本主義看起來更像社會主義,發展中的社會主義正在奮力追趕,試圖與發達資本主義操控下的市場經濟接軌,經過社會保障體系的“潤滑”,勞資間的矛盾似乎正在悄然“緩解”,社會主義陣營瓦解讓“馬克思主義過時論”和“意識形態終結論”甚囂塵上,資本主義似乎因社會保障的調節將再續千年福祉的“神話”;“在混沌中我們正失去一種解讀世界的視角,一種從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p>
目前而言,西方經典社會保障理論被奉為圭臬,一般強調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保障制度的批判與解構,而忽視了馬克思本人對于社會保障思想的原創與建構。意識形態視角被消解。馬克思對于資本主義的批判入木三分,而對于資本主義的社會保障的批判同樣深刻犀利:“濟貧院是窮人的巴士底獄,窮人哪怕被餓死,也不會到濟貧院里去”。從對濟貧院的批判到對資本主義社會保險制度的剖析,無一不體現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批判精神。即使到了后來資本主義國家逐漸改善了工人的社會福利待遇,但是,馬克思的批判并未終結,而是更加鞭辟入里:“資本家在得到火腿的時候,也會扔給工人一根香腸”。更進一步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保障制度的階級屬性與虛偽性。
(三)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及其社會保障的批判與解構遮蔽了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原創性建構
沒有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就沒有作為其對立物的科學社會主義之產生。如果認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保障僅僅是批判的話,這恰恰是因為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系統性、完整性缺乏了解所致:馬克思對于資本主義社會保障制度的欺騙性固然進行了深刻的批評,但是,資本主義的非正義性,并非因社會保障制度所造成,而恰恰是資本主義制度本身,是資本主義制度內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因此,不能認為資本主義社會保障制度是資本主義社會罪惡的幫兇,恰恰相反,正是因為有了社會保障制度的存在,資本主義才有了“垂而不死”的可能性,才使得“以資本為主導”的資本主義社會在冷漠、猙獰的本質下,體現出些許溫情與人道。資本主義并未如馬克思所預言的那樣“必然滅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社會福利制度的浸潤與調節。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問題的另一方面在于:破與立原本就是不可分割的矛盾統一體,事實上,馬克思在對英國濟貧制度批判的過程中就已經孕育著對社會主義社會保障制度的建構,在《哥達綱領批判》等著作中,論述了未來社會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必要性與必然性,而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則提出了社會主義的改革措施,等等。再者,資本主義福利制度的完善,不是證明“以資本為主導”的資本主義是人類的千年福祉,而是表明資本主義社會中已經蘊含大量的社會主義因素,說明了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
(四)“馬克思的社會保障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社會保障思想”的關系尚待厘清
在“馬克思主義社會保障思想”的研究中,缺乏一種“差異性分析”。不同事物、不同問題的特性正體現在它們相互之間的差異中。馬克思本人的社會保障思想、恩格斯的社會保障思想、列寧在蘇聯經濟社會實踐中改造后的社會保險原則,以及蘇聯為代表的國家保障模式,是否已經被身為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列寧在實踐中所“改造”,這種“改造”是否還與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一脈相承;目前關于馬克思社會保障思想的研究中的此類問題,或籠而統之,或極少論及。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對社會保障理論的指導地位
當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全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嚴峻形勢、洶涌澎湃的“銀發浪潮”,無一不對我國社會保障提出嚴峻考驗,人口基數龐大、社會保障不足的現實決定了中國社會保障理論與制度建構的艱巨性、復雜性。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要求我們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既不能照搬馬克思關于社會保障的原初語境,更不能以西方社會保障研究范式為唯一樣本,而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并將其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
(二)堅持用“差異性方法”理清馬克思的社會保障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社會保障思想之間的關系
理清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社會保障思想之間的區別,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社會保障思想分別進行比較、分析和研究,研究后來的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發展、突破與創新。囿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踐,后來的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的思想進行了有意的曲解與無意的誤讀,應正本清源,把馬克思主義社會保障思想的研究引向深入和系統化。
(三)堅持恢復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視角,理性看待當今西方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與改革
由于市場經濟這一資源配置方式一統天下,成為人類無可選擇的選擇,是現代社會的動力機制,社會保障就成為社會運行的穩定機制。市場機制在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社會并行不悖,社會保障制度在幾乎所有的國家大行其道。勞資之間的關系似乎正在悄然和解,社會主義社會似乎也在一路狂奔向資本主義靠攏。然而,問題的實質在于,資本主義福利國家不可能超越其階級本質,所實行的福利政策不過是資本主義國家功能在社會保障領域的貫徹,難以改變社會保障“被支配”的地位和命運。當前,中國正致力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保障事業,一方面,需要借鑒、汲取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保障方面的有益經驗;另一方面,必須高度警惕其階級本性和破壞性作用,不能喪失在社會保障領域意識形態的批判視角[13]。
(四)堅持“洋為中用”,辯證對待并批判繼承西方經典社會保障理論與實踐
采取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科學態度,對西方社會保障理論與模式既要鑒別與批判,又要繼承與創新,即“揚棄”。社會保障作為古已有之而制度化于近代西方的一種制度文明,在中國社會保障模式建構過程中,堅持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做到“洋為中用”。
(五)堅持“古為今用”、發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
汲取中國古人的生存智慧,使現代社會保障制度與我國傳統優秀文化實現有機結合。由于現代意義上的社會保障制度起源于西方,加上西學東漸以來歐風美雨的強勁風潮,社會保障理論西方化以及“超意識形態”傾向,使得西方社會保障的價值理念、制度模式大行其道。然而,中國傳統文化中豐厚的社會保障思想卻被長期忽視。像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中“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以“孝”為核心的“尊老思想”以及“家庭本位”觀念,對于現代社會保障的深層意蘊需要得到進一步的發掘。
[1]俞吾金.差異分析與理論重構——馬克思哲學研究中的方法論問題[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05,(1).
[2][9]許飛瓊.論馬克思的社會保障思想及其時代意義[J].政治學研究,2013,(3).
[3]迪特爾.拉夫.德國史:從古老帝國到第二共和國[M].慕尼黑:慕尼黑出版社,1985.
[4]查爾斯.多內爾.哈森.1815年以來的歐洲[M].查爾斯頓:Nabu Press,2011.
[5]孫伯鍨,張一兵等.走進馬克思[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65.
[6][7]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58.
[8]孫伯鍨.盧卡奇與馬克思[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176.
[10]陳志剛.西方社會保障理論主要流派論析[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5).
[11]徐丙奎.西方社會保障三大理論流派述評[J].理論參考,2007,(4).
[12]郭殿生.西方經濟學中的社會保障理論批判[J].稅務與經濟,2005,(6).
[13]陳玉照,劉鵬.社會保障:一個并非超越意識形態的領域——社會保障“超意識形態論”批判[J].華東經濟管理,2012,(4).
A81
A
1009-6566(2015)01-0075-04
2014-11-20
徐瑞仙(1971—),女,甘肅天水人,天水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社會保障理論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