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軍
(1.《首都醫科大學學報》編輯部 北京 100069;2.《轉化醫學研究(電子版)》編輯部 北京 100069)
編輯出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其遵循科學的一般規律,需要理論研究、教學、編輯實踐相結合,[1]即研究、編輯實踐、教學三者之間相互促進、良性互動。研究水平的提高可以促進教學水平和編輯水平的提高,同時,編輯實踐和教學又可以促進研究的深入開展。學科建設是高校發展的重中之重,而高校學報作為展示本校科研成果的窗口,不僅擔負著及時發布和傳播學校教學科研成果、發現和培育科研人才以及搭建國內外學術交流平臺的職責,[2]并且可以直接體現高校學科建設水平的高低,促進高校學科建設的發展。
首都醫科大學在其“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圍繞學科建設,打造國內一流、國際知名醫科大學的發展目標和愿景。基于此規劃,《首都醫科大學學報》編輯部從部門實際工作性質和特點出發,于 2013年向學校教學管理部門提出了對全校本科生開設“科技論文寫作與投稿”課程的設想和說明,獲得學校的肯定和批準,并于 2014年上學年正式開課。現將該課程的整體運作情況作一介紹和說明,希望有助于編輯教學工作的進一步提高。
醫學工作者,無論是從事醫療、科研、預防或者教學工作,都需要不斷獲取信息、積累知識、開展學術交流。醫學論文是學術交流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不僅反映醫學研究成果,還是評價醫務工作者學術水平的重要依據,同時也是醫學工作者晉升專業技術職務必備的條件之一。很多醫學院校本科學生在學習期間沒有接觸過醫學論文寫作知識,走上工作崗位后不知道如何發表論文。鑒于此,《首都醫科大學學報》編輯部特向學校申請開設“科技論文寫作與投稿”課程,一方面為踐行學校“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的推進學科建設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在于培養學生醫學論文寫作思維,熟悉醫學論文審核、編輯流程。
該課程概要介紹了醫學論文的結構,醫學論文的主要類型,以及國內編輯部的常規審核、編輯、出版流程。幫助學生熟悉醫學科研論文的寫作步驟,訓練學生的寫作技巧,如論文選題,收集與整理資料,參考文獻的收集、選取與著錄等。希望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能夠對醫學論文寫作有大致了解,以提升自身醫學論文寫作水平。經過編輯部內部協商,結合醫學院校專業特點,擬定了該課程的授課內容,主要包括:醫學綜述的撰寫方法、醫學科技論文的撰寫方法、病例報告的撰寫方法、醫學論文的圖表制作、如何與編輯部溝通、論文寫作中的統計學問題等。
該課程采取理論授課和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授課。編輯部與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協商后,將課程定為選修課,授課對象為全校本科生。課程定在 2013—2014學年的第二學期開設,從2014年的4月2日延續至2014年5月7日,每周三下午的 6~8節,共 6次課(帶考核),每次 3學時,共計 18學時,計 1學分。按照學校規定,授課老師由編輯部中級以上職稱的編輯擔任,共 4人,每人承擔 1次授課,并特別外請協和出版社相關專家為學生們講授“如何在 SCI收錄期刊上發表論文”。
課程共設置了 6方面內容,最終根據課時安排,確定課時順序為:第1課,如何在SCI收錄期刊上發表論文;第2課,醫學論文概述及論著撰寫方法;第 3課,醫學綜述的撰寫方法及醫學論文中常見的圖表問題;第 4課,病例報告的撰寫方法;第 5課,論文寫作中常見的統計學問題;第 6課,考核。其中“如何與編輯部溝通”不單設課程,會貫穿在每個教學內容之中。主要參考書目有《中英文醫學科研論文的撰寫與投稿》、[3]《醫學論文寫作規范與投稿指南》、[4]《國內外生物醫學期刊論文的寫作與投稿》[5]以及《醫學統計學》[6]等。
由于編輯的日常工作主要是組稿和稿件的編輯加工,很少有機會接觸實際的教學工作。為了保證本課程達到教學要求,編輯部每位承擔教學工作的編輯都提前半年開始準備所承擔的授課內容,制作教案,熟悉教學內容。教案的準備既要撰寫教學大綱,還要準備教學幻燈。在正式授課前,授課編輯還要逐次面向編輯部全體成員進行正式試講,由編輯部全體成員對授課內容和形式進行評講分析,以確保課堂內容正確、結構合理、表達清晰、教案精美。
課程采用了考查方式對學生進行考核,考查定在該課程的最后一次課,由編輯部所有授課老師共同承擔考查任務。一般每次授課,授課老師都會對本堂內容再進行 1次歸納總結,提出需要掌握和理解的重點、難點內容。每次課會留出 10~20分鐘學生提問時間,并設置若干思考題供學生課外復習。考查內容也基本出自這些思考題目。
該課程主要采用課堂理論講授的方式進行授課,以幻燈片為主要展示材料。作為一個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單純依靠理論講授,學生聽起來會比較枯燥,掌握起來也不直觀、具體。所以如果條件允許,可以考慮在多媒體電教室直接上機教學,學生可以直接根據老師授課內容進行操作。就授課內容而言,該課程從醫學院校的實際專業出發,并不著重強調太多的編輯學內容,而是講授對學生更具實際意義的醫學論文撰寫和投稿內容。盡管如此,由于對選課學生的前期了解不夠,在課程內容設置上還存在深度和廣度方面的不足。本次共有58名選修學生,主要來自臨床醫學、基礎醫學、藥學、中醫學和醫學實驗技術等專業,以2013級一年級(35名)和2014級二年級本科生(21名)為主,其余 2名為 2011級三年級本科學生。由于這些學生基本沒有臨床實習經歷,接觸課程也有限,更沒有文獻閱讀和論文撰寫的經驗,所以學生對部分授課內容還難完全理解。基于此,授課編輯也臨時在授課內容上進行了部分調整,盡可能少講理論,多舉實例。另外,在筆者承擔的“論文寫作中常見的統計學問題”一課中,考慮到學生之前從未接觸過統計學知識,因此盡量多一些演示操作,減少理論講述。同時把內容壓縮簡化,空出 1個學時講授“科研誠信”的內容,以更符合學生實際情況。
考慮到該課程為選修課,學生又多為低年級醫學本科生,對授課內容并不能充分理解,所以課程考核采用了考查方式進行。由編輯部每名授課老師擬定兩個問答題,共設置 10個問答題,每個問答題10分,滿分100分。所有考題均來自課堂內容和課后思考題。就考核內容而言,編輯部還考慮了其他方案,一種是上機實習,編輯為學生演示編輯工作的一般操作流程,并讓學生逐個上機實習;另一種是讓學生撰寫 1篇醫學綜述或者病例報道。但由于場地、時間和學生實際能力的限制,這兩種方案都沒有選用。
盡管授課還存在一些不足與應改進的地方,但畢竟是編輯人員在高校教學工作中的一次嘗試和探索。通過這樣的教學工作,在培養學生科研素養的同時,也是編輯人員提高自身能力和鍛煉實踐的機會。通過備課、授課,也使編輯人員對自身知識進行了系統、全面地總結、提煉和擴充。■
[1]李小芳,王曉玲.目前編輯學研究、教學及編輯工作存在問題的分析[J].編輯學報,2003,15(5):322-323.
[2]劉巖,劉新軍.論高校學報在學科建設中的作用及推動學科發展的實現途徑[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23(2):297-300.
[3]張學軍.中英文醫學科研論文的撰寫與投稿[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4]張傳甫,吾振川.醫學論文寫作規范與投稿指南[M].北京:中國廣播出版社,2005.
[5]周傳敏,鐘紫紅.國內外生物醫學期刊論文的寫作與投稿[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1.
[6]余松林.醫學統計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