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芳(中共天水市委黨校,甘肅 天水 741018)
對甘肅早期秦文化統籌開發的思考
劉國芳(中共天水市委黨校,甘肅 天水 741018)
甘肅早期秦文化是甘肅文化大省建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早期秦文化只有放在秦文化圈之內研究開發,才能真正發揮其價值,才有利于它的保護。
甘肅;早期秦文化;整合;開發
秦文化是秦人在其特定的歷史環境中所創造的共同區域文化,它伴隨秦族的發展而產生形成。它的分布區域有一個自西向東、由小到大的發展過程:起初它僅僅局限在甘肅東南部的天水一帶,春秋戰國時期發展壯大,擴散至整個關中地區,戰國中晚期以后上升為統治文化,開始遍布于全國[1]。早期秦文化一般是指公元前677年秦德公居雍以前的秦文化。甘肅省境內的秦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西漢水上游流域、渭河上游及其重要支流牛頭河流域。于是,雍際春教授提出了“天水秦文化”的概念[2]。筆者以為,甘肅境內的秦文化遺址分布于天水市和隴南市兩個行政區域內,不妨以“甘肅早期秦文化”稱之,以便于打破行政區劃,統籌規劃,整合研究開發甘肅省境內的秦文化資源。甘肅早期秦文化就是指分布在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和隴南市,從商代晚期到春秋早期,秦族或秦族統治下受秦族文化影響的族群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的遺留[3]。
在西漢水上游流域主要有大堡子山遺址、趙坪遺址、西山遺址、鸞亭山遺址和六八圖遺址等。在渭河上游及其重要支流牛頭河流域,主要有毛家坪遺址、董家坪遺址、放馬灘遺址、李崖遺址、秦亭遺址、永清堡遺址等[4]。
早期秦文化是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天水市、隴南市都看到了它巨大的價值。在甘肅早期秦文化的開發利用方面隴南市較天水市稍早一步,隴南禮縣縣委、縣政府為了更好地研究保護和開發利用秦早期文化資源,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在宣傳推介方面,早在2005年就成立了秦文化研究會,組織召開了“全國秦人西垂文化座談會”,在北京大學舉辦了“甘肅省禮縣秦西垂陵區青銅器特展”,邀請北京和陜西專家完成了《大堡子山地形圖》和《大堡子山遺址及墓群保護及開發利用可研究性報告》;在保護開發方面,以打造“秦皇故里”為目標,多方籌措資金,修建了甘肅秦文化博物館,以及秦皇湖、秦人廣場、西漢水風情線等一批彰顯秦文化特色的建筑與景觀,城市建設追求秦漢風格,下一步將實施建設“大堡子山遺址及墓群考古遺址公園”。
天水市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在21世紀初就提出了文化強市的戰略目標,2013年,及時召開了“天水市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暨文化產業工作會議”,制定出
臺了《天水市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總體方案》,提出了“一長廊”、“三園區”、“六工程”的具體措施,成立了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領導小組,目前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及天水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2014 年12月26日,天水秦風民俗園項目正式開工。項目緊鄰麥積山風景區,規劃建設秦文化展示區、居民集錦區、旅游體驗區、度假居住區,占地約500畝,一期占地356畝,總建筑面積21.3萬平方米,投資約8.24億元,工期為5年。此項目以主題文化、景點式規劃理念為核心,以秦文化、中國古居住文化為支撐,打造集生態旅游、主題文化、品尚休閑為一體的秦風民俗旅游度假新地標。“天水秦風民俗園”無疑是目前最高端的甘肅早期秦文化開發項目。
然而,天水、隴南兩市對早期秦文化的研究開發,還存在著諸多不足,其主要問題有:
一是管理體制不順,發展活力不足。就旅游景觀而言,有各級管理和各方管理,常常互相掣肘。
二是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上研究籌劃不足。歷史文化的開發利用要立足于對歷史文化的發掘研究。甘肅早期秦文化的發掘研究者,主要有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和西北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五家考古機構,另外還有省內外高校和一些專門機構,他們做的主要是國家層面的發掘,學術層面的研究,而聯系具體自然環境、地方經濟社會的研究較少,如何把文化資源轉化成經濟資源的研究策劃就更少。
三是由于行政區劃不同,研究開發有各自為陣、急功近利之嫌。天水市與隴南市共同擁有秦人的發祥地,隴南有“隴南秦文化研究會”,天水有“天水早期嬴秦文化研究中心”;隴南禮縣修建“大堡子山遺址公園”,天水修建“毛家坪遺址公園”。加強對秦文化的研究開發是好事,關鍵是要互相交流合作,不能各自為陣,并出現爭搶文化資源的現象。
四是融資困難,文化產業發展缺乏引擎。資金不足是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文化產業雖然是“朝陽產業”,但是屬于人類的高級消費,它的投資風險比較高,見效益慢,所以融資渠道單一,資金來源仍然以政府投資為主,社會各界參與投資很少,文化企業融資困難,做大做強文化產業面臨巨大挑戰。
甘肅早期秦文化的研究開發必須立足全局整合進行。天水市與隴南市共同擁有秦文化的發祥地、秦人的根基所在地,但早期秦文化圈不能由現行的行政區劃所分割,早期秦文化只有放在秦文化圈內,放在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背景下,兩市共同研究開發,才能真正發揮它的價值,才有利于它的保護。
(一)促進早期秦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
當今時代文化的經濟屬性與經濟的文化屬性互相融合,日益成為區域地區經濟尤其是區域旅游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促進早期秦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縱觀全局,統籌規劃,整合開發。促進早期秦文化與旅游的融合,首先要有一個科學的系統的規劃作指導,這個規劃要打破行政區域部門、行業界限,融合文化旅游資源,統籌謀劃開發。也就是說要把甘肅早期秦文化遺址做全盤規劃,即根據每處遺址現今的發掘研究成果和各自的文化特色,從農耕文化、禮樂文化、祭祀文化、鑄造文化、建筑文化等角度加以區別,并聯系周圍的自然景觀和其他歷史文化遺址統一整合規劃,以形成印象完整、主題鮮明、配套完善的旅游線路和景觀。其次,強化規劃的權威性,加大監管力度,防止盲目開發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另外,就管理整合而言,研究制定文化與旅游統一管理的方法和措施,協調各地區、行業間的利益分配格局,避免因共同開發、多頭管理造成的混亂局面。
二是大力培育秦文化企業,夯實文化旅游業的發展基礎。培育發展、做大做強一批文化企業是加快文化旅游業發展的關鍵。要深入貫徹落實甘肅省及天水、隴南關于文化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協調相關部門在市場準入、資金支持、稅收減免、土地優惠、投融資、建設重點、人才儲備等方面細化內容、簡化程序,將各項優惠政策一一落實到位,為企業健康成長營造更加寬松的發展環境。
三是突出與陜西省在秦文化研究保護和開發利用方面的互動性,聯袂做大省際間秦文化旅游產業。要積極開展秦文化的比較學研究,突出甘肅早期秦文化的個性特色和與陜西秦文化的互補
性,著力在甘肅是秦人“老家”和秦文化的發祥地的歷史地位方面做文章。要積極與外界開展秦文化研究與保護交流,實現資源共享,力求實現兩省秦文化旅游景區“一票通”工程,將甘陜兩省秦文化資源對接成一條完整的旅游產業鏈。
(二)發掘提煉早期秦文化精神
我們現今所看到的秦文化主要有考古文化遺存,它包括遺跡和遺物;有相關歷史文獻及其研究成果,如,秦人的族源和發展史等方面的文章專著;有秦地的文學《秦風》、《石鼓文》等。這里有精神層面和物質層面兩方面的內容,所以秦文化的開發也應從這兩個層面進行。
精神層面的開發主要是發掘提煉秦文化精神。盡管早期秦文化是存在于一定歷史時期的地域文化,但文化體現為一種傳統精神,常常植根于一個民族心中,世代相傳,并且在他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會表現出來,生活在隴東南秦文化圈的人民,常常以秦人子孫自稱,在這片土地上,也表現出獨特的精神風貌、風土人情。
秦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歷史悠久。秦人兩次起落,三次西遷,于商末周初在天水一帶形成了秦部族的主體[6]。當時,秦人與戎狄雜居、農牧兼營,在長期的民族交往、頻繁的戰爭、以及黃土高原特有的自然環境中,磨煉造就了他們獨特的民族性格和精神風貌,這主要表現為開放豁達、質樸博大的氣度,重義果敢、尚武強悍的性格,積極向上、開拓進取的精神,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意志力。另外,秦人先祖立足西犬丘、文公東遷、穆公稱霸、獻公改革、孝公變法,表現出強烈的憂患意識、改革意識、發展意識、學習意識。秦人所具有的這種民族氣質、價值追求和文化優勢,奠定了其鐵騎東向、掃滅六合、統一中國的文化基礎。這些文化精神,是秦先民留給秦地人民的精神財富,這些精神釋放著正能量,也與我們的時代精神一脈相承。
(三)整合開發早期秦文化遺俗
民間習俗被譽為歷史文化“活化石”。與秦文化密切相關的民風民俗,成為秦先民在這里生息的重要佐證。比如說“乞巧”、“搶快”、“迎喜神”等民俗活動,都滲透著秦文化的元素[7]。重視發掘、研究、展示甘肅省東南部西漢水流域與秦文化有關的各種禮儀、民風、民俗,并適時通過各種平臺原汁原味重現秦人當時日常生活的一些重要場景,這對于發掘提煉天水、隴南地域文化特色,加強早期秦文化與旅游的融合,以至促進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四)加強有關早期秦文化的藝術精品創作
創作以秦文化為題材的小說、戲劇、電影電視劇等文藝作品,既可以宣傳秦文化,弘揚秦文化精神,也有利于地方經濟社會建設。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化與旅游的融合方面,《秦風》有很大的研究發掘價值。《秦風》反映了西周末期到春秋中葉天水、寶雞一帶秦人的社會文化生活反映了秦人獨特的民族性格和精神風貌。可以在天水秦風民俗園建造“秦風禮樂城”。也可以在其它秦文化遺俗的表示中融入“秦風”的表演。
(五)促進早期秦文化與其他地域文化的融合
甘肅早期秦文化遺址所處地域甘肅省東南部的渭河上游流域和西漢水上游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天水市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跡眾多,文化儲量豐富,具有文化產業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社會綜合優勢。甘肅早期秦文化的研究開發要聯系其周邊的始祖文化、西戎文化以及關中周秦文化才能彰顯它的特色,提升它的價值。
歷史文化的研究要靠考古來支撐,歷史文化資源要轉化經濟社會資源,必須立足于相關研究成果和科學周密的規劃。甘肅早期秦文化的發掘研究與陜西關中相比時間不算長,其文化遺址還在進一步發掘之中,相關問題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入。·
[1]王學理,梁云.秦文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5.
[2]雍際春.嬴秦故園——天水秦文化尋蹤[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0.
[3]雍際春.秦文化與秦早期文化概念新探[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07,(4).
[4]王志友.早期秦文化研究[D].西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5.
[5]周者軍.禮縣:打造“先秦故里”金字招牌[N].甘肅日報,2011-11-24.
[6]尚志儒.早期嬴秦西遷史跡的考察[J].中國史研究,1990,(1).
[7]邱正保,張全新,田佐.秦文化民俗資料[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1.33.
G127.42
A
1009-6566(2015)04-0119-03
2015-06-15
劉國芳(1968—),女,甘肅武都人,中共天水市委黨校副教授,主要從事古代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