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貴
(中共天水市委黨校,甘肅 天水 741018)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旨在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核心價值觀要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化于眾,必須立足于人民群眾對這一觀念系統的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即大眾認同;而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前提,是這一觀念系統本身的科學性和引領力,為此必須先從學術上探究其倫理合理性。因此,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政治倫理底蘊,直接關系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成效,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極強的現實價值。
“多元”是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期的典型特征之一,在文化層面表現得更為突出。經濟全球化使文化已經跨越了時間、空間、地理的限制,聚集、交匯、碰撞、交融并實現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深刻影響了個體行為選擇、人格塑造、道德評價、語言、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等。現代社會對于個體自由的追求,對于主體性的強調,對于個性的張揚推動了文化大眾化和多元化。文化多元化并不意味主流文化的消散,恰恰相反,現代社會充滿對于主導文化的期待。因為在現代社會中,每個社會成員的語言、行為總是表達出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的文化本質,即蘊含核心價值觀的公共文化。它能夠代表民族、國家的文化傳統,能夠彰顯時代精神和現代文化氣息,并且對于現代人的道德培養、價值判斷和語言、行為方式選擇發揮主導作用。所以,核心價值觀的問題是中國現代性問題,是一個基于公共文化視角的政治倫理問題。
核心價值觀是公民在自由、平等社會中對于文化選擇所達成的價值共識,是對于社會文化的精煉概括和高度抽象,是對于為社會成員所廣泛接受的政治、文化價值的實然描述,是公共理性重疊共識的結果。核心價值觀總是與社會基本制度及其要求相適應的,是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文化的最根本的核心內容和最重要的標志性特征,是一定的社會系統得以運轉、一定的社會秩序得以維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是國家治理體系中的道德與價值穩定器。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核心價值觀有著天然的社會生活本性,這種公共性首先來源于其深深植根于民族成員的文化傳承之中,成為個人身份的重要文化屬性成為個體與他人區別開來的重要標識,也決定了其社會歸屬。每個中華兒女、炎黃子孫都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其言談舉止都深深烙上了中國社會文化的印記。
核心價值觀的本質一方面具有政治價值的深刻內涵,另一方面也表達為基本的社會倫理價值。核心價值觀作為基本的政治價值表達,自然也是公民道德的抽象凝練,為公民的政治生活提供了基本的價值框架,同時也為人們的社會生活提供了倫理價值基礎。核心價值觀是公民之間的倫理共識,是對于社會基本倫理觀念的高度概括。在這種共識之上,人們才能形成具有統一標準的道德原則和共同的道德目標,公民之間的道德交往才有可能。人們對于公共道德的意識和自覺是維護社會良好秩序的關鍵因素。公民道德更是其參與社會生活,特別是政治生活的基本素質。雖然現代社會管理依賴正義的社會程序和規則,但是政治參與者的道德素質依然是保證公共權力純潔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方面。更為重要的是,能自覺進行道德活動,對自己進行道德自律,具備道德生活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基本特征。核心價值觀顯然也內涵了對于公民參與現代政治生活的倫理要求,它是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道德坐標和指向,只有認同、接受并且實踐核心價值,才具備進入政治生活的道德素質。
中國社會急劇轉型,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價值觀領域的分化趨勢 也不斷加劇,多元并存、矛盾凸顯,傳統主流價值觀念受到深刻的挑戰,增進社會共識、凝聚社會合力的價值整合任務顯得更加艱巨和復雜。為避免社會心理的急劇波動和相互沖突,保證社會的平衡協調發展,在允許多種社會思潮的相互影響和交融以保證社會的活力的情況下,更需要一個主導的、引領社會共識的、為各種社會階層所能接受的主流價值觀念。在中國,這種價值觀念只有執政的中國共產黨才能提供和引領。
黨在十八大上明確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三個倡導”,明確了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價值準則,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集中表達,是我們黨凝聚全黨全社會價值共識作出的重要論斷,反映了現階段全國各族人民在價值觀上的最大公約數,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基本遵循。
首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準確反映了國家政治生活的理想目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體現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凝聚和平發展與改革開放時代精神,宣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好前景和中國夢的奮斗目標。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確立了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價值準則,科學回答了建設一個什么樣國家的問題。
其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精煉地表達了政治生活的合理性標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人民群眾相互信任,并且遵守、履行自己對于社會、對于其他社會成員責任承諾的合理性依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集中展現社會主義社會全面發展進步的社會理想,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確立了、科學回答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社會的問題。同時,它還為人民群眾的自由平等生活提供了基本的價值原則。它既具有作為政治價值追求的引導性,又表現出作為價值基本框架的底線性,特別是在公共權力的運行之中,任何與之相矛盾、相違背的公共權力運行機制、方式都將受到合理性質疑。
最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確地表達了我國公民在社會生活中應當遵循的基本價值準則。具有核心意義的價值標準是追求實現公共利益、維系社會存在的重要紐帶,對于當代中國社會尤為必要。隨著現代性對個性的張揚,個體利益、個體自由、個體文化不斷地得到肯定,并且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然而傳統社會依據地域、血緣而締結的社會關系早已被現代更為廣泛的由陌生人組建的公共社會關系所取代。這就產生了不容回避的問題:當人們都關注自我利益、擴大個體權利的同時,社會公共生活如何可能?如果社會成員都只關注于自我的生活,都只認同屬于自己的價值觀念,那么當大家走出自己的個體王國,步入公共領域時,如何能夠共處、合作?核心價值觀為社會公共生活提供了可能,社會成員才能夠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找到共同的價值支點,形成文化認同和共識,人們才能夠以相似的道德觀、價值觀指導自己的行為,并且對于公共事務做出評價和判斷。就此而言,越是在個體凸顯的時代,社會對于核心價值觀的吁求就更為迫切,核心價值觀就更能顯示其作為社會紐帶的重要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公民應當遵循的基本價值準則,即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科學回答了怎樣做一個新型的現代公民的問題。這對廣大社會成員提供了正確的價值引領,使人們能夠超越單純的個人利益和觀念差異,就社會生活達成共識。
現代政治倫理肯定并強調公民的自由、平等、權利等個體性價值的同時,也關注社會公共生活和社會整體利益秩序。因為尋求社會的良性有序運行與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之間的平衡是倫理研究的終極訴求。市場經濟模式加強了社會成員之間的溝通、聯系與相互依賴,私利與公利、私人個體的動機與社會成員的共同期待之間的矛盾和張力更加明顯。核心價值觀能引領人們跨越私欲追尋公共利益,有效化解此類矛盾。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距離“為廣大群眾所理解、認同、堅守、篤行”還有很長的距離,這其中基礎和關鍵是要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認同到公民認同。
公民作為現代社會的成員身份,具有濃郁的公共性意味。公民身份要求大家能夠在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時關照公共利益的增長,顯然需要人們超越自身利益的局限性和多樣性,達成彼此間的“認同”。“認同”既包括對于公共利益的認識,更包括思想、文化的確認和接受。只有“認同”才能形成為公民共享的文化、思想、理念,才能孕育出核心價值。在當代政治生活中,國家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基礎性的角色,是公民身份的重要依據。國家的歸屬是獲取公民資格的基本前提。政治、歷史和文化構成國家認同的三個主要維度。
政治維度的國家認同主要包括對于其領土完整和尊嚴的認同,對于其基本政治理想、政治價值的認同,對于其政治原則和政治制度的認同,以及對于其法制體系的認同。歷史維度的國家認同為人們提供共同的民族歷史記憶,編織著人們之間的血脈聯系,賦予了民族成員同宗同源的歸屬感,刻畫出鮮明的民族特征。文化維度的國家認同通過語言、文字、風俗習慣滲透到每個民眾的血液之中,為公民身份貼上難以抹去的文化標簽,強化了人們之間的心理聯系,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甚至可以顯現出超過顯性規范的強大力量。文化認同孕育出民族的情感。民族性也展現為文化和精神的凝聚。民族文化在群體成員生生不息的傳承中沉淀、創新,潛移默化為民族成員的信念和人格,也積淀為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念。
當人們通過國家認同邁入社會生活,如何在其中實現完滿的人生價值就有賴于公民的自我認同。公民意識是自我認同的應有之義,即公民意識到自己在社會中的主體價值,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對于他人、對于社會整體的權利、責任和義務,在現實生活中,在特定情境下,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并不完全是契合的,經常會產生矛盾和沖突。這就要求公民發揚奉獻精神,將公共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才能化解兩者的矛盾,維護社會的穩定健康發展。公民在對于公共利益的關照之中,也產生了對于他人的關切和照顧。如今,人類的社會化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別是社會分工的極度細化已經讓任何獨立的個體不能脫離社會生活。互利互惠成為現代公民的必然要求。
公民意識包含著公民道德的自覺。人們一方面遵循著法律法規,另一方面則通過尊重和倫理關懷維系社會成員間的聯系,大家都認同公平正義價值,渴望消除社會不合理差別,以保證所有人都享有平等的社會地位。在社會生活中,所有公民都給予其他成員以足夠的認同,排除民族、語言、成長經歷、行為習慣的差異,人們之間都能互信、互助、友善、和諧相處。公民的道德自律是建設和諧社會生活的不可或缺的要素。
通過國家認同、歷史認同和文化認同,人們在不同層次的社會生活中達成價值共識,并且在這種價值共識構筑的文化環境中繁衍和成長。作為共識的核心價值觀一經形成,就內化為民族、國家的文化內核和精神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