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的整體論路徑分析

2015-12-08 03:09:06錢正榮
天水行政學院學報 2015年6期
關鍵詞:學科管理

錢正榮

(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法律與行政學院,廣東珠海 519087)

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的整體論路徑分析

錢正榮

(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法律與行政學院,廣東珠海519087)

行政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長期以來面臨教學研究強調“狹義行政”與學生就業走向“廣義行政”的分裂局面,學生往往缺乏學科信仰和專業認同,教師亦未有努力堅持學科內核的自覺意識。在整體論的視野下,需還原并堅持行政管理的“公共性”,明晰其人才培養定位,并尋求和回應其教育教學與就業去向以及職業生涯發展進路的自洽性。

行政管理;人才培養;整體論;公共性

一、引言與研究背景

1887年威爾遜發表《行政學之研究》一文確立了公共行政學科的獨立存在,但是,公共行政的身份危機一直如影隨形[1],學界從來沒有停止爭取其獨立的學科地位和知識范疇的努力,即便如此,公共行政的“知識危機”和“合法性危機”仍然存在[2]。那么,在這種學科范式危機之下,公共行政的人才教育又該如何自處呢?現實說明了一切。

20世紀80年代,公共行政以行政管理的名義在我國得以恢復和重建,并呈現了快速發展態勢。不過,其人才培養普遍存在諸多問題已是學界共識,而且學界同仁也一直保持著強烈的反思自省的傳統,例如,倪星認為,公共行政學教育模式存在學科地位待定、人才培養取向和重點不清楚、知識層次不分明、學科體系混亂等問題[3]。郭小聰提出,“行政管理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以復合型和應用型為主,還是以專門型和理論型為主?人才培養模式上是采取‘拓寬基礎、淡化專業’的寬口徑培養模式,還是‘專業化’、‘專門化’的培養模式呢?這個問題至今還沒有完全解決”[4]。這種對學科的反思傳統尤以中山大學為代表,警醒學人要直面學科發展困境和現實。

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定位模糊帶來了更多問題和困惑,如人才培養目標的泛化和邊緣化導致很多學校難以加大對行政學科的投入和建設、學生就業去向與人才培養定位的初衷偏離較大[5];學科雖已歸入管理學門類但所設課程政治學色彩依然濃厚,學生普遍反映理論與實踐脫節,課程設置過分偏重非專業優勢的其他學科知識,學生學習了四年仍然不明白行政管理為何物,學生的公共服務意識和責任感欠缺[6],學生就業整體處于進入壁壘很低而退出壁壘較高的尷尬境地以致專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彰[7],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學科信仰、專業認同、學習興趣和職業規劃,也使這種飄忽不定的、碎片化的專業形象不斷傳播擴散于社會之中,從而反過來又影響學生的市場認可和職業發展,阻礙了一個學科存在于這個社會系統中所被賦予的獨特使命和責任的實現,以及學者們參與社會變革的話語權的發揮。

本文旨在突破一般常規性地從培養目標、教學計劃、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批評后給出對策性建議的分析套路,從整體論的視野出發“觀其大略”,就行政管理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幾大問題著重探討,期望能達到撥云見日,略解困惑的效果。

二、整體論對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困境的初析

整體論的提出者哲學家斯馬茨(J.C.Smuts)在1926年的《整體論與進化》中提出:“即使累積了某部分,也決不能達到整體。這是因為,整體遠比部分之和大”[8],他認為,雖然整體是由部分構成,但不是簡單相加,是各個部分按照一定結構和互動方式組成了整體,一旦具備了整體性,各部分的性質也會隨之改變。整體論是建立在對還原論的機械主義研究方法的批評之上,還原論主張認識整體必須分解為部分,一直可以分解到等級結構中的最低層次,它忽略了具有復雜結構的系統的組成部分之間的互動作用以及整體的不可還原性。20世紀70年代,在復雜科學理論的影響下,人們開始反思還原論的局限性,從整體論出發尋找科學認識的新路徑。這種認識論和方法論對社會發展各個領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對復雜事物提供了更科學的認知和研究路徑。

公共行政學科以其包羅萬象的行政體系和活動為研究對象,具有復雜事物的典型特質,必須要從整體上把握其根本性質,在此基礎上來確定人才培養定位,協同處理其間的重大問題。然而,由于現今行政管理專業的學生在國家公務員考試中沒有優惠通道,因此,大多數高校就在廣義行政管理的理解之下向企業管理方向拓展,在培養定位、專業方向和課程設置上做出妥協來增補部分企業類課程,為學生的不確定就業未來提供職業技能準備,最后導致專業使命初衷與學生職業發展去向的偏離。例如,“根據我國政府機關人事制度管理的特點以及行政管理畢業生的就業去向和社會需求,行政管理專業應該以廣義的行政管理為培養目標”,并且“采用‘公共行政+企業行政’的復合式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使學生在掌握行政管理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具備公共部門行政管理和企業行政管理的相關技能,實現人才專業技能的交叉復合”[9],就是最具代表性的表達。從期望為學生提供實用的企業崗位技能的初衷和教學計劃上的課程名稱來看,在操作層面上基本是在還原論思維下的簡單化相加,除了開設以行政學作為主體包括管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法學等基礎原理性課程以外,更愿意由企業管理教師來講授更為純粹的企業管理領域知識以彌補行管專業本身難以為學生創造比較理想對口的就業環境的缺憾。

從表面來看,這種人才培養定位也具有某種程度的合理性,有調查表明,教學應用型、教研型高校選擇企業就業的學生比例占了2/3以上[10],然而,這種來自不同學科的課程組成的交叉復合知識體系是否融入了行政學的核心知識和命題,是否實現了行政學的學科使命和價值,是否體現了教師對行政學的獨特性和合理性的自覺意識和認同感就不得而知了。這種權宜做法雖可以理解,但是,很多學生四年學習之后仍然對行政管理的概念模糊,沒能理解這些分散的課程在行管知識體系中的價值,這樣的課程設計最后的結果就是一方面對學生參加公務員考試的助益寥寥,另一方面又不足以滿足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等崗位的專業化需求,兩個發展路徑沒能從理念上統攝起來。這樣的人才培養回避了行政學在公共管理和社會治理過程中理應承擔的智力支持角色和重任,學生對行政管理的專業認同和精神使命無暇顧及也就不難理解了。

三、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定位要處理的四大關鍵問題

整體論的視角為突破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困境提供了有效的認識論和方法論,還需要我們“將科學性、批判性及反思性等理念貫徹到學科人才培養過程中,從內在層面保證公共行政學的認知活動能夠按照自主邏輯展開”[11]。下面就目前行政管理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四大協同問題著重探討,包括人才培養與行政學科發展態勢和社會治理環境的關系、公共行政的知識內核與多學科基礎的關系、公共行政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人才培養與就業需求的協同與匹配的關系問題。

(一)行政管理人才培養對學科發展趨向和社會治理環境的回應

公共行政學的每次學科范式轉變都帶來了科學研究共同體遵循的規范和話語體系的改變,這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研究者和學習者的知識體系、技能訓練、思維方式和價值判斷。無論學者們是否將新公共管理運動視為一次學科范式的轉變,它事實上對公共行政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以1979年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上臺為標志,隨后波及澳、新、美、加等國,全球性的行政改革運動正式開始。它在縮減政府職能、精簡政府機構、改革文官制度、放寬政策規制等方面做出了巨大嘗試,試圖重新調整政府與市場、社會和公眾之間的關系,以期改善政府績效和公共服務,實現社會的自我管理。但是改革結果并不理想,還產生了諸多不良后果,直至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其弊端才在全球范圍內暴露出來。但是,它卻在中國學界風行,亟待進一步進行理論上的總結和反思。同時,它對公共部門的“權力空心化”改革還削弱了國家的政策能力,加強政策能力研究正是對新公共管理運動反思的重要結果[12]。政策規劃部門應該重新得到重視,政策分析人才也應著力加快培養才是因應之舉,提高政府在政策制定過程中的前瞻性視野。此輪行政改革雖已過去,但是反映了社會公眾對政府失望和極其不信任的政治氣候,重建公眾對政府的信心與信任任重道遠。經濟學視角融入公共管理之中,政府與其他社會主體的合作與互動更加緊密,對政府公共管理人員提出了新的理念、素質和能力要求,如需要對公共組織與其他組織、團體、非營利組織和私人公司以合同形成工作關系的管理、既懂公共部門管理又熟悉私營部門運作的跨界人才等。公共行政研究和人才培養應主動地對其做出回應。

深層次來說,這場改革“在其深層動力上,可以看作是公共性的躁動,……但是,在如何根據走向實質公共性的要求來建構公共行政方面都遠遠沒有達到60年代的‘新公共行政運動’在公共性問題上完成的理論自覺。”[13]從社會歷史發展階段來看,推進公共行政的實質公共性趨向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努力,但是這種改革努力最后必然體現在人的身上,尤其體現于行政組織人員的觀念和行為目標上,以及社會大眾的廣泛參與上,是否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是實現公共性目標的重要路徑。如若公共行政學科不能順應行政改革發展趨勢,提供具有批判性思維能力、富有道德感和公共理念及行為的人,而淪為只是提供技術化解決問題的方案工具,這個學科也就難以捍衛本該屬于自己的話語權地位。

更重要的是,面對21世紀,還要整體性反思“現代公共教育并沒有把最大限度地開發人性作為第一目的”,而是在產業社會的價值觀支配下任其服從于經濟發展的目標,癡迷于競爭、奢侈與浪費,卻忽略與人類同胞的接觸與依賴關系,直至今天全球共同面對資源枯竭,生態破壞的困境。不難想象,行政組織人員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推手或放任者的角色,需要重新喚起誠實、正義、公平、寬容、同情、合作、和諧等早已光芒失色的人類理想,否則帶來的是整個國家的災難。

(二)公共行政的知識內核與多學科基礎的協同

公共行政的多學科特質是學界的基本共識,這是由學科產生的知識背景、研究對象的范圍和性質所決定的。羅伯特·達爾如是表達:“公共行政學的研究必須變成一門有更廣泛基礎的學科,不應將它束縛在一種狹窄地界定了的技術知識和過程之上,而必須擴展到變化著的歷史、社會、經濟和其他的條件因素上。”[14]張康之對此傳統直言肯定,“公共行政的研究有著好的傳統,它廣泛地吸收和借鑒各門學科中的有益因素,……保持這一傳統是必要的,而且會獲益無窮。”[15]但是,如何最好發揮多學科基礎對行政學的價值,如何處理二者之間的操作化關系是值得探究探討的。

從現實來看,行政學的多學科特質在現實中被簡單化為各個學科組成的一個松散的聯合體,很多行政管理教學計劃中看到的是原子化狀態的來自各個學科的獨立課程的聯合而非具有綜合性、完整性的由非跨學科課程充實的課程體系。所以,“困擾中國行政學的核心問題,不是清晰而明確的學科邊界所造成的約束或限制,而是學科邊界意識淡漠和不確定所導致的學術立場不清、學科身份不明的問題。”[16]

行政學作為一個具有內在綜合性和整體性的學科,超越了其他學科作為部分的作用之和,具有自身特質,絕非哪一個單一學科可以支撐,但也不是多個學科組成的“自選菜單”,而是首先要把握其整體性本質,然后與其他關聯學科產生正向的協同反應。因此,行政學的學科建設需要反思,其獨特性決定了不能遵循現代經典學科范式的路徑發展,即從簡單的研究對象和方法、基本概念到通過基本推論構建邏輯嚴密的基本理論,必須圍繞“公共性”確認行政學自身的知識內核,并隨著其他相關聯學科的成熟性提高,通過行政學來統攝他們,形成行政學多個分支學科或形成一系列交叉學科,從而達到依靠行政學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的目的。

綜上,我國行政管理人才培養的多學科特質必須在回答行政學自身知識內核和關鍵命題的基礎上才能統攝和實現對其他相關學科的統一和協同,否則學生將迷失在來源于多學科堆砌起來的課程叢林中,在不知公共行政為何物中悵然結束。

(三)公共行政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的對接

威爾遜在《行政學之研究》開篇即言:“我認為任何一門實用科學,在沒有必要了解它時,不會有人去研究它。”這說明行政學從來都是一門應用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但是,這并非說明它不需要理論探究,恰恰相反,“探討這一學科的理論前沿,重點在于找到理想型的抽象理論與現實中可操作理論之間的結合點,唯理論,又避免象牙塔中的抽象”[17]。可見,公共行政從其誕生之日開始,其理論研究與實踐是相互融合、一體兩面的。

一個國家的行政改革都需要理論的系統構建來確保頂層設計的正確性和前瞻性,尤其是當下我國正處于改革攻堅時期,需要在世界公共管理背景下探求能夠適于我國國情的本土理論,而不是完全因循西方的理論,直接套用和移植。20世紀后期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從工業化社會進入后工業社會時代,人類社會進入愈加復雜和不確定性的歷史階段,公共行政學面對新的社會治理環境和問題要做出理論上的回應,如公共行政從現實層面對公共利益的實現問題、如何超越權力制度和法律制度構建道德制度的建立基礎,如何尋找超越民主理想的社會治理方案,如何突破管理型政府模式規劃和建設服務性政府,如何超越回應性政府模式使政府更具前瞻性視野和能力,這些問題也是人才培養中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面向,對它們的有效回答有助于確立我國行政學人的理論自信,也將對改革深化提供正確的智力支持,否則只會糾結于西方理論在體制國情不同的國度削足適履地適用的無力感。

總之,行政學的學科性質決定了其研究和教學都要保持高度的現實敏感力,從眾多學科知識中尋求對其進行解釋、控制和引導,不存在遠離現實的純粹的抽象理論建構。因此,如前文中有研究者依據高校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及其培養定位的差異,將高校區分為研究型、教研型、教學應用型來探討行管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的科學性是值得商榷的,事實上這也是一種比較流行的高校層級劃分標準和人才培養定位的分析方式,筆者以為,無論是哪個層級的高校,研究、教學和應用都是一體的,都脫離不了行政學科的應用性質,張康之也表示,“公共行政理論研究對現實的關注或者說一刻也不脫離現實的做法是由于這個學科的應用性特征所決定的,公共行政理論研究與一般性的哲學研究不同,它不是思辨地把握世界的方式,而是直觀地審視現實的方式,它不為了學科的發展而進行體系建構,而是時時扣住現實的需要,進行有現實意義的理論思考。”[18]不同高校培養人才定位的層次性主要是基于所能獲得的研究資源和實踐應用平臺的不同,所觀照的現實場域和回應現實需求的能力就有了差別,正因為如此,很多地方性高校的研究方向與領域體現了相當的區域性,主要是與當地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合作,為他們提供科研和智力服務的同時,也獲得人才協同培養的鍛煉平臺。

(四)行政管理人才培養與就業需求的匹配

美國哈佛大學前校長德雷克·博克在其《回歸大學之道:對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的反思與展望》一書中表示,雖然高等學府殿堂的教授們對大學變成職業訓練營表示反感,但是如果有意回避職業教育所帶來的挑戰,也不是問題的解決之道,為職業生涯做準備已成為當代大學的培養目標之一[19]。自由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高校人才培養不僅要從課程設計上為學生準備職業發展技能,還要將就業前景分析和就業指導納入其中才是明智之道。

然而,對于行政管理專業學生而言,他們首先需要的是解救于“學非所用”、“有價無市”的困境,希望擁有可以瞄準的明確的就業方向,至少從理論上實現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的匹配。筆者認為,這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名正言順”的匹配,何以可能呢?從整體性視野出發,把握事物的根本性質,然后探尋可能的實現路徑和落實的主體,事實上,這也是這個學科知識技能發揮價值的用武之地。還原行政管理的“公共行政”本來面貌,堅持行政的“公共性”根本性質,“不論向國家意志負責與否只要是肩負公共目的責任的組織皆是公共行政關注的對象”[20],就會發現,無論是政府、企業或社會組織都需要擁有公共管理知識素養和技能訓練的人員,它們在各自的領地內以不同的方式維護公共利益價值觀:政府以公共政策為工具以強制性權力的方式來實現,企業從公共關系角度以履行社會責任的方式來實現,公益性社會組織以非營利性和非強制性權力的方式提供公共服務以體現其公共性。這種公共利益實現格局也體現了現代公共治理的思維,它們各自的活動領域范疇將隨著改革的推進可能發生改變,需要高度關注和跟蹤研究它們各自對人才需求的結構變化和素質要求,具體來說:

首先,隨著服務型政府的建設,行政管理人才的素質和能力直接關系到公共服務質量和國家競爭力水平,公共管理技能訓練和精神塑造成為構建學習型政府的首要內容。其次,隨著我國政府職能的轉變和剝離,各種社會組織得以催生并迅猛發展,構成公民社會成長的重要力量,亟待培養其承接政府轉移職能的能力,而政策缺失和人才缺乏已成為限制其規范化發展的瓶頸,無論是從監管者的角度還是社會組織運作者的角度,其人才培養都值得認真研討。最后,隨著事業單位改革的深化,剝離之后保留的是從事公益服務的組織,非營利邏輯是其改革的內在邏輯,以保障其公共性和公益性。目前,政府監管、內部治理和激勵機制都是保證公益類事業單位回歸公共性的重要研究課題。總之,服務性政府的建設,公益類事業單位的析出,各種社會組織的發展,都將給具有公共管理技能且富有使命感和公共精神的人才造就巨大的發展空間。

下面專門探討企業的“公共性”問題。20世紀80年代,貝瑞·波茲曼明確提出“所有組織都是公共的”的論斷,認為要試圖在組織之間區分公共的和私人的是很困難的[21]。這里的探討不是要模糊政府與企業的區別,也不是要將企業實踐移植到政府之中或作為政府績效的量尺,我們承認它們存在根本性質上的差異,這種共通性的追問并不是要去除各自原有的本質屬性。“按照科學管理的一般看法,行政或管理的目的就是效率,正是這一點構成了公共行政與私人行政的共同出發點。”[22]但是,將共通性歸為“效率”的后果就是行政失去了自己的靈魂,行政成為了一種手段的定位,最終造成公共行政的公共性迷失,喪失了其根本屬性。筆者以為,研究的目光要投注到現實層面,而非完全受制于傳統思維框架的束縛。

從現實來看,企業生存與發展的社會環境里有多重因素促使其公共性的生長,表現在:一是基于企業競爭模式和競爭環境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將對社會和環境的關心即善盡社會責任作為一項戰略目標,整合到經營戰略和競爭戰略中。二是企業面對的公眾群體的力量變化,公眾態度越來越影響企業生存的政治氣候。從根本上說,企業本身就是基于公眾的認可而存在,以消費者公眾為例,隨著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安全權、個人隱私權和受重視權等權利要求需要得到滿足,政府監管力量的增強,互聯網上的激進分子的抗議以及各種NGO組織的活躍等等力量的興起,消費者保護運動影響日盛,企業越來越需要平衡多種價值和利益,謹慎其政策的制定。三是基于公私協力、政府購買和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企業越來越以各種方式影響和參與公共服務供給。四是基于風險社會的來臨,曾視為技術創新和社會進步的力量也制造了巨大的社會風險,企業在現代化反思中基于風險界定需要體現責任擔當,要出于人類的共同利益的考慮對人類面臨的深層危機做出反應。“政治與非政治的概念變得模糊了,它們需要系統的修正。”[23]

可見,正是企業對公共利益的追求成就了它們的“公共性”特征,使公共利益成為企業與公共部門之間重要的聯系紐帶,只是對于前者來說,它是一種補充性質,而對于后者而言,則是根本屬性。少數傳統派的學者對于企業能夠實現公共利益持反對或保留意見,但是,如今事實證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企業的目標是二元的,企業增進社會利益的行為與追求股東的利潤最大化二者之間是相互制約,力求平衡的關系[24]。事實上,企業作為“社會公民”,從公共關系的角度要對消費者、媒體、社區等社會公眾利益做出反應,但是,只有企業基于公共利益的道德價值才會做出實質性的反應,最終促進社會公共利益的增長。

總之,在社會轉型、全球化、新媒體勃興的背景下,改革與風險和危機賽跑的當下中國,公眾態度、公共輿論、公共問題和公共利益已經前所未有地開始成為影響企業發展和形象塑造的一股重要力量,而這就是“公共性”的全部內涵,企業也將成為增進公共利益的構成主體之一。只是對于企業而言,更熟悉的話語是“公共關系”或“社會責任”,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企業的公共性屬性的增強并不會否認股東利益最大化的傳統原則,反而對其構成了一種修正和補充。因此,順應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企業需要擁有公眾思維和理念的、對公共利益重視、對政治氣候敏感、平衡各種利益和價值思維、善于對內對外關系協調和熟悉政府運作邏輯的高層次人才,這與行政管理的人才培養產生了內在一致性,它不僅解決了行政管理人才培養和企業就業去向的對接,也為進入企業工作的行政管理學生展現了未來可觀的職業生涯進路圖景。

四、結語: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定位和職業發展路向

綜上,行政管理無論是從過去廣義上強調“事務管理”的層面,還是狹義上強調“公共行政”的層面,其人才培養去向都并非僅有進入政府部門才是唯一正途。目前,雖然進入政府部門尚有制度性障礙,但在滿足非營利組織不斷增長的人才需求和營利性企業領域都擁有廣闊的就業和發展空間,只是其素質和能力不是來自于一般事務管理的知識和思維,而更與公共行政人才培養重視的公眾態度、公益精神、社會責任和價值平衡有關,即要凸顯“公共性”而非“效率”的共通屬性。因此,必須強調的是,行政首先不是與政府相關,而是與公共性有關。我們需要反思的是,行政管理人才培養上,我們可能正是因為缺乏對學科核心命題的執著追問,缺乏對學科的自我認同和自覺意識,從而失去了捍衛自己核心地盤的信心,放棄了用“公共性”統攝其他學科為我所用的勇氣,從而只能通過多學科菜單式的課程拼湊,在沒有生發公共精神和信仰的前提下由學生自我打造所謂的綜合素質來增強其不確定的職場未來和人生的競爭力,對一個學科的發展而言是不負責任的,也是自毀聲譽的。

因此,行政管理人才培養定位應采取廣義的行政視角看待,但是,它又不是簡單地強調“政府公共行政+企業事務行政”兩條比較隔離的路徑機械相加,而應是在強調具有統一的“公共性”價值取向和素質能力內核的多元發展取向的人才培養路徑,這種公共性既體現于行政體系中,也體現于由非營利組織等構成的公民社會中,更存在注重公共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的私營企業之中。這種人才培養定位不但終結了長期以來教學研究強調“狹義行政”而學生就業走向“廣義行政”的分裂局面,而且也為絕大部分進入到企業(也包括非營利組織)工作的學生建構了一條可能從初級文秘、人事行政、行政總務、公關專員、企業社會責任(CSR)經理到高級行政總監的不斷上升的職業生涯發展路向的全圖景,這在一個學生“應該做好在一生中跨越五大行業準備,或者準備好一生要更換10—15次工作”[25]的時代完全是有可能的,而且是內在知識關聯性較大、職業轉換成本最小、從業滿足感最強的一種職業生涯進路。當然,在梳理出一條從人才培養到職業方向的通路之后,還需要從教學計劃、課程設計、教學方法改革、協同培養平臺建設等多環節進行目標和手段的有效對接,同時,由于行政管理專業的實踐特質,尤其需要加強職業訓練的資源融入,總之,“如果職業教育和自由教育攜手并進,那么必將激活兩者的活力,能更好地為學生服務。”[26]

[1]Dwight Waldo.Scope of the Theor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A]. James C.Charles worth(ed.).Theory and Practic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C].Philadelphia:TheAmericanAcademy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1968.

[2]Ostrom,V.The Intellectual Crisis in American Public Administration[M],Alabama: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1989;Denhard,R.B.Theories of Public Organization[M].C.A.:Wadsworth, Publishing Inc.1993.

[3]倪星,付景濤.我國公共行政學教育模式反思[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241.

[4]郭小聰,肖生福.中國行政學學科建設:困境與出路[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6).

[5][10]吳波,傅志明,于秀琴.我國高校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析——基于上海、武漢與杭州10所高校的調研分析[J].高教研究與實踐,2012,(2):21-22.

[6]彭忠益,許源源.對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J].現代大學教育,2001,(2):51.

[7]邱成嶺,安俊美.公共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及改革路徑分析——新情境下學生就業前景分析視角[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11,(6):109.

[8]鐘啟泉“.整體教育”思潮的基本觀點[J].全球教育展望,2001,(9):11-18.

[9]于秀琴,藺雪春,朱婧.行政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1,(8):140.

[11]何艷玲,汪廣龍.我們應該關注什么:關于公共行政學“大問題”的爭論[J],中國行政管理,2011,(12):47.

[12]錢正榮.悖論中的政策能力研究:一種治理框架下的分析[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11,(6):40.

[13]張康之.論“公共性”及其在公共行政中的實現[J].東南學術,2005,(1):49-55.

[14]Robert A.Dahl.The Scienc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Three Problems[A].Jay M.Shafritz&Albert C.Hyde(eds)Classic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C].Moore Publishing Company,Inc.,Oak.Park:Illinois,1978.125-132.

[15][18]張康之.公共行政研究需要著重探討的問題[J].中共珠海市委黨校、珠海行政學院學報,2009,(1).

[16]芮國強.論行政學學科研究與跨學科研究的統一與協同[J].社會科學研究,2013,(5):48-49.

[17]藍志勇,陳國權.當代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論述評.公共管理學報,2007,(3):2.

[19][25][26](美)德雷克·博克.回歸大學之道:對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的反思與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71.

[20]吳瓊恩.行政學[M].臺北:三民書局,1996.14.

[21]Barry Bozeman.All Organizations Are Public:Bridging Public and PrivateOrganizationalTheories[M].Lon-don:Jossey-Bass Publishers,1987.

[22]張康之,張乾友.三維視角中的公共行政概念[J].中國行政管理,2012,(6):104.

[23](德)烏爾里希.貝克.風險社會[M].北京:譯林出版社,2003. 228.

[24]盧代富.國外企業社會責任界說述評[J].現代法學,2001,(3): 137-138.

Holistic Path Analysis on Orient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e Majo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QIAN Zheng-rong
(Zhuhai Branch,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Zhuhai 519087,China)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the colleage separate from the students’employment universally in the talent training in the majo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Students often lack of discipline faith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y,and educators also have no efforts to adhere to the consciousness of discipline kernel.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olism,it’s necessary to highlight the“publicity”of public administration,clarify its orient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and seek and respond to its self-consistence between the teaching and profession career develop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orientation of talents cultivation;holism;public

本期插圖均為邢鵬飛作品

G642.3

A

1009-6566(2015)06-0048-07

2015-10-31

錢正榮(1976—),女,湖北荊州人,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法律與行政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和危機管理。

猜你喜歡
學科管理
棗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盡棄
今日農業(2022年15期)2022-09-20 06:56:20
學科新書架
【學科新書導覽】
學科新書導覽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加強土木工程造價的控制與管理
如何加強土木工程造價的控制與管理
“超學科”來啦
論新形勢下統一戰線學學科在統戰工作實踐中的創新
“這下管理創新了!等7則
雜文月刊(2016年1期)2016-02-11 10:35:5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下载| 色婷婷在线播放| av一区二区无码在线| 久久免费视频6|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业不| 日韩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hdav| 四虎影视库国产精品一区| 国产经典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一级| 国产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久网下载|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另类日本| 免费AV在线播放观看18禁强制| 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欧美|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 免费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 免费高清毛片| 国产欧美日韩18|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亚洲日本中文综合在线| www.91在线播放| 99视频免费观看| 在线永久免费观看的毛片|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性色| 在线看国产精品| 在线va视频|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色综合天天视频在线观看| 久青草国产高清在线视频|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99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麻豆精品在线视频| h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不卡| 久草美女视频|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国产丰满成熟女性性满足视频| 亚洲色图欧美| 欧美午夜小视频| 色久综合在线|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 色婷婷综合在线|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又色又爽又黄| 美女视频黄又黄又免费高清| 欧美日本二区| 九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色香蕉影院|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业不 | 亚卅精品无码久久毛片乌克兰| 日韩123欧美字幕| 色综合中文综合网| 亚洲精品黄| 欧美性爱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卡| 国产成人夜色91| 婷婷亚洲视频| 国产精品内射视频|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尤物| 色偷偷男人的天堂亚洲av| 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伊人色天堂|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 毛片基地美国正在播放亚洲 | 91成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一级毛片| 911亚洲精品|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h网址在线观看| 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天天色天天操综合网| 国产一级妓女av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