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前軍,周圣運
(合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合肥 230009)
社會主義概念的產生及其理論演進
王前軍,周圣運
(合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合肥230009)
“社會主義”一詞是未來美好社會的象征。馬克思恩格斯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視為同義語,并提出共產主義社會兩個階段論。列寧把社會主義理論建立在現實之上,賦予社會主義以蓬勃的生命力。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對社會主義概念和本質的認識不斷深化,構建了社會主義的新語義,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的內涵。
社會主義;概念;理論演進
“社會主義”一詞作為未來社會的美好象征,出現在人類社會已有近200年的歷史了。盡管多年來人們對它理解各異,甚至進行過各種歪曲、誹謗和攻擊,但它卻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當今,隨著全球化時代后工業社會的發展,在傳統社會主義理論失去了對當代世界解釋能力的背景下,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仍是我們必須深入研究的課題。因此,梳理社會主義概念產生及其發展的歷史,對于我們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對于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資本主義社會代替封建社會是人類歷史的巨大進步,但它并未改變封建社會的不平等,從某種意義上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使傳統的社會關系變得更加赤裸。人們希望擺脫這種不公,建立一個平等公正的社會。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學說由此而生。
關于“社會主義”的起源,有資料可考者達12種之多[1]。目前較一致的看法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社會主義一詞的是1753年德國人安塞爾姆·德辛,他在同別人論戰時使用了“社會主義者”一詞。1803年意大利傳教士賈科莫·朱利安尼在《駁斥反社會主義》一書中不僅使用了“社會主義者”,還使用了“社會主義”的詞語。但此兩人的“社會主義”與近現代意義上的“社會主義”一詞的含義相去甚遠,可謂有名而無實。
從名實相符的意義上來看,雖然目前還無法明確社會主義一詞的首創者,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該詞產生于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20—30年代開始在英法兩國流行,而推動該詞廣泛使用的則是英國的歐文學派和法國的圣西門派。1827年,英國歐文學派的《合作雜志》把主張資本與財產公有的人稱之“公有主義者和社會主義者”。1832年,法國圣西門派的《環球》雜志也用“社會主義”一詞來表達自己學說的特征,并把社會主義與個性相對立,認為社會主義是指人們之間的有機聯系,而個性則指個人主義。到19世紀40年代初,社會主義一詞盛行于西歐各國書刊,它已經成為一種十分時髦的新思潮的代名詞。它指的是當時一種反對資本主義、追求新社會制度的社會改良思潮和運動。用英國社會主義者安東尼·克羅斯蘭的話說,社會主義是“一整套價值,或者說是愿望,是社會主義者所企求的社會結構的具體化”[2]。
與社會主義直接相關的另一個詞是“共產主義”。“共產主義”是19世紀30年代在歐洲與“社會主義”同時流行起來的一個新詞匯,它“從一開始就明確表示一種以共同財產而不是私有財產為基礎——并在這種基礎上進行管理——的社會,并且從巴貝夫以后很快表示一種要造成這種社會的政治運動。”[3]共產主義一詞首先是在法國工人秘密結社中使用的,到1840年時,已由秘密轉向公開,在社會上流行起來。一批在工人中活動的空想家們也開始宣傳共產主義學說,如讓·雅克、泰奧多爾·德薩米、埃蒂耶納·卡貝、路易·奧古斯特·布朗基等。19世紀40年代以后,共產主義作為一種思潮和運動開始在法國、英國、德國、瑞士得到較為廣泛的傳播,亦日益成為西歐社會一種有重大影響的反對資本主義的政治派別。但在當時,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之間還是有顯著區別的。因此,馬克思恩格斯在改組正義者同盟、建立第一個無產階級政黨時,他們使用了“共產主義者同盟”這一名稱,黨的綱領也稱之為《共產主義宣言》。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對當時流行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學說進行了批判性分析,認為“社會主義是人的不再以宗教的揚棄為中介的積極的自我意識,正像現實生活是人的不再以私有財產的揚棄即共產主義為中介的積極的現實一樣,共產主義是作為否定的否定的肯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復原的一個現實的,對下一段歷史發展說來是必然的環節。共產主義是最近將來的必然的形式和有效的原則。但是,這樣的共產主義并不是人類發展的目標,并不是人類社會的形式。”[4]從這段論述看,馬克思這里提到的“共產主義”只是他設想的理想社會的第一步,而“社會主義”則是第二步。在1846年《反克利蓋的通告》中,馬克思恩格斯開始有意識地對“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進行區分,堅稱自己是“共產主義者”,并逐漸把共產主義作為社會發展的更高階段,而社會主義只是實現其中部分目標。此后,馬克思恩格斯一直用共產主義來指稱自己的理論。在19世紀50年代,當他們自稱“社會主義”時,一般總會在前面加上限定詞,如“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或“革命的社會主義”等。
19世紀60年代,國際工人運動發生了較大變化。1864年成立的國際工人協會,參加者有歐美16個國家的約40萬工人和各種工人組織,其中有英國的工聯派、法國的普魯東派和布朗基派,意大利的馬志尼派,德國的拉薩爾派,俄國和瑞士、西班牙的巴枯寧派等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者。當時馬克思主義者在工人運動中尚不占主導地位。為了爭取、團結和聯合受各派社會主義者影響的廣大工人,馬克思恩格斯在第一國際活動中開始較少使用“共產主義”一詞,而較多使用“社會主義”。這時,在馬克思主義者那里,“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經常混用,成為同義語。1875年,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首次提出共產主義社會兩個階段論。他指出,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各方面必然會帶有資本主義的特征;而在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各種分工差別將會消失,社會才能超出資產階級的視野,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對社會主義在理論和行動上出現了不同的方向:一個方向是以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羅莎·盧森堡、卡爾·李卜克內西和列寧為代表,另一個方向是以愛德華·伯恩斯坦為代表的社會民主主義。伯恩斯坦認為,由于經濟發展和道德水平的提高,階級斗爭越來越采取了緩和的形式,歐美國家可以通過普選制、人民立法、議會活動等方式促使資產階級特權一步一步地向民主制度讓步,因此不需要經過無產階級革命而保證社會主義一部分一部分地實現[5]。這種分歧最后導致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分野:以列寧主義為代表的俄國十月革命道路和西歐社會民主主義的道路。
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列寧是第一個把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付諸實踐的馬克思主義者。他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主義概念的基本思想,并與俄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把社會主義理論建立在現實之上,賦予社會主義以蓬勃的生命力。
列寧早期的社會主義概念與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概念是基本一致的。他在1894年《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黨人》中就開始使用“社會主義”一詞,并認為馬克思所設想的“自由人聯合體”,就是設想了一個按社會主義原則組織起來的聯合體。1899年,他又指出“我們完全站在馬克思理論的基礎上,因為它第一次把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6]列寧在此清楚地表明了他的社會主義概念與馬克思恩格斯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淵源關系。
1917以后,列寧開始使用“社會主義”概念來指稱無產階級革命勝利后建立起來的新社會,從而將社會主義社會與共產主義社會區別開來。他在1917年《國家與革命》一書中寫到:“社會主義同共產主義在科學上的差別是很明顯的。通常所說的社會主義,馬克思把它稱作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或低級階段。既然生產資料已成為公有財產,那么‘共產主義’這個名詞在這里也是可以用的,只要不忘記這還不是完全的共產主義。”[7]列寧在這里明確地用“社會主義”社會指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而用“共產主義”社會指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
由于形勢的變化,列寧晚年對社會主義概念發生了一些根本改變。他在《論合作社》中說,“我們不得不承認對社會主義的整個看法根本改變了。”[8]那么,列寧晚年的社會主義概念有何轉變呢?
第一,在向社會主義過渡中,由“直接過渡”向“迂回過渡”的轉變。馬克思恩格斯設想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之后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列寧開始的觀點也是這樣,特別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施使列寧認為找到了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捷徑。其后殘酷的現實使列寧認識到,在經濟落后的小農國家里企圖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是錯誤的,必須采用迂回的辦法。他說,“我們曾以為在一個無產階級失去階級性的國家里可以按共產主義的命令進行生產和分配。我們一定要改變這種做法,否則我們就不能使無產階級認識這種過渡。”“正面攻擊失敗了,我們就改用迂回的辦法。”“我們不應該指望直接向共產主義過渡。”[9]因此,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決定,實行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的轉變。
第二,在對待商品貨幣關系上,從排斥商品貨幣到利用商品貨幣的轉變。在對待商品貨幣關系的問題上,列寧長期認為社會主義社會不存在商品貨幣關系。他晚年從俄國的現實國情出發,論證了落后國家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利用商品貨幣關系的必要性。1921年12月,俄共(布)十一大指出,當前的經濟工作必須從市場的存在出發并考慮市場的規律,掌握市場,通過有系統的、深思熟慮的、建立在對市場過程的精確估計上的經濟措施,來調節市場和貨幣流通。列寧還向全黨提出了“學習經商”的口號,要求國家機關人員和全體共產黨員在思想認識和現實工作中完成這個轉變。
第三,在對待資本主義的態度上,從消滅資本主義到利用資本主義的轉變。列寧晚年對資本主義有了新的認識,認為必須加強同資本主義的聯系,利用資本主義的先進成果來建設社會主義大廈。他說:“既然我們還不能實現從小生產到社會主義的直接過渡,所以作為小生產和交換的自發產物的資本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們應該利用資本主義作為小生產和社會主義之間的中間環節,作為提高生產力的手段、途徑、方法和方式。”[10]要學會運用正確的方法,把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的資本主義的發展,置于無產階級國家的調節與監督之下,使其不敢也不能超出無產階級規定的范圍和限度。
第四,在工作重心上,從政治斗爭到和平的“文化”組織工作的轉變。列寧晚年時指出,“以前我們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應該放在政治斗爭、革命、奪取政權等等方面,而現在重心改變了,轉到和平的‘文化’組織工作上去了。”[11]在他看來,把俄國這樣一個文盲占大多數的國家,變成一個人人識字的文化發達國家,是一場深刻的“文化變革”或“文化革命”。要實現這場文化革命,就必須先消滅文盲,但不只是消滅文盲,其根本任務是要建設和發展無產階級文化。
總之,“列寧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締造者和領導人,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對科學社會主義作出了極其偉大的貢獻”[12]。他根據十月革命后俄國的具體國情,不斷改變自己對社會主義的看法,從而創造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使得社會主義概念發展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此外,東歐在革命勝利后也相繼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雖然由于受蘇聯的影響和干預而照搬蘇聯的社會主義模式,但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東歐各國也開始艱難地探索社會主義改革與發展道路,出現了“匈牙利模式”、“南斯拉夫模式”等,從實踐中豐富了社會主義的理論內涵。
社會主義概念在中國的發展是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不斷完成的。以毛澤東、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中國的現實國情相結合,構建了社會主義的新語義。
(一)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不僅領導中國人民取得革命的勝利、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而且從實踐中探索社會主義,提出了許多新思想
如何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東方大國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面臨的一項嶄新課題。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主要是學習蘇聯經驗,但后來的實踐表明,照抄照搬蘇聯模式不符合中國實際,必須努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1956年,毛澤東作了《論十大關系》的報告,初步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經驗,明確了以蘇為鑒,獨立自主地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他說:“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蘇聯方面暴露了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一些缺點和錯誤,他們走過的彎路,你還想走?過去我們就是鑒于他們的經驗教訓,少走了一些彎路,現在當然更要引以為戒。”[13]這就明確了建設社會主義必須根據本國情況走自己的道路這一根本思想。1957年,毛澤東又作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報告,系統論述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理論,科學揭示了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為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社會各種矛盾、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政治環境,提供了基本的理論依據。此外,毛澤東以及黨的其他領導人還在實現國家工業化、所有制結構、民主政治建設、科學和教育、知識分子工作、執政黨建設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觀點,這不僅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也豐富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
(二)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立足中國現實,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概括了社會主義的本質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創新與發展。1987年黨的十三大召開前夕,鄧小平強調指出:“黨的十三大要闡述中國社會主義是處在一個什么階段,就是處在初級階段,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的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訂規劃。”[14]這就第一次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作為事關全局的基本國情加以把握,明確了這一問題是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根本依據。
有了這個定位,鄧小平開始思考社會主義的本質問題。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15]這一理論擺脫了長期以來拘泥于具體模式而忽略社會主義本質的錯誤傾向,進一步明確了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寶庫增添了新的內容。鄧小平還提出判斷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的“三個有利于”標準,即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概念的探索
隨著時代發展,建立在現實之上的社會主義概念也不斷豐富和發展。因此,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的探索將永無止境。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社會主義語義又增添了一個新概念。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對社會主義的歷史發展進程,特別是我們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把握的重大理論問題、戰略部署等,作了全面系統深刻的闡述,提出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成果的最新進展。
總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概念和本質的認識不斷深化和完善,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內涵,為社會主義概念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也為其他國家和地區探索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寶貴經驗。
[1]高放.社會主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 58.
[2](英)安東尼·克羅斯蘭.社會主義的未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3.
[3]華東師范大學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15.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0.
[5]張光明.布爾什維主義與社會民主主義的歷史分野[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42.
[6]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2.
[7]列寧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94.
[8][10]列寧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68,367.
[9]列寧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0.
[11]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0.
[12]葉慶豐.論列寧晚年的社會主義思想[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1999,(4).
[13]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
[14][15]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2,373.
On Socialist Concept Generation and Theory of Evolution
WANG Qian-jun,ZHOU Sheng-yun
(Marxism Institute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
The word“socialism”is a symbol of the future of a better society.Marx and Engels regarded socialism and communism as synonymous,and proposed a two-stage theory of communist society.Lenin’s theory is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socialism,socialism is gived a thriving vitality.Chinese communists combine Marxist theory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with Chinese real,which deepen the concept and essence of socialism,build a new socialist semantics,and content-rich and develop socialism.
socialism;scientific socialism;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0-0
A
1009-6566(2015)06-0003-05
本文為合肥工業大學研究生培養質量工程項目“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美育化模式研究”和合肥工業大學政治理論研究中心課題“審美化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
2015-10-14
王前軍(1970—),男,安徽合肥人,合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科學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