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歡,閆學超
(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加強黨風廉政建設重在強化干部隊伍建設,唯有抓好干部隊伍建設,才能實現黨風廉政的根本好轉。鄧小平干部隊伍廉政建設思想是鄧小平廉政建設理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重溫和深入研究鄧小平關于干部隊伍廉政建設的思想,對現階段進行干部隊伍廉政建設具有重要啟示。
改革開放在促進我國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也使干部腐敗現象滋生蔓延。鄧小平立足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基礎,借鑒他國經驗,提出了一系列有關干部隊伍廉政建設的思想,這些看法和觀點對黨風廉政建設的成敗至關重要。
要建設廉潔政治,就要對干部隊伍廉政建設的重要性形成科學的認識。鄧小平關于干部隊伍廉政建設的創新之處就在于他從戰略的高度認識到干部隊伍廉政建設的重要性。他把反腐敗工作與黨的命運聯系在一起,認為“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1]隨著改革開放國家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一些黨的干部、領導在利益的驅使之下,沾染了許多不正之風,“現在是什么形勢呢?我們自從實行對外開放和對內搞活經濟兩個方面的政策以來,不過一兩年時間,就有相當多的干部被腐蝕了。”[2]可見,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就認識到了經濟運行中存在的腐敗現象,并認為經濟腐敗會嚴重影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目標的實現,針對經濟運行中出現的經濟腐敗現象,他指出“這股風來的猛。如果我們黨不嚴重注意,不堅決剎住這股風,那末,我們的黨和國家確實要發生會不會‘改變面貌’的問題。這不是危言聳聽。”[3]并把干部隊伍作為廉政建設的重中之重,他強調“對干部和共產黨員來說,廉政建設要作為大事來抓。”[4]干部的廉政問題關乎社會主義事業的前途與命運,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干部培養選拔措施,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廢除領導職務終身制等,并把對干部機構的精簡提到亡黨亡國的戰略高度,認為“這場革命不搞,讓老人、病人擋住比較年輕、有干勁、有能力的人的路,不只是四個現代化沒有希望,甚至于要涉及到亡黨亡國的問題,可能要亡黨亡國。”[5]要加強對干部的監督管理與教育,力求建設一支高素質廉潔從政的干部隊伍。
改革開放初期干部的官僚主義作風、特權現象凸顯,嚴重危害黨的建設,針對這種情形,他深刻指出了腐敗產生的歷史和現實的根源。首先,鄧小平認為傳統封建官僚主義思想是產生腐敗的歷史根源,我國有著兩千多年的封建主義的歷史,“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傳統比較多,民主法制傳統很少。”[6]鄧小平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一文中對官僚主義現象進行了深刻描述,歸根結底,官僚主義就是一些干部以公謀私、公權濫用的不良作風,它嚴重危害廣大群眾的利益,是使干部產生腐敗行為的腐朽思想。另外,隨著改革開放后經濟的發展,西方資本主義自由腐朽思想等傳入我國,動搖了一部分干部的共產主義信仰,成為了腐敗的“催化劑”。其次,制度體制的缺陷,法制的不健全是產生腐敗的現實根源。鄧小平深刻認識到了國家制度關系著一個國家的政權建設,“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這種制度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7]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我國仍實行高度集權的管理體制,這就為腐敗滋生提供了土壤,鄧小平曾對官僚主義現象的產生進行了論述,他認為官僚主義同當時國家長期實行的高度集權的制度體制有著密切的關系。此外,法制的不完善也無形中助長了腐敗的氣焰,一些干部發現法律的漏洞,鉆法律的空子,投機倒把,濫用手中權力,進行權力尋租等不法交易。鄧小平對此說道:“現在的問題是法律很不完善,很多法律還沒有制定出來。”[8]這就導致了對干部隊伍的監督和對腐敗分子的懲戒力度不夠,沒有穩定的制度法律保障廉潔政治的建設。最后,疏于對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對腐敗者“靈魂上”的縱容,鄧小平曾多次強調,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最大的失誤是教育發展不夠,這個教育鄧小平指的更多的是對干部隊伍廉潔從政的教育。
腐敗有著復雜的內外因,因此從整體上,鄧小平強調要認識到反腐敗工作的艱巨性和長期性,“我們要反對腐敗,搞廉潔政治。不是搞一天兩天、一月兩月,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都要反對腐敗。”[9]要“常”抓,“長”抓,即時常抓、長期抓,要時常針對改革開放中的腐敗行為對其依法打擊懲處,要長期反腐敗,警惕腐敗現象的滋生蔓延,把腐敗扼殺在搖籃里。從局部上,他特別重視干部在廉政建設中的帶頭表率作用,“高級干部能不能以身作則,影響是很大的。”[10]“群眾的眼睛都在盯著他們。”[11]干部隊伍是黨的表率,干部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黨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地位,廉潔的干部為人民服務,得到人民的認可擁護,腐敗的干部損害人民利益,損害黨在人民心中的公信力,為此鄧小平指出要對干部隊伍進行整頓,“整頓,一定要從嚴。”[12]“在整頓過程中,要嚴格考核干部,并把它作為一項制度堅持下去。”[13]考核干部不是短促的“運動式”,而是在干部的選拔與任用方面以制度的形式,把它規范為長期性的工作。鄧小平強調反腐敗問題帶有艱巨性和長期性特點,在總結建國以來文革時期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他指出絕不能把反腐敗工作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中心來抓,以免重蹈文革時期脫離經濟建設這個工作中心的覆轍,正確處理了反腐敗工作與經濟建設之間的關系問題。首先,他肯定了反腐敗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經濟建設這一手我們搞得相當有成績,形勢喜人,這是我們國家的成功。但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變質,發展下去會形成貪污、盜竊、賄賂橫行的世界。”[14]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離不開在經濟方面反腐的常抓不懈,應把經濟反腐當做一項艱巨的任務來完成,使反腐敗工作為經濟發展創造一個廉潔公正的環境。其次,他指出要“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懲治腐敗,這兩件事結合起來,對照起來,就可以使我們的政策更加明朗,更能獲得人心。”[15]改革開放過程中,部分干部易經不住利益誘惑,產生腐敗行為,忽視反腐敗工作的開展將給干部腐敗留下廣闊空間,腐蝕經濟的健康發展。實踐證明,鄧小平對干部隊伍廉政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問題有著科學的認識。
鄧小平主要從預防和懲治兩個維度進行干部隊伍廉政建設,主張一手抓教育,一手抓法制,將二者結合起來,形成從預防到懲治的干部隊伍廉政建設路徑。
加強對干部的思想教育,是鄧小平干部隊伍廉政建設的一個重要手段。鄧小平十分重視教育在干部隊伍廉政建設中的基礎作用。針對經濟發展過程中一些干部思想上松懈導致腐敗行為的現象,鄧小平深刻指出:“我們最近十年的發展是好的。我們最大的失誤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發展不夠。”[16]從教育的內容上看,他十分重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用共產主義信念武裝干部隊伍的頭腦,實現真正從思想上入黨。“共產黨人的最高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在不同歷史階段又有代表那個階段最廣大人民利益的奮斗綱領。因此我們才能夠團結和動員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有了這樣的團結,任何困難和挫折都能克服。”[17]只有讓干部堅定共產主義信念才能團結群眾,才能抵制諸如崇拜資本主義,主張資產階級自由化等各種資產階級腐朽思想,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提高拒腐防變的能力。此外,鄧小平還強調加強傳統思想的教育對干部隊伍廉政建設的作用,“艱苦奮斗是我們的傳統,艱苦樸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緊,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們的國家越發展,越要抓艱苦創業。提倡艱苦創業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敗現象。”[18]從教育的方式上,鄧小平強調教育要聯系實際,教育的具體內容應該貼近社會實際,對于干部中影響社會風氣的重要思想問題,要經過調查研究,由適當的人進行說服教育,他還指出,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隊伍建設。
文化建設對干部隊伍廉政建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鄧小平指出:“我們現在搞兩個文明建設,一是物質文明,一是精神文明。”[19]改革開放初期,中西方文化相互交流,導致一些黃色、低俗的不良文化廣泛傳播,使我國當時的文化氛圍沾染污濁之氣,為此,鄧小平認識到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緊迫性,指出把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進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一定的文化在某種程度上作用于一定的經濟和政治,進行社會主義廉政文化建設,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廉政文化氛圍,對干部隊伍廉政建設有著精神上的熏陶作用,從而更好地為經濟政治服務。
加強干部隊伍廉政制度構建,是鄧小平干部隊伍廉政建設的另一創新手段。
干部腐敗除了有思想上的錯誤傾向以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制度上的缺陷,因此,從制度上反腐,為干部隊伍廉政建設構建制度平臺顯得至關重要。
改革開放以來,新舊體制交替并存發揮作用,兩種制度相互摩擦,黨制定的政策和經濟發展不配套,制度監督機制不健全,鄧小平在分析了建國以來高度集權的舊體制的基礎上指出:“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即使像毛澤東同志這樣偉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嚴重影響,以至對黨和國家對他個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20]可見培養清廉的干部,制度建設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長期性。鄧小平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深刻地批判了既有體制的缺陷,主要表現在干部隊伍中出現的官僚主義、干部集權、特權、家長制、干部任職終身制等現象,歸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舊有體制下權力的高度集中。在我國機關中,干部權力配置不合理現象嚴重,導致干部權力過大,易造成干部一言堂,家長制作風。對此,鄧小平提出要克服舊體制集權的弊端,他認為黨領導社會主義事業,關鍵在人,這個人就是指黨的一大批干部,堅持什么樣的用人標準和干部人事制度,對干部隊伍廉政建設至關重要。因此他從健全干部的選拔任用制度出發,以任人唯賢和德才兼備的思想,按照干部隊伍年輕化標準選拔優秀干部,并改革了干部人事制度,如實行干部離休、退休制度,廢除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設顧問委員會作為退休干部的過渡期,在政治待遇、生活待遇等各方面給予老干部妥善安排等,這些舉措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舊有體制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我們國家制度建設中缺乏監督機制的建構,民主法制薄弱。在我國領導機關中,“長期缺少嚴格的從上而下的行政法規和個人負責制,缺少對于每個機關乃至每個人的職責權限的嚴格明確的規定。”[21]為此,鄧小平十分重視監督制度在干部隊伍廉政建設中的作用。“黨要領導得好,就要不斷地克服主觀主義、官僚主義、宗派主義,就要受監督,就要擴大黨和國家的民主生活。”[22]鄧小平所謂的干部要受到監督,主要來自三個方面的監督,即黨的監督、群眾的監督、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監督。在黨內要實行集體領導和民主集中制,自覺接受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監督,聽取他們的意見,在鄧小平的領導下,恢復了黨的紀律檢查機關。此外,他特別重視群眾對干部的監督,“要有群眾監督制度,讓群眾和黨員監督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23]依法賦予群眾對干部的檢舉、控告、彈劾等權利,并依法懲處違法的干部,還要建立專門的機構對干部進行監督檢查。鄧小平十分重視法律對干部廉政建設的作用,指出:“廉政建設要作為大事來抓。還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24]人民對干部監督的民主權利需要法律的保障,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25]他提出要加強建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要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基本方針,制定各種法律法規,不以領導干部說的話為“法”,維護法律的權威。
鄧小平干部隊伍廉政建設思想對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干部隊伍廉政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啟示,它不僅為黨認識干部隊伍廉政建設的重要性提供了借鑒與指導,同時還為當前加強干部隊伍廉政建設的措施提供了理論支撐與實踐經驗。在鄧小平干部隊伍廉政建設思想的引領下,現階段我國在正確認識干部隊伍廉政建設重要性的基礎上,以構建思想體系和制度體系為基本框架,堅持走中國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實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總體要求。
鄧小平指出要在改革開放的整個過程中進行廉政建設,特別強調干部的帶頭作用,黨在繼承鄧小平廉政思想基礎上,十分重視反腐敗工作,并不斷深化對干部隊伍廉政建設的認識。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改革過程中利益主體和利益關系多元化,腐敗現象也隨之明顯增多。2014年中央紀委增添巡視組,對礦產資源、土地出讓、工程項目、惠民資金、專項經費管理等重點領域腐敗問題進行監察,從紀委近年來查處案件數量和巡視工作看,干部隊伍在理想信念、思想素質、工作能力和作風狀況上出現問題,跑官要官、買官賣官、權色交易和權錢交易等腐敗行為猖獗。僅2014年,“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共接受信訪舉報272萬件(次),立案22.6萬件,結案21.8萬,給予黨紀政紀,處分23.2萬人,立案偵查貪污賄賂,瀆職侵權等職務犯罪5.5萬人”[26],雖然在懲治腐敗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但與人民群眾的期望仍有差距,要清醒認識到形勢依然嚴峻,廉政建設具有長期性和艱巨性。從黨的十二大提出反腐倡廉建設到十七大把其納入黨的建設中,反腐工作猶如燎原之勢。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更是以壯士斷腕的氣魄,繼續保持反腐敗的高壓態勢,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考慮,認為廉政建設是重大政治任務,關系黨的國家的生死存亡。“腐敗是社會毒瘤。如果任憑腐敗問題愈演愈烈,最終必然亡黨亡國。我們黨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提到關系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來認識,是深刻總結了古今中外的歷史教訓的。”[27]腐敗問題關系著兩個一百年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為此要以零容忍的態度懲治腐敗,堅決遏制腐敗現象的蔓延勢頭,并提出制度反腐,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防線,加強反腐敗國家立法工作等一系列論斷,“現在我們是搞建設,干部已經成為決定性的因素。”[28]十八大強調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選什么樣的人對黨的建設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指出,要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干部作為黨的表率,要著力抓干部隊伍的廉政建設,“首先必須搞好黨風,特別是要求黨的各級領導同志以身作則。”[29]以糾正“四風”為重點,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加大對違法干部的懲治。
教育是思想上的武器,黨的干部只有從思想上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才能夠增強拒腐防變的能力,在實踐中做到廉潔從政。因此,我們應積極推進干部隊伍廉政建設思想體系的建設,加強黨員干部的廉政教育,構筑一個以為民、務實、清廉為核心價值觀的干部隊伍廉政建設思想體系。
面對我國的腐敗問題,鄧小平曾說過要通過兩個手段來解決,即教育和法律。黨的十八大報告也繼承了鄧小平的思想,指出加強教育是防治腐敗的重要基礎。加強黨員干部的廉政教育,從教育內容上,首要的是要加強干部對廉政建設重要性的認識,讓廣大干部認識到腐敗問題是關乎執政黨生死存亡的問題,干部隊伍廉政建設的緊迫性和長期性,樹立廉政自覺性。干部腐敗問題的滋生蔓延,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干部的思想松懈,失去了黨的信仰造成的,沒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會“缺鈣”,得軟骨病,進行共產主義理想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對于廣大干部防止和抵制腐敗思想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優良的黨風是凝聚黨心民心的強大力量”[30],我們要加大對干部進行共產主義崇高理想的教育和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宗旨教育,進行黨的優良傳統的教育,發揚艱苦奮斗和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堅持群眾路線,在黨的干部隊伍中重視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堅持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反對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堅持艱苦奮斗,教育干部改變鋪張浪費的奢靡作風,以“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為總要求糾正干部的不良作風。堅持對干部進行黨性黨風黨紀的教育,加強干部對黨章的學習,黨章是立黨管黨的總章程,按照黨章內包含的指導原則加強干部法紀教育和政治紀律教育,加強黨性修養和鍛煉,使干部從思想上樹立自覺遵守黨章黨紀的意識。同時也要改變一些干部執政過程中的“人治”思想,加強對其進行法制教育,使干部知法、懂法,貫徹依法治國的理念,并逐步引導他們樹立“法治”思維,從而能更好地做到廉潔從政。從教育方式上,最關鍵的是結合時代要求進行廉政教育方式的創新,以往的教育方式局限于開大會,參加黨校進修學習,在當今要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報刊、新聞媒體等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對干部廉政教育進行“看、聽、學”的立體式教育方式,通過這種創新的方式使廣大干部更易于接受廉政教育,并把這種教育貫穿到干部的選拔與任用整個過程之中,做到時時、處處有廉政教育的影響。鄧小平認為干部隊伍的廉政教育要貼近實際,注重群眾的參與。當前干部隊伍廉政教育更加注重宣傳工作,通過聯合宣傳部門和教育、文化部門,向社會大眾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對群眾進行廉政文化教育,使群眾樹立主體意識,自覺參與到干部隊伍廉政文化建設中來,對干部的廉潔從政實施有效的監督。
鄧小平講制度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法制是反腐敗的一把利器,黨的干部不僅要在思想上自覺樹立廉政觀念,還要通過廉政制度對干部隊伍的執政行為進行約束懲治。為此,應積極促進廉政制度體系的建構,形成以懲治和預防體系為重點的干部隊伍廉政制度體系,真正做到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從而建設一支高素質廉潔從政的干部隊伍。
首先,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廉政法制。法制是反腐敗的制度保證,黨的十八大指出要加強反腐敗國家立法,健全反腐敗法律制度,這就要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立健全以憲法為統帥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要維護憲法的權威,任何干部都不能以手中的權力逾越憲法之上,各級干部要堅定不移地按照憲法規定的基本原則進行依法執政。在憲法的統領下制定具體的廉政法律法規,我國現有的法律體系中還缺乏有關廉政方面的立法,也缺乏有關監督的立法工作的開展,這就給紀檢監察機關在執行其職權時無法可依,大大降低了紀檢部門的執行效力。十八大以來,我國逐步健全相關反腐倡廉的重要法規,并制定《中共紀律處分條例》、《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的相關配套規定,按照《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對干部從政行為進行規范。
其次,實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鄧小平曾說:“正確的政治路線要靠正確的組織路線來保證。中國的事情能不能辦好,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能不能堅持,經濟能不能快一點發展起來,國家能不能長治久安,從一定意義上說,關鍵在人。”[31]這個人,指的就是黨的一大批干部,干部隊伍能否做到廉潔從政,對全黨,全社會都有帶頭表率作用,而堅持用么樣的原則和標準選拔任用干部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能否建設一只高素質廉潔從政的干部隊伍。鄧小平堅持任人唯賢,德才兼備的原則篩選干部,在新時期,一些貪污腐敗的官員往往擁有很好的政績,業務能力很強,可謂說是“能力過硬”,可見他們不能成為廉潔的好干部的原因在于其“德”的方面出現了問題,所以在當前選拔干部的原則中,更要重視“德”的重要性,準確處理好“德”與“才”的關系,重視對干部官德的教育,樹立干部正確的政績觀、從政觀,培養出一只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的干部隊伍,同時在建立健全干部考核制度時,把“德”納入考核范圍中,多聽取群眾意見,進行民意測評。應建立公平、公正、公開的干部選拔任用原則與制度機制,優化干部來源結構,進行差額競選,社會公開招聘,提高考試制度的透明公正性,增強干部任用公信力。對于已經任用的干部,應完善對干部的管理制度,實行干部財產申報制度,針對近年來官員“跑官”現象,要加大對干部的親屬移居情況調查與登記。
最后,促進相關廉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唯有清明的政治的體制機制才能培養和造就清正干部。”[32]一方面,進行重點領域體制的改革。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就敏銳地認識到經濟發展過程中伴隨著嚴重的腐敗現象,并把制度體制的缺陷歸結為腐敗的根本原因。當前改革進入攻堅期,社會利益多元化,利益沖突明顯,一些干部利用體制上的漏洞濫用公權,滋生腐敗行為,因此,繼續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使市場充分發揮配置資源的作用,建立現代化市場體系,同時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簡政放權,用制度規范干部在經濟運行中的行為,如實行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制,完善經濟紀律監管制度等。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監督制約機制。對權力缺乏有效的監督、制約,是導致現階段腐敗現象頻繁發生的重要原因,只有使對干部的監督實現制度化、規范化才能實現對干部權力長期有效的制約。長久以來我國對權力的監督觀念都停留在監督“人”上,而忽視了監督“人”的制約機制的建立和完善,這就導致了國家缺乏獨立的監督機構對干部的權力實行監督,十八大以來,我國逐步進行反腐敗監督機制的建立,如實行領導干部個人約談制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實行司法體制改革,促進司法公正,嚴明執法,加大懲處力度,完善黨的紀律檢查體制機制和黨委全委會的決策和監督,進行紀檢監察組織制度改革,加強上級紀委對下級紀委的領導,力求“建設一支忠誠可靠、服務為民、剛正不阿、秉公執法的紀檢監察干部隊伍”這是反腐的重要組織保證。在干部隊伍的監督機制建設中,要善于整合監督主體,應充分體現人大、政協機關對黨的監督,要加大群眾監督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工作,暢通監督渠道,豐富監督形式,如信訪舉報制度,公民網絡議政等形式,同時重視社會輿論監督的制度化、規范化建設。
[1][2][3][5][6][7][8][10][11][12][13][20][21][23][25][29]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58,402,402,397,332,333,146,125,125,124,124,333,328,332,146,177.
[4][9][14][15][16][17][18][19][24]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9,327,154,314,290,190,306,156,379.
[22][28]鄧小平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0,129.
[26]http://www.guancha.cn/politics/2015_01_29_307997_2.shtml
[27]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0116/c392503-26397745.html
[30][3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62,67.
[31]斯陽.反腐倡廉新思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