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奎文
(中共天水市委黨校,甘肅天水 741018)
“互聯網+農業”助推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幾點思考
程奎文
(中共天水市委黨校,甘肅天水741018)
“互聯網+農業”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農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助推我國現代農業快速發展。本文從“互聯網+”對于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深遠影響,“互聯網+農業”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建議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生態
“互聯網+”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它代表一種先進的生產力,推動經濟形態不斷地發生演變,從而帶動社會經濟實體的生命力,為改革、創新、發展提供廣闊的網絡平臺。二十年多來,“互聯網+”已經改造及影響了多個行業,當前大眾耳熟能詳的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在線旅游、在線影視、在線房產等行業都是“互聯網+”的杰作。而我國農業方面,目前正經受資源短缺、開發過度和污染加重的考驗,面臨國內生產成本攀升與大宗農產品國內價格普遍高于國際市場的“雙重擠壓”,農村在城鄉資源要素加速流動中被邊緣化,農民在產業弱質和制度歧視的雙重壓力下增收困難,迫切需要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
2015年7月1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其中,農業是“‘互聯網+’行動”的核心領域之一。通過互聯網與傳統農業進行深度融合,構建依托互聯網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發展精準化生產方式,培育多樣化網絡化服務模式,努力打造“信息支撐、管理協同,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升級版。
(一)“互聯網+”助力智能農業和農村信息服務大提升
智能農業實現農業生產全過程的信息感知、智能決策、自動控制和精準管理,農業生產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化、農業從業者的服務更有針對性、農業生產經營的管理更加科學化,是今后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特征和基本方向?!盎ヂ摼W+”集成智能農業技術體系與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助力智能農業和農村信息服務大提升。
(二)“互聯網+”助力國內外兩個市場與兩種資源大統籌
“互聯網+”基于開放數據、開放接口和開放平臺,構建了一種“生態協同式”的產業創新,對于消除我國農產品市場流通所面臨的國內外雙重壓力,統籌我國農產品國內外兩大市場、兩種資源,提高農業競爭力,提供了一整套創造性的解決方案。
(三)“互聯網+”助力農業農村“六次產業”大融合
“互聯網+”以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的融合滲透和交叉重組為路徑,加速推動農業產業鏈延伸、農業多功能開發、農業門類范圍拓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為打造城鄉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六次產業”新業態,提供信息網絡支撐環境。
(四)“互聯網+”助力農業科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局面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農民增收、突破資源環境瓶頸的農業科技發展提供新環境,使農業科技日益成為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決定力量。基于“互聯網+”的“生態協同式”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平臺,將農業科研人才、技術推廣人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有機結合起來,助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五)“互聯網+”助力城鄉統籌和新農村建設大發展。
“互聯網+”具有打破信息不對稱、優化資源配置、降低公共服務成本等優勢,“互聯網+農業”能夠低成本地把城市公共服務輻射到廣大農村地區,能夠提供跨城鄉區域的創新服務,為實現文化、教育、衛生等公共稀缺資源的城鄉均等化構筑新平臺。
(一)“互聯網+農業”發展基礎設施面臨的主要問題
“互聯網+”是一次重大的技術創新,必然將經歷新興產業的興起和新基礎設施的廣泛安裝、各行各業應用的蓬勃發展兩個階段?!盎ヂ摼W+農業”亦將不能跨越信息基礎設施在農業農村領域大范圍普及的階段。然而,就目前來講,農村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相對薄弱,農村仍有5萬多個行政村沒有通寬帶,擁有計算機的農民家庭比例不足30%,農村互聯網普及率只有27.5%,還有70%以上的農民沒有利用互聯網。另外,農業數據資源的利用效率低、數據分割嚴重,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大多停留在試驗示范階段,信息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任務異常艱巨。農業農村信息基礎設施薄弱,對“互聯網+農業”的快速發展形成了巨大的挑戰。
(二)“互聯網+”與現代農業深度融合面臨的主要問題
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迅猛,已經實現了與金融、電商等業務的跨界融合。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正處于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推動“互聯網+農業”發展。然而,農業是一個龐大的傳統產業,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農業問題千絲萬縷,錯綜復雜。如何利用“互聯網+”串起農業現代化的鏈條,將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滲透到農產品生產銷售、農村綜合信息服務、農業政務管理等各環節,亟需制定一套具體的、可操作的實施方案,推動“互聯網+農業”高效發展。
(一)優先布局,推動落實農業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借助“寬帶中國”戰略實施方案,加快推進落實農村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重點解決寬帶村村通問題,加快研發和推廣適合農民特征的低成本智能終端,加強各類涉農信息資源的深度開發,完善農村信息化業務平臺和服務中心,提高綜合網絡信息服務水平;同時建立國家農業大數據研究與應用中心,覆蓋農業大數據采集、加工、存儲、處理、分析等全信息鏈,面向國內外推廣基于“互聯網+”的農業大數據應用服務。
(二)超前謀劃,設計啟動“互聯網+農業”具體實施方案
1.“互聯網+”促進智能農業升級方案。加快實施“互聯網+”促進智能農業升級行動,實現農業生產過程的精準智能管理,有效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重點突破農業傳感器、北斗衛星農業應用、農業精準作業、農業智能機器人、全自動智能化植物工廠等前沿和重大關鍵技術;建立農業物聯網智慧系統,在大田種植、設施園藝、畜禽養殖、水產養殖等領域廣泛應用;開展面向作物主產區域、主要糧食作物的長勢監測、遙感測產與估產、重大災害監測預警等農業生產智能決策支持服務。
2.“互聯網+”助力“六次產業”發展方案。加快實施“互聯網+”助力“六次產業”發展行動,助力農業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形成全產業鏈,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集中打造基于“互聯網+”的農業產業鏈,積極推動農產品生產、流通、加工、儲運、銷售、服務等環節的互聯網化;構建“六次產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助力休閑農業和一村一品快速發展,提升農業的生態價值、休閑價值和文化價值。
3.“互聯網+”助力農村“雙創”方案。加快實施“互聯網+”助力農村“雙創”行動,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激發農村經濟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
積極落實科技特派員和農技推廣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創新信息化條件下的農村科技創業環境;加快推動國家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建設,構建基于“互聯網+”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通道,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搭建農村科技創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引導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技資源、科技知識等現代科技要素向農村流動。
4.“互聯網+”助力農業科技創新方案。加快實施“互聯網+”助力農業科技創新行動,促進農業科研大聯合、大協作,提高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支撐我國現代農業發展。
積極推動農業科研信息化建設,助力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加快建設世界一流農業科研院所;加快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建設,構建農業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提高重大農業科研基礎設施、農業科研數據、農業科研人才等科研資源共享水平;構建農業科研大數據智能分析平臺,推動農業科技創新資源共建共享。
5.“互聯網+”助力農產品電子商務建設方案。加快實施“互聯網+”助力農產品電子商務建設行動,破解“小農戶與大市場”對接難題,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實現農產品增值、農民增收。
鼓勵阿里巴巴、京東、騰訊等互聯網公司積極參與農產品電子商務建設,構建基于“互聯網+”的農產品冷鏈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網絡化運營體系;加快推進美麗鄉村、“一村一品”項目建設,實現優質、特色農產品網上交易以及農產品網絡零售等。
6.“互聯網+”助力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方案。加快實施“互聯網+”助力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行動,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為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提供人才支撐。
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教育培訓體系建設,構建基于“互聯網+”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虛擬網絡教學環境,大力培育生產經營型、職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的新型職業農民;積極推動智慧農民云平臺建設,研發基于智能終端的在線課堂、互動課堂、認證考試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教育平臺,實現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移動化、智能化。
7.“互聯網+”助力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方案。加快實施“互聯網+”助力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行動,全面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網絡化監管,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切實保障食品安全和消費安全,實現農副產品“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可追溯,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積極落實《農業部關于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管的意見》,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全程信息化,對生產經營過程進行精細化信息化管理,加快推動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二維碼、無線射頻識別等信息技術在生產加工和流通銷售各環節的推廣應用,提高農產品監管水平,構建基于“互聯網+”的產品認證、產地準出等信息化管理平臺,推動農業生產標準化建設;積極推動農產品風險評估預警,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應急處理能力建設。支持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利用互聯網技術。
8.“互聯網+”助力農業生態建設方案。加快實施“互聯網+”助力農業生態建設行動,實現農業資源生態本底實時跟蹤與分析、智能決策與管理,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目標,治理農村污染,提高農業資源生態保護水平,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建立全國農業用水節水數據平臺,智能控制農業用水的總量;建立全國農資產銷及施用跟蹤監測平臺,智能控制化肥、農藥施用量;建立全國農業環境承載量評估系統、農業廢棄物監測系統,為農業循環經濟提供信息支撐和管理協同,有效解決農業農村畜禽污染處理問題、地膜回收問題、秸稈焚燒問題;建立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環境監測服務系統,提高農村生態環境質量。
9.加快實施“互聯網+”助力智慧農村信息服務方案,實現文化、教育、衛生等公共稀缺資源的城鄉均等化,破解城鄉數字鴻溝難題。積極落實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項目,完善農村綜合信息服務云平臺;構建農村文化教育信息服務系統,開展面向基層農民的科技和文化知識遠程教育服務;建設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就業信息服務系統,實現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就業服務的全程信息化;建立農村土地流轉信息服務系統,逐步實現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動態化管理;統籌城鄉社會保障信息服務系統,實現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信息和農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等信息的快速查詢和服務;建設農村醫療衛生信息服務系統,逐步形成農村醫療、預防、保健、公衛、疾控的一體化管理與服務。
F320.1
A
1009-6566(2015)06-0092-03
2015-10-15
程奎文(1964—),男,甘肅甘谷人,中共天水市委黨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電子政務與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