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原生、再生和新生:法治中國的文化進路——以傳統法律文化為視角

2015-02-12 18:45:21陸昇
天水行政學院學報 2015年6期
關鍵詞:法律思想文化

陸昇

(中共金華市委黨校,浙江金華 321000)

原生、再生和新生:法治中國的文化進路——以傳統法律文化為視角

陸昇

(中共金華市委黨校,浙江金華321000)

在法治中國文化進路上,傳統法律文化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傳統法律文化是法治中國時空坐標的邏輯原點,是法治中國進程的內源動力。傳統法律文化中的德主刑輔、禮法并用、仁政思想、民本情懷、天人合一、和諧大同等思想鑄就了法治中國的文化品格。從“德治”到“法治”:憲法法律至上中融入“德主刑輔”;從“民本”到“人本”:主權在民的背景上堅持“以人為本”;從“吏良”到“善治”:制約政府權力的基礎上堅持“為政以德”開啟了傳統法律文化返本開新式的轉換路徑。

傳統法律文化;原生力量;新生路徑;再生價值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繪就了“法治中國”的藍圖,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具體方案。法治中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立足現實的科學選擇和著眼未來的理想選擇。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與理性的結晶,有著超越時空、歷久彌新的合理因子。這些合理因子不斷吐故納新,始終保持強大的慣動力,推動著法治中國的建設。

一、傳統法律文化是法治中國建設的原生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傳統法律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密碼,有著巨大而深厚的存量,是推動法治中國建設的原生力量。

(一)傳統法律文化是法治中國時空坐標的邏輯原點

任何法治都無法脫離時空背景在抽象化的語境中實現。法治中國的核心是中國,是承載歷史、地理的存在體。傳統法律文化為法治中國的建設奠定了歷時態和共時態的基礎,為法治中國構筑了“實踐語境”。

從歷史上看,無論法家的法治、儒家的德治或禮治都表現為一段時間的延續。法治在秦朝得以實現,德治、禮治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得以主宰。雖然對傳統法治與德治的爭論至今不絕于耳,但在當時,均體現了文明進步以及與時代的相適應性。法治中國不是一個割斷了歷史只有“現代化”的中國,也不是停留在唐宗宋祖時代的那個“天不變道亦不變”的中國,而是一個歷史、現實與未來聯結統一的中國。當前法治中國的建構依然在鴉片戰爭以來深刻漫長的社會變遷背景下、依然在一百多年來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背景下。作為法治中國開宗的《憲法》,開篇第一句就從歷史文化剖析:“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

馬克思曾說,“法律是沒有自己的歷史的”。傳統法律文化是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深厚的運作基礎,廣泛存在于人民的法律意識、法律心理、行為方式及生活過程中。正如黑格爾所言:“歷史對一個民族永遠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他們靠了歷史,才能意識到他們自己的法律、禮節、風格和事功上的發展行程。法律所表現的風格、禮節和設備,在本質上是民族生存永久的東西。”法學家薩維尼也說:“法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產物,它根植于一個民族的歷史中,淵源于傳統民族的普遍的信念、習慣和民族的共同意識。法律由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所決定,而絕不是立法者可以隨意制定的東西。”[1]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傳統法律文化也是,“傳統是一個社會的跨時間的整合機制”[2],它是由歷史上無數的經驗、智慧、思想、制度及具體的法律人物、事件、法律實踐日積月累逐漸形成的,是現實的根基,是民族的命脈。“盡管傳統法治與現代法制的價值取向是截然分別的,但是作為一個歷史的延續過程來說,古老的法律傳統并未因其歷史上的東西而發生斷裂,它在或大或小的程序上以某種新的形式獲得延續與傳統,進而在一個新的法律系統中發揮新的功用。而現代法制建構在一定意義上不可避免的向傳統回歸,從而進一步加強了傳統。”[3]

從地理上看,柏拉圖筆下的雅典人在以言辭構建城邦時,先要細心討論這個城邦的大小、地理環境、民族構成等等,然后才開始立法。孟德斯鳩指出,“地理環境決定著一個民族的氣質性格,而人們的氣質性格又決定著他們的法律和政治制度的類型。”馬克思主義認為地理環境雖不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但卻是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必要、經常條件之一,恩格斯所撰《愛爾蘭史》的第一章就從地理環境入手便是例證。托克維爾有言:“立法者像在大海里航行。他可以駕馭他所乘的船,但改變不了船的結構,他既不能呼風,又不能使他腳下的大洋息怒。”

中國地處東亞大陸,擁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地形、氣候、土壤等各方面條件孕育出了最早的人類文明。在這個空間中,地理環境與自然條件較易形成一些相對獨立而封閉的政治經濟文化區域。加之人口眾多、各個地區發展不平衡,以及文化差異較大的不同階層和民族。如何實現良好的社會治理,傳統法律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古代的諸多盛世,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其締造基礎便是法治。法治中國生成于中國本土,其建設復雜而又繁瑣,面臨著諸多困難與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既要靠制度的建設,更要靠文化的影響。錢穆先生曾言:“一切問題,由文化產生,一切問題由文化解決”,傳統法律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千百年積淀并慎重選擇的產物,蘊含著大量優秀成分,我們要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引出滋潤五千年中國源頭活水,為法治中國的建設注入汩汩清泉。

(二)傳統法律文化是法治中國進程的內源動力

法治表現為一種制度,內化為一種精神。孟德斯鳩從歷史中找尋法的精神,中國的法律精神亦存在于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雖然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傳統法律文化有所側重,但始終一脈相承,綿延不絕,從未斷裂其歷史,為中華文明作出了卓越貢獻。從中國傳統法律的淵源來看,主要淵源為儒家思想,兼收并蓄其他學說思想,具有明顯的綜合性與包容性。具體而言,包含法家的“刑無等級”、“援法斷罪”、“一斷于法”;儒家的“德主刑輔”、“禮法并用”、“明德慎罰”;道家的“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絕仁棄義”;釋家的“六道輪回”、“因果報應”、戒定慧三學等。雖然其中許多思想包含封建性質,但主流是中華文化的民主性精華,可以為法治中國建設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歷史資源。

傳統法律文化是社會發展的支持力量,有形無形地影響未來發展的走向。余英時先生說:“文化雖然永遠在不斷變動之中,但事實上卻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可以一旦盡棄其文化傳統而重新開始。”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悠長、體系浩大,規范了幾千年中國社會生活,凝聚著中華各民族的集體智慧、理性思想和創造活力,記載了歷朝歷代的法律觀念和法律實踐,對中華文明的構建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它是中華法系的文化核,也是法治中國的文化動力,對當前法治中國的建設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力。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精神基因能有效回應國家治理、社會治理的各種需要。誠如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言:“雖然世界各地的經濟和政治面貌是西方化了,但是他們的文化面貌卻大體上維持著我們西方社會開始經濟的政治的征服事業以前的本來面目。”賀衛方教授也曾指出,“我們的表層制度是西方的,但我們骨子里的運作過程,我們所遵循的一些準則,我們自覺不自覺所采取的一些方法,還都是我們兩千年來的方法。”

無論法治中國發展到何種程度,都不能將傳統法律文化斷然拋棄。傳統法律文化,不是歷史現象,更不是毫無生命力的僵化概念,而是充滿著創造力的,不斷更新的動態系統。溫故而知新,法律文化的點滴進步都離不開對傳統法律文化的追溯與思考。譬如,如果沒有古希臘、古羅馬法律文化,就沒有歐美西方法律文化,如果沒有諸子百家的爭鳴,沒有漢唐盛世的法律文化。法律傳統“體現了從過去沿襲、傳承到現在并依然發揮著作用的某種法律精神與文化”,有著永恒發展的動力。

二、傳統法律文化在法治中國背景下的再生價值

在法治中國的發展道路上,一方面要回顧歷史,另一方面要著眼現實。我們要以足夠的文化自覺來重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找尋傳統法律文化的再生價值,實現“過去的視界”與“現在的視界”的融合。

(一)傳統法律文化的核心:德主刑輔,禮法并用

在中國古代,主要采用禮法結合的社會綜合治理模式。“禮”作為一種差別性的規則體系,被儒家尊為治國之道;法作為同一性的規則體系,被法家視為治世工具。在禮與法的關系上,以禮為統率,以法為準繩。主張“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等思想。回眸中國法律史,禮與法的融合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夏、商、西周的“禮治”時期,強調“明德慎罰”、“以德配天”。二是春秋至秦的“法治”時期,強調“刑無等級”、“罪刑法定”。三是漢中期以后的禮法結合時期,以禮作為法的精神,以法體現禮的道德。在立法上,通過“引經注律”、援禮入法”等方式,將禮“法典化”,實現禮與法的合一,在司法上,則以“以禮代法”、“引經決獄”,違禮施以重罰等方式,實現禮與法的融合。

在德與法的關系上,儒家重視道德的教化作用,認為刑罰的適用必須是以道德教化為前提的。即所謂的“禮者禁于將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后”。認為道德能“止邪于未形”,將犯罪消滅在萌芽狀態,而刑罰的作用只是犯罪后的懲治。這在國家治理上表現為“德治”。一是在統治階級推行“德政”。在人格修煉上,重視君臣的自我修養,主張通過“修己安人”實現“內圣外王”之目的。認為真正的君子應“明明德于天下”,在為政方法上,突出“正”,如孔子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又言:“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孟子也很看中君主之德,云:“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作為內圣外王之示范的唐太宗也對臣子言:“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二是對老百姓實施“德教”,關于德教,孔子指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孟子將德教視作民心工程,如“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賈誼將德教提高到“政之本”,言:“夫名者,諸侯之本也,教者,政之本也。”指出實施德教可以知禮儀,明廉恥,正風俗。實踐德教還可以預防犯罪,如董仲舒言:“夫萬民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

傳統中國既強調德教優于法治,又指出“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提倡道德教化,但不費法治,即德主刑輔。孔子提出,“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認為德禮與法律應“寬猛相濟”。荀子將禮法相提并論,指出“隆禮至法,則國有常”。強調“故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賈誼、董仲舒也主張禮法互為表里。類似思想還有:《禮記·樂記》載:“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政、刑,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隋書》道:“夫為國之體有四焉:一曰仁義,二曰禮制,三曰法令,四曰刑罰。仁義禮制,政之本也,法令刑罰,政之末也”[4]。明代丘梭也說:“有政刑而無德禮,是謂徒法;有德禮而無政刑,是謂徒善。為政之道于斯四者,誠不可以缺一者也”[5]。

(二)傳統法律文化的內涵:仁政思想,民本情懷

“仁政”思想在中國古代地位卓著。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曾如此評價“仁政”思想:“就中國人來說,幾千年來,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示這種政治文化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6]“仁政”思想源于西周的敬天保民思想,后經孔子、孟子等闡述,使之理論化、系統化,逐漸成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政治法律思想。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核心的內容,也是人最基本的道德屬性。內涵非常豐富,諸如“仁者,愛人”、“里仁為美”、“恭寬信敏惠”等。“仁政”思想要求統治者以仁的精神施政,即“為政以德”。“為政以德”有三層內容:一是要愛民,“夫憂民之憂者,民必憂其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只有心中有民,才能得到人民的愛戴與擁護,二是要富民,愛民就要“與民以財”,只有倉廩實,才能知禮節;只有有恒產者,才能有恒心。故而,統治者要使人民有固定的產業,過上富足的生活。三是要教民,在富民的基礎上,通過教育使人民懂得道德禮儀,并施以道德惠澤于民、取信于民。

“仁政”思想精髓是“民本”。從西周的“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思想到孟子的“民貴君輕”論,從賈誼的“聞之于政也,民無不為本也”到唐太宗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直到明清時期黃宗羲、唐甄等猛烈抨擊君主專制,民本思想世代相傳,從未中斷。傳統法律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包含以下思想:一是民心即天命。“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民,天之生也;知天,必知民矣”,對人民心存敬畏。二是民為邦本,孟子明確指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三是民為君本。管仲謂:“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司馬光云:“君依于國,國依于民”。四是設君為民。晉國師曠曾說:“天生民而立之君”,并說良君應“養民如子”。老子也言:“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五是民貴君輕。民貴君輕是民本思想中最優秀的思想,由孟子提出。

民本思想作為一種“治國方略”,在制度上的反映是“輕徭薄賦”的經濟制度、對民生關注的監察制度、“五善”等標準的人才選拔制度。在司法上體現是“慎刑”、“公正”、“恤刑”。另外,民本思想對君德、官德有著深刻影響。如范沖淹的“天下天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鄭板橋的“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等,描述了以民為本的模范言行。

(三)傳統法律文化的精神:天人合一,和諧大同

錢穆先生認為,天人合一觀是整個中國文化的歸宿。同理,它也是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歸宿。天人合一追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一。中國傳統法律文化關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身關系的和諧有序。具體表現為儒、道、佛三家對天人合一思想的探索與追求。譬如,儒家注重人際關系,“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道家注重人與自然的關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佛家重視調節身心關系,追求“一食自甘,方袍便足,靈臺澄皎,無事相干。”盡管儒家的修齊治平、道家的無為不爭、佛家的虛榮淡泊視角不盡相同,觀點也是互有消長,但更多的是滲透融合,共同構成了以儒治世、以道修身、以佛養心的“天人合一”系統,其中囊括的保護自然、修身養性等思想成了推動法治中國不斷前行的隱性力量。

和諧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思想,影響深遠。李約瑟曾高度評價:“古代中國人在整個自然界尋求秩序與和諧,并將之視為一切人類關系之理想。”和諧思想滲透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領域。有自然領域的和諧,如“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有人際領域的和諧,如“禮之用,和為貴”,“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有制度領域的和諧,如重視官民關系,整飭吏治;有司法領域的和諧,如“息訟”、“去訟”、“無訟”,這些思想成了如今調解制度的法律淵源。

和諧思想的社會構建目標是大同理想,《禮記·禮運》刻畫出了大同社會的美好景象。它所展現的尊老恤弱、講信修睦、社會公平、互相關愛,各盡其職等觀點都與現代法治文明標準有著相通相融之處。

三、傳統法律文化在法治中國進程中的新生路徑

法治中國的文化進路是一條內外兼修的道路,既需內力,也需外力,既要保持特性,也要取得共性。法治中國的構建不僅要確立法律文化的自主品格,還需要對接現代法治精神,對傳統法律文化實施返本開新式的轉換,并賦予其現代意義。正所謂:“自由、理性、法治與民主不能經由打倒傳統而獲得,只能在傳統的基礎上由創造的轉化而逐漸獲得。”[7]

(一)從“德治”到“法治”:憲法法律至上中融入“德主刑輔”

法與時轉則治。傳統中國的“禮治”是建立在自然經濟的基礎上,以宗法制度作為調整社會關系的手段,其背后蘊含的是深厚的儒家倫理精神。法治中國則是建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進程中,以完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作為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的手段,其背后積累的是改革開放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經驗。

“法治中國”作為一個政治共同體,必須以現代憲政為基礎。憲政是現代國家在治理方式上的共同走向,是人類文明的發展潮流。憲政實施的前提是確立憲法法律至上的觀念。憲法法律至上意味著憲法具有權威性、至上性和排他性,任何其他社會調整手段都難以與之相抗衡;意味著講法律是社會的統一價值標準;意味著政府應在憲法法律范疇內運行;意味著憲法法律是解決社會矛盾,化解糾紛的首要渠道;意味著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沒有逾越法律的特權。誠如潘恩所言:“在專制政府中國王便是法律,同樣地,在自由國家中,法律便是國王”[8]。

憲法法律至上的前提是堅持依憲治國。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定海神針。依憲治國首先要堅持“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理念,保障人民主人翁地位,使人民通過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行使權力、管理國家各項事業。并且,所有制度設計都必須圍繞著這條憲法之魂而展開。其次,依憲治國要堅持憲法規定的各項制度。憲法規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政治制度、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則,是我國基本政治秩序形成的基礎。再次,依憲治國要保障人民的權利,保障公民應享有的權力和應盡的義務,保障公民的各項權利不受侵犯。最后,依憲治國要積極推進依法治國的各項基本方略,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

當前,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攻堅期,出現了價值迷失、焦慮情緒、拜金功利、道德滑坡、社會沖突等負面的現象,這些負面現象悄悄蠶食著我們的社會秩序。西方學者龐德有言:“中國在尋求‘現代的’法律制度時不必放棄自己的遺產”。當下,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集結幾千年治國經驗的“德主刑輔”思想,彌補、修正法治的不足。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通過發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探索通過法治手段來保障社會道德。

法國思想家馬里旦認為:“法律的最終目標是使人們在道德上善良。”[9]關于這一點,傳統的“德治”與現代的“法治”可謂殊途同歸。傳統德治的道德教化能夠營造誠實守信,遵守規矩的法治運行基礎。傳統德治為法治提供法律淵源。如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推進多層次多領域的依法治理,積極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等社會規范在治理中的作用。概言之,傳統“德治”能為法治提供歷史的根據和現實的基礎。

(二)從“民本”到“人本”:主權在民的背景上堅持“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思想是在傳統民本思想上,結合馬克思主義理論創造性提出的,由民到人,雖是一字之差,但思想內涵差距甚遠。在“民本”語境下,民是相對于“君”、“官”而言的,或者說民是被統治者。在傳統社會中,民所享有的權力和權利是極少的。而在“人本”語境下,人是現實的人,具體的人,是統治者的人。傳統“民本”的“本”不是根本的本,而是實現“君本”的工具,是一種手段。現代“人本”的“本”含義豐富:一是人的主體性。主張人是世界的主人。二是人是世界發展的動力,強調人民群眾創造了歷史。三是人是人類發展的目的,人類的發展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中國古代的“民本”指向的是民生,引導統治者富民、裕民。而現代的“人本”指向的是人的全面發展,努力將改革發展的成果惠及到每一個人。

“以人為本”的基礎是主權在民。主權在民是現代法治的重要標識,可溯源至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其思想精髓是國家的一切權力來自于人民的授權。其制度背景是現代的民主制度。我國民主制度主要有人民代表大會制,這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還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民主集中制原則、民主選舉制度、監督制度等,這些制度的設計均是為了保證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權力,保證人民群眾能夠廣泛的行使自己的權力。正是有了這些制度,“以人為本”才有了保障。

“以人為本”是現代法治的要義,滲透在法治的各個環節中。立法為民,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立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著力解決人民群眾關注和期盼的問題,克服立法中權力義務配置不平衡的傾向,使立法體現人民的意愿。執法為民,樹立“人本執法”的理念,執法目的是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執法標準是以人民群眾滿意為本,依靠人民執法。人本司法,尊重和保障人權,體現人性關懷。全民守法,幫助人民群眾提高法治意識,樹立法治信仰。并且,在社會公共領域,“以人為本”也獲得了全面支持,如保險、救助、福利、養老、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社會保障體系,文化、教育、衛生、科技等社會各方面建設無不體現著“以人為本”的思想。

(三)從“吏良”到“善治”:制約政府權力的基礎上堅持“為政以德”

在中國古代崇尚“治國先治吏”,主張“吏良”,認為好的法律和政策需要賢能的官吏去執行、去落實。官吏是否以社稷為重,是否以身作則,是否有德行,成為決定國家治理成敗的關鍵因素。因此,中國古代十分重視吏治,并形成了一系列治理官吏的制度和經驗。一是吏德,重視官吏的道德修養,孔子對官吏提出“四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五美”: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在此基礎上還要奉行忠孝仁義等倫理道德。二是考績,即上級對下級的督促和考核,縱觀歷史,嚴典治吏的社會,基本上是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的社會。一言以蔽之,唯有清明吏治,方能實現政通人和。

當前,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善治作為“良好的治理”,是治理的衡量標準和目標取向。以善治為導向的治理首先是依法治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要通過法律對公權力進行規范與約束,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推進政府權力清單制度,劃清權力邊界。其次是社會共治,發揮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參與社會治理,發揮私法自治功能,激發社會活力;鼓勵社會組織的發展,實現國家治理與社會治理之間有效互動;政府依法行使公權力的過程要充分尊重民意、聽取民聲,吸收民智,接受民眾的監督。再次是依法執政。憲法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憲法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要提高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和法治能力,解決社會發展中的矛盾與問題,平衡社會各方利益訴求。

憲政的最高原則是權力制衡,法治的核心價值是有效制約公權力。制約公權力除了要努力擴大公民的政治參與和權力制約,積極發展社會團體與非政府組織;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推進“有限政府”、“有效政府”與服務型政府轉變外,加強執政黨內部建設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治國先治黨。在中國,“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只有通過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法治中國的建設才能獲得保障,才能擁有持久發展的動力。全面從嚴治黨關鍵是從嚴治吏。從嚴治吏首先要定標尺,明確好干部的標準和對黨員領導干部“三嚴三實”的要求。其次,要嚴教育,加強法治教育,強化規矩意識,補足精神之鈣。再次,嚴約束,發揮紀律約束功能,完善黨內法規體系。上述舉措、手段均可以從“為政以德”思想中找到精神依歸。

[1]F、C,V.Savigng of the Vocation of Our Age for Legislation and Jurisprudence,London,1930.

[2](美)E·希爾斯.論傳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公丕祥.法治現代化的理論邏輯[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4]魏徵等.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82.1691.

[5]姜曉敏.中國法制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35.

[6](英)湯因比.展望二十一世紀[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5.294.

[7]韓毓生.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M].上海:三聯書店,1988.5.

[8](美)漢密爾頓等.聯邦黨人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206.

[9]西方法律思想史參考資料選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869.

D909.2

A

1009-6566(2015)06-0105-06

2015-09-22

陸昇(1983—),女,浙江金華人,中共金華市委黨校教師,研究方向為法理學、法史學。

猜你喜歡
法律思想文化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思想與“劍”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02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誰遠誰近?
讓人死亡的法律
山東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30
“互助獻血”質疑聲背后的法律困惑
中國衛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5:56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成人年鲁鲁在线观看视频|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 国产男女免费完整版视频|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久| 国产精品自拍合集|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 成年片色大黄全免费网站久久| A级毛片高清免费视频就| 58av国产精品|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电影|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91久久夜色精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国产91视频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免费看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人妻互换| 一本综合久久| 亚洲第一色网站| 亚洲国产第一区二区香蕉| 在线视频亚洲欧美|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精品男人天堂| 久久国产精品夜色| 超碰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人妻丰满熟妇αv无码|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julia中文字幕久久亚洲| 亚洲综合在线最大成人| 亚洲国语自产一区第二页| 日本日韩欧美|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国产精品永久不卡免费视频 |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2页|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站| 欧美色图第一页|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天天色天天综合网| 成人永久免费A∨一级在线播放|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97成人在线视频|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免费全部高H视频无码无遮掩| 国产在线自乱拍播放|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亚洲色图欧美视频|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国内黄色精品| 青青草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9啪在线视频| 好吊妞欧美视频免费|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成人在线综合| 欧美中出一区二区|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国产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软件| 青青久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97久久超碰极品视觉盛宴|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视频'| 国产精品自在线天天看片|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中文字幕在线观| 国产丝袜第一页|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综合网 | 亚洲天堂视频网| 欧美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国产日产欧美精品| 国产精品手机视频一区二区| 黄片在线永久| 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手机视频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