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靜,趙 陽,王新英
(天津大學期刊中心 天津 300072)
網絡是全球性的、開放性的,人們可以利用網絡發布、收集并傳播信息。科技期刊的編輯工作者在享受利用網絡高效率地處理稿件的同時,也深受作者學術不端行為的影響。[1-4]有鑒如此,筆者結合日常工作,論述了遏制學術不端行為可采取的一些做法,以期為編輯同仁提供參考。
文獻檢索是查找論文是否存在學術不端行為的關鍵環節,目前,最方便利用的是 CNKI建立的學術文獻不端現象檢測系統,另外較為方便的數據庫還有萬方、維普等。鑒于這些數據庫的刊源是國內出版的期刊,只能查找作者在國內期刊源上的學術不端行為,因而,還需利用國外的電子期刊數據庫,如 Elsevier、ISI Web of Knowledge、Ei Village、SpringerLink以及各學術期刊所屬的專業協會或學會的數據庫等。
文獻檢索要抓住“全”和“準”,就必須選擇準確而無遺漏的關鍵詞,必要時可征求作者的意見,以免因檢索范圍太窄而漏檢。輸入待查稿件的 2~3個關鍵詞,就會得到一批具有相同關鍵詞的論文題目,一般閱讀其摘要就可以判別該論文是否存在學術不端行為,必要的時候可瀏覽一下全文的主要標題、圖表、公式等;尤其注意同一課題組、同一作者在同一研究內容上發表的論文。當檢出的文獻足以確定該論文存在學術不端行為時,是否查全已無關緊要。
考慮到編輯并不從事專業研究,對文章內容的鑒別只能是表面的(如文字的重合度,圖表的相似性等),所以,期刊中心對存疑稿件的處理很慎重,以免引起作者極大反感而失去一些優秀的作者。如發現存疑稿件首先要和作者聯系,委婉提出此稿與其他稿件的相似性,請他確認,對于重復內容較多的,建議其主動撤稿;對于文章內容有創新性但引用已發表文章內容較多的,將由編輯指導作者對論文進行修改,必要時可請專家對修改后的稿件重新審閱;如果作者認為沒有學術不端現象,編輯會本著既不放過可疑稿件、又不冤枉作者的態度,請作者寫明其投稿與已發表文獻在創新性方面的區別,連同稿件和有嫌疑的已發表論文一并送編委或資深專家鑒別,如專家認為確實存在學術不端行為,則將專家的詳細意見轉給作者,作者基本無異議。
將曾涉嫌學術不端的作者列入“黑名單”。對“黑名單”中作者的稿件作重點篩查,也可適當延遲發表,以檢查其近期是否在其他刊物發表過類似的文章。期刊中心并不通知“黑名單”中作者的單位,也不對外公布,僅限內部掌握。
版權轉讓協議是一種真正法律意義上的合同,該授權書中有明確的條款要求作者聲明沒有學術不端行為,否則一切責任將由作者承擔;同時允許編輯部在一定時間內享有專有使用權。這樣,在遭遇著作權侵權起訴時能減輕或免除編輯部的法律責任。實踐證明一些作者在簽署版權協議時表現出猶豫,有的提出自動退稿,有的不明原因杳無音訊。可見,簽署版權協議能有效防止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
作者由于畢業或評職稱等原因,時間緊迫,所以把稿件同時投往多家期刊,然后把稿件刊登在最先錄用的期刊,同時還僥幸一稿多發,因此,某些稿件的審稿和發表周期過長是導致一稿多投現象的直接誘因。為此,期刊中心自 2011年就采用了網上稿件處理系統,這樣,審稿專家可在計算機上直接對稿件進行批改、填寫審稿意見并反饋給編輯部,避免了因郵寄而帶來的延誤與丟失。并且及時處理收稿,選準審稿專家;定期檢查稿件外審的情況,對于審稿意見未回的稿件,及時補送其他審稿專家,加快審稿流程。此外,對于專家評審優秀的稿件,可優先發表。這樣,期刊中心會收到一些著急發表的優秀稿件,不僅提高了期刊的學術水平和影響力,又解決了作者的燃眉之急。
學術不端現象是全世界學術界所面臨的共同問題,作為期刊編輯,要充分利用網絡查詢信息的便利,在稿件處理的各個環節嚴格管理,有效遏制學術腐敗現象的發生,從而盡可能地凈化學術環境,搭建一個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臺。■
[1]徐德剛,吳克明.論學術腐敗的表現、原因及其防治[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6(6):32-34.
[2]冷懷明,劉洪娥,欒嘉,等.避免科技論文重復發表和一稿多投的機制與實踐[J].編輯學報,2007,19(6):457-458.
[3]羅芳.學報編輯如何防范學術不端行為[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4(6):111-113.
[4]王立欣.當好學術“守門人”:論學報編輯在防范學術論文抄襲剽竊中的作為[J].編輯學報,2007,19(2):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