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德鵬
淺談基于民族風格的多元化演唱題材對于民族聲樂教學的實踐價值
文/沈德鵬
內容提要
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以漢族為主的多民族融合的文化特色。在音樂文化領域,民族歌曲是我國頗具特色的文化遺產之一;源于各民族的豐富生活,又反映了地域與文化的多元差異。在目前音樂院校的民族聲樂教學中融入多元化民族風格的演唱題材,不僅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對于民族聲樂背景、內涵以及意義的理解與認識,同時也繼承與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具有明顯的社會與文化效益。本文主要針對民歌及其多元化特色進行分析,并探究了將民歌元素融入民族聲樂教學的實踐策略。
民族聲樂教學 多元化演唱題材 民族風格
民族聲樂是我國音樂教學體系中的重要學科,既承載了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同時又借鑒了西洋美聲唱法的特色元素,具有民族性、新穎性、時代性等特點。隨著民族聲樂教學的模式化發展,許多學生對于相關題材的演唱在技巧、演繹模式等方面越來越傾向于標準化、固定化,對我國民族聲樂水平的進一步提升不利。對此,筆者認為在民族聲樂教學中應融入給予民族風格的多元化演唱題材,通過對民族文化的透視重新審視民族聲樂的實踐與發展,并在實踐中不斷嘗試與創新。
演唱題材是民族聲樂的主體與核心部分,是民族聲樂風格以及演唱者發揮水平的決定性因素。以我國多民族特色為背景,基于民族風格的演唱題材是我國民族聲樂音樂文化的巨大財富。從民族的類型上看,我國分布最廣、人數最多的民族為漢族;其余包括藏族、維吾爾族、苗族、瑤族、彝族、白族、朝鮮族、黎族等55個少數民族。從地域分布上看,漢族作為我國的第一大種群,分布在我國的大部分省市區域;少數民族的分布可大致分為西北、東北、中部、西南、東南幾大分支,各個分支集地域一般性特征與民族特殊性為一體。從文化背景上看,不同的民族所具有的文化風格、生活習俗不同,相近的民族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相通性。可見,在我國多民族差異的文化基礎上,可挖掘、借鑒、發揚、創新的演唱題材同樣具有海納百川的多元化特點。
不同的民族風格所包含的文化內涵不同,其民族歌曲、民族演繹風俗也各具特色。從民族風格的地域分支上看,西南區域的傣族民歌韻律靈活優美、自由抒情,擅長以包括牛皮鼓、韻板等打擊樂器為伴奏演繹歌曲;瑤族民歌以高音調、悠長喊唱為特色,生活日常的語言念唱則是他們的對歌曲的演繹方式。西北區域的蒙古族民歌宏偉高亢、音高直率,常在盛會、比賽等形式中演繹各類長短調歌曲;維吾爾族民歌在分支上較為豐富,包括勞動歌、歷史歌、生活習俗歌等,在演繹形式方面也呈多元化趨勢,包括以彈弦樂器、拉弦樂器、吹奏樂器以及打擊樂器等形式為主的各類表現形式。
民族聲樂是以民族特色為主題的綜合性演繹形式,其中,演唱是民族聲樂的主要表現途徑,同時也是民族聲樂的主要環節。一般來說,民族聲樂中的演繹主體為民歌演唱;民歌以民族文化特色為基礎,通過特有的民族語言與風格表現民族情懷。民歌演唱包括演唱者對歌曲字詞的理解與把握、演唱的腔調風格的展現、歌曲情懷的表達以及節奏韻律的掌控等內容。可見,民歌作為民族聲樂演繹中的主要表現范式,既要求演唱者具備一定水平的民族文化認知,也要求其在演唱技巧上達到專業水平,同時對其表達靈活性與創新性的發展設置了較大的障礙。
演唱是視覺與聽覺相互融合的綜合性交互藝術,旨在利用語言、音調、節奏、表現方式等元素抒發一定文化背景以及生活情境下的感受與愿望。專業的演唱首先需要演唱者具備一定的唱歌功底;其次,演唱者在熟練把握歌唱技巧的基礎上將專業的一般性與歌曲的特殊性相結合,充分表現歌曲的詞義、曲風、形式、內容以及情感等;另外,高水平的演唱者還必須具備對演唱題材進行創新演繹的意識,通過實踐與發現不斷豐富民族聲樂等音樂體系,為文化的豐富多樣性發展奠定基礎。
民族聲樂教學是我國音樂藝術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其旨在通過授予學生各種類型的演唱技巧,并使其反復練習、實踐以達到一定程度的演繹水平,從而為表現與創造民族題材的音樂藝術作品提供各類人才。從過去的民族聲樂教學實踐上看,教師通常注重學生聲樂技巧的培養以及經典作品的演繹指導,對于演唱本身所包含的文化理念、題材風格等方面的重視度有待加強。
民族聲樂是一門綜合性、地域性、創新性較強的藝術學科,其中包括傳統的中國戲曲、民間民歌以及曲藝說唱,也包括新、舊民歌的演繹,同時還融合了西洋聲樂的表現風格。但無論在何種形式與主題的民族聲樂演繹,均以豐富多元的民族元素為核心。因此,在進行民族聲樂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重視并強調將多元化民族風格演唱題材融入民族聲樂演繹中去,且注意發展學生對于經典民族演唱題材的創新表現能力。筆者通過教學觀察與分析,對在民族聲樂教學中融入多元化民族風格演唱題材的策略進行如下三方面的分析。
3.1全面了解多元化民族風格的演唱作品
在多元化民族風格的演唱題材中,演唱者在保證一定水平的專業演唱基礎上,應首先對具體演唱作品的多元化民族風格進行全面把握;例如,在演繹維吾爾族民歌《筑城歌》《往后流》以及《英雄沙迪爾》等歷史歌時,演唱者應對作品的歷史創作背景——包括人物、事件起因以及結果等進行充分了解;其次,對應于作品的每一句詞,演唱者均應以地道的民族語言以及演唱形式為第一標準,保證演繹能充分表現作品的情感與意義;另外,在保證演繹作品的真實性情況下,演唱者可根據時代特色與民族發展現狀進行作品的演繹創新,包括演唱形式、曲調以及表現手段等。總而言之,只有在全面了解多元化民族風格的演唱作品基礎上,才能準確表現民族文化的真實情感與人文價值。
3.2準確把握民歌的演唱技巧與特色
在民族聲樂教學中融入多元化民族風格演唱題材,還應保證演唱者在把握民歌演唱技巧與特色方面的準確性。民歌演唱技巧與特色的準確性首先在于演唱者聲樂知識與技巧的專業性,即教師應加強聲樂基礎教育,在掌握各類民族演唱特色技巧的條件下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聲樂指導,并通過反復練習、演繹培養學生對聲樂技巧的應用能力,并期望通過多次實踐促成學生對演唱的領悟度。例如,在進行蒙古經典民歌《牧歌》的聲樂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在音高、呼吸、聲音把握、節奏快慢、強弱平衡等方面的聲樂技巧,使其能充分掌握蒙古草原嘹亮悠長、自由震顫等演繹特色。
3.3以創新演繹經久不衰的多元化民歌作品
將多元化民族風格演唱題材融入到民族聲樂教學中,教師還應致力于培養學生在演繹民歌作品時的領悟能力以及創新能力。使學生突破傳統的演繹模式,結合新時代的特征以及民族聲樂的發展現狀進行創新演繹,為我國民族聲樂以及民族音樂文化藝術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綜上所述,在不同的地域中,對于同一首歌曲的把握方式及表現特色也各不相同。因此,為保證民族聲樂唱法的多元化,在聲樂實踐的過程中就應避免采用單一的標準對聲樂作品進行衡量,以免形成聲樂演繹的局限性。除此之外,在將多元化題材滲入民族演唱的過程中,也應當對演唱技法的多元化引起足夠的重視,才能夠將作品中的思想感情進行充分、細致地表達。
[1]曾晶.基于民族風格的多元化演唱題材對民族聲樂教學的實踐意義[J].音樂時空,2015
[2]郝晶華,徐寅晨.聲樂教學中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相互借鑒與融合[J].音樂創作,2013
[3]張艷.探究民族聲樂教學的多元化[J].音樂大觀,2014
[4]海米拉古麗·阿不都卡的爾.金鐵霖聲樂教學體系在維吾爾族歌曲演唱實踐中的運用[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14
(責任編輯 霍 閩)
沈德鵬(1980—),沈陽音樂學院附屬中等音樂學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