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曉昀


裘力行曾于2005年受邀去外灘三號的Jean Georges共進晚餐,“立柱從視線上區隔開空間,西式的長桌,十幾人依次坐下。按照法國菜的輪次,前菜、湯、主菜、甜點一道道慢悠悠地上來,當時的人均費用已超過了1500元人民幣。”他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裘力行出生于上世紀70年代末的香港,其家族是在解放前夕由上海遷至香港的,至今上海仍有一條馬路以他奶奶的名字命名。
對裘力行而言,老上海是祖輩眼神中的思念,話語里的榮耀。2014年,他再次來到Jean Georges,“百年前的空氣依然充盈在這一幢幢老建筑里。”
在最初幾百年間,外灘只是黃浦江邊纖夫踩出的一條小道。改變發生在鴉片戰爭后的第三年——1843年,上海正式開埠。英國領事從上海道臺手里獲得一塊江邊空地,在這里建造起房屋。
19世紀末,外灘漸成各入侵國爭奪的“肥肉”。各國租界區的管理機構、銀行、旅館等紛紛來此發展,初期矮小的建筑被拆,新的豪華大廈次第矗立。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經過不斷改造建設,外灘形成了“三界”:英界外灘道路寬闊,銀行和錢莊鱗次櫛比,成為上海乃至遠東的金融中心,被稱為“中國華爾街”;法界外灘道路不如英界寬,建筑多為辦公大樓、碼頭、倉庫;華界南市外灘,道路較窄,建筑密集,碼頭較多,原是上海的水上門戶和農副產品集散地,又是華界的銀行、錢莊集中地,也相當繁榮。
蘇州的錢莊、山西的票號也在開埠后大量涌入,這些傳統資本慢慢轉化為現代資本。這一切造就了外灘金融中心的根基。
鱗次櫛比的大樓里,洋人和大班們娛樂銷金。
現在的外灘二號是上海總會遺址,曾經是外灘最老的外僑俱樂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這里不接待女賓。19世紀末,這里的酒吧就已經有號稱世界上最長的吧臺了。如今遍布全球的匯豐銀行,傳說是在這里的一間吸煙室里閑聊出來的。
20世紀90年代初上海孩子最向往的地方也是這里,因為肯德基的上海旗艦店曾設立于此。
1949年,如今外灘源街區的盡頭,曾是解放軍進入上海市區的最后一個戰場。1960年以后,這里漸漸成為擁擠不堪的居民區。而江邊林立的大樓收歸國有,成為上海市政府以及各部門的辦公所在。
聲色褪去,那一幢幢大樓也黯淡下來。
陳丹燕在《外灘:影像與傳奇》中曾寫到一位偶遇的臺灣女人。這個女人吵著要來外灘看,而第一眼卻是黯黑的一大攤,又臟又破,沒有一點好看的地方。“后來清洗大樓了,不得了啊,洗干凈以后,真是令人刮目相看。”
這里說的清洗大樓,是指1986年對外灘大樓的外墻清洗。其后,上海市政府在大樓前釘上銅牌,簡要說明大樓的歷史和名稱沿革,準備申報外灘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申報成功后,外灘建筑燈光辦公室成立,從1989年到1991年,完成了外灘建筑夜晚亮燈的工程。從重大節日亮燈,改為每周末亮燈,又改為每晚亮燈。
1993年,外灘改造工程完成,面積擴展到原來的五倍。
1994年,外灘大樓“筑巢引鳳”置換工程開始。市政府要求占據外灘大樓的市政府各部門搬離,騰給有意進駐的商業機構。市政府在1995年中國共產黨生日那天,首先搬離。但原來的主人匯豐銀行因無法承受贖回原大樓的費用,放棄了將上海分行遷回外灘的機會。
1996年,在上海創辦的美國友邦保險順利遷回原址,并吞了原來的房主《字林西報》,成為整棟大樓的主人。字林西報大樓易名為友邦大樓。同一年,有利大廈被置換到了新加坡公司手中,它就是日后的Three on the bund(外灘三號)。
陳丹燕稱20世紀90年代這一段歷史為外灘復興的前夜。而外灘娛樂的真正復興與李景漢密切相關。
李景漢喜愛養馬,也酷愛哈雷摩托車。他和克林頓夫婦是大學校友,都學法律。他是第一個在外灘對一棟12000平方米的大樓大動干戈的華人。以前,即使是李鴻章買下旗昌公司大樓,也只是在門楣上換個名字。
李景漢曾告訴媒體:有做外灘三號的想法是在2000年。當時外灘是游客的照片背景,樓里面基本上是空的,底鋪全是小商販,賣著粗糙的旅游紀念品,還有人竟然在賣廉價內衣。“這還是外灘嗎?”
最終,李景漢使得外灘三號成為上海灘的新地標,他從此也多了個稱號——“外灘復興者”。
李景漢放棄了這幢樓原來的門牌號碼,將中山東一路4號,改為Three on the bund。這個命名系統與原來的門牌號碼系統相區別,成為劃分外灘兩個時代的象征。
2001年初冬,Three on the bund已是工地。大樓里幾乎拆空,整個下水系統拆除,樓層也全部打通,而天花板上的藻井和墻柱上的裝飾卻精心保留了下來。那個冬天的某個夜晚,法國雜志《費加羅太太》中文版在這里開了一次晚會。那大概是除了早年的上海總會和后來的和平飯店以外,外灘大樓第一次敞開大門。波特曼酒店為這次晚會提供了食物,酩悅香檳在那晚無限量暢飲。
奢華自那一夜悄然回歸。此后以外灘某號為標識的娛樂場所層出不窮,外灘十八號的酒吧、十七號的陽臺,成為這個年代上海人的流連之地,如同百年前的洋人和大班,從公事房出來,就去上海總會喝一杯。
外灘最近的一次改造發生在上海世博會之前。
上海社科院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秘書長屠啟宇曾告訴本刊記者,本輪外灘改造“意在大局”。“如果說上海的CBD原來是同心圓式發展,那么這一輪外灘改造使這個同心圓變成了紡錘形”,“將在空間上大大改造上海的城市形態”。
外灘以全新面貌亮相。
老建筑商鋪及辦公室租金,隨著金融機構和頂級品牌的入駐而迅速攀升。經營外灘十八號的上海珩意房地產有限公司提供給本刊的信息顯示,外灘 十八號2010年有11家頂級品牌入駐,2005年,該公司租金收入超出3132萬元人民幣,而2008年已經接近4077萬元。
據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綜合研究部部長楊紅旭調查,外灘商圈的日租金平均50~65元/平方米,即每月1500元/平方米,這與恒隆廣場的租金不相上下。
知名商鋪專家姜新國表示,外灘商業物業租金分為數檔,“一般的商業物業租金,每月為400~500元/平方米。但著名歷史建筑以及新建奢侈酒店的租金則是這個數字的近三倍。”
僅在外灘的半島酒店內,本刊記者就看到,被稱為香奈兒全球最雅致的精品旗艦店已經開幕,Chaumet、Chopard、Piaget、Prada等也林立著,半島酒店8000平方米的商業面積共引進20多個高端品牌。
財經學者出身的周偉2010年時任上海市黃浦區區長,他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外灘的改造,第一是為了游客,第二是為上海老百姓有更好的活動空間,第三是讓沿線的金融機構人員有個活動休閑的場所。”
在他看來,原來的外灘不屬于老百姓,因為有政府機構,有私人住宅。現在是商業設施,盡管你不消費,也可以進去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