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田剛司
我孩子小的時候,客廳是家人交流的最重要場所之一,也是家庭“爭吵”的主要發生地,客廳里最核心的東西,就是電視機。
因為怕影響孩子學習,我要求他們少看電視,還詳細制定了收看電視的時間表,但收效甚微。一度,我氣得把遙控器藏起來,或者干脆把插座封掉。
但不管怎樣,客廳里有一臺電視機,總會給家庭帶來溫暖感,下班回家或雙休日與孩子之間會有很多互動。兩個孩子常常為了爭看自己喜歡的節目爭吵,但就是在此過程中,孩子們學會了分享和謙讓。
到了他們讀初中的時候,互聯網開始普及,從此孩子們不知不覺從客廳消失,電視機也徹底失去了“人氣王”的地位。
又過了幾年,本來吵吵嚷嚷的客廳變得格外冷清。電視機、臺式電腦都已經不是孩子們的菜了——他們都在自己的房間里,戴著耳機,靜靜地拿著iPad或智能手機在自己的世界里瘋玩,那里有微信、游戲、視頻、淘寶……甚至外賣。
孩子們之間也不再爭吵了,家人之間再也不會為一個小小的話題口沫橫飛、面紅耳赤了。常常,我會有生活在一個屋檐下但卻隔著千山萬水的悲涼感覺。
一天,在家吃晚飯時,我的手機屏幕上突然收到了一條來自女兒的微信:“老爸,你少喝一點酒”。這讓我感到既溫暖又傷心。溫暖的是,女兒還是關心我的;傷心的是,她就坐在我身邊,難道跟我說一句話也這么困難嗎?
公司里也一樣。以前上班時,接聽電話聲、同事之間的呼叫聲、工作上的意見交流聲,熱火朝天,讓人有斗志昂揚、蒸蒸日上的感覺。現在上班,卻幾乎是鴉雀無聲,大家各上各的網,各玩各的微信,很少見到有人為工作進行激烈辯論。
從前,午休時大家還會一起打打牌、下下棋、看看報、聊聊天,現在這種景象也不多見了。
本來同事之間有些小矛盾,基本是通過面對面的交流或玩笑得以釋懷或寬容的。現在,卻是在微信群里發一些冠冕堂皇卻言之無物的“帖子”。
是的,高科技確實提高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效率,簡化了工作上的復雜流程,但也剝奪了我們最簡單的溝通的快樂感和溫暖感,讓我們在機械與程式化的交流中,與身邊最值得珍惜的親人和朋友卻越來越疏遠。
所以,我們才會總是眼澀、手酸、頸椎疼。所以,我們才會問:時間都去哪兒了?所以,2015年,我的新年愿望就是,少微信,多見面,常聚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