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一桃
深圳市第六次黨代會提出了振奮人心的五年奮斗目標:解放思想、真抓實干,勇當“四個全面”排頭兵,努力建設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使深圳成為更具改革開放引領作用的經濟特區、更高水平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更具輻射力帶動力的全國經濟中心城市、更具競爭力影響力的國際化城市、更高質量的民生幸福城市。
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目標的確立,既體現了深圳改革開放35年的物質財富與精神文化財富的積累,又體現了她所基本形成的產業及社會的某些特質。這是一個既有奮斗基礎,又需要繼續奮斗的目標,同時又是一個需要創新精神并承載著期望與責任的使命。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奮斗的過程,就是率先實現“四個全面”的過程,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同時也是深圳這座以率先改革而著稱的城市進一步自我超越的過程。
從內在邏輯上講,如果說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是深圳未來五年奮斗的目標,那么,關于更具改革開放引領作用的經濟特區、更高水平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更具輻射力帶動力的全國經濟中心城市、更具競爭力影響力的國際化城市、更高質量的民生幸福城市的發展定位,則是對我們這座城市上述奮斗目標具有深圳特質、品質與精神的美好而又富有強烈使命感的詮釋。筆者認為,為實現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的目標,深圳應該著重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努力:
如果說自貿區是國家的整體戰略部署,那么前海蛇口自貿區對深圳來說則是國家整體戰略中繼續秉承“先行先試”和敢闖敢干品格的寶貴的,而且必須用好的“試驗田”;是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中具有區位優勢,并更加需要深圳繼續發揮創新精神和“敢為天下先” 勇氣的得天獨厚的大平臺;是率先“四個全面”進程中,深圳更要大膽探索,勇于制度創新,在更高境界與理念上展現其擁有示范意義的區域輻射力,具有活力的大舞臺。可以說,國務院賦予前海蛇口自貿區四個“唯一”的功能定位,即唯一深港合作區、唯一由國務院批復的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范窗口、唯一社會主義法治示范區、唯一專門探索服務業發展新路子的國家新區,將強有力地助推深圳實現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的美好目標。前海蛇口自貿區將會以其獨特的地位、作用與功能,增強深圳國際化大都市的品格特征和創新型城市的基本內涵,從而使深圳成為更具改革開放引領作用的經濟特區、更高水平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比如前海蛇口唯一金融業對外試驗示范窗口的定位,將有利于增強深圳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唯一專門探索服務業發展新路子的國家新區的功能,將促使深圳制度創新的使命感和高度發達的第三產業的形成及國際間、區域間綜合服務力的提升。“一帶一路”橋頭堡的獨特地位,又使深圳平添了國際化大都市的一個重要特征——具有向外延伸的廣泛空間,形成輻射粵港澳東南亞的大城市連綿區。獨特的地位決定獨特的功能,不同的眼界決定不同的發展高度與未來。
灣區經濟作為重要的濱海經濟形態,是當今國際經濟版圖中最為突出的閃光點,是世界一流濱海城市顯著的標志。灣區經濟以開放性、創新型、宜居性和國際化為重要的基本特征,具有高效的資源配置能力、強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發達的國際交往網絡。不僅對本國,而且對世界也在發揮著引領創新、集聚輻射的核心功能,已經成為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引領技術變革的領頭羊。
深圳既具有灣區經濟得天獨厚的地理資源,如狹長的濱海城市和豐富綿長的海岸線,同時又具有構成灣區經濟的基礎,如35年技術創新的實踐和高科技產業與發達的互聯網產業的積累,尤其是創新制度文化環境的形成。因此,利用好灣區經濟,是優化深圳產業結構,充分利用好深圳已有發展成果積淀和自然要素稟賦,同時又賦予深圳這座年輕的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動力與輻射力帶動力的理性的戰略性思考。只要有政府政策積極引導,灣區經濟將成為深圳持續創新的搖籃,生生不息的孵化器,創新型城市的有力支撐,并將日漸成為具有影響力、吸引力與凝聚力的“中國的硅谷”。
1988年6月3日,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會見“90年代中國與世界大會”的與會代表時說:“我們在內地還要再造幾個香港。”次年5月,鄧小平在與當時的中央負責同志談話時又重申:“我過去說過,要再造幾個香港。”可以說,隨著國務院對深圳關于《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的批復,今天,在鄧小平寄予深情厚望的深圳,一個偉人在中國內地再造一個香港的偉大構想,已從美好的藍圖變為腳踏實地的偉大而輝煌的實踐。這一偉大的實踐不僅意味著一個嶄新的經濟合作區域即將誕生,更意味著中國改革開放將有可能憑借著一種體制創新的力量逐步走向深化,從某種意義上講,設置了前海蛇口自貿區,就是再造了一個香港。
筆者認為,香港國際化大都市和國際金融中心及世界最自由的市場經濟地區的地位,過去是,今天是,將來依然是深圳發展的地緣優勢和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的積極因素。香港社會向我們展示的是成熟的市場經濟規制和一套完善有效率的政府機構框架及行政運作程序。香港在管理社會的功能及效率上,在政府的決策理念及程序上,在官員的服務意識及法制觀念上,在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價值取向上,都非常值得以改革開放起家的深圳學習借鑒。如果說35年前,創辦經濟特區時,香港更多的是中國大陸對外開放的窗口,那么今天前海蛇口自貿區的設立就不僅僅是開拓了一個更加廣闊的對外開放的平臺,而且是在制度借鑒包容性發展的同時,締造著一個具有國際視野和競爭力的現代化的世界級大都會。前海蛇口自貿區的設立,還把借鑒香港體制優勢從理念變為促進區域更大發展的要素引入尋求共同繁榮路徑的現實選擇之中。這一切都必定會從制度、文化、國際化等方面推動深圳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的建設。我們不能把市場經濟簡單地理解為基數、科學、工具、手段,從根本上說,市場經濟是制度、體制、文化與文明。
香港體制優勢是一種有價值的資源。向先進管理制度學習,將有助于我們克服、避免轉型社會的政府由于自身認知局限性導致的無知、保守和低效率。
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建設的過程,首先是用觀念戰勝觀念的過程。觀念雖然不能直接改變社會,但觀念能改變人,而人則能夠改變社會。
一個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一定是一個具有包容情懷與信任文化的社會。國際化意味著多元化,多元化意味著價值觀差異的可能性和對公眾問題判斷、評價的多樣性。對多元文化的尊重,是對人性尊重的根本,同時也是一座城市吸引力和感染力之所在。
創新有可能成功,但更多的會是失敗。我們的社會不僅要學會贊美成功者,更要學會贊美那些孜孜不倦的奮斗者。因為構成社會奇跡的不只是成功的結果,還有為結果而努力的過程。因為從社會層面上看,一個人或一群人成功的收獲,可能是一群人或更多人曾經歷失敗的結果。
信任是能夠減少社會交易成本的道德力量,也是由關系社會走向規制社會的前提。法治社會的完善,是信任文化形成的保障。當人們行為的結果是可以被預知的,人們將會做出理性的選擇。當社會不守誠信而獨個人守誠信時,守誠信的成本是高的,收益是低的;當社會遵守誠信而獨個人不守誠信時,不守誠信的成本是高的,收益是低的。當然,信任文化還包括我們的社會一視同仁地為陌生人和青年人提供機會。
有人曾說:建成一座國際性的現代化大城市到底是什么?現在,許多原始的苦難已不再成為苦難,于是什么是幸福這個原始的詞語反而變得更加模糊起來。這就迫使我們追根溯源去尋找生活中最基本的價值。那就是,只有在這樣能夠較大限度地集中社會資源并合理進行配置的大城市里,才可能讓每一個人(不管是男人女人,不管是強者還是弱者)都擁有同一個夢想,都能共享同一個世界。其實,幸福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這正是改革的目的和追求科學精神與人道的意義所在。筆者以為,這也是實現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的意義所在。
特區作為一種政策可以消失,但特區作為一種精神,作為中國制度變遷的路徑選擇和中國道路的偉大實現是不會,也不應該消失的。因此,深圳應該充分認識、珍惜并利用好中國改革開放35年來所積累的政治資本和得天獨厚的毗鄰香港的政治地緣優勢,增強戰略意識,提高站在國家整體發展的戰略高度來謀劃自身定位與發展的能力,讓深圳繼續成為中國深化改革的先行者,成為南中國一座獨具制度品格魅力的現代化的國際都市。繼續成為中國深化改革的先行者,這一點對深圳尤為重要,丟掉了這一點就丟掉了深圳的歷史和深圳這座城市最大的,也最有價值的政治資產。在這方面制度大于技術,甚至思想高于行動。借用哈耶克的話可以進一步表明這個意思:“那就是,從長遠而言,是觀念,因而也是傳播觀念的人主宰著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國改革開放近35年的實踐也證明了哈耶克的另一句話:“觀念的轉變和人類意志的力量,塑造了今天的世界。”深圳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永遠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批發商”,但深圳完全有可能,并應該成為中國最具有改革勇氣和創新精神的城市。這也正是深圳這座城市曾經擁有,并永遠也不能,不應該失去或丟掉的品格。
讓深圳繼續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者,成為中國一座獨具制度品格魅力的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