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社安
廣東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馬興瑞在深圳市第六次黨代會的報告中,提出深圳未來五年的目標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努力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該報告第一次把建設創新型城市置于深圳未來發展目標戰略地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
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力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作為支柱產業,在經濟規模中所占比重不斷提高,特別是近年來全面落實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總體規劃,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獲批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打下堅實基礎,形成突出優勢。
一是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加速凸顯。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逐年高位遞增,2014年占GDP比重達到4.02%, 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達到1.16萬件,占全國總量的48.9%,連續11年穩居全國首位。4G技術、超材料、基因測序、3D顯示、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創新能力處于世界前沿,其中華為、中興在第四代移動通信TD-LTE技術領域的基本專利占全球1/5,并率先在5G領域布局,光啟擁有全球超材料領域86%以上的專利,華大基因的基因測序產出能力占全球過半,柔宇科技的柔性顯示屏技術研發達到國際一流水平。深圳正加快實現從應用技術創新向基礎技術、核心技術、前沿技術創新轉變,從跟隨、模仿式創新向源頭、引領式創新躍升。
二是一批有影響力的新型研發機構快速育成。深圳培育了45家聚焦于源頭創新、研發與產業化一體推進的新型研發機構,現已成為引領源頭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其中,華大基因研究院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基因測序及分析中心;光啟研究院由歸國留學生創辦,擁有來自近40個國家300多名高水平研發人員,成立近四年累計申請專利超過2800件,迅速在超材料基礎研究領域躋身世界前沿。
三是重大自主創新成果和有影響力的創新人物加速涌現。近兩年,深圳共獲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26項;獲中國專利金獎8項,占全國比重超過1/6。深圳的科研成果和科技人員分別入選美國《科學》雜志年度全球十大科學突破、英國《自然》雜志年度全球科學界十大人物。2014年國家陳嘉庚青年科學獎5名得主中,有2人來自深圳。福布斯中文版首次發布的2014“中美創新人物”中國10人名單中,深圳占5席。
四是創新型經濟的主引擎作用更加突出。戰略性新興產業總規模接近1.9萬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為同期GDP增速的2倍;增加值占GDP比重達35%,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全市科技型企業超過3萬家,其中銷售額超千億元的3家,超百億元的17家,超十億元的157家,超億元的1203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超過4700家。以華為、比亞迪、華大基因、研祥智能、大疆科技、超多維為代表的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迅速崛起,成為我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夢之隊”。綜合創新生態體系日益完善,眾創平臺蓬勃發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濃厚。
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背景下,創新逐漸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創新驅動發展成為世界各國趨之若鶩的大趨勢、大潮流、大方向。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武漢、廣州、杭州等城市也形成了各自創新發展的獨特優勢,尤其是上海提出“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北京定位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深圳作為改革先鋒城市和國內首個國家創新型城市,致力于國際化現代化創新型城市發展,面臨國內外的嚴峻挑戰,亟需解決以下主要問題:
一是人才引力不穩。人才是第一資源,是發展首要的戰略資源。深圳人才自給率低,人才資源主要依靠引進,但是隨著國際國內對人才的爭奪日趨激烈,內部人才環境優勢有所下降,人才發展面臨來自外部和內部的雙重壓力。居住成本上升較快,薪酬相對優勢下降,是當前制約深圳引進人才的首要因素;深圳高校、科研院所等人才載體較少,又存在科研配套、專業服務、公共服務等短板,對高層次人才和團隊的吸引力不足。2010~2013年,深圳人才調出與調入比例由3.5%上升至6.05%,九成以上為高學歷的年輕畢業生。只有努力營造更加優越的產業環境、城市環境、人文環境、制度環境,建設適宜人才生活居住和創業就業的發展環境,鞏固和提升深圳對人才的吸引力,才能有效推動創新型城市發展,增強深圳的發展后勁。
二是創新服務功能需提升。作為全國經濟中心城市和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中心,深圳市國家級技術工程中心、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國家重點實驗室等數量少;與世界著名的科技創新城市相比,深圳市由世界科學技術領軍人物主導的實驗室更少,國際化創新資源配置能力較弱。城市創新服務功能不足,迫切需要推進城市創新綜合服務功能的跨越式發展。
三是生產生活成本增長過快。當前,受國內人口代際結構變化、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節能減排趨嚴以及國內區域競爭加劇等因素影響,全市要素成本持續攀升,企業營商和居民生活成本進入全面上升期。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勞動適齡人口比2011年減少了345萬,預示著我國人口紅利拐點正在到來,有關方面數據顯示深圳流動人口也呈下降趨勢,必將對深圳勞動力供給帶來顯著影響。據全球最大的人力資源咨詢機構“ECA國際”公布的調查顯示,在接受調查的全球240個城市中,2013年深圳生活成本排名居第40位,在中國僅次于香港(第14位)、上海(第30位),高于北京、廣州等城市。深圳已經率先進入高成本營運時代。只有大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以信息技術改造提升發展模式,才能克服生產生活成本升高帶來的壓力,實現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四是資源環境壓力較大。深圳人口高度密集,資源環境壓力較大。在特區快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相對粗放的城市發展模式導致了自然資源日益緊缺、生態環境壓力沉重等。深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及全國人均占有量的五分之一,油氣、煤炭資源全部靠區外調入,能源供應持續緊張;生態用地數量急劇下降,生態系統碎片化,部分生態功能退化,生態敏感地區保護力度不足,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資源環境的緊約束仍然成為制約深圳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瓶頸。能否尋求科學配置生態環境資源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可持續利用生態環境資源,提升環境承載力,實現創新型發展,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支配和決定著深圳市的發展前景。
五是城市空間不足。深圳土地面積較小,土地資源過快消耗,未來發展空間不足。與國內經濟實力排名靠前的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州、蘇州等主要城市比較,深圳土地總面積、未開發建設土地面積和未開發建設土地所占比例都是各城市中最小的。深圳土地面積只相當于重慶的2.37%、北京的11.90%、天津的16.39%、蘇州的23.01%、廣州的26.27%、上海的30.8%。目前,全市已建用地接近900平方公里,除了生態控制線劃定的974平方公里,剩余的可發展建設用地已所剩無幾,可建用地中的95%以上已進行了開發建設,深圳未來發展仍然面臨土地空間的較大約束,必須通過推動創新型發展,更加兼容化、柔性化、高效能利用土地,為深圳開辟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趨勢特點,深圳要以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全面貫徹落實中央8號文件、廣東省科技創新大會精神為契機,堅持問題導向、體制先行、突出重點、統籌兼顧,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優化創新體制機制,完善創新政策舉措,激發創新活力激情,形成良好創新環境氛圍,讓創新成為特區新標桿和強大可持續動力。努力推進自主創新示范市建設,打造科技體制改革先行試驗區、開放創新引領示范區、創新創意產業先導區、創新創業天堂和國際創客樂園,充分激發創新活力,高效配置全球創新資源,把深圳建設成為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在國家戰略中有重要地位、對區域發展有突出貢獻的國際創新中心。要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必須在強化優勢、補齊短板、善于合作上下功夫。
一是強化優勢。力爭到2020年,深圳率先在創新改革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套符合創新驅動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率先在科技創新、自主創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建成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重大創新平臺,掌握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核心技術,聚集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學研究團隊,涌現一批聞名世界的品牌和龍頭企業;進一步完善綜合創新生態體系和政策支持服務體系。
二是補齊短板。強化創新資源的集聚和創新服務能力質量的提升。進一步加強深圳的基礎教育、特色教育、高等教育,完善醫療衛生體系,提升城市管理服務質量,縮短這方面與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的差距。著力爭取國內外高端科技資源和人才在深圳集聚,爭取更多國家級科研機構和重點實驗室在深圳落戶,大力建設人才特區,營造更好的宜居宜業環境,在較強的綜合經濟競爭力基礎上增強可持續的創新發展動力。
三是善于合作。在城市物理空間強約束下,深圳必須著力拓展創新驅動發展的合作范圍。通過“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廣泛深入開展創新合作,拓寬國際創新合作空間,在原有基礎上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國家創新合作;深化“深港創新圈”合作;與珠三角“3+2”(深圳、東莞、惠州、河源、汕尾)一體化城市共建協同創新平臺。一方面,通過合作集聚創新資源;另一方面,通過合作提高深圳創新的輻射帶動能力,產生創新的溢出效應和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