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為理
深圳要為未來30年的發展做好文化準備。30年后深圳在粵港澳大灣區中將充當什么角色,在世界城市體系中將處于什么位置,這是一個有理想的城市應該思考的問題。
世界城市體系中,不同城市對文化有不同的態度。第一梯隊中的紐約、倫敦、巴黎,城市與文化共生共榮。近兩任倫敦市長都在任期內發布《市長文化戰略》,視文化為城市心臟的搏動,主張確保倫敦具有世界一流的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紐約雖然沒有類似戰略,但成熟的政府、社會和市場“文化發展鐵三角”,使時代廣場成為全球化時代全球文化的十字路口。巴黎則是20世紀下半葉以來世界主要思想流派的發源地,掌握著觀念文化上的重要話語權。在二線城市中,特點各有不同,洛杉磯依托好萊塢成為全球城市創意產業競爭力指數的第四名,舊金山灣區因為硅谷的創新文化充滿活力,新加坡實施文藝復興計劃多年,東京因缺乏文化上的國際影響力而難以躋身第一梯隊,香港也因為缺乏文化支撐使美國《時代周刊》所預言的全球化時代引領世界城市發展的“紐倫港”概念被解構。
盡管深圳在全球城市創意產業競爭力指數排名中位居第五,但在世界城市體系中還處于較低位置,即便是在粵港澳大灣區中,深圳在與香港和廣州的競爭中也并未形成整體性優勢。但有一點應該清楚,深圳的發展目標顯然不應該是達到世界城市體系中三線城市的水平,而應該對標國際城市體系中的二線城市,以及部分領域的國際一線城市。這就要求,深圳在城市發展戰略上要有長遠眼光,要有強烈的進取心。為此,深圳需要對文化發展有前瞻性思考。深圳第六次黨代會報告作為未來五年深圳發展的頂層設計,在這方面有諸多考量。
在目標任務上,與文化相關的內容主要有兩個層面:
一是突出了文化在建成更具輻射力帶動力的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中的作用。提出文化作為“四大支柱”產業之一的地位更加鞏固,戰略性新興產業引擎作用更加突出。文化作為四大支柱產業沿襲了2003年確立的文化立市戰略中的提法,保持了深圳城市文化發展目標的一貫性和持續性。而文化創意產業在深圳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貢獻率位居第二,進一步突出其引擎作用符合深圳實際,也符合國際經濟和國際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大趨勢。文化產業或創意產業在倫敦、紐約等一流城市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位置,深圳抓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有利于進一步提高深圳經濟發展的質量,并進而可以提高深圳城市發展的質量。在這一點上,深圳具有世界一流城市的眼光和氣魄。
二是重視文化在努力建成更高質量的民生幸福城市中的作用。其中既包括直接的“更有品質的文化服務”,也包括文化蘊涵其中的“包容發展”等。要讓群眾享有更有品質的文化服務,必然要求在全面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水平,進一步實現市民的文化權利。而要實現包容發展,除了共建共享的發展模式,更需要強化對不同階層的文化包容,包括豐富文化的多樣性、增強社會的流動性、提供和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和便利等。
關于未來五年深圳文化發展的具體戰略,報告的表述是“落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進一步提升文化軟實力”。從國家戰略角度切入深圳城市文化發展,體現了一份歷史擔當。深圳城市文化的未來發展就是應該站在國家高度,要有代表國家參與全球文化競爭的水平和能力。在中國文化城市體系中,深圳要有成為一線文化城市的理想、目標、戰略和策略。
“進一步提升文化軟實力”則延續了2008年以來深圳對這一問題的持續關注、研究和相關戰略,2010年深圳市委市政府發布的《關于全面提升深圳文化軟實力的實施意見》中所提出的十大工程已經取得良好效益,設計之都、世界知識城市、深圳學派、“文化+科技” 等方面的建設和發展成就已經成為標志性成果。現在的問題是,如何結合文化強國戰略,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實現深圳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創造更多實質性的建設成果。
報告從深化文化管理體制改革、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三個大的層面提出了“落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進一步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戰略性思路和舉措,所包括的諸多內容中,最值得關注的有三點:
一是創新型、智慧型、包容型、力量型主流文化。作為一個缺乏歷史積淀、一個快速發展的城市,無論是從深圳自身發展還是對國家的擔當上來說,深圳都有必要在文化上有清醒的認識和清晰的理念。未來要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樞紐城市甚至首位城市,深圳必須明白自己要發展怎樣的城市文化,這種文化必須有自己的特點、實力,構成對城市發展的文化支撐。發展創新型、智慧型、包容型、力量型主流文化,并首次進入黨代會報告,標志著這一經過十多年探索和實踐證明所形成的文化發展理念,已經成為深圳城市文化發展的重要指針,創新型、智慧型、包容型、力量型的取向將成為深圳城市文化的發展基因、鮮明特色和具有強大競爭力的動力源泉。
二是“文化+”新興業態。深圳開改革開放后中國內地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先河,是多種文化創意產業形態的發源地和標桿,文化與旅游、文化與創意、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屢創輝煌。在宏觀經濟形勢、市場、技術等發生重大變化的當下,深圳文化創意產業如何取得新突破是一個擺在我們面前無法回避的極具挑戰性的問題。報告在強調推進文化與科技、金融、旅游、互聯網等深度融合的前提下,提出要加快發展“文化+”新興業態。這是一種緊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特點和大趨勢,富有前瞻性的思路。“文化+”如何實現,“文化+”如何與“互聯網+”關聯和互動,“文化+”如何實現文化與市場、技術、資本的融合,創造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新模式與新領域,這次黨代會提出了值得研究者和業界思考、研究和實踐的新課題。
三是學習型城市建設。2008年深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設計之都”稱號,2009年在第二屆世界知識城市峰會上被授予“杰出的發展中的知識城市”稱號,201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全球全民閱讀典范城市”稱號。這一系列的稱號,是國際社會對深圳城市文化實踐與成就的肯定,極大提升了深圳在國際上的文化能見度和影響力。報告提出深圳要深入開展學習型城市建設,是深圳城市文化發展又一個新的生長點。深圳應該在學習型城市建設方面走在全國乃至全球前列,通過學習型城市建設,為城市文化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
為進一步落實黨代會報告精神,本文提出以下三點思考:
35年來,深圳發展在目標定位上發生過多次轉換,現代化、國際化多次作為關鍵詞出現在城市發展目標的頂層設計之中。建設國家自主創新城市也是我們的重要目標之一,但尚未列入黨代會報告所確立的總體目標這一層次。現代化、國際化都有相應的標準,但現代化是一個比較概念,國際化受多重因素制約,且兩者都較為寬泛。從現代化、國際化和創新型三者的關系來看,創新型城市建設是現代化和國際化城市建設的抓手、突破口、落腳點,創新型城市建設是重點,現代化、國際化建設為創新型城市建設服務,創新型城市建設反過來促進深圳現代化、國際化水平的提升。
實際上,深圳的發展也進入到了這個階段。如果說,一流城市的發展會經歷要素驅動、效率驅動和創新驅動三個階段,深圳的發展已經走過了要素驅動階段,即特別依賴于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的投入的階段。深圳也正在走過效率驅動階段,即伴隨著工業化和對規模經濟的日益依賴發展,資本密集型大企業占據優勢的階段。深圳正在進入創新驅動階段,這一階段知識密集型企業占據主導,服務部門進一步擴張,在穩健的基礎需求和效率驅動基礎之上,創業與創新要素占主導地位。所以,在這個階段確立創新型城市目標,可以與創新驅動形成良好的互動。
創新型城市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過去我們從創新驅動戰略、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層面思考得較多,主要聚焦在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科技攻關計劃、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以及創新生態體系等實施層面的工作。但僅僅這些是不足以支撐創新城市建成的。創新型城市建設需要一個完整的創新文化循環。這個循環主要組成部分包括:具有創新本能的創新型企業;創新型的政府;新興的創意階層;人力的多樣性與各類人才的發展機會;全社會強烈的創新意志;有利于創新的公共環境,主要表現為多元、健康的社會和自然環境。其中,創新文化是滲透在創新循環各個環節中的軟力量、融合劑和催化劑,只有當創新文化融入城市的血脈,這個創新循環才是充滿生命力和活力的。
創新型城市建設還需要建立創業與創新的緊密關聯,其中關鍵是保持城市的創業活動水平處于較高水平。為此需要不斷完善創業基礎條件,包括為新創及發展中企業提供資金支援;制定促進創業的有關稅務、法規條例、相關申請獎勵措施的政府政策;制定支持新成立或成長中企業的政府計劃,加強針對新創公司的教育培訓;建立可引導新商業機會的研究計劃,以及有利于小型、新創或成長型公司的研究和開發系統;提高商業和專業基礎設施的享用權;提高市場開放程度與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提高有形基礎設施的享用權;鼓勵促進創業的文化和社會規范等。文化在創業創新中可以大有作為,創業基礎條件和創業活動水平都離不開文化的支撐,因此深圳需要著力發展有利于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城市文化。
深圳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在經濟新常態大背景下面臨多重挑戰。產業結構存在較大調整空間,附加值較低的低端文化制造業比重過高,受宏觀經濟形勢影響大;傳統文化產業日漸衰落,轉型任務非常重;國有文化企業做大做強需要新思路;主要產業發展平臺亟待創新和突破;“文化+科技”、“文化+旅游”等傳統優勢領域面臨發展模式新挑戰。結合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國際國內形勢和創業新特點,重點要注意如下幾點:
跨界融合。跨界融合是國際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大趨勢和新特點,“互聯網+”、“文化+”的要義就是跨界融合。文化本身不是一個獨立的產業形態,必須與相關產業融合才能產生經濟價值和經濟效益。在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內,文化創意產業重點要立足大數據條件下的產業發展模式,并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資本與文化加速融合的戰略機遇,重點關注文化與互聯網、文化與金融的深度融合,促進文化創意產業外延式并購向內涵式融合發展,促進文化創意產業在跨界融合中快速、有質量地成長。
打破事業與產業的界限。將事業與產業分開管理和發展,是中國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創新,但從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和動力機制方面考量,深圳需要重新思考如何重建事業與產業的有機關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應該考慮如何帶動和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深圳應該有大手筆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應該策劃國際一流水平的文化活動,應該規劃建設代表國家參與全球城市文化競爭的城市文化核心區。這需要文化體制的改革和創新,文化發展中政府與社會、市場的關系應該有新思維。
向技術與市場要動力。應該明確的是,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內容、技術和市場三大要素中。市場是第一位的,只有以市場為導向的企業才具有競爭力和生命力,所以文化創意產業應該始終堅持在市場中做大做強,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也只有擁有強大的市場競爭力,文化創意產業的社會效益才能最大化,城市文化軟實力才能真正形成并得到不斷提升。技術則從來就是文化發展的最主要推動力之一,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了新近一輪文化進步,文化創意產業需要充分尊重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帶來的文化生產、流通和消費方式的革命,以及商業模式的創新。只有與市場和技術完美融合的內容才具有真正的產業價值和社會價值。
城市歷來都是學習的中心,也從來都是在學習中不斷成長和走向繁榮。當今時代更是學習的時代,人人學習、終身學習已成為社會的共識。學習之所以如此重要而深入人心,不僅是因為它與新科技革命、知識經濟、信息時代的發展相伴生,而且還因為它代表著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進化和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學習還是一種增進理解和認同的強大力量,學習跨越障礙,尊重差異,可以把不同背景的人們團結在一起。學習可以激發靈感,教化社會,創造財富,給每個人帶來無窮的愉悅。學習是保持城市創新活力的關鍵,是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源泉,而且,學習是公民的文化權利,促進學習是一種公益行為。學習的力量是偉大的,正是通過不斷地學習、探索、創新,深圳發展獲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巨大動力。
在當前異常復雜的國際經濟形勢下,全球城市發展面臨種種挑戰,其中幾乎所有問題都可以通過學習尋找解決方案。建立全球學習型城市網絡,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學習資源共享,促進城市之間加強溝通,相互學習和借鑒,可以推進城市的創新驅動與智慧發展,促進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的和諧與進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的全球學習型城市框架及其指標,對深圳建設學習型城市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深圳可以充分借鑒全球先進城市經驗,為學習型城市建設提供更強力的政府支持,并努力爭取為全球學習型城市網絡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在建立全球學習型城市網絡,爭取成為首批全球學習型城市是深圳城市文化建設的又一次重大機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屆國際學習型城市大會已于2013年10月在北京召開,深圳作為案例城市參加了大會。正是在這次會議期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深圳“全球全民閱讀典范城市”稱號,這表明深圳已經具備成為首批全球學習型城市的良好基礎。但也應該清楚認識到:在國內,深圳在學習型城市建設的諸多方面落后于北京、上海甚至杭州等城市;在國際上,深圳需要面對歐洲、北美、澳洲、南美、非洲和亞洲等一大批城市的競爭。為確保成為首批全球學習型城市,深圳應該做足準備,要在自己的強項和特色上多下功夫,實施積極的政府支持政策,建立支撐城市快速發展的學習制度,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全民終身學習體系,建立多層次、多樣化的學習平臺,堅持追求創辦一流大學,打造與產業實際緊密結合的企業大學模式,加強和保障面向外來務工人員的學習資源整合與供給,廣泛發展民間學習組織等拿出更多創新舉措和工作成果。以此同時,要充分吸收國際先進經驗,學習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的先進做法,補足深圳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