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琦
深圳市第六次黨代會提出,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要牢固樹立以民為本的執政理念和價值追求,實現全體市民共建共享、包容發展,努力讓群眾享有更高品質的文化服務,加快建成更高質量的民生幸福城市。構建高品質的文化服務、實現文化發展共建共享,必須加快建設文化治理體系,不斷提升文化治理能力,實現文化治理現代化,進一步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為深圳勇當“四個全面”排頭兵、努力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和文化條件。
治理與“管理”相比,有許多新特點:一是主體多元,既包括政府,還包括各種社會組織和個人。二是價值取向為公共利益。治理強調多元主體如政府、非營利組織、企業和個人在溝通協商基礎上的一致,以及“共同意愿”的達成、運作和實現。三是手段和方式是多向、自愿、柔性的,因而共享性、包容性很強。
文化治理是公共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公共治理的一般特征,強調政府的文化職能從管理轉向服務,為社會公眾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產品,滿足精神生活需要,保障和實現文化權利;注重政府文化職能的履行,從單一的政府行為轉向政府和社會的共同運作,形成多元化、立體化、全覆蓋的文化治理結構。
推進文化治理現代化,是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解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與文化產品不足之間的矛盾。文化治理強調文化發展的公平正義與有效運行,突出“公共文化”的現代特色要求和“服務”的基本性質;其主要功能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基本原則,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和全覆蓋,充分保障公民文化權利,提升文化民生福利水平,促進社會進步和諧。
從產業的視角看文化治理,就是最大限度實現文化資源和文化要素在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各個環節上的自由選擇和充分便利,激發文化市場的公平正義能量,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這不僅有利于提高文化資源的配置、使用效率,而且會實現文化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其結果不是降低政府的作用,而是增強政府駕馭市場的能力,是政府“善治”的重要體現。
因此,由單一主體的文化管理邁向多元主體的文化治理,是促進全社會有效參與文化發展的進程,發揮文化在綜合創新、城市發展、社會進步中的積極作用。文化治理反映了文化內涵的價值創新,體現了文化實現方式的綜合創新,是增強全社會文化創造活力的關鍵,是建設民生幸福城市的重要內容和根本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城市發展取決于城市的文化品質和精神品位,沒有成熟的城市人文精神,也就不會有發達的城市文化。從特區初創時的“拓荒牛”精神到“深圳精神”,從“深圳十大觀念”到“大運精神”,從“陽光、辛勤、感恩”理念到建設“愛心之城”、“志愿者之城”,深圳城市人文精神不斷地被賦予新內涵,充分發揮文化在培育時代精神、引領社會風尚、體現人文關懷、完善人的全面發展等方面的社會功能,建設城市共有精神家園,始終展現了文化治理的價值追求和實踐力量,有力提升了城市發展的品位和質量。
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創新服務載體和內容,策劃實施“周末”、“流動”、“高雅藝術”三大文化服務系列活動,加大文化關愛力度,推進“圖書館之城”建設,基本建成全覆蓋、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發展。按照政府財政采購、社會團體承辦的運作模式,扎實推進以“深圳讀書月”為代表的全民閱讀活動,培育、扶持了一大批民間閱讀組織,形成政府和社會、市場之間的良性互動。出臺實施《“深圳學派”建設推進方案》,出版《深圳學派建設叢書》和《深圳改革創新叢書》兩輯24部著作,大力培養、引進和整合優秀學術人才,培育“深圳學術年會”、“社科普及周”、“深圳學術沙龍”等學術品牌活動,努力建設“深圳學派”,城市學術文化氛圍日漸濃厚。
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實施文化治理,推進文明領域的立法、守法、執法進程,《深圳經濟特區文明行為促進條例》開創了文明城市建設法治化進程;加強公共文明創建,定期組織開展城市公共文明指數測評、窗口行業公眾滿意度調查和交通文明指數調查,推動文明創建日常化、長效化,創新開展“日行一善”等實踐活動,四次獲得“全國文明城市”稱號,城市文明水平得到持續提升。
在文藝精品上,大力實施“音樂工程”、“影視工程”、“文學工程”,至今有45部作品獲得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名列全國前列。在文化品牌上,“深圳讀書月”15年高貴堅持,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別授予“全球全民閱讀典范城市”稱號;“市民文化大講堂”列入“全國十大文化創新工程”,獲得“全國終身學習活動品牌” 稱號;“創意十二月”持續舉辦10屆,掀起全民創意熱潮;“關愛行動”創辦12年,入選中國“社會治理創新十佳經驗”。
率先實施文化體制改革,四次獲得“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先進地區”稱號;率先探索“文化+科技”、“文化+創意”、“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產業新模式,打造文化產業“升級版”,涌現出騰訊、華強文化科技、華僑城等一批知名文化企業;文化創意產業十年來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長,2014年實現增加值1553.64億元,占全市GDP的9.8%,成為深圳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要引擎和助推器。
依托“設計之都”、“文博會”等世界級平臺,舉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深圳創意設計新銳獎”等國際性文化活動,組織召開“全球圖書會議”并發布《深圳宣言》,《人文頌》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紐約聯合國總部等海內外巡演,大力推動了中華文化“走出去”,有力提升了深圳國際化現代化城市形象和國際影響力。
深圳市第六次黨代會鮮明提出“不斷壯大創新型、智慧型、包容型、力量型城市主流文化”,反映了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內在要求,體現了文化治理的前瞻性、先導性和示范性。創新型文化強調以創新為城市之魂,不斷進行觀念更新、體制機制革新、技術創新,在現代新價值觀念的創造和輸出上保持領先,打造一流的文化創新活力。智慧型文化強調以追求知識和理性為旨歸,人文氣息濃郁、學術文化繁榮,學習型、知識型城市建設成效卓著。包容型文化強調尊重文化差異,對多元文化兼容并蓄,促使文化治理具有吐故納新、兼容創新的能力,城市發展呈現開放包容、創新進取的良性態勢。力量型文化強調保持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確保文化具有強大的競爭力輻射力,這是城市高水平治理與持續發展的突出優勢和根本動力。
市民文化權利的實現程度,是文化治理體系和能力的核心內容和重要保證,是文化治理績效的基本指標,決定了城市文化發展的基本成效。首先,如何給市民創造更多的文化享受條件,是實現文化權利最為基本的內涵,包括文化場館的建設,對多種多樣文化產品的供應等。其次,通過最大限度地提供老少皆宜、各得其所的參與文化活動的條件與氛圍,讓市民得到充分的參與文化的權利,使文化治理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第三,開展文化創造,使市民的文化創造熱情和潛能得到極大發揮,造就具有文化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現代公民群體。最后,建立健全知識產權的保護機制,有效保護文化創造成果,鼓勵和增強文化創新的積極性、主動性。
深圳是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城市文化樣本,也是維護國家文化主權的“重鎮”和“窗口”,是“觀察當代中國的重要窗口”,作為當代中國文化治理的新模式,為世界新的文明樣式注入全新的價值理念。這不僅是深圳的使命和光榮,更是國家發展的戰略需要,是大國崛起的責任所在。今后,需要進一步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支持鼓勵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加強“文博會”、“設計之都”、“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等國家級、國際性平臺建設,以傳世精品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宣揚中華民族核心價值,大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影響力,堅決維護和拓展國家利益。這體現了深圳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文化擔當,將進一步彰顯中國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提升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體系中的主導地位。
文化流動和開放語境中的城市文化戰略,需要思考如何營造一種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態,這是城市實現良性文化治理的根本任務所在,也是文化治理者最根本的職責。新興城市要建構起一種新的文化治理模式,必須推動文化流動和文化包容,形成文化治理的新經驗、新常態。深圳文化充分體現出不同地域、不同體制、不同行業、不同個體之間的流動和交融,形成了開放多元、創新包容的城市文化特色,可以在更大的空間配置文化資源,特別要注重文化增量之間的競爭,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高文化發展的市場開放度和核心競爭力,解決文化歷史積淀薄弱的文化發展問題,實現文化發展上的跨越,為政府文化決策提供先進的理念引領,提升作為新興城市文化治理者們的文化自覺和信心。
站在新的起點上,貫徹落實深圳市第六次黨代會精神,要不斷提升文化治理能力,實現文化治理現代化,加快建設更具中國特色和國際影響的文化強市,進一步增強文化的引領力、凝聚力、創造力和影響力,把深圳打造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窗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