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中柱
“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戰略目標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和全面從嚴治黨這三個戰略手段的辯證統一,是全面推進我國經濟、政治、法制、黨的建設協調發展,使之互相耦合,聚焦聚力,促進我國人與社會的全面發展。海外學者把“四個全面”稱之為“1+3”模式,是帶領13億中國人民在一個新的起點、新的高度起跑的組合。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整個戰略布局的戰略目標。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覆蓋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黨的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個系列,形成了“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在推進這個總體布局中,還有一些短板和薄弱環節要解決:
首先是還有7000萬貧困人口。習近平在十二屆人大參加廣西代表團審議時說:“到2020年宣布全面建成小康之日,希望廣大貧困地區的群眾同樣笑逐顏開。”這樣就需要加大扶貧力度,防止在經濟新常態下出現馬太效應,強的更強,弱的越弱。只有精準扶貧,不搞“手榴彈炸跳蚤”那種形式主義,扶貧才能做在實處。其次是要實現發展方式轉變,使產業轉型升級。這是事關國家前途命運的一場硬仗,只有產業轉型升級,使中國制造邁向中高端水平,我國才不致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停滯不前。第三,就是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保持中高速增長。也只有保持中高速增長,才能在2020年實現GDP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達到1.1萬美元,增加就業,做好民生工作,保持社會穩定。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具體體現,是中華民族復興歷史進程中的重要節點,也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一個重要關口,我們要在全心全意地補長短板、克服薄弱環節中,達到全面小康水平。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戰略目標下,其他三個“全面”都是實現這個戰略目標的戰略舉措或戰略手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只有通過這三個“全面”的戰略手段,才能進入現實,使之得以實現。
只有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才有利于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新常態下,唯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才是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不竭動力。要使這種動力釋放出來,就需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營造新的政策制度環境,在更廣闊范圍內激發和調動億萬群眾創業、創新的積極性。這既是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的保證,同時也是在經濟快速發展滿足了人們的物質生活需求后,通過創業創新來滿足人們更高的自我實現的需求,使社會每個成員都保持不斷追求卓越的積極心態,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這就需要在改革中打破一切體制、機制障礙,讓每個有創業創新愿望的人都擁有自主創業的空間,都有上升的通道。像簡政放權,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配置資源中起決定作用,激發市場活力。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人大答記者問時講到:過去兩年,政府砍掉行政審批三分之一,方便了大家投資,所以,現在每天就有上萬家企業登記,比上年增了近50%。天津濱海新區行政審批局一枚公章取代過去109枚公章的權限,這給與大眾創業多大的方便!這樣才能讓每個草根容易擁有創業入場券。萬眾創新,同樣離不開全面深化改革。我國的研發開支已占GDP的2%,高于歐盟的平均水平,是創新的良好條件。從2010年起,我國科技論文,被SCI數據庫收錄數量排名世界第一;2011年起,我國超越美國、日本成為世界上申請專利最多的國家,但并沒有改變我們自主創新能力相對較弱的無奈。其原因是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只有10%,而發達國家卻高達40%~80%。只有深化改革,才能改變這種狀況。原來產學研的創新平臺,做出來的發明專利,企業不敢承擔風險把它推廣應用,風險投資者熱心于很快見效,也沒有興趣把它轉化為生產力。所以,有的代表在人代會發言提議把產學研平臺擴大為政產學研資平臺,政府提供創新和成果服務,銀行提供資金服務。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只有依靠改革這個發動機才能廣泛展開,并取得效果。
只有全面依法治國,才能鞏固改革成果、管好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持社會穩定和正常秩序。法治與改革密不可分,改革的成果要靠法治來鞏固;特別是管好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真正“把權力關在制度的籠子”,打造廉潔高效的陽光政府;司法公正才能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和正常秩序。所以“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社會中的穩壓器。李光耀是個富國有術、治國有方最精明的政治家,他把新加坡這塊彈丸之地打造成世界發達經濟體,今天新加坡人均GDP超過5萬美元,基礎設施發達,人民生活富足,就是他“尊重法治”,把保持政治穩定作為治國理政的核心理念。
只有全面從嚴治黨,確保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地位,才能使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這兩個輪子有效地轉動起來,推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所謂全面從嚴治黨,就是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和制度建設,都要從嚴推進,按照嚴格的標準管黨治黨,使黨的建設工作落到實處。特別是要管好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全面扎緊制度的籠子;從嚴固本,堅定理想信念,強化理論武裝,堅持正確的是非觀、義利觀、權力觀,抵制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守紀律、講規矩、不折不扣落實“八項規定”,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如果說,改革是發動機,法治是穩定器,黨的領導就是火車頭,火車頭裝點好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列車才會快速前進。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與三個“全面”的戰略手段的辯證統一。
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和進行四個現代化建設以后,鄧小平同志1979年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提出: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還只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紀末“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比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一千美元”。他是把“小康”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階段來講的。八年之后,小平同志在《社會主義必須擺脫貧窮》一文中,提出“三步走”的發展戰略規劃:本世紀走兩步,達到小康水平;下個世紀用30到50年間,再走一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就把我國發展的小康水平提高到戰略高度。隨后,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豐富和發展了小康社會的內容。
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綱領性目標,形成“五位一體”建設的總體布局。習近平同志通過總結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教訓,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布局概括為四個“全面”,不僅具有全面性,而且具有因果必然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這個觀念形式的原因,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和全面從嚴治黨這三個戰略手段,就能變成現實形式的結果。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經不是一種主觀設想或愿景,而是經過科學謀劃的戰略布局,成為動員鼓舞億萬人民煥發熱情干勁的理想信念。
三個“全面”的戰略手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踐中,在推動解決我們面臨的矛盾和問題、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中,自身也將得到豐富、完善和發展,它們將融合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體系之中,成為已經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僅如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雖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的重要節點,但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調整和改善了我國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更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全面依法治國形成良法善治,以及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全面從嚴治黨,保證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都體現出高標準、嚴要求,成為黨員干部的自覺習慣。這樣,三個“全面”的戰略手段在實踐中成為高于戰略目標的東西。三個“全面”的戰略手段,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后保存下來,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發揮更強大、更持久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