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舜
國家的經濟管理有其基本守則,經濟管理法律行為的社會基礎就是其中之一。這一基礎是現實世界發展的結果,具有客觀性,國家的經濟管理必須以此為基礎,不得破壞,否則就會窒息社會活力、阻礙社會發展,違背時代要求。
經濟管理法律行為是經濟治理法律行為的核心類型。經濟管理法律行為是經濟管理主體所從事的具有經濟法意義的行為,是經濟管理行為的法律形式,是經過經濟法調整后的經濟管理行為。經濟管理行為是指政府、非營利組織(在中國含事業單位)、公共企業等主體在內的公共部門,以社會整體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對國民經濟進行管理,為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提供善治環境的行為。它包括制定規章、決策、執行、命令、指示、組織協調、監督、處罰等行為。
“市民社會”理論是西方思想史上的重要理論架構,市民社會從詞源上最早可追溯至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亞里士多德把City Society和Polis作同一意看待,表示城邦的意思?!笆忻裆鐣币辉~源于《論共和國論法律》。此時市民社會主要是指與自然狀態相對的政治社會或國家。[1]自18世紀,人們開始賦予市民社會新的內涵,把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當成一對相對應的概念,市民社會是指與國家相對的實體社會。亞當·佛格森(AdamFerguson)就在其著作《市民社會的歷史》(The History of Civil Society)中將市民社會界定為“一種較少野蠻生活方式的社會,一種以藝術與文學陶冶精神的社會”,“一種城市生活與商業活動繁榮的社會”。他認為市民社會以商業為目的的社團(Association)為特征。[2]
自市民社會被界定為政治國家相對應的概念后,兩者相分離相對立的理念得到了確立。對于兩者的關系問題也就成為學者爭辯的重要課題。洛克、黑格爾、馬克思、恩格斯都對此作過研究,形成各自的理論模式。
洛克認為,社會于國家具有先在性,國家僅是處在社會中的個體為實現某一種目的而在相互間達成契約的產物;國家享有的權利來源于人們之間的社會契約的授予;如果國家違反這一社會契約,不保護甚至侵犯社會個體的利益,則社會個體可以聯合藉此恢復其應有的自然、自由的權利,推翻不守信用國家的統治,從而建造新的國家政權,以保護自己的權利。[3]正是從這一角度看來,自由主義思想家通過自然狀態的假定和社會契約論這兩個理論前提賦予了社會之后國家或政治的生命。洛克理論體系里蘊含相互聯系的兩種思想導向:一是反權威的“反政治”導向,這立論于市民社會先于政治國家的身份或品格。社會于國家具有先在性,社會人基于生存發展所需通過共同合意組建政治國家,社會人間的契約產生國家權力;國家及國家權力存在的理據和前提就是維護社會個體的天賦權利,促進社會個體的發展,國家權威和國家權力的限度由個人權利的不可取消性所決定。二是社會自治的“非政治”導向,這立論于市民社會外于政治國家的規范框架而言。在這種理論模式里,經濟的自律是市民社會的基礎和根本特征,社會個體追逐個人財富、獲取個人私利乃天經地義。社會先于國家存在,社會個體共同組建政治國家,政治國家只是保護社會人實現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手段與工具。洛克強調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間的分離與對立,這意味著,市民社會是國家的創造者,在社會人實現自由和增進幸福市民社會里,政治國家原則上不能滲透。因而,這種理論模式體現著人民權力至上原則和國家權力應受限制的精神,洋溢著濃厚的自由主義色彩。
首次真正將市民社會作為與政治社會相對概念并與國家做出學理區分的學者是黑格爾。在他看來,市民社會是具有獨立性的社會個體的聯合,這種聯合在形式上具有普遍性,它是根據社會個體的需要,通過一系列措施形成的,這些措施包括建立保障社會成員的人身和財產安全的法律制度和保護社會成員的的公共利益和特殊利益的外部秩序。[4]他認為“在市民社會中,每個人都以自身為目的,其他一切在他看來都是虛無。但是,如果他不同別人發生關系,他就不可能達到他的全部目的,因此,其他人便成為特殊的人達到目的的手段。但是特殊目的通過同他人的關系就取得了普遍性的形式,并且在滿足他人福利的同時,滿足自己?!盵5]市民社會這一概念既是與野蠻或不安全的自然狀態相對應,而且也是與自然社會(家庭)和政治社會(國家)相對應,同時介于家庭與國家之間;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以及國家統治體系相對應,市民社會是那些不能與國家相混淆的社會生活領域和那些不能為國家所湮滅的社會生活領域的共同體。黑格爾在區分社會與國家的同時,卻又認為國家高于社會,市民社會對國家具有依附性,兩者處于不同的層面。在他看來,市民社會具有經濟本性,這一經濟性具有“異化”的內在特征,因此這一“異化”致使追求私利的特殊性本身難以節制,最終道德淪喪和社會混亂現象的發生將無可避免。預防和克制這一異化,國家乃是解決這一問題可以依賴的方法和手段。政治國家代表并反映普遍倫理,國家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國家高于并超越市民社會。黑格爾的“國家高于市民社會”觀,蘊含著社會可以被完全政治化和國家權力可以無所不及的邏輯,將國家上升至不可挑戰的神圣地位。
馬克思恩格斯根據唯物史觀的原理批判了黑格爾的抽象性和神秘性的“市民社會”,他們認為“物質的生活關系的總和,黑格爾按照18世紀英國人和法國人的先例,稱之為‘市民社會’,而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找”。馬克思說:“在人們的生產力發展的一定狀況下,就會有一定的交換和消費形式。在生產、交換和消費發展的一定階段上,就會有一定的社會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級或階級組織,一句話,就會有一定的市民社會。有一定的市民社會,就會有不過是市民社會的正式表現的一定的政治國家。”[6]恩格斯則認為“國家政治制度是從屬的東西,而市民社會,經濟關系的領域是決定性的因素?!诂F代歷史中,國家的愿望總的說來是由市民社會的不斷變化的需要,是由某個階級的優勢地位,歸根到底,是由生產力和交換關系的發展決定的?!盵7]兩位學者關于市民社會的闡述,科學地剖析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提出市民社會制約和決定國家,而不是國家制約和決定市民社會,政治國家是建基于市民社會之上的上層建筑。
以上三論均立論于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相分離與對立之上。無論是上述洛克式的理論架構,還是黑格爾式的理論架構,所表達的是市民社會絕對化與政治國家絕對化的極端主張。三者都忽視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之間良性互動、共贏相互造就的可能。在馬恩所處的時代,國家尚未廣泛承擔起協調、管理經濟,提供公共產品及參與各種經濟活動的職能,因此他們未曾想到,國家在開始消亡之前,社會能與之握手言和并開展深度合作。[8]在這些理論框架下的政府經濟管理行為當然也就無從產生,因為這時的國家是“守夜人”國家,把政治國家不介入市民社會奉為圭臬。事物既有相互對立的一面,也有相互轉化、統一的一面。世界經濟社會形勢發展的現實表明,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也有其相互滲透、相互交融的一面。
在現代社會,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逐漸由一種彼此制約的樣態走向彼此相互滲透、依存的樣態。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達,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以及經濟和社會生活復雜多變,各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關系也與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它已不再是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市民社會與國家的簡單界分和“對抗”狀態,政府和市民社會“并不存在永久的界限”[9],逐漸形成了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相互滲透與兼容。一方面是政治國家對市民社會的更多介入,矯正和彌補市民社會的缺陷,另一方面是社群主義、法團主義的市民社會主動滲入國家生活以抑制政府之“惡”,并進行權力共享,這便是社會國家化與國家社會化雙向互動、滲透與交融。形成市民社會、經濟國家、政治國家三個領域,經濟國家成為中間地帶。政治國家對市民社會的介入源于市民社會無法解決自身的失靈和缺陷。歷史表明市民社會的自然發展并不必然帶來實質正義和可持續發展,這就需要政治國家以市民社會的整體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發揮經濟管理法律行為的積極效用,以糾正市民社會的弊端,提供社會福利,進行科學、合理的宏觀調控,維護市場秩序,引領市民社會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為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發展提供善治環境,讓五者活力競相迸發,讓市民社會的發展成果公平地普惠及全體社會人。其次,政治國家也有其弊端,也開始走向社會化。由于政府自身利益膨脹的非正常的擴張導致公共利益出現異化,公共利益成為個別人謀取私利的工具;公共權力的壟斷引發政府低效、競爭和創新動力不足;現代社會中的政府不再是管理經濟社會公共事務的唯一核心,社會組織諸如非政府機構等也參與其中。政府的經濟管理法律行為的方式與手段開始也導入私的因素,決策程序化、民主化、科學化、人性化,經濟管理行為越來越契合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
正是由于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利弊的客觀存在,兩者間的互補、相互滲透和交融就成為客觀需要。這就在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間形成第三區域——經濟國家。在這區域里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間進行良性互動、非零和博弈,達致共贏。而這一區域的達致需要與之相契合的國家經濟管理法律行為的運轉,改變傳統“守夜人”國家對市民社會的無所作為。政治國家對市民社會應有所作為、科學作為和恰如其當的作為,這就是現代意義上的經濟管理法律行為。
[1][古羅馬]西塞羅.論共和國論法律[M].王煥生,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215、255.
[2][英]愛德華·希爾斯( Edward Shils) .市民社會的美德( TheVirhxe of Civil Society ) [M]/ / 鄧正來, [英]J.C·亞歷山大編.國家與市民社會.李強,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34.
[3][英]洛克著.政府論( 下篇)[M].葉啟芳,瞿菊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133~134.
[4][5][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197.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0~321.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7.
[8]史際春,陳岳琴.論從市民社會和民商法到經濟國家和經濟法的時代跨越[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1( 5) .
[9][英]安東尼·吉登斯.第三條道路——社會民主主義的復興[M].鄭戈,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