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華
國務院頒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實施后,深圳市委、市政府立即成立了深圳市貫徹落實《綱要》領導小組,制定了《深圳市關于〈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的實施方案》,明晰了深圳未來十年的發展藍圖,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包括積極推動區域緊密合作和協調發展等。深圳市、惠州市、東莞市簽署了《推進珠江口東岸的一體化發展框架協議》。
《廣東惠州環大亞灣新區發展總體規劃(2013—2030年)》(以下簡稱《總體規劃》)已正式實施,惠州環大亞灣新區建設正式上升為省級發展戰略。根據《總體規劃》,惠州環大亞灣新區位于惠州市南部,西鄰深圳、東莞,東接汕尾,南瀕大亞灣,背靠廣闊內陸腹地,其中核心區面積約200平方公里,起步區面積約28平方公里。規劃出臺,深惠合作出現新機遇。
《總體規劃》涵蓋了發展基礎和戰略意義,包括總體要求,空間布局,現代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區域合作,體制機制創新,起步區建設和重點工程,實施保障等十二個章節。
《總體規劃》賦予惠州環大亞灣新區五大戰略定位,即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廣東陸海統籌綜合發展試驗區、珠三角輻射帶動粵東粵北發展的增長極、港城融合生態灣區、城鄉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到2020年,現代化生態灣區框架基本形成,成為新興增長極。到2030年,核心區建設成熟完善,港城融合的現代化生態灣區基本建成。主要從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方面對新區進行功能統籌定位,以海岸帶、自然山體和水系為生態本底,以交通廊道為引導,打破行政區劃,整合發展資源,突出發展片區的主導功能,形成空間集約、陸海統籌、特色鮮明的“一軸一帶、八大片區”新區總體格局。
環大亞灣新區的建立必將對惠州經濟發展和海岸帶的保護產生深刻而長遠的影響,特別是石化產業、海洋新興產業、高端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濱海旅游業、特色農漁業等六大產業都將得到極大的發展。該區目前以石化為主導的現代產業初具規模、陸海統籌的區位條件優越、海陸空立體交通網絡初步成型、海洋生態與文化資源豐富,是珠江口東岸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戰略性地區。環大亞灣新區2014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95.9億元,占惠州市的33.2%。
2014年6月27日掛牌成立的環大亞灣新區黨工委、管委會,大力打造惠州發展的“藍色引擎”,通過對接合作,發揮各自資源優勢,大力推進規劃編制、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環境保護等各個領域的一體化發展。在一大批重點項目帶動下,新區經濟運行穩中有進,部分先行指標和支撐因素持續向好。
新能源產業是深圳重點支持發展的三大新興產業之一,代表了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渡钲谑芯C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明確將新能源產業列入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提出加大利用電動汽車、核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和風能等清潔能源,不斷提高清潔能源比例。目前,以核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新能源汽車、智能電網、儲能電站、風能為代表的深圳新能源產業發展迅速,在科技研發、裝備制造、應用推廣、產業服務等方面已經具備一定基礎,深圳特色的新能源產業逐步形成。比亞迪和中廣核集團是深圳新能源產業的典型代表,深圳也是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和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城市。至2013年底,深圳市累計推廣各類新能源汽車6363輛,投放量居全球首位。
深圳市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位于深圳東部,與惠州市大亞灣新區相鄰,南面以基本生態控制線、深汕高速、深汕公路、丹梓大道為界,總面積約13.5平方公里。其整體定位是: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集研發、規?;a、產業配套和生活配套于一體、國際一流的國家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鼐哂旋堫^引領作用,核心技術企業配套,著眼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及動力電池、兼顧發展風能、太陽能、LED等產業中附加值較高的環節,兼容研發及標準化生產功能。
汽車產業是惠州市在環大亞灣新區建設的重點領域,其中整車項目以及新能源汽車是主攻方向。《總體規劃》提出,大亞灣汽車產業園以比亞迪等大型企業為龍頭,打造國家級新能源汽車和關鍵零部件研發與生產基地,積極引進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項目,帶動汽車生產下游產業鏈的發展。
《總體規劃》以發展石油化工、電子信息、汽車零部件、裝備制造、商貿物流和高端旅游為重點,合理布局城鄉產業,建設臨海重化產業集聚區、海洋新興產業集聚區、高端制造產業集聚區、珠三角東岸生產性服務集聚區和粵港澳特色農漁業基地,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以發展現代產業推動環大亞灣新區開發建設戰略性突破。
環大亞灣新區將依托現有龍頭企業和煉化一體化后續建設項目,重點發展輕質化、優質化原料的石化產業鏈,著力培育石化主導產業,延伸發展中下游產業鏈,提高精細化工產業比重,以大亞灣石化區為核心,兼顧發展高端精細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技術領先、資源循環利用和生態安全的世界級石化產業集群。
深圳東部已經成為下一步發展的重點,深圳向東發展的趨勢不可擋。大亞灣集中了中國沿海地區的綜合優勢,具有發展成為超大規模經濟體和區域經濟中心的優良條件。深圳、惠州是珠三角兩個經貿關系緊密的重要海濱城市,深惠兩地加強區域經濟合作,是珠三角發展的必然趨勢,有利于珠三角形成更緊密的區域經濟。環大亞灣跨深惠兩市,現已經逐漸形成以石化為龍頭,核電能、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產業集群。深惠要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大的宏觀背景下,以環大亞灣為重點,加強石化工業的分工和協作;以環大亞灣為依托,全面加強互補性產業的合作;深惠聯動,共同打造環大亞灣國際新能源產業集群。
深圳坪山新區于2009年6月30日正式掛牌成立,轄區總面積約168平方公里,位于深圳市東北部,東靠惠州大亞灣地區,與大亞灣唇齒相依,是深惠合作的前沿陣地和戰略節點,既擁有與之合作的空間優勢和地理便利,更肩負加強特區輻射帶動作用、促進深惠一體化的使命和義務。大亞灣區域雙城聯動更多的是坪山新區與大亞灣新區的聯動,打造環大亞灣國際新能源產業集群是坪山新區的歷史使命,也必將為坪山新區發展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在國家、省、市各項規劃方案出臺后,坪山新區凸現其戰略地位,由一個城市邊緣區域變為經濟區域合作的核心部位。坪山新區與大亞灣新區要以產業合作為重點,以發展新能源產業為主導,以項目為啟動載體,著力建設一個以新能源為核心的國際級新能源產業集群。在環大亞灣地區構建更高質量的空間結構,發展灣區經濟,以新的經濟形態,促進經濟全面提質增效升級。
環大亞灣地區落實“一帶一路”戰略具有非常好的產業基礎、開放優勢。環大亞灣跨深惠兩市,有著發展為國際新能源產業集群的良好前景,現已經逐漸形成以石化為龍頭,核電能、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產業集群。大亞灣吸引了來自荷蘭、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德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前來投資,落戶大亞灣的世界500強企業共有十多家。該區已經以石化產業為主導,構建以核電、汽車工業、旅游業、港口物流業協調發展的產業集群。
深圳市坪山新區和惠州市大亞灣區產業發展合作的定位和發展方向,就是打造環大亞灣國際新能源產業集群?!耙粠б宦贰敝饕獌热菥褪堑缆仿撏ā①Q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給環大亞灣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了新契機,通過改革與創新,環大亞灣地區經濟將實現新一輪騰飛。建設以比亞迪為核心的新能源汽車城和LED等新興產業,依托深惠交接的地緣優勢,以坪山與大亞灣的合作開發為契機,加大新區招商引資力度,研究制訂具體的鼓勵性政策措施,主動出擊,爭取引進一批大項目、大企業和企業總部。依托產業優勢,積極推動毗鄰大亞灣區的融合發展,以產業合作為重點建設環大亞灣新能源產業集群,最能直接整合兩區發展資源,實現產業互補與互動、產業投資互利合作,共同建設一個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跨界產業群。坪山與大亞灣新區的一體化合作要以產業發展為先導,實現兩市產業的協作與共贏;以城市空間為載體,承擔城市功能的互補與銜接;以環境共享為特質,營造宜業宜居生態城區;以政策創新為抓手,突破兩市的制度化差異,共同建立高效的產業示范區管理機構;利用深圳特區優惠政策,招商引資,吸引高端產業入住,創新土地利用方式,有效盤整用地;共同編制區域協同發展新規劃等。
明確深圳坪山新區的發展定位。結合現有產業鏈的情況和坪山新區的情況,依托比亞迪進行產業鏈的配套建設,針對性引進相關企業,實現產能的規模化擴張。大力引進上游企業(特別是隔膜、正極等關鍵材料)入駐,帶動整個產業鏈相關企業產值的迅速擴張。太陽能、液晶電視、混合電動汽車等相關行業的成品制造,未來可結合國家規劃進行上下游延伸配套,發展關鍵設備和耗材類企業,實現產業鏈配套,形成較好的規模效應。重點發展純電動汽車、動力電池、電源管理系統、整車控制系統、芯片等關鍵零部件的研發和生產制造。
構建產業聚集發展機制。產業集群有利于區域配套和規模發展,有利于利潤最大化,有利于擴大新能源產品市場規模的專業服務、增值服務等新業態,應重點發展產業關聯度大、帶動作用強的產業集群。對于坪山新區來說,要建立新能源汽車金融信貸、保險、租賃、物流、二手車交易以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等市場營銷和售后服務體系,發展新能源技術及關鍵零部件質量安全檢測服務平臺。研究實行新能源汽車停車費減免、充電費優惠等扶持政策,鼓勵和扶植企業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力度,提高產業競爭力,使坪山新區成為國家新能源汽車產業研發制造基地、國家級先進動力電池技術創新中心、國際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交易中心。
行政壁壘阻礙了市場要素的自由流動和資源的有效配置,抬高區域間的流動成本,降低經濟活力。破除行政區域壁壘最好的辦法是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共同推進交流合作。
建立兩區黨政主要領導聯席會議制度。消除地區間行政壁壘必須從弱化行政區劃、建立共同市場規則、克服政策和體制落差以及挖掘共同的文化等方面著手。這就需要建立深惠兩市、坪山與環大亞灣兩區黨政主要領導聯席會議制度,對雙方重大合作事宜進行協商和決策。
建立雙方政府工作協調機制。在兩區黨政聯席會議制度框架下,建立雙方政府工作協調機制,就相關事宜進行安排和溝通,并向黨政領導聯席會議報告。成立區一級合作共建工作推進組,安排一名管委會領導具體負責兩區對口部門溝通、有關職能部門的工作協調、合作事項的商定等工作。成立專門管理機構,負責合作商定事宜的推進、示范區內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等合作事宜的實施。
建立互利雙贏的利益分享機制。雙方可就發展規劃、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環境治理、生態保護、社會公共事務等重要事項分別組成專責小組,具體協商和落實合作事宜。按照“平等協商、一方主導、利益分成”的思路,建立健全開發建設、招商引資、土地出讓、項目審批、稅收分成等合作機制。
高層次推進深惠兩地規劃的協調與對接。編制兩區協調發展專項《總體規劃》,明確兩地緊密合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等,作為推動合作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在編制“十三五”總體規劃過程中,兩區要對戰略目標、發展重點、發展目標等進行充分銜接,避免合作共建過程中的重復建設或政策沖突。有意識形成合理的區域經濟結構,避免產業同構和惡性競爭,使兩地在發展中共贏。
大力加強產業環大亞灣灣區建設和管理。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最核心的產業合作,是以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項目的落地為契機,先易后難,逐步推進,實現雙方互利互贏。推進空間整合,共同打造珠三角東岸的產業新城。按照“擱置爭議土地,依托產業聯動,謀求共同發展”的原則對兩區邊界地區進行開發,充分利用深圳特區的金字招牌和優惠政策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吸引高端產業、高端人才入駐;充分利用惠州地區的低廉地價,加快推進孵化器、人才公寓等產業配套設施建設。
快速實現兩區重大基礎設施對接。大力推進兩區交通基礎設施的一體化規劃建設,在線路走向、征地拆遷、站場對接、建設標準、管理方式等方面做好協調工作。積極爭取深惠兩市政府加快城際軌道交通、高快速公路等區域快速通道建設,特別是推進深惠城際線、惠鹽高速公路擴建等工程,打造“15分鐘通勤圈”。積極推進城市間公共交通互通互聯,增加兩地公交車班次及站點,互免路橋費;加快推進兩地出租車跨區域送客,率先試點新能源汽車。
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每年從財政資金中拿出專項資金支持新能源產業做大做強。對實施新能源產業創新工程要加大支持力度,引導企業在技術開發、工程化、標準制定、市場應用等環節加大投入力度,構建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對公共服務領域引用新能源產品示范、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試點給予補貼,鼓勵消費者購買使用節能汽車。
強化金融服務支撐。通過貸款貼息、項目扶持、保費補助、風險代償等方式引導社會資金投向新能源產業。市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加大對新能源產業項目的支持力度。鼓勵創業投資機構和產業投資基金投資新能源項目。引導金融機構建立鼓勵新能源產業發展的信貸管理和貸款評審制度,積極推進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產業鏈融資等金融產品創新,加快建立包括財政出資和社會資金投入在內的多層次擔保體系,綜合運用風險補償等政策,促進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條件的新能源產品生產企業在境內外上市、發行債務融資工具;支持符合條件的上市公司進行再融資。
[1]敖麗紅.區域間創新聯動發展機制與對策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
[2]查振祥.深莞惠經濟一體化前景研究[J].特區經濟,2012(6).
[3]張婧.區域經濟一體化背景下長三角地區金融協調發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