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斌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一次將“依法治國”鐫刻在黨的中央全會的歷史坐標上,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指明了方向,為我們黨治國理政提供了根本遵循。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主流媒體要展現出系統推進、重點突破的態勢,努力成為依法治國的踐行者引領者。本文以美國媒體為例,對中國媒體在法治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提出一些借鑒和思考。
美國是一個法治相對成熟和完善的國家,自1789年華盛頓宣誓就任美國第一任總統,由于其社會的包容性和思想的開放性,美國媒體在法治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不可小視。從以下典型案例可以看出美國媒體在法治社會中的強力推動作用。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對美國民眾來說這點毋庸置疑。“水門事件”促使尼克松總統下臺就是一個最好的佐證。
在1972年的總統大選中,為了取得民主黨內部競選策略的情報,1972年6月17日,以美國共和黨尼克松競選班子的首席安全問題顧問詹姆斯·麥科德(James W.McCord,Jr.)為首的五人闖入位于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在安裝竊聽器并偷拍有關文件時,當場被捕。正因此事,總統尼克松于1974年8月8日宣布將在次日辭職,從而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辭職的總統。“水門事件”作為美國歷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聞之一,對美國本國歷史以及整個國際新聞界影響深遠,成為全球輿論監督的典范。
從1972年6月17日詹姆斯·麥科德等五人闖入位于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總部開始,一直到1974年8月9日尼克松總統辭職,在前后兩年多的時間里,《華盛頓郵報》 的兩位記者鮑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 和卡爾·伯恩斯坦 (Carl Bernstein)對整個事件進行了一系列的跟蹤報道。正是由于他們不斷挖掘出的內幕消息,揭露了白宮與水門事件之間的聯系,最終促使了總統尼克松的辭職。
在西方歷史中,沒有“高高在上”的御史監察系統,但其司法系統相對發達,政權分化。近代以來更有立法、行政、司法三大職能,相互制衡。在權力結構中,不同職能的權力主體相互制約,這種監督模式是雙向的,監督者與被監督者之間權力監督關系的各個主體地位平行。在這種政治環境下,媒體自然也成為相互制衡權利監督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由于是相互監督和制衡,因此沒有更高層監督者來行使層層遞進的監督權,也不會產生一個不受任何監督的“終極權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這種相互制衡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在這種橫向分工的監督模式中,媒體通過社會輿論對政治權利的監督也顯得相對獨立。“水門事件”無疑是美國媒體行使獨立監督權,對政治權利監督制衡的最成功典范。
美國媒體對法治社會的推動作用從歷年普利策新聞獎的獲獎作品中可見一斑。自1917年起,一年一度的普利策新聞獎之所以成為“新聞界的奧斯卡獎”“輿論界的諾貝爾獎”而享譽全球,正是因其對社會的瞭望與推動而著稱。媒體通過深入細致的調查,還原事件真相,探討解決問題的途徑,在推動社會法治進程中功不可沒。
普利策新聞獎14個獎項中,分量最重的是公共服務獎,為一枚金質獎章,代表民主制度下傳媒應扮演的社會公共角色:瞭望社會,服務社會,服務公眾利益。瞭望社會是美國媒體最首要而基本的職責,而服務社會、服務公眾利益均包括媒體對法治社會的監督與法治建設的責任。以第94屆普利策新聞獎獲獎作品為例,新聞獎公共服務獎由美國弗吉尼亞州《布里斯托爾先驅信使報》獲得。年僅28歲的丹尼爾·吉爾伯特花了一年多時間,分八個部分,前后在該報刊發20篇稿,對弗吉尼亞西南天然氣供應因管理不善、出現稅費管理漏洞的內幕作了調查,促使政府立法補漏。“水門事件”也摘取了當年的普利策新聞獎公共服務獎。普利策新聞獎另外幾個獎項,如調查性報道獎、地方報道獎等,都強調新聞報道的深度,側重于揭露社會深層矛盾,促進問題解決,而解決的根本途徑就是法治。以深度報道更逼真地還原真相,促進法治社會。
值得關注的是,解釋性報道獎也成為普利策獎的一個引人注目的獨立獎項。普利策新聞獎獲獎作品,只是美國眾多媒體報道中的滄海一粟,但反映了美國媒體的新聞價值取向。媒體不遺余力地深入調查,還原事件真相,瞭望社會,監督權利,為法治社會的形成起到了保駕護航的積極作用。
在美國社會中,法律至上和法治不是一句口頭宣傳,人們可以對其法律制度本身的公正合理問題加以議論,提出批評,促進改善,但其法律在該社會已成為一種任何個人、機構和團體都無法挑戰的最高權威。
在美國,法律首先被理解為一個社會公約,一個關于人們在共同生活中如何進行合作、如何解決糾紛、如何建立秩序的社會公約,一個規定公民可以做些什么和不得做些什么,政府必須做些什么和不得做些什么的社會公約。任何公民和任何政府機構不得以任何理由廢法行事,否則,就是反社會的行為。而媒體在還原事實、揭露問題、促進法律的修改方面正好順應了民意和社會發展的需求,且美國相對獨立的監督機制,又使美國媒體將這一功能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
當然,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從政治層面來說,美國的民主制度,基本上已經被各種充分組織和動員起來的利益集團所綁架,美國人曾引以自豪的“三權分立”今天幾乎成了政府“無能為力”甚至“政治癱瘓”的代名詞。美國的法治也并非盡善盡美,法治的局限性案例也舉不勝舉。我們不可能照抄照搬美國制度,但美國法治的相對完善與媒體在法治社會中所發揮的獨到作用,有幾點值得我們借鑒和思考。
政治制度的不同導致美國與中國的執政理念、法治觀念存在本質上的差異,也必然導致美國媒體與中國媒體的不同表現。中國新聞工作者最重要的責任是,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聲音,為實現中國夢凝聚強大的精神力量。中國新聞獎與美國普利策新聞獎的評選標準存在根本的不同。以中國新聞獎分量最重的獎項特別獎和一等獎為例,其重要的評選標準是,是否弘揚主旋律,是否緊扣時代生活重大主題。而普利策新聞獎獲獎作品更多的是監督報道,反映社會問題。這是中美媒體在不同政治制度、不同社會環境中形成的差異。
在強調弘揚主旋律,以正面宣傳為主的中國,媒體如何正確處理正面宣傳為主與輿論監督的關系,讓輿論監督在理性的范圍內成為中國推進法治進程中的一個閃亮元素,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以正面宣傳為主是不是不要輿論監督?輿論監督是不是就不是正面宣傳?這些問題在法治社會中需要探討厘清。
中國媒體作為政府喉舌,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這是美國媒體所遠遠不及的。以解釋性報道為例,在材料的挖掘上,各國媒體都重視解釋性報道。解釋性報道注重記者對重大問題、復雜社會現象以及艱深專業問題的實證掌握能力,要求有明晰的文字表達,清晰的闡述介紹,較強的主題論證及注釋能力。美國媒體很少有對國家方針政策、外交策略等內容的闡述性報道,但中國媒體則相反,在中國,任何一項國家政府政策的推出,都伴隨著媒體的強力推動,媒體在充當黨和政府的喉舌上起到了很好的傳播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媒體的喉舌優勢需要進一步發揚光大。媒體在做好“上傳下達”的同時,應更好地反映民眾的呼聲,以小人物命運折射社會問題,推動法治社會建設。
在改革進入深水區、社會矛盾日益復雜的今天,當政府政策、利益群體與普通民眾的利益產生沖突的時候,中國主流媒體如何化解矛盾,既不是高高在上生硬地說教,也不是站在利益群體一方,成為利益群體的代言人,而是用法治引領規范各方利益表達,以客觀的報道建立自身的公信力,是媒體應該思考的問題。
依法辦事,是法治社會的必然要求。完善中國的法治建設還有一個漫長的過程,正確的輿論引導必不可少。
在打“老虎”和“蒼蠅”的過程中,要有法治思維,避免輿論先判,切忌輿論壓力影響司法判決。這些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就有可能形成錯誤導向,嚴重影響反腐敗斗爭全局。如何克服公權力和金錢的誘惑,依法辦事,客觀報道,則顯得更為重要。“如果使用媒體的人心懷不軌,造成的危害將無法想象。長此以往,我們不僅不會成為社會進步的推動者,相反會成為價值毀滅者。”這是21世紀網總裁劉冬的懺悔,所有媒體人應當警醒。守住法治底線,媒體才有公信力。無論是輿論反腐還是新聞尋租,媒體的權利都要受到法治的制約。從劉鐵男案輿論反腐的勝利,到陳永洲案件新聞尋租的曝光,再到21世紀網媒體利用輿論引導滋生的經濟問題,近年來,有輿論先判、新聞尋租之嫌的例子不少,值得我們警惕。在全面推進法治社會進程中,除了強化新聞自律,加強公眾對傳媒的監督外,如何加快新聞立法也是一個亟待研究探討的問題。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做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戰略決策,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奮斗目標,并勾勒出清晰的法治建設路線圖。深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排頭兵,理應成為法治建設的典范,身處特區的新聞媒體更應該肩負起歷史使命,主動當好黨和政府的喉舌,主動承擔起引導社會輿論的責任,主動充當法治建設的主力軍,為建設法治中國探路。
新聞工作者要始終堅守正確人生坐標,樹立崇高職業精神和強烈社會責任,恪守敬畏事實、秉持正義的道德操守,以更高標準深入開展“走、轉、改”,在輿論引導中把握好“時、度、效”,在開創法治中國新境界中贏得社會尊重和人民贊譽。
每一個典型法治事件都是一堂法治課。在報道內容上,要從廣大市民普遍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出發,回應群眾關切,化解各類矛盾,在全社會形成尊崇法治、信守法治、自覺維護法律尊嚴的良好氛圍。在報道方式上,要形成“拳頭效應”。廣泛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網絡等各類媒體,多形式、多渠道,深入淺出地開展法律常識普及活動,通過一個個鮮活生動的身邊人、身邊事,以小見大,以案說法,讓法治精神、法治意識潛移默化,深入人心。
媒體是信息的傳播者,是培育法治文化、樹立法治信仰的關鍵一環。媒體的理性、自律和責任擔當,對整個社會形成法治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只有當媒體展示真相、客觀表達、維護正義,讓群眾能夠觸摸到法治的溫暖,社會才能真正尊崇法治,法治才會終將成為一種信仰、一種文化、一種核心價值觀。
遵紀守法、廉潔奉公是新聞工作者起碼的職業要求和必備的思想品質。《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明確指出,“新聞工作者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自覺遵守憲法、法律及宣傳紀律”,明確要求新聞工作者學習和熟悉憲法及其他法律條文,以便在新聞業務工作中有所遵循。
守住道德底線,要保護采訪對象合法的隱私權和公民權。面對這個問題,媒體人既要展現自己的專業主義精神,也要體現自身的人文素質和社會責任感。
[1]水門事件[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20.htm fr=Aladdin.
[2]張維為.中國夢比美國夢更精彩[J].求是,2014( 9).
[3]何勇海.輿論監督權絕不可異化[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4-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