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樹文
(河北大學 政法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經濟法的實施與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趙樹文
(河北大學 政法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經濟法是國家治理制度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它的有效實施能夠推進國家治理主體、治理程序、治理路徑以及治理目標的完善。當前制約國家治理能力提升的經濟法實施領域主要體現于產品質量監管、國有企業資產運營、財政轉移支付、環境保護以及弱勢群體社會保障等五個方面。因此,應針對上述領域,結合經濟法實施中存在的“運動式”執法,行政執法人員素質低下,傳統訴訟模式存在缺陷,專門性和獨立性經濟司法機構以及經濟法社會化和市場化實施機制缺失等問題,對經濟法的實施加以完善。具體的完善路徑包括構建常態性執法機制,提高行政執法人員素質,建立專門性經濟司法機構,引導與支持社會化實施以及強化市場化實施。
經濟法;實施;國家治理能力
法治是現代國家治理的核心路徑,它不僅體現了現代國家治理的民主化、程序化與制度化,而且是國家治理最具權威力的保障,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越高、治理機制越完備、治理能力越強,法治水平就越發達。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進行了全面戰略部署,而隨后十八屆四中全會則即時明確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這決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法治與國家治理相互關系在黨的核心路線方針政策中的鮮明體現,完善的法治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核心支點。有學者指出:“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根本體現。”[1]而經濟法是在“公法私法化”與“私法公法化”過程中產生的第三法域,是國家干預經濟運行之法,“具有突出的現代性,是典型的現代法”[2],在現代國家法律體系當中居于重要地位,在依法治國方略的進程中發揮著重要功能,其必然對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法的生命在于實行,因此,必須從經濟法實施的維度探尋推進國家治理能力提升的路徑。
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制度建設是重中之重。“在國家治理的制度體系中,經濟法不可或缺。”*見張守文著《提升治國能力的經濟法路徑》,《2014年經濟法年會論文集》,第15頁。經濟法關乎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對實現一國的經濟治理、社會治理,乃至政治治理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關于國家治理的解讀
國家治理的核心在于治理,正是治理與統治在內涵上的顯著區別使治理與國家聯系在了一起,進而用國家治理取代國家統治,以彰顯現代政治文明的進步,正如法國著名學者讓·皮埃爾·戈丹所指出的“治理從源頭起就必須區別于傳統的政府統治概念”[3]。我國著名政治學家俞可平教授將國家治理界定為:“在一定領土范圍內通過政府、市場與社會的相互協調,管理和促進公共資源的有效配置,從而對國家和社會事務進行整體性控制管理和服務。”[4]
因此,筆者認為,國家治理就是指政府、社會以及公民等多元權力主體,以法治為基準,運用現代化的技術與制度,以社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為中心,規范國家與社會事務,最終對社會資源進行的協調、有序、高效、公平的配置過程。
國家治理具有其自身的顯著特征,這些特征從不同層面反映著國家治理的本質。
1.強調治理主體的多元性
強調市場性主體與社會性主體的參與。盡管政府依然是最重要的主體,但是政府權力的擴張將極大地受到抑制,政府的行政職能、自由裁量權的行使以及個別領導的權力都將被依法限制,政府的有形之手只能伸展于市場失靈的邊界,與之相對應,市場性主體與社會性主體對國家事務的參與程度、參與領域以及參與方式等等都將大大擴展,特別是社會性主體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將更加彰顯。
2.強調治理權力行使的制度化
“在理解國家治理能力問題上,學者把政治權力劃分為專斷性權力與制度性權力(也稱為基礎性權力、建制性權力)。”[5]國家治理的推進需要強有力的政治權力,但是國家治理根本區別于國家統治,政治權力的專斷性將被極大地抑制,而制度性權力將發揮著更加主導的作用。專斷性權力雖然具有先天的效率性,但是這種效率性缺乏程序的保障,可能造成對公平的違反,變成一種治理負效率,被社會公眾所抵制;而制度性權力則是強調國家-市場-社會之間的良性互動機制,強調權力行使的程序性,從而以程序正義保障實質正義,更容易被社會所接受,因而雖看似緩慢,但卻更具實質效率。
3.強調治理宗旨的公共利益化
國家統治歸根結底追求的是統治集團的利益,而國家治理應當是實現社會公共利益最大化,因為國家治理是善治,而“善治就是使社會利益最大化的過程”[6]。因此,在國家治理的進程中,應當優化各種價值準則的排序,實現價值均衡與價值修正。具體而言,應當更多地強調社會公平、社會正義、公共福利,或者至少把上述理念與經濟效率、增長發展以及社會穩定等等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實現價值理念的公共利益化。
(二)經濟法與國家治理的高度契合
經濟法作為典型的“現代法”,也是典型的“治國之法”*見張守文著《提升治國能力的經濟法路徑》,《2014年經濟法年會論文集》,第15頁。。其與國家治理這種現代性的政治方式存在著高度的契合。
1.兩者產生的邏輯基礎相契合
“西方的政治學家和管理學家之所以提出治理概念,主張用治理代替統治,是他們在社會資源的配置中既看到了市場的失效,又看到了政府的失效。”[6]根據政治學家的解釋,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是國家治理產生的邏輯基礎,因此治理理論的核心在于通過完善政府管理方式進而克服市場失靈,同時為了防止政府失靈,又必須對政府行為加以限制,要由“全能政府”“無限政府”走向“小政府”“有限政府”。國家治理的上述邏輯基礎與經濟法產生的邏輯是完全契合的,因為經濟法是規范國家干預經濟運行之法,是為了防止政府在干預市場經濟自發運行過程中出現失靈而產生的法律部門,“正是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之雙重困境,蘊含了作為國家干預經濟基本法律形式的經濟法的邏輯起點”[7]。
2.兩者奉行的基本原則相契合
無論是經濟法的制定與實施還是國家治理的推進,都離不開基本原則的指引。經濟法旨在通過國家這只有形之手克服市場這只無形之手的缺失,同時也要防止國家這只有形之手在其干預市場過程中自身的缺失。簡單地說,經濟法不僅是防止市場失靈,也要防止政府失靈,因此“適度干預”成為了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意在防止政府這只有形之手的缺位與越位。而國家治理則是更加強調政府權力行使的科學化與規范化,強調政府與社會、市場的互動,強調社會契約機制以及社會力量,強調社會治理。因此,國家治理本身就包含著限制政府權力,保障政府權力行使適度的基本內涵,兩者奉行的基本原則是相契合的。
3.兩者追求的價值準則相契合
經濟法是以社會本位為價值追求的法,其強調的是社會總體效率追求、社會總體公平的實現,它既不同于民商法的個人本位的價值理念,也不同于行政法所彰顯的國家本位理念,“經濟法以社會利益的維護為基本價值本位,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通過對社會利益和個體利益的協調,目的在于維護社會正義、交易公平、宏觀效率,乃至促進經濟與社會良性運行與協調發展”[8]。國家治理也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為宗旨,“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種不同的制度關系中運用權力去引導、控制和規范公民的各種活動,以最大限度地增進公共利益”[9]。因此,經濟法的價值追求與國家治理的基本宗旨也是完全契合的。
執行是制度發揮作用的關鍵環節,執行力是制度力量的具體體現。經濟法的有效實施是提升現代國家治理能力的核心要素。
(一)經濟法的有效實施推進國家治理主體的多元化
國家治理強調樹立多元共治的新理念,形成多元共治的善治格局。治理不是政府一家“唱獨角戲”,而是將政府的“他治”、市場主體的“自治”、社會組織的“互治”結合起來,共同實現良好的治理。因此,治理主體的多元化是現代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國家政權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利益相關者都應參與國家治理。
而經濟法的有效實施將促進國家治理主體的多元化,例如社會中間層主體的興起。社會中間層主體,是指獨立于政府與市場主體,為政府干預市場、市場影響政府和市場主體之間相互聯系起中介作用的主體,如工商業者團體、消費者團體、勞動者團體、國有資產投資機構、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資產評估機構、交易中介機構、產品質量檢驗機構等。社會中間層主體突破了傳統的國家與市場的二元社會主體結構,使社會呈現為國家―社會中間層―市場主體的三元社會結構,而其作為經濟法主體當中的重要一極在經濟運行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聯系政府與市場主體的橋梁和紐帶,也是緩沖政府與市場主體之間矛盾的中間地帶。
(二)經濟法的有效實施推進國家治理程序的規范化
國家治理要現代化,更加科學、更加民主,同時也要更加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而經濟法是對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進行規制之法,政府行為的規范性是經濟法的重要追求。政府行為是經濟法實施中的核心架構,對政府行為進行約束是經濟法的重要任務,包括對“經濟管理行為主體及行為原則的規范化;政府經濟行為權力依據的規范化;政府經濟行為權限及主體權力配置的規范化;政府經濟行為方式、手段的規范化;政府經濟行為程序的規范化;政府經濟行為作用領域的規范化;政府違法及不當的經濟行為后果的法律救濟機制的規范化等等”[10]。
(三)經濟法的有效實施推進國家治理路徑的科學化
經濟法強調市場主體的主導地位,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同時經濟法也著重規制市場失靈,通過政府的干預確保社會經濟的穩定、協調發展,經濟法是市場這只無形之手與政府這只有形之手的有效結合點。通過經濟法的有效實施,可以使更多的社會市場力量進入到社會資源的調配當中,使政府行為限定于公共服務的應然領域,從而提升國家治理的效率。例如,引導社會民間機構參與到社會養老體系建設當中來,完善養老體系建設;在環境污染案件當中確立公益訴訟制度,提升污染治理的制度效率;在國有企業的經營當中引入職業經理人,從而避免更多的行政干預,確保國有企業的保值、增值等等。
(四)經濟法的有效實施推進國家治理目標的社會本位化
“它把增進公共利益同維護公共秩序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實現這兩個目的的能力是國家治理能力最重要的體現。國家治理體系的目的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普遍提高國民生活質量和實現可持續的穩定。”[11]因此,公共性與社會性是現代國家治理的重要目標,要通過國家治理為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要維護社會整體的利益。而經濟法以社會利益為本位,以實現社會總體利益為其宗旨,經濟法的實施必然就是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因此經濟法的有效實施必然推進國家治理目標的社會性。
為了更好地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當前經濟法的實施應當重點關注那些對國家、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又亟需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是國家治理能力提升中的瓶頸問題,經濟法實施中相關問題的深入剖析以及具體完善路徑的架構都應當以此為著力點。筆者認為,以下五個領域更加值得關注。
(一)產品質量監管問題
產品質量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然而產品質量事件卻層出不窮,從2004年安徽阜陽劣質奶粉事件,到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再到2014年的福喜變質肉事件,產品質量問題依然嚴峻。盡管多年來,全國和各地方的食品安全專項整治似乎成為常態,但是實際整治效果并不理想。“與運動式執法等相對的是,一些在促進各主體自律方面能起到重要作用的來自于社會和市場的法律實施路徑卻被忽視,或表面上重視,事實上輕視。”[12]因此,產品質量監管問題依然突出。
(二)國有資產運營問題
國有資產的經營問題是當前國有企業改革的重點問題,如何完善國有企業的經營機制,確保國有企業的保值、增值,不僅關系到國有企業的自身運營,而且關系到整個市場經濟改革的進程與深度,因為中國的國有經濟依然占據著主導地位。但是,國有企業的經營效率并不高,并且圍繞著國有企業而發生的腐敗行為令人觸目驚心,無論是中國石油集團的集體腐敗案,還是華潤集團的腐敗案,都表明了國有企業經營機制轉變的必要性與迫切性。
(三)財政轉移支付問題
現代財政制度是國家治理的基石,“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不是政策上的修修補補,更不是揚湯止沸,而是一場關系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深刻變革,是一次立足全局、著眼長遠的制度創新和系統性重構”*參見樓繼偉:“一場關系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深刻變革——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詳解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新華網http://www.mof.gov.cn/zhengwuxinxi/caizhengxinwen/201407/t20140704_1108534.html。。因此,經濟法的實施必須關注財政問題,而財政轉移支付問題則是其核心。財政轉移支付的目標應當是國民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為此必須關注以下內容:各級政府的職責和事權的明確化,一般性轉移支付政策的制定、執行、調整的透明化,轉移支付資金的撥付要科學化、精細化,轉移支付資金監管的強化等。
(四)環境保護問題
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環境污染問題愈加突出,全國大范圍的、持續性的霧霾的產生便是明證,同時2014年影響重大的“內蒙騰格里沙漠嚴重受污事件”,以及“蘭州自來水嚴重苯超標污染事件”,也都為環境保護問題敲響了警鐘。如果說霧霾的產生在相當程度上是我國工業化進程中的必然結果,有其產生的一定合理因素,那么大面積的污染物秘密排放則是典型的環境犯罪,毫無合理性而言。例如“內蒙騰格里沙漠嚴重受污事件”就是進駐內蒙騰格里工業園區的化工企業秘密排放廢水而產生的重大污染事件,化工園區將沒有經過處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沙漠,嚴重威脅著地下水的安全,該污染事件甚至引起了習近平主席的高度關注。因此,環境保護問題依然嚴峻。
(五)弱勢群體社會保障問題
2010年時任總理溫家寶指出:“總體上看我國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完善,主要問題是城鄉社會保障發展不平衡,廣大農村地區嚴重滯后,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蓋面比較窄,基金統籌層次低,保障水平不高。尤其是農民、農民工、被征地農民、城市無業人員和城鄉殘疾人等群體的社會保障問題比較突出。”[13]時至今日,上述弱勢群體的社會保障問題并未得到有效解決,農民的大病醫療問題、養老問題,城市無業人員的就業培訓以及醫保、養老問題,被征地農民的安置與公平補償問題,都是亟需解決的問題。而且除了上述問題之外,失獨家庭的就醫、養老問題等等新興社會保障問題也十分突出,亟待合理解決。
當前制約經濟法實施的主要問題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特別是在前文所述五大重點領域,這些問題更加突出。
(一)“運動式”的行政執法方式制約著經濟法的實施
行政執法更多的是“運動式”執法,當重大的經濟法事件發生之時,相關部門會迅速介入,并做出相關處罰,嚴重者則進入司法程序,但是日常的常態性執法效率不高。例如,就產品質量監管而言,都是在事件已經發生,并被媒體廣泛報道之后,相關部門才迅速進行執法。盡管伴隨著這些重大食品安全衛生事件的產生,“公權機關打擊食品行業違法行為的決心和力度不斷加強,以及制度不斷加碼”[12],司法裁判也是及時跟進從嚴懲處,但是并未構建一種常態性的、制度性的持續執法機制,而這種常態性執法機制的缺失極易導致類似事件的重復發生,上述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斷發生便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二)行政執法人員的素質嚴重制約著執法效率[14]
沈家本指出:“有其法猶貴有其人”,“法之善者仍在有用法之人,茍非其人,徒法而已”*見沈家本著《刑法學·刑志決考·唐》。沈家本(1840-1913年),清末法學家。。因此,經濟法實施人員的素質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經濟法實施的效率。當前,行政執法人員的素質嚴重制約著經濟法的實施效果:一方面是經濟行政執法不力,無論是經濟行政執法的及時性,還是對經濟法違法行為者追責的嚴厲性上都存在著缺失,前者表現為行政機關無法及時地發現問題并適用經濟法解決問題,后者表現為對違法者制裁的力度不夠,不能給予違法者以嚴厲的制裁,從而增加其經濟違法成本,對其違法行為形成強有力的威懾作用。另一方面是經濟執法不當,這主要表現在消極行政執法、越權行政執法以及濫用行政執法權等方面。
(三)專門、獨立的經濟法審判機構缺失
經濟法的高效實施離不開獨立、專門的經濟法實施機構,這是保證經濟法高效實施的必要條件。但是目前我國尚未建立獨立的經濟法實施機構,經濟法實施的主體機構是行政機關,如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負責《計劃法》的實施,商務部、工商總局等具體負責《反壟斷法》的實施,但是這些機構的獨立性都難以徹底實現。而就經濟司法而言,于1981年初步建立起的經濟審判庭,“此后20年的司法實踐表明,經濟審判庭的工作對于維護社會經濟秩序,健全經濟法制,保障與促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15]。但是在2000年,最高法院又決定將其撤銷,這無疑制約了經濟法司法裁判的效率。盡管上海自2008年11月開始已經設置了三級金融審判庭,但是這只是在上海這種金融經濟高度發達的地方,其他地區并未設立,同時反不正當競爭法庭、產品質量法庭等均未設立。專門、獨立的經濟法實施機構的缺失嚴重制約著經濟法的實施效率。
(四)傳統訴訟模式制約著經濟法的實施
傳統訴訟模式的缺陷是制約經濟法實施效果的重要因素,因為經濟法糾紛最終的解決方式是司法裁決,因此經濟訴訟在經濟法的實施當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傳統的民事訴訟、行政訴訟以及刑事訴訟并不能有效地應對經濟法高效實施的需要,因為“隨著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損害社會整體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由此產生了一些新的經濟糾紛,例如環境污染糾紛、侵害國有企業產權糾紛等。這些糾紛在傳統的訴訟制度框架內難以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并因此暴露出傳統訴訟中訴訟主體資格理論在處理違反經濟法案件中的局限性”[16]67。
(五)經濟法的社會化實施水平低
在經濟法的實施當中,除了公權機構實施經濟法外,市場主體和社會組織也應該是不可或缺的實施法律的力量。但是實踐當中,以市場主體、社會組織為代表的這種經濟法的社會化實施水平并不高,這將嚴重制約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因為“非政府部門包括私營部門、第三部門和公民個人,在多中心的治理結構中,它們都擁有一定的治理權力,承擔一定的治理責任”[17]。例如,在國有企業資產運營中,國有企業職業經理人主要來自于行政任命,因而市場化水平不高,這就限制了具有專業能力的職業經理人的選聘,阻礙著國有企業資產的運營,最終影響國有企業資產的保值、增值。
(六)經濟法市場化實施機制不健全
部分經濟法的實施更加依賴于市場化的機制,這一點在《企業國有資產法》等相關法律當中有著更加突出的表現。《企業國有資產法》實施的目的在于保障國有企業資產的保值、增值,因此該法對市場化實施機制的依賴也更加明顯,因為只有從經理人市場當中選聘職業化的經理人才能夠真正地推進國有企業的經營效率。但是,當前“市場化程度不足,在經理人資源配置中市場的作用尚未充分發揮”[18],主要是由于各級國資管理部門通過行政任命方式選聘國有企業的經營者,國有企業職業經理人的市場化機制不完善。
為了更好地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必須完善經濟法的實施,具體而言,應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強化常態性的、制度化的行政執法機制
行政執法具有專業性、及時性等優點,在當前我國經濟法的實施當中居于主導地位,因此我們必須重視行政執法機制的完善。筆者認為,行政執法機制完善的重點在于強化常態性的、制度化的執法機制,通過強化常態性的、制度化的執法來預防諸如產品質量、環境污染等事件的發生,而不是等事件發生之后再通過“運動式的執法”加以懲治。例如,完善對產品質量的抽查制度,將抽查的核心置于食品、藥品領域,主要運用突擊抽查方式,重點對問題企業加強抽查等等。常態性、制度化的執法機制的強化能夠給相關潛在違法者以持續不斷的監管,從而增強經濟執法的威懾力,弱化違法者的行為動機,從而能夠實現良好的前端治理,有效預防經濟違法行為的發生,最終促進經濟法的有效實施。
(二)提高行政執法人員素質
行政執法在經濟法的實施當中占據著主導地位,而行政執法最終還是要由行政機關人員來具體執行,行政執法人員不僅應具備一流的專業素質,還應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與道德品質。首先,應當強化對行政執法人員的相關經濟法培訓,提升其執法專業素質,如針對《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產品質量法》《稅收征管法》以及《勞動合同法》的專業培訓等等。其次,應當提升行政執法人員的道德素質。執法人員不僅要有公正執法、敢于堅持正義、剛正不阿的品德,而且要有高度的責任心,以對人民負責、對法律負責、對事實負責的職業態度進行經濟執法。最后,應當強化競爭機制,堅持執法獎懲考核制度。通過競爭機制促使執法人員不斷提升自身素質,促進執法水平的提升。
(三)設立各種專門的經濟審判庭
為了經濟審判效率的提高,有必要恢復經濟審判庭的設立,并為之配備專門的經濟法學人員,打造其專業性,進而推進經濟法司法裁決的效率。“設立經濟法的審判機構之所以必要,從根本上說,是由于經濟法具有不同于民法、行政法等其他法的部門的調整對象,是一個獨立的法的部門,這就決定了違反經濟法的案件同違反民法、行政法等其他法的案件具有不同的性質和特點;同時在實踐當中違反經濟法的案件數量又很多。”[19]應當專門設立金融審判庭、反不正當競爭審判庭、產品質量審判庭等各類專門經濟法審判機構。
(四)完善公益訴訟
公益訴訟應成為經濟訴訟的拓展模式。公益訴訟最早產生于古羅馬,而現代公益訴訟制度則產生于美國,許多國家都有對公益訴訟的規定,并且“隨著現代憲政制度的推行,社會民眾的權利意識逐漸覺醒,公益訴訟的范圍已經超出了扶住弱勢群體的最初目的,其觸角延伸到了社會公共生活的諸多領域,開始以維護公共利益為己任”[16]69。此訴訟模式也在經濟法訴訟當中被采用,特別是在反壟斷案件以及環境污染案件當中被廣為使用。對經濟法中公益訴訟模式的推崇已經成為當前經濟法學界提升經濟法可訴性的重要拓展路徑。
盡管當前經濟公益訴訟倍受經濟法學者推崇,最高人民法院在2014年10月13日也發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征求意見稿)》,但是其相關內容還需不斷完善,并且還未形成正式立法。要真正使經濟公益訴訟在經濟法訴訟當中發揮確實的功能,還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巨大的努力:經濟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問題;經濟公益訴訟的受案范圍問題;應當完善經濟法公益訴訟的配套措施,例如,公益訴訟律師費用的支付問題如何解決,公益訴訟中原告的激勵措施如何確定,公益訴訟中舉證責任該如何配置,如何預防公益訴訟的濫訴行為等等。
(五)引導、支持經濟法的社會化實施
經濟法的社會化實施對于推進經濟法的實施效率具有重要作用,特別是在弱勢群體的侵權救濟與社會保障等相關領域,其功能更加明顯。社會組織在保護弱者、促進交易、行業自律以及違法監管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無論是鑒證性的社會組織、中介性的社會組織、調節性的社會組織,還是行業性的社會組織都在經濟法的實施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并且由于其自身的專業性、行業性等特點使其具備了相對于政府機構的實施優勢,能夠提升經濟法實施的效率。如消費者協會、環境保護協會等等在消費者維權、環境公益訴訟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在實踐中,政府對社會組織的支持明顯不足。以全國各地的消費者組織為例,政府所給予的財政支持極其有限,很多消費者組織僅能維持機構的一般運轉,對開展比較試驗等重要工作缺乏資金,其應有的功能不能得到充分發揮”[12]。因此,政府需要從資金、制度與政策等不同層面給予社會組織以支撐。
(六)推進經濟法實施的市場化
為了更好地推進經濟法的實施,特別是在《企業國有資產法》的實踐中,應當更多地引入市場化的經營機制。第一,應當對國有企業做出明確的類別劃分,將其明確界定為公益性國有企業或經營性國有企業,這樣就界定了國有企業的經營目的,為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經營效率的提高奠定了初步基礎。第二,引入職業經理人制度,確立并強化對職業經理人的市場化選聘機制,通過公開的市場化競爭、市場化的激勵機制與風險機制,促使國有企業職業經理人在國有企業資產保值、增值過程當中發揮應有作用。
[1] 竹立家.著力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4(1):9-11.
[2] 張守文.經濟法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77.
[3] 讓·皮埃爾·戈丹.何謂治理[M].鐘震宇,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3.
[4] 俞可平.治理與善治[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6.
[5] 江必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N].光明日報,2013-11-15.
[6] 俞可平.治理與善治引論[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1999(5):37-41.
[7] 李昌麒.論經濟法的獨立性——基于對市場失靈最佳克服的視角[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3):27-40.
[8] 陳婉玲.經濟法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67.
[9] 趙艷玲.治理理論與我國政府管理創新[J].蘇州職業大學學報,2007(1):54-57.
[10] 李婷.論政府經濟行為的規范化[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
[11] 何增科.怎么理解國家治理及其現代化[J].時事報告,2014(1):20-21.
[12] 應飛虎.中國經濟法實施若干問題[J].現代法學,2013(5):61-67.
[13] 溫家寶.關于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的幾個問題[J].求是,2010(7):3-16.
[14] 孟慶瑜.完善中國經濟法實施機制的幾點思考[J].經濟法學家,2010,8:101.
[15] 楊紫烜.國家協調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398.
[16] 李曙光.經濟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
[17] 李凱.治理理論適用于中國的對策研究[J].中共桂林市委黨校學報,2010(2):43-47.
[18] 姜林海.國有企業職業經理人成長綜合推進機制研究[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2(7):74-81.
[19] 楊紫烜,徐杰.經濟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10-111.
(責任編校:白麗娟)
Implementation of Economic Law and Improvement of State Governance Ability
ZHAO Shu-wen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0, China)
Economic law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system of state governance, and its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can help to improve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body, governance processes, and governance means and governance objectives. The obstacles to the improvement of state governance ability in economic law are as follows: product quality control, state-owned enterprise asset management, financial transfer pay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ocial security, and social security of vulnerable groups. Accordingly,implementation of economic law should be improved by dealing with such problems as the campaign style of law enforcement, the low quality of administrative officers,the defects of traditional litigation model,the lack of specialized economically judicial mechanism and marketing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The approaches to theses problems include the construction of normalized law-enforcement mechanism, the improvement of administrative qualities, the establishment of special economically judicial mechanism, and the guidance and support of the community-oriented mechanism and market-oriented mechanism of economic law.
economic law; implementation; state governance ability
D920.0;D912.29
A
1672-349X(2015)02-0024-06
10.16160/j.cnki.tsxyxb.2015.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