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潔,石曉玲
(南通大學 外國語學院, 江蘇 南通 226019)
以微信為工具的實時文字交流的話語特征探究
陳 潔,石曉玲
(南通大學 外國語學院, 江蘇 南通 226019)
在“微時代”,微信以不同于傳統交流方式的獨特魅力為人們所喜愛,尤其深受年輕人的追捧。以Grice的合作原則和話語分析理論為依據,對以文本為語料的微信實時文字交流進行探究,結果發現:人們在微信實時交流中更易違反合作原則的四大準則,以傳達言外之意,或達到意想不到的交際效果。話輪轉換更加頻繁、話題更加多變、連貫性實現難度更大。對微信交流話語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我們充分利用這種新型通訊工具,提升人際交流質量。
微信;實時文字交流;合作原則;話語分析;話語特征
隨著移動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的交流方式變得越來越多元化。微信(WeChat)作為騰訊公司2011年推出的一款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不僅支持發送文字、圖片(包括表情)、語音和視頻,而且支持實時對講或視頻通話。同時,除了一對一單聊,它還支持多人群聊。它的出現標志著我們進入了一個雙向互動的“微時代”。微信用戶井噴式增長的現象,以及由此給我們帶來的交流方式、生活方式和精神狀態等方面的變化,已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并成為近年來研究的熱點。然而,“學界對微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微信傳播技術和特征研究、微信社會功能和影響研究以及微信在商業與政務的實際應用研究三方面”[1],較少從語言學的角度對微信話語表達進行研究。目前,李明鉞[2]、崔璨[3]等人對微信用語做了一些文化層面的探究,但是對微信用語的話語特征進行闡釋仍有很大的空間和研究意義。
本研究主要從語用學中合作原則出發,研究微信實時文字交流是否遵循合作原則中的四條準則,并結合話語分析中的相關概念對微信實時文字交流的話語特征進行探究,分析其話輪轉換、話題轉變和連貫性實現三個維度上呈現的具體話語特征。語料來自于2014年筆者與朋友的手機微信客戶端中真實的實時文字交流語段。
合作原則(cooperation principle,簡稱CP)是分析話語的重要理論依據。語言學家格萊斯(Grice)認為,在進行會話時,說話人至少要愿意合作,交談才能進行下去,因而必須遵循四條準則(maxims):量的準則(quantity maxim,所說的話應包含交談目的所需要的信息,并不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質的準則(quality maxim,不要說自知是虛假的話以及缺乏足夠證據的話)、關系準則(relation maxim,要有關聯)和方式準則(manner maxim,要避免晦澀、歧義,要簡練、井井有條)[4]。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在進行面對面交流時,通常會遵循合作原則,但有時因某些原因,或為了達到某種特殊的說話效果,說話人也可能不嚴格遵守這些準則,有時甚至會故意違背其中的一條或幾條準則。
那么,人們在微信實時文字交流時,情況究竟如何呢?人們在微信實時文字交流時,由于對話人需要通過打字的方式來傳遞自己想要表達的信息,因而交流的效果必然受到對話人打字速度、文字表達方式等因素的影響。為了快速鍵入信息、化繁為簡、提高聊天的速率和生動性,微信沿用了網絡用語中約定俗成的縮略語、諧音文字、表情符號及數字等,如用“3Q”代替“Thank you/謝謝你”,用“你造嗎?”代替“你知道嗎?”用“I U或520”代替“我愛你”,用“Orz”代替“跪了、服了或囧”等。這些詞句的使用讓微信實時文字交流變得輕松便捷。然而,如果從合作原則考量,這些用語也許是對量的準則、質的準則、關系準則或方式準則的違反和偏離。
那么,人們在用微信進行實時文字交流時,違反這四條準則究竟有何目的和意圖呢,或想要達到什么效果呢?下面以筆者與朋友的微信交流為例,做具體說明。
例1:
A:家里下雨了,你那兒下了沒?
B:哎,已經下好多天了!
B:衣服一直干不了,都沒衣服穿了。
B:求太陽啊。
從例1中可以看出,A,B兩人居住在不同地區,A引出“下雨了”這個話題并詢問B當地的情況,其實B只要回答“下了”或“沒下”即可,并不需要說明下雨的時間長短、衣服干不干、太陽出來與否等情況,B顯然違反了量的準則。而B之所以反饋給A的信息要遠遠超出其所需的信息,是情感表達的需要,通過向A說明下雨的具體情況及影響,向A尋求安慰,舒緩內心的郁悶,這體現了人際交往時重要的情感訴求。
例2:
A:發工資了,咱們下午逛街去?
B:沒有鈔票啊。
A:你看,又哭窮了。
例2中,A說“發工資了”就給了整個對話一個前提,表示兩個人都發了工資,現在都有錢了,逛街不用太擔心錢的問題,而B卻說“沒有鈔票啊”,很顯然說了假話,違背了質的準則。而且A說B“哭窮”也從側面否定了B沒錢的說法。其實,B故意違背質的準則,只是出于禮貌而采取的委婉拒絕,隱含的意思是“我下午不想去逛街”。
例3:
A:你前兩天考的說課通過了沒?
B:最近超忙的,
B:既要準備研究生復試,又得備考專八。
在這個例子中,A關心B教師資格考試中說課項目的通過情況,并期待B做出明確的回答,而B卻說了些與此毫不相關的其他事情。如果從合作原則的角度看,B顯然違反了關系準則。究其原因,B實際上想表達“我不想提說課這件事”的交際意圖。我們根據日常生活的經驗分析,B很可能沒有通過說課考試,但她羞于提及此事,故意采取規避話題的策略,以備考忙為由,暗含了“說課沒有通過”的意義表達。
例4:
A:我在超市哦,你要帶些什么嗎?
B:太好了,一瓶御青方哦。
A:納尼?
B:逗你呢,就是一瓶腐乳啦。
御青方是臭豆腐(尤指腐乳)的別稱,曾作為御膳小菜送往宮廷,受到慈禧太后的喜愛,親賜名“御青方”。例4中,B用了“御青方”這一日常不太常見的詞來指代腐乳,造成了A理解上的困擾,B顯然違反了方式準則。但從通過接下來的“逗你呢”可以看出,B之所以用“御青方”這個詞,實則是想達到某種幽默的效果,但由于A并不知曉“御青方”就是腐乳,用“納尼”發問“是什么”,因而,B想要達到的幽默效果打了折扣。假如雙方都知道“御青方”就是腐乳,那么朋友之間一方的俏皮語言會獲得另一方的會心一笑。
由此可見,人們在微信實時文字交流時,有時故意違反Grice的合作原則,其目的是要傳達言外之意,或想要達到意想不到的交際效果,這也表明了微信交流具有與面對面交流相似的特性,即人類的語言交流是非常復雜的,并不完全遵守合作原則。因此,我們在進行微信實時文字交流時,“交際雙方不僅要能理解對方直接表達的意義,而且要能成功地把握對方話語的含蓄意義,會話含義推導必須結合所用詞語的規約含義、合作原則和語境等等”[5]。
(一)話輪轉換
話輪(turn)是人們日常會話的基本結構單位,是指“在會話過程中,說話者在任意時間內連續說的話語,其結尾以說話者和聽話者的角色互換或各方放棄話輪信號為標志。話輪轉換系統對一切會話來說都存在,并且是一個基本的言語轉換機制”[6]。換言之,人們在日常交際中只要涉及兩個及兩個以上的參與者,都需要進行言語轉換,因而,話輪轉換有兩個特點:“第一,在一個時間里至少有一個人而且只能有一個人說話;第二,發話者不斷輪流變化。”[7]但這兩個特點只局限于面對面人際交流的情況,會話通常是按照一問一答這種有序的方式進行的,不會出現搶拍的狀況,并且交流中一旦出現停頓,雙方就會尋找新話題來避免停頓造成的尷尬。
那么,這種話輪轉換的特點是否亦適用于微信的實時文字交流呢?實踐證明,雖然微信語言也呈現口語化的特點,但無論是文字信息還是語音信息的輸出與接收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延時性,這就使得微信話語中出現了一問多答或多問一答等多種話輪轉換形式。因而,微信實時文字交流往往會打破面對面交流時的話輪轉換規則。以下分別以微信中一對一聊天模式和群聊模式下的真實話語加以闡釋。
例5:(一對一聊天模式)
A:看到我發你的圖片沒?
B:看到了。
B:太小,看不清。
B:求大圖。
A:好,等著啊。
從例5中,我們可以看到A,B并沒有按照面對面交流中一問一答(即A-B-A-B)的形式進行對話,而出現了A-B-B-B-A這樣一問三答。從中我們可以做如下推斷:(1)由于B的文字輸入速度比A更快,而且B說話簡練,因而出現了一問三答的話輪形式;(2)亦或是A的性格比較沉穩,而B比較急躁,在A等待B對是否看到圖片這一信息進行反饋時,B已經迫不及待地詢問其他關于圖片的信息,從而導致話輪轉換的突變形式。
例6:(群聊模式)
A:D什么時候回國?
B:她要回來啦?
C:快了吧。
C:聽說八月底呢。
A:到時大家一起聚聚哦。
B:好嘞。
例6中的對話是微信群聊中極其常見的話輪模式,A,B,C三人的接序并未遵循話輪交替的標準模式,顯得有些散亂。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微信上的話語按照系統接受的順序在屏幕上呈線性排列,因此在多方交談時,信息從四面八方而來,在屏幕上出現的次序混亂,常出現重復現象。”[8]然而,由于微信有昵稱或名字或頭像等作為追蹤提示信息,因此,即使話輪轉換是混亂和隨意的,也不影響對話人的理解和參與。
(二)話題轉換
對話中的話題(topic)“可以說是語篇分析中使用最頻繁卻又未加以解釋的一個術語”[9]。根據Hockett的觀點,話題是“說話者引出一個主題,然后就該主題進行陳述或評論”。在微信話語中,話輪的不斷轉換必然會引出新話題,而話題間的轉變過程被稱為話題轉換。在微信實時交流中,信息能夠被即時地輸入、發送和接收,具有極強的動態性,與面對面的人際交流有許多共同之處。
例7:
1A:什么時候回來的?
2B:昨天晚上才到家。
3A:哈哈,和我一樣。
4B:路上堵車。
5B:真是,回個家都難。
6A:就是說呢。
7B:我回家吃喜酒,
8B:你呢?
9A:等著明年吃你的喜酒啊!
10A:HAHA
11B:。。。。。。
微信實時文字交流往往會在幾個話輪間發生話題轉換現象。在例7中,1-3是第一個話題,討論回家時間問題,其中1為A引出話題,2是B對A問題的回答,而3則是A對B回答的反饋;4-6為第二個話題,4解釋了B為什么晚到家的原因,5則是其對堵車現象的感嘆,6是A對B感嘆的認同反饋;接著7-11是第三個話題,關于吃喜酒的事兒,7解釋了B回家的理由,同時引出新話題,并借由8讓A做出反饋,可是A卻繞開這個問題并通過9和10調侃了B,而B則對A的調侃感到無語,以沉默來應對。
由此可見,微信文字交流在話題轉換上呈現著明顯的特征:話題的消退速度很快,參與者很少長時間追蹤同一話題,參與各方往往把聊天內容引向不可預測的方向,并不斷產生新話題。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聊天話題層出不窮,讓參與各方樂此不疲,體現了微信交流的獨特魅力。
(三)連貫性實現
功能語言學家認為,連貫性(coherence)是語篇的基本特征,是語篇內句與句之間連接起來的手段和方式。它指的是“一段話語或某個篇章的不同部分在意義上的聯系”[10],并使篇章內標記不同的句際關系從形式上連接起來,成為有意義的整體,從而幫助讀者理解篇章[11]。只有說話人雙方均明白對方每一次文字所表達的意思,才能連貫地理解對方的話語。微信實時文字交流雖然是以書面語的形式進行的,但是其語言具有口語的特征。特別是在多人群聊模式下,話輪轉換和話題轉變更加靈活。與面對面的人際交流相比,其話語間的連貫性較低。那么,微信實時文字交流的連貫性是如何具體實現的呢?
例8:
1A:D,幫我買了嬰兒奶瓶了嗎?
2B:她回來了?
3C:奶瓶?
4C:買了啥用?
5A:還沒呢,就這個月末了。
6A:買給我小侄兒的,據說那兒的奶瓶很好。
7C:真是Sweet的姑姑呢,贊!
8B:哎呀,是不是也為我買個?
9B:D,同求帶啊。
10A:記得說明奶瓶規格哦。
例8很顯然是一個微信實時群聊的話語,說話人A,B,C以及未在線的D都是關系極好的朋友。首先,A發起一個“關于買嬰兒奶瓶”的話題,但是2中B卻問“她回來了?”明顯與A不是一個話題,違背了Grice合作原則中的關系準則,似乎缺少連貫性;然而,“她”這個指稱(reference)卻把1和2聯系了起來。其次,在1,3,6,10中重復出現了“奶瓶”,也使得整個會話的連貫性增強了。同樣的用法還體現在4,6和8中重復的“買”字上。再者,1和9雖然隔了很多話輪,但通過D這一明確的稱呼語,明確了說話對象,銜接了二者。此外,6中的“侄兒”和7中的“姑姑”形成稱呼語上的對應,也間接地增強了整個話語的連貫性。總之,實現話語連貫性的方式有很多,微信實時文字交流通過這些策略使松散的話語之間的連貫性得到了加強,從而促進了交流。
隨著微信用戶持續激增,微信功能愈來愈強大,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微信已從最初的社交應用軟件升級為人際傳播的一種重要渠道,并逐漸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一種新型傳播方式”[12]。微信已然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通過對微信實時文字交流過程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①人們在微信實時文字交流時,有時故意違反合作原則的四大準則,其目的是要傳達言外之意,或想要達到意想不到的交際效果;②由于說話人之間信息溝及性格等方面存在差異,微信文字交流的話輪轉換更加頻繁、話題更加多變,而連貫性相對較差,這難免造成說話人之間的誤解甚至造成人際隔閡。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微信實時文字交流時,既要學會使用恰當的語用策略,也要了解說話人的性格特征和說話意圖,從而能更好地進行交流,避免語言誤解或人際沖突。對微信交流話語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我們充分利用這種新型通訊工具,提升人際交流質量,促進人際關系和諧發展。
[1] 王勇,李懷蒼.國內微信的本體功能及其應用研究綜述[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100-108.
[2] 李明鉞.從話語分析角度看微信用語的特點[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5):73-74.
[3] 崔璨.大學生微信問候語的文化語言學解讀[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4(8):37-38.
[4] 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49-51.
[5] 范榮玲.格萊斯會話合作原則及其對言語交際的影響[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118-120.
[6] 李悅娥,范宏雅.話語分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22.
[7] Sacks H, Schegloff E, Tefferson G. A simplest 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J]. Language,1974(50):696-735.
[8] Crystal D. 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136.
[9] Brown G, Yule G. Discourse analys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70.
[10] 朱永生.試論語篇連貫的內部條件(上)[J].現代外語,1996,19(4):17-19.
[11] 劉辰誕.教學篇章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7.
[12] 鄧穎.淺析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微信及其傳播方式[J].東南傳播,2014(6):121-123.
(責任編校:李秀榮)
On the Discourse Features of Instant Text Based Communication by WeChat
CHEN Jie, SHI Xiao-l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China)
Owing to its unique advantages over traditional communication tools, WeChat is extremely popular, especially among the you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ice’s Cooperation Principle and Discourse Analysi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uthentic instant text based communication by WeChat and explores its discourse features. It is found that people tend to violate the four maxims of Grice’s Cooperation Principle for implied meaning or unexpected effect of communication; and such communication presents more frequent topic changes and more difficulty in coherence realization. It is hoped that the study as such helps to make full use of WeChat for better personal communication.
WeChat; instant text-based communication; cooperation principle; discourse analysis; discourse features
H136.4
A
1672-349X(2015)02-0088-04
10.16160/j.cnki.tsxyxb.2015.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