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王春燕
西北風東南風(1986-1989)
—— 大陸篇:西北風沖天而起
1984年由英國歌手菲爾柯林斯(Phil Collins)發起的一場他自己也沒有想到的“拯救”之舉,鼓動起英美和遠在中國的臺灣、大陸眾多歌手分別緊密地團結起來,使1985年的整個世界都洋溢著無私的感情。
1984年英國數十位當紅歌手灌制《他們知道現在是圣誕節嗎?》(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 ?)單曲義賣,將義賣所得援助非洲饑民。1985年美國群星響應聯合國“國際糧食年”為非洲災民義演,分別在英國倫敦和美國費城兩邊接力進行長達10小時的義演。負責人鮑伯蓋朵夫還因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歌曲《天下一家》(We are the world)唱響世界160多個國家。由此“群星為公益而唱”的義演例子越來越多……
1986年,受此影響的羅大佑等牽頭組織臺灣60名歌星舉辦獻給“國際和平年”——《明天會更好》義演并迅速影響香港和內地,1987年,香港TVB推出《地球大合唱》,同樣貫穿大自然、戰火、故鄉、生命的主題。
1986年5月首屆百名歌星演唱會《讓世界充滿愛》醞釀而出,獲得巨大成功。此舉更像是內地流行音樂創作群和歌手崛起的宣言,使這一次活動成為中國流行音樂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
果然,在1988年帶有蒼勁、陽剛風格的“西北風”,迅速席卷全國。崔健的一曲《一無所有》一下子拉開西北風與中國搖滾樂的兩道序幕。《信天游》《我們是黃河泰山》首先將大眾浸泡在港臺流行歌曲多年的總是軟綿綿、哀怨訴說的耳朵一下子帶到了悲壯又豪放的遼闊的景色中。于是在一兩年之內《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我熱戀的故鄉》《黃土高坡》《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紅高粱》插曲)、《心中的太陽》《山溝溝》《黃河源頭》等一批以西北,尤其是陜北民歌風格的流行歌曲熱潮前赴后繼,受文學界“尋根文學”的影響,創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的流行音樂詞曲作者也徜徉其中。“西北風”在吸收了一定港臺音樂、歐美搖滾樂的同時,民族文化的自主意識凸現出來。另外“西北風”歌詞的反思和批判意識在中國流行音樂發展進程中也是個很大的突破。
然而藝術總是在變化求新的規律下進行著,較長時間的一種色彩、一種情緒的單一審美走向很難維持下去,不久“西北風”開始向城市民謠轉變。1988年下半年起,“西北風”創作勢頭減退。而避開高亢情緒,使人的情感向縱深方面發展的歌曲悄悄走進人們的內心,如《少年壯志不言愁》《綠葉對根的情意》《前門情思大碗茶》《愛的奉獻》《說句心里話》《籬笆墻的影子》《好大一棵樹》等作品推出了劉歡、毛阿敏、韋唯、田震、蔡國慶等一批歌星。這一時期公益歌曲、尋根歌曲、軍旅歌曲都有開創性的進展,無論是“輕輕地捧著你的臉,為你把眼淚擦干”還是“不要問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著你”“ 高高的前門,幾回夢里想著它”“ 頭頂一個天, 腳踏一方土,風雨中你昂起頭,冰雪壓不服”“說句實在話,我也有愛,常思念那個夢中的她,夢中的她”,一個“情”字舉足輕重,她們朗朗上口的旋律和對人類世界共有的人性的正面撫慰與呼喚,均不再是舊有的模式,不再是港臺模式,而是前所未有異彩紛呈、大膽的開創意識。
(責任編輯 姜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