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生活
- 旋律的奧秘
- 譜民族新韻 抒中華情懷
—— 記作曲家姚明 - 石祥:為時代寫歌 為戰士而唱
- 創新基層群眾文化培訓提高基層文化隊伍素質
- “學問思行來”
—— 近訪中國音樂學院馬秋華教授 - 歌唱的激情與理智關系
—— 著名歌唱家、聲樂教育家俞子正教授學術講座 - “一個唱法兩種能力”的民族聲樂演唱觀念
—— 暨著名歌唱家、聲樂教育家趙振嶺教授講學紀要 - “沒有音樂 生命就沒有價值”
—— 讓高雅音樂走進大眾系列活動專訪 - 激發愛國主義情懷,讓高雅藝術走進大眾
—— 2015遼寧省市民交響音樂周之“森林音樂會”述評 - 高雅的藝術情懷 深沉的愛國使命
—— 2015遼寧省市民交響音樂周述評 - 交響樂給遼寧文化生態添養分
—— 2015 遼寧省市民交響音樂周研討會 - 遼闊的草原,我的家
—— 蒙古族長調與短調(上) - 音樂的再定義
-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音樂(上)
- 遼寧省首屆胡琴藝術節在沈陽圓滿落幕
- 那是一種美好的音樂生活
—— 記第十屆弗朗茨·李斯特國際鋼琴比賽以及她的城市烏德勒支 - 西蒙·拉特爾將出任倫敦交響樂團音樂總監
- 融會與啟發·音樂學的多元視角
—— 臺灣藝術大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述評 - 俄羅斯歌劇之夜“十九世紀俄羅斯歌劇選段”音樂會評述
- 人對音樂的愛好與性格
- 狠抓立意奮力破題(下)
- 穆索爾斯基的《荒山之夜》
- 音樂時空的“穿越者”
—— 阿爾弗雷德·施尼特凱(上) - 西北風東南風(1986-1989)
—— 大陸篇:西北風沖天而起 - 電子鍵盤樂器之雙排鍵電子琴(上)
- 彼岸— — 澳大利亞訪學日記(續一)
- 為“歌多聲少”辯護
- 對青春意義的回答
—— 評中國音樂學院首部原創音樂劇《或許明天屬于我》 - 淺析德彪西鋼琴前奏曲《被打斷的小夜曲》創作特征
- 以全面普及音樂教育作為培養文化大師的開山之路
—— 關于造就文化藝術大師的思考 - 視唱練耳教學多元化趨向研究
—— 視唱作品的拓展與變化 - 16世紀意大利牧歌中折射出的人文主義精神
- 試論舒伯特晚期鋼琴奏鳴曲的創作特征及音樂風格
—— 以舒伯特《降B大調鋼琴奏鳴曲》(D.960)第一樂章為例 - 揚琴比賽演奏中若干問題之我見
- 增廣學識,砥礪心胸
—— 談地方高校音樂教師到中央院校訪學的意義 - 新形勢下音樂院校學生工作管理模式探析
- 中國革命音樂的先驅
——

